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電影市場變天了,第五代導演開始謝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9/148468.html

i黑馬:整個2014年的電影市場,不是“外行”導演的成功,而是“年輕”導演的成功。不是演員轉導演或者作家轉導演,而是新導演要整體接班老導演。不是從傳統作坊式到好萊塢工業化模式的更新,而是導演年齡的更新。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的陳舊,而是思維的陳舊。

\電影市場變天了

自從《黃金時代》和《太平輪》票房失敗後,大家發現,原來名導明星大制作也不靈了。還有一部高希希導演的《露水紅顏》也強差人意。這幾部影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導演都是超過60歲的老導演。並且很多人相信,如果陳凱歌《道士下山》沒有因故延期而是賀歲檔上映的話,也會跟《太平輪》一樣的命運,理由是你會認為90後觀眾會對民國時期的道士感興趣嗎?

今年張藝謀的《歸來》也就2億多票房,遠不上同期80後導演郭帆的《同桌的你》多。這是為什麽?只能說,市場真的變天了!

不知道這次顧長衛的《微愛》怎麽樣?這部是顧長衛導演從文藝片轉型商業片的首部大作,不知道里面的笑料是否適合當今的年輕人。怕的是兩頭不落好,畢竟年齡有代溝。

第五代導演中最商業的馮小剛也開始減產,今年幹脆缺席賀歲檔,接下來的新片計劃也沒傳出風聲。

60歲以上的老導演里唯一僅存的碩果的是徐克,徐克是一個技術迷,他近幾年的3D影片《龍門飛甲》、《狄仁傑神都龍王》和《智取威虎山》,為中國電影做出了的巨大貢獻。長期以來中國電影都是靠“故事”單條腿走路,而徐克把另一條腿“技術”給立了起來。

中國導演在更新換代,第五代導演開始謝幕

而其他沒能有突破創新的老導演們卻難逃英雄謝幕的悲歌。這次第四代導演的集體謝幕,在電影市場這麽多年的歷史上,就連好萊塢也從來都沒有像中國一樣,名導成批的來,成批的走。不過令人尊敬的他們也都辛苦了幾十年了,也該安享晚年了。否則就跟春晚一樣,二十多年來都是同一幫老人們在支撐,很辛苦也很無奈。人生就應該在最巔峰最輝煌的時候急流勇退,這樣才給後世留下念想。最悲哀的是新導演都接不上班,老導演應該學李娜,別跟劉翔一樣都跌跤了還得跑,把一世英名最後都丟了。

從之前趙薇、徐崢的年輕演員轉導演的成功,到今年韓寒《後會無期》的成功,代表著中國導演正在整體的更新換代。這是因為電影觀眾主力由60後和70後變成了80後和90後的年輕觀眾,觀眾的更新換代引發市場對新形式電影的需求,從而造成中國電影導演的這一輪更新換代。讓主流導演也由原來的50後、60後,變為80後(70末),甚至是未來的90後。以後還會出現大批的外行和新導演創造票房奇跡,一直到新老導演的更新換代全部結束。所以不是“外行”導演的成功,而是“年輕”導演的成功。不是演員轉導演或者作家轉導演,而是新導演要整體接班老導演。不是從傳統作坊式到好萊塢工業化模式的更新,而是導演年齡的更新。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的陳舊,而是思維的陳舊。

電影公司在更新換代

傳統電影公司也會更新換代變成新一代互聯網化的電影公司,都需要重革一套互聯網思維的操作系統,生產具備互聯網基因的電影了。

而不能再依賴傳統的老班底、老思路制作傳統類型的電影了。必須變導演思維為用戶思維。現在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了21.4歲,你再不了解年輕人的需求,不去用心去生產他們喜歡的電影,必定會像《太平輪》一樣投資一部虧損一部。

尤其是就連姜文的《一步之遙》都令很多人失望了,盡管它仍然會取得高票房,但是總感覺在透支觀眾的信任,下一部如果再這樣恐怕就不好使了。看來粗放式的傳統大片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電影市場突然出現了拐點。所以可以預料接下來的春節檔將有多部不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大片會成為炮灰,明年上映的《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票房也可能大大低於片方預期。

電影觀眾在更新換代

新一代的年輕用戶都是“網生代”,他們極度自我,反傳統,不迷信權威。所以他們最不在意那些傳統導演在意的那些情懷,什麽大場面啊,什麽唯美啊,什麽國際明星大腕啊,這一點在《太平輪》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所有吳宇森導演在意的,都是年輕觀眾群體不在乎的。

當看到一個68歲的患病的老人還在辛苦拍著電影,還要遭受市場的詬病,我們真的很心疼,也很難受。這應該怪誰呢?

只能說,生老病死,這是趨勢;新老更替,這也是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