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低通脹橫掃全球主要經濟體,然而德國人仍然無動於衷。在歐洲央行決定是否實施QE應對歐元區的通縮風險之際,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再次表示反對。如果你跟隨高盛的步伐回顧德國的通脹史,也許會明白德國為何反對“印鈔”刺激經濟:
1838年,《德累斯頓鑄幣協議》簽署,德國北部貨幣泰勒和南部貨幣基爾德並存,同時存在競爭關系,德成員國需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
1857、1866年,由於缺乏統一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銀行業進入無序狀態,各種各樣的貨幣和銀行票據被發行,引發了金融恐慌。
1870-1871年,普法戰爭。
1873年,《鑄幣法案》建立了馬克,價值與黃金掛鉤,成為貨幣投機的對象。
1876年,德意誌帝國銀行成立(德國第一中央銀行)
1870s-1880s年代,為控制物價水平,古典金本位在國際上被廣泛地采用。
二十世紀初,一系列銀行出現擠兌、危機。
1914-1923年,魏瑪共和國經歷了極度惡性通貨膨脹(2,000,000,000%):一戰積累的巨額債務和戰爭賠款致使馬克大幅貶值,德國主要工業全線停產,尤其是在煤鋼主產區魯爾地區被法國占領後,德國金融業陷入了恐慌,經濟陷入了崩潰。1923年11月推出的地租馬克 (Rentenmark) 終於遏制了惡性通貨膨脹。
1929-1932年,從美國輸入了通縮:隨著美聯儲加息抑制股市投機活動,德國資本流入減少,為了償還一戰賠款,德國必須實現貿易順差;馬克必須貶值以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1931年,銀行業危機,受累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銀行業危機,法國不願意讓德國延遲一年支付戰爭賠款,美國總統胡佛提議的賠款延期償付計劃讓人擔心德國可能無法維持金本位,以及德國無法從其他央行籌款。
1930年代中葉,德國實施了資本管制;希特勒於1936年頒布了凍結物價的法令。
1939-1945年,靠印鈔發動二戰
1946-1947年,盟軍維持了物價管制,抑制了德國通脹,卻造成了物資稀缺。
1948年,結束物價管制,采用國家馬克。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1998-1999年,歐洲央行建立,歐元啟動。
2014-2015年,高盛預計,德國低通脹延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