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存在不良貸款、股價低迷等問題,今年中國的銀行已經成功籌集了1100億美元資金,創下歷史記錄。
籌款主要通過發行債券完成,包括發行今年新批準的銀行優先股。
據Dealogic數據,中國的銀行籌集金額是去年(430億美元)的兩倍多,並高於2010年820億美元的金額。
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在IPO中籌集了220億美元資金,創下當時IPO記錄。
銀行繼續不斷融資,以應對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中國政府也推動銀行持有更多資本。今年9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同比激增36%,而中國經濟正創下五年來最慢增長。
與此同時,銀行監管機構已經要求中國的銀行在2018年前采用嚴格的《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要求。巴塞爾協議III是衡量銀行強健程度的全球標準。
惠譽高級主管Grace Wu表示,
中國的銀行明年將會繼續挖掘市場資金,來為其增長提供資金,滿足監管需求。
盡管中國央行最近意外降息推升了銀行股的股價。但是,許多銀行的股價依然低於其凈資產價值。這讓債券融資成為了融資的第一選擇。
在中國的銀行募集的1100億美元中,98%來自於債權融資,包括在中國和離岸市場出售的債券。大約22%的債權融資來自優先股。中國的銀行在今年四月被允許發行優先股。
優先股擁有債券和股票的特征,不過,投資者將其作為固定資產類投資工具,因為其定期支付利息。
持有優先股的投資者不享有投票權,並且在違約的情況下,其持有的優先股很可能變得一文不值。不過,優先股可以被轉換成股票,並且優先股的高收益率為其高風險做出了補償。優先股被算作一級資本。在巴塞爾協議III的框架下,一級資本被用於衡量銀行的強健程度。
中國工商銀行上周向投資者出售了56.9億美元的優先股,成為中國大陸第四家出售優先股的銀行。
據知情人數透露,該優先股的回報率為6%,遠高於美國五年期國債1.6%的收益率,吸引了280億美元的資金申購。盡管中國的大銀行股息率往往較高(5%-6%),但是購買優先股的投資者不用擔心股價的漲跌。
高盛亞洲資本市場債券部門主管Dominique Jooris表示,
一般來說,機構投資者(比如養老基金和債券基金)對購買優先股興趣較大。
中國銀行在10月開始了優先股的銷售,在離岸市場出售65億美元、收益率為6.75%的優先股。11月,中國銀行在國內發行了收益率為6%的優先股,募集資金52億美元。
中國農業銀行10月通過優先股募集資金400億元(65億美元),該優先股收益率為6%。
七家中國的銀行已宣布,計劃通過優先股募集總共600億美元的資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