📖 ZKIZ Archives


【專欄】移動閱讀領域的“快商業”與“慢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1/148697.html

“某互聯網巨頭的數字閱讀部門已正式宣布解散”這是自上周已來反複出現在“無謎”“脈脈”上的一條話題資訊,匿名用戶的回複當中充滿了:驚訝,惋惜,咒罵及幸災樂禍。

這是一家擅於戰略布局而聞名業內的公司,作為曾經與該團隊有過多次接觸的媒體人,倪叔既有黯然也有不解。
 

\黯然是因為:倪叔親眼見證過這個團隊的成立,和他們一起探討過宏偉的戰略布局,了解其背靠資源的豐富,分析過其行之有效的推廣手法,也見證其過百人的團隊長期加班加點的努力……那是一支富有戰鬥力的團隊。

但更多的是不解:不解那些激動人心的戰略為何最終只是一紙空談,不解那些在今天看來,依然顯赫的品牌優勢及背後資源都突然變得無足輕重,不解為何事情最終到了這個地步……但一切已經隨著業務的解散而不複存在。

在倪叔眼中,這是一次在移動閱讀領域中“快商業”的潰敗。

 

數字閱讀趨於穩定的產品周期,是“快商業”失敗的根源

互聯網對傳統商業顛覆,大體來說還是基於關鍵技術的革新,從:紙質書到電子書的變革過程之中有三次技術變革:

第一次是:內容數字化,大量書本內容被數字化,從紙張上傳到網絡。

第二次是:電子墨水技術,數字化內容有一個過渡性載體。

第三次是:智能手機/平板的普及,大量的閱讀場景發生了變遷。

但遺憾的是:沒有發生第四次,改變的都是介質,而產品內核不變。更關鍵的是:距今天最近的一次變化,也發生在3-5年之前,當時或許還能暢想未來,幻想新的變化。而時至今天,傳說中的:基於閱讀的社交,基於版權池開發的-全產業鏈升級,均只是傳說,資本市場已經逐漸沒有了耐心。戰略是對終局的判斷,作用是對拐點的預見和應對,對應趨於穩定的產品周期而言,拐點的消失導致戰略的失效,是“快商業”失敗的根本原因。

 

守著金山賣鐵的行業短視,造就屬於“慢公司”的機會

根據速途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數據:到2014年底我國手機網民預計突破5.5億人,閱讀類App在手機網民下載App類型中占比僅次於遊戲的的14.3%,以10.6%位居第二,這說明了:雖然“風口”已經消失了,但廣闊的市場還在!移動閱讀的需求旺盛,用戶群體已經成熟了。

數字閱讀行業的苦逼在於:從來不是難以獲取用戶,而是盤子大了卻吃不到嘴里的窘境。和音樂一樣,沒有成型的商業模式,是大多數從業者最大的魔咒。如雷軍,互聯網就三大盈利模式:廣告、電商、遊戲,目前移動閱讀行業最為廣泛存在,也最被看好的模式:就是新聞客戶端(廣告)和雲電子書城(電商),但其收入,大多連平臺成本都無法填平。

因為缺錢,以至於從業者只看錢!對自主盈利的商業模式的盲目追求,是整個數字閱讀行業,一直守著金山上賣鐵的根源。但殊不知:移動互聯網自有其的商業邏輯:用戶為王。

倪叔一直相信:數字娛樂業務(騰訊體系說法),電子書/視頻/音樂/漫畫,其命運都類似郵箱產品,必須得依靠於一個枝繁葉茂的本體才能存活,但其自身的使命很純粹:就是足夠多而好的內容,無幹擾的體驗,成為一款讓用戶喜歡的產品,來制造快樂!(娛樂行業的本質)

當市場熱度褪去,行業周期趨於平穩,所有的宏偉戰略,巨額預算補貼,海量資源支持,都隨著眼球經濟轉移而煙消雲散了。最終,有機會戰勝一切的就只剩下:戰略上的堅持與持續的精耕細作了。

而這樣的勝利,屬於網易、豆瓣等一幹,習慣低調務實“獨善其身”,遠離熱門概念,喜歡在細分市場配置重兵,徐徐圖之、以慢打快,謀求顛覆式創新的“慢公司”們。

 

慢公司之爭:豆瓣還是網易?!

眾所周知,“有限改進型產品”,因為產品格局雷同,功能同質,因此競爭優勢在於,誰的品牌更能為服務背書,幫助用戶在每一次選擇中選擇自己。

而“無限改進型產品”,因為可改進空間大,功能上有差異,因此競爭優勢在於:誰的產品功能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移動閱讀這個行業,倪叔認為,產品上屬於:有限改進型,需品牌驅動,內容上屬:無限改進型,誰能提供獨一無二的重要內容源,也能帶來競爭優勢。

而具體到:網易與豆瓣兩家“慢公司”之間,品牌與內容就是衡量其競爭優勢的兩大元素:

品牌維度:兩者都是以內容知名的社區化門戶,純從用戶感官角度難言孰高孰低,但從品牌名的百度指數來看,網易雲閱讀顯然高出一籌。

內容維度:在這條路上,兩者走著相似的路線:出版社等原始內容源為根基吸引用戶,誘導評論,鼓勵分享,獎勵UGC,推廣自媒體。

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 百度指數.png

2014年“豆瓣閱讀”與“網易雲閱讀”的百度指數對比圖

將兩者涇渭分明的區分開的,是兩者的取向,相對小眾的豆瓣,網易雲閱讀更為大眾。從平臺基礎的角度來看,兩者指向閱讀這個整體動作之中的不同環節決定了不同的機會,豆瓣擁有“社區關系”的機會,網易擁有“新聞閱讀”的機會。

這些機會與機會之間孰優孰劣,見仁見智,難以判斷。而這種機會與機會之間的差異,落地到具體的內容數量級及用戶數據上就演變為明晰的差距了。
 

 

內容量:

當我們打開豆瓣閱讀翻查作品數量,網頁上顯示:豆瓣閱讀上共有:作品3441篇(用戶創造),圖書6650冊(出版社授權),雜誌1239冊(雜誌社授權),總量為:11330冊內容。

豆瓣閱讀數量.png

而網易雲閱讀的書庫無法查看全部書庫數量數據,但根據網易官方披露數據,截止2014年11月底,網易雲閱讀提供的正版電子書已超過460,000冊。雖然官方披露數據,可能有擴大的成分,但就網易雲閱讀所要滿足的用戶需求面來說,其內容量必然遠大於豆瓣
 

用戶量:

APP的用戶總量及日活數量,都是APP相當核心的數據指標,輕易不會公開。而且無論是官方披露,還是媒體報道,均有誇大之嫌。因此倪叔我,取了安卓知名應用市場-豌豆莢的下載數據,“網易雲閱讀”顯示有960萬人次下載,而“豆瓣閱讀”則為149萬人安裝。

豆瓣閱讀.png
 
網易雲閱讀.png


而品牌-內容-用戶量,三組數據的對比,相信也是足以說明一些問題的。

當然,以現在的行業時間點來說,一時的成敗都不足以說明最終的結局,預言任何終局都為時尚早,但關於網易雲閱讀,我看到了一個好的趨勢。
 

【本文作者:倪叔 微信公眾號:倪叔的思考暗時間(nishu-think)】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