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周四在財經年會上發言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不能將降息理解為貨幣政策放松,目前沒有轉變貨幣政策取向的需求。
胡曉煉在今天參加財經年會時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改變,因此不能輕易理解此次降息就是貨幣政策的放松。胡曉煉強調此次降息從直接目的來說是緩解當前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從貨幣政策決策框架來說,央行主要考慮經濟增長指標和就業情況。不過胡曉煉也表示,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不變,並不意味著各項貨幣政策工具的不使用。“隨著經濟的增長,貨幣投放的工具也有許多種選擇,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若可以增加貨幣使用的有效性,那麽市場上所謂的‘花樣投放’也就達到了重要目的。”胡曉煉說。
而在資產證券化上,胡曉煉指出今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較快,1-10月,資產證券化方面,前10月已累計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300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對盤活銀行資金存量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央行自己的官網上,有關貨幣政策的描述十分模棱兩可:
五、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創新
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適度,支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人民銀行今年根據流動性需求的期限、主體和用途,以促進結構調整為導向,不斷豐富和完善了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一是兩次實施“定向降準”,分別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2個和0.5個百分點,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二是創新貨幣供給工具,調節流動性供應,引導市場利率走勢。創設了中期借貸便利(MLF),向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總體上看,這種定向式的投放工具,能夠較好地兼顧貨幣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合理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央行上周宣布,自11月22日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並且央行在降息後的新聞稿中強調,此次利率調整仍屬於中性操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