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洪灝,文章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自由一旦開始生根,就會迅速成長。” – 喬治∙華盛頓
免稅政策和取消人民幣每日兌換上限有助滬港通順利啟動:上周五盤後,中國宣布滬港通投資者將連續三年豁免資本增值稅,QFII和RQFII投資者也享有此優惠。此舉其實是讓投資中國市場的境外投資者未來三年免稅。許多人關註周一滬港通啟動後的市場走勢。上周五,海外市場的港股美國ADR、恒指夜期和中國ETF均顯著上升,其中A股ETF(CAF.US)飆升近4%。由於滬股和港股由於收市之後仍沒有機會反映免稅的利好消息,我們相信周一開盤後將會有機會反映這個利好。而我們認為這個消息本身就能夠為市場帶來10%的估值重估。難怪CAF的表現如此強勁。在市場反映免稅的利好消息之前,上周五恒生指數和上證綜合指數分別收高於24,000點和2,450點的主要阻力位。
推薦板塊:A股的消費、金融和運輸業;H股的信息軟件業;A股和H股都可選醫療和汽車業:由於我們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地市場將會出現強勁的跨境資金雙向流動,我們偏好最有可能吸引資金流入的,同時回報率對資金流敏感的板塊。根據這個邏輯,我們推薦A股消費、金融和運輸業、H股信息軟件業,我們在A股和港股里同時偏好醫療和汽車業。此外,我們相信滬股和港股投資者都將追捧本身缺乏的板塊。簡單來說,投資者應關註估值差距、希缺性和藍籌股的投資概念。
滬港通是邁向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步。在80年代,南韓曾經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韓國市場規模小、流動性差而且被若幹大戶所操控。1984年11月11日,南韓財政部準許財務狀況健康的企業於國際市場發行可轉換債劵和預托證劵ADR,此舉被視為至今為止韓國市場開放最重要的一步。這項政策,加上1984年於紐約證交所上市的韓國基金,為南韓引入外國資本。消息公布後僅數日,韓國證交所交易額和股指雙雙暴漲。到1986年初,在“三低”(低韓元匯率、低國際利率和低油價)的共同作用下,韓國市場指數在四個月內翻番。韓國的股票市場終於走出谷底,直至80年代後期再陷入長達十年的牛皮市。
在最近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這些因素,如低利率低油價等都似曾相識。無論是滬港通、B股轉H股、RQFII和額度不斷加大的QF額度,抑或可轉換債劵發行,似乎都在借鑒其他國家之前資本市場改革的成功的要素。RQFII的規模在不足三年內由100億元增加到近3,000億元,特別是在2014年里不到12個月額度就翻了一番。盡管滬港通的額度最初會對其成功的範圍有所限制,但當滬港通成功之後,其額度也應該會上調。
連同最近大家都談到的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滬港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國際貨幣系統的核心。然後,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使境外美元的供應量大幅增加,形成美元在岸/離岸流動的循環。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於70年代的崩潰影響了市場對美元的信心,石油美元體系最終奠定了美元作為國際貿易定價和清算貨幣的地位。同時,美國依然維持其在科技領域里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日元國際化的最終夭折更多是因為日本未能持續地在亞洲地區行業發展的產業鏈里維持其主導地位。當然,日本無法僅憑日元貸款擴充海外日元的供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這些其他國家主要貨幣的國際化之路,對於累積了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說,可以讓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作為它山之石。
焦點圖表1:關註A股的消費品、金融及運輸;H股的軟件;A及港股都關註醫療保健及汽車
焦點圖表2:關註A股的消費品、金融及運輸;H股的軟件;A及港股都關註醫療保健及汽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