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小而美!華爾街正在細分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78

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說,“大蘋果”(紐約市)就是一部雙城記,一邊是大起,一邊是大落。

這個說法也適用於華爾街。那些因為自己和政府的失敗而陷入困境的大型銀行正不斷削減成本和裁員來支付罰款和合規費用。相反的,一些由離開大公司的人創辦的很多小規模金融機構卻正蒸蒸日上。

《經濟學人》稱,這些所謂的“精品”投資銀行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已經在利潤豐厚的並購咨詢業務上搶食了一大塊市場份額,也正在其他領域占據腳跟。

這類“小而美”的投行遍地開花,也終結了人們長久以來的一種觀點——行業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當一個接一個金融機構被大型競爭者收購。這些巨頭擁有技術實力追蹤市場動態,還提供咨詢、信貸、交易、研究和承銷服務,曾經看起來是那麽勢不可擋。

但是如今科技越來越平價,既可能帶來罰款,也可能帶來協同效應。這些有魄力的創始人控制的小型金融機構,已開始搶食那些曾經屬於華爾街巨頭的生意。他們的主要產品專註於那些非常倚重小範圍高品質人脈的行業:並購咨詢。

這些小型金融機構的另一個優勢就是重組。因為當機構面臨破產和重組時,那些提供資本的大投行往往涉及很多複雜的利益沖突而並不適合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一個第三方業務開始出現:就如何最好的利用資本市場這一問題,而提供咨詢服務。

Moelis, Evercore Partners,Greenhill&Co 和 Lazard 這四家公司如今正賺得盆滿缽滿。他們交易收益比更大規模的競爭對手高出好幾倍,其中有些公司被認為並達不到其賬面資產價值。當然並購的洶湧發展可能也得益於在苦苦掙紮舉步維艱的其他投資銀行業務。

20141206_FNC429

這一盈利模式的雛形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真理。在步入金融危機後很長一段時間里,19世紀成立的Lazard 和家族式管理的 Rothschild 往往能夠保持相對獨立和專註,卻一度被外人看做是昨日的廢墟。而現在他們的模式成為了人們競相複制的樣板,而這些精品銀行中的最高收益,已然成為了基準。

看到商機蜂擁而入的競爭者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在1990 年代,Robert Greenhill 離開摩根斯坦利而去為一個重要的客戶Sandy Well工作,他當時正在嘗試將許多投資公司合並到花旗集團,而如果那樣花旗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災難性的混合體。而後,他建立了業務範圍更窄的一家公司。2006年,幾位前瑞信,摩根和高盛工作的員工成立了私人控股的Perella Weinberg 公司。而Ken Moelis在各大投行摸爬滾打之後也在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還有一個很有潛力的業務也值得一提,那就是不要求資本的資產管理業務。但是這些精品銀行的一個大賣點就是他們隨時都能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而且往往客戶可以直接面對高層。這個要求盡可能減少了幹擾並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結構。當然這也會讓它們難以參與到高度監管的項目,例如存貸款業務,實物商品持有,結構化衍生品及其交易。

客戶不相信超大型銀行,因為其利益沖突一直存在。成本的削減也讓阻礙了這些大銀行尋找賺錢機會努力。例如,盡管現在正是並購市場如火如荼時期,一家大投行據稱要大幅度削減旅遊經費來降低這季度的支出。沒有一家精品投行會在機會在召喚時,吝嗇這點機票錢。

讓公司嚴重倚重個人的做法本身存在很大風險。但需要擔心這個問題的是員工和股東,而不是納稅人,因為精品投行並不是“大而不倒”的。他們近期的增長傳達了一個積極的信號,那就是美國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正在“進化”。更加可喜的是的是即使他們的生意枯竭,他們的規模也不會引起市場的混亂。

(實習生 周怡齡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