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開始努力工作!」這是柯文哲當選演說的結語,樸實的字眼,深深打動支持者。 「認真打拚」是他的核心特質之一,不靠政黨庇蔭,「我走的是務實路線,」他說。 以素人之姿,他終結國民黨台北市十六年執政;知名美國遊說公司帕克策略公司(Park Strategies LLC)副總裁金(Sean King)形容:「國民黨在直選中失去台灣首都執政權,就如同共和黨失去德州(意即鐵票倉)。」 看似一場地方選舉,卻開啟後續骨牌效應。台灣的政治民主,在華人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開啟政治民主化;二○○○年,華人世界第一個政黨輪替;這一次,素人贏得首都市長,再一次寫下新紀錄。 顛覆一:素人政治崛起政治世家失靈,年輕世代對黨派冷感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徐永明指出,雖然以前也有無黨籍人士擔任縣市長,但他們是地方政治世家,不是全然素人;如果把政治世家這變項拿走,「在他(柯文哲)之前是沒有(素人擔任縣市長)的,台北的size還是比較大。」 「台北有擴散效果,」徐永明認為,這次選舉也證實,「台灣在兩大黨之外,有第三勢力的空間在。」未來不靠藍綠兩黨、自創「第三條路」的從政者將越來越多。 其實,單就這次選舉來看,許多候選人雖有黨派背景,卻在競選過程中刻意淡化,以爭取對黨派冷感的年輕世代支持。 台中市新市長林佳龍在當選感言中,特別說「我要謝謝年輕人出來投票」;年僅三十九歲、全台史上最年輕縣市長的新竹市長林智堅,競選活動以親子戲訴求年輕小家庭;基隆新市長林右昌用「我愛基隆」的旗幟取代民進黨旗,喊出「讓孩子做個驕傲的基隆人」。他們強打清新牌,明顯獲得五十歲以下青壯世代的支持。 擺脫舊包袱的政治潮流,風起雲湧。 激烈一點的,如四年前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靠Twitter等網路工具集結的街頭運動,推翻了執政二十三年的獨裁者。溫和一點的,例如今年義大利選出的新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原是佛羅倫斯市長,以「羅馬政壇局外人」的新鮮形象勝出;印尼新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則是打敗出自蘇哈托政治世家的對手。 從國際到台灣,長期被壟斷的政治市場被打破,許多過去的不可能,變成未來的有可能,政治機會變得更開放。 顛覆二:訴求「消費認同」經濟牌無效,中產階級價值觀變主力 連勝文的藍色競選旗幟上,印著他的名字和國民黨黨徽,他訴求自己的國際資歷和任職悠遊卡公司的成績,舞台上黨政大員一字排開,告訴選民「請聽我說,我給你有經驗、有靠山的產品。」 柯陣營的旗幟沒有名字,寫著「one city,one family」,文宣、競選歌曲向民間徵件,政策找專家、公民團體、市民來提案,傳達給選民的訊息是「我聽你說你要什麼。」 選舉期間,柯文哲經常說自己和連勝文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產品」,意思是他比對手努力、不靠家族庇蔭。從消費者認同度來看,此訴求確實較能符合客戶需求。 因為,台灣人集體經歷了「失落的十年」。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從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中發現,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五年,多數台灣人都相信「吃苦一定會成功」,但從二○○○年到二○一○年,多數台灣人竟不再相信這句話(編按:該調查每五年舉行一次),其中又以中產階級的失落感最嚴重。 靠苦讀考試、醫學專業、不眠不休一路得到社會地位的柯文哲,與「富三代」連勝文恰好形成強烈對比,他彷彿重新證明了「吃苦一定會成功」,呼喚出中產階級原本相信的價值。 原本被視為藍營鐵票區,房價最高的大安區、信義區,柯都獲得壓倒性勝利,顯示不僅年輕人、低薪族,把青年高失業率、薪資追不上GDP成長、貧富差距擴大的不滿,投射在連身上,就連不少專業白領、高階經理人也認同「靠自己拚出來」的柯文哲。 林宗弘指出,在所有國家,選票會搖擺的中產階級都是推動政治前進的主要力量。台灣從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到二○○○年首度政黨輪替,中產階級挺綠居多;二○○四年後,有管理權、能賺取資本利得、有能力游走兩岸的高階中產白領,則變成挺馬英九的主力。這次,則是上、下層白領中產的合流力量改寫台灣政治版圖。 顛覆三:網路鄉民出頭綁樁、動員無路用,網路按讚變真選票 選舉結果顯示,網路打敗馬路,鍵盤打敗遊覽車動員,台灣正出現華人世界首見的公民參與「通路革命」。 過去的選舉,靠著拉攏地方鄰里長樁腳、派系、商業社團等組織戰決勝負;政策、形象的宣傳,靠的是電視、報紙廣告,馬路旁大看板、安全島上整排旗幟;造勢晚會上,一輛輛遊覽車載來從各地動員的鄉親、員工、黨工。 傳統的通路,有資金門檻,沒錢的素人玩不起。柯團隊於是發動通路革命,文宣靠網路,參加遊行請上網報名,遭對手攻擊,靠網友迅速散發澄清資訊。每台電腦、每支手機,都是新時代的政治通路。由於網路世界具有虛擬、假名、不必負責的特性,許多人最怕就是「千人按讚,無人到場」,但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大幅改變了以年輕人為主的網路族,對政治議題的關注和行動力。網路世界的一個個讚,已能化為實體世界的一張張選票。 顛覆四:多元政治來臨從政門檻降低,年輕人也能當里長伯 這次選舉的特殊現象,還包括環保訴求的綠黨,十八年來首度參選獲勝,有兩席縣市議員;今年剛成立的樹黨,選上南投縣集集鎮長和宜蘭縣一席議員。民進黨組織、訓練年輕人參選里長的「民主小草」團隊,也有九人當上里長、六人當上市民代表。 這代表小黨、素人、公民團體打開政治市場大門。後年立委選舉會有更多素人躍躍欲試。 「過去常有人說,民眾對政治冷漠,投完票就不關心了,但那是制度造成的,」東吳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說,如果有參與機會,且參與是有效果的,在網路降低了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和成本下,民眾投入的熱情自會上升。 如果柯文哲執掌首都後,能做到公開透明,除了政治面,經濟面的民間參與機會也會打開。例如大台北捷運系統目前由悠遊卡獨占,柯選前提出要開放捷運閘門,讓其他電子商務業者也能推出自己的捷運卡,「類似這種市政服務的開放競爭,就可以讓民間的效率和創新出來,」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說。 他指出,台北市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研發人才多,加上網路降低創業門檻,市府只要提供適合年輕人創業環境,就很有機會打造新的經濟模式。例如台北市有布莊、有五分埔等服飾街,產業鏈中缺掉的一塊就是設計,市府可在創業聚落、資金上協助年輕設計師發展。 有別於扶植大型企業、吸引台商回流,大投資、拚出口式的藍營傳統經濟政策主軸,這次高票當選的綠營縣市長,許多都主攻在地經濟。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賣力輔選,但他支持的對象卻落選居多,許多選民對郭董的經濟牌似乎不埋單,反倒對小規模在地經濟有感。 距離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只剩一年多,上述四個顛覆,將讓台灣在二○一五年很熱鬧。 政治上,走兩黨外第三條路的素人、無黨籍參政者會越來越多;經濟上,為了拚總統大選,國民兩黨應會卯足全力,讓人民在生活與荷包上「有感」。 不過,兩大黨的挑戰極為不同。就國民黨而言,在立法院卡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恐怕很難過關,這將衝擊執政黨的兩岸經濟政策,讓支持者更加困惑。民進黨若要贏得總統大選,勢必規畫綠營版的經濟藍圖;若無法提出令年輕人、中產階級埋單的經濟論述與行動,此刻發生在藍營身上的慘敗,終究會發生在綠營身上。 當最保守的政治疆域都被解構,這股重組力量將擴散到經濟、文化其他領域,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接下來就要靠台灣人集體智慧,讓選舉帶來的機會大開放,朝正向循環發展。 【延伸閱讀】新市長們聽到了嗎?他們想改變的是......——各領域名人對市政新期待 ■義美食品董事長 高志尚 只要 不亂做、不亂花錢、不要搞政治 就好啦!台灣太政治化,不論誰上來,反對者一定反到底,所以不用期待會做得多好。 ■台畜董事長、前花旗銀行台北分行總經理 陳聖德 政策最不缺的就是ideas(點子),舊金山、首爾、新加坡都有可以參考的,最缺的是專心把它做好。希望新市長能 讓城市留下令人驕傲的事物。 ■作家 小野 我「挺忙的」,挺那個忙碌的人,希望他努力擺脫原有的包袱,當一個真正能執行公平、正義、服務台北市民的市長。 ■PayEasy總經理 林坤正 讓年輕人有房、有錢。要有房,必須先釋出租屋供給,再壓抑房價。要有錢,必須成為國際化都市、引入國外人才,才能提升薪資水平。 ■桂冠食品總經理 王正明 希望改變經營市政的觀念。一個黨做太久了,很多公共建設的發包就會有問題。 ■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 張秀惠 希望新的市長,能夠讓教師職業工會跟教育局的溝通管道暢通,每季或每半年舉辦固定的座談會。 ■富田電機總經理 張金鋒 希望新市長 解決工業用地價錢過高問題,留下中小企業的根和競爭力。 ■群眾募資網FlyingV創辦人 林弘全 讓老社區活化、增加文化氣息、機場捷運……,把這些民生環境做好,也會跟產業發展很有關係。 ■晶碩光學執行長 郭明棟 現有的管理體系、作業程序對不對,要從零開始去想它,否則沒辦法大動手腳。新市長要走出框架。 ■淡江大學學務長 柯志恩 我期望的市長是能繼續發展台北的公共建設,讓城市面貌更具現代化。房價更趨合理,更多公共藝文活動,更多國際化大活動。 ■醫師、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李偉文 市民要選出新人,得有心理準備,台北市會慢下一段時間。因為是素人,得接受一段混亂、磨合期,畢竟行政體系要等不懂行政運作的主管熟悉體制。 整理: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