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14 12:03 編輯 中美移動醫療市場的分析與比較(上) 作者:Dr.2 ——Dr.2讀美國智庫研報的綜述 原文: mHEALT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原文作者: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Yu Xiaohui, Han Han, Du Jiadong, Wei Liurong, Li Cheng, Zhang Xueli, Li Haihua,Huang Ying, Sun Ke, Li Na 布魯金斯學會科技創新中心 編者按:本文觀點主要來自原作者。Dr.2研究這個報告已經有1個月,報告中不少案例都較老,有些並沒有把握我們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真實的脈搏。而且報告中不少內容是根據美國人的視角來寫的,美國的研究員有的時候低估了我們國內移動醫療生態的進展,他們的很多資料也是來自互聯網,或者來自一些咨詢公司的研報,一手的調研資料並不太多。雖然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是我還是盡量把原文摘要分享給大家(原文共有22頁,因此做了摘要綜述),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一起學習。 一、全球和中國的移動市場 從中美兩國提煉的數據以及全球趨勢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移動醫療最近的發展狀態以及新機遇的到來。
自2008年以來移動用戶數量急速增長,且在未來長時間內將保持增長趨勢。根據GSMA發布的2013年移動經濟報告,移動用戶數量從2008年的23億增長到2013年的34億並且有望在2017年超越39億(見圖1)。 圖1:全球移動用戶數量
如果以移動設備的數量來計算,這一數字將更加驚人,因為許多人不止有一部移動電話、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根據思科視覺網絡指數預測,全球移動通信數據流量在2012至2017年之間將會增長超過十倍分析人士同樣預測中國和美國的移動通信數據流量會有大幅度增長。
移動網絡對於全球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對於消費的增長貢獻尤其明顯,其遠超預期的發展成果使得產業效益得以提升。根據OECD從1998到2010年以來針對發達國家的數據顯示,網絡普及率每提高10%將帶動0.035%的經濟增長。
在中國城鎮中,移動網絡的影響甚至高於普通網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13年6月所做的研究來看,中國鄉鎮78.9%的網絡用戶都依靠移動手機訪問網絡,這遠遠高於使用臺式電腦(58.8%)和筆記本電腦(32.4%)訪問網絡的比例。就2013年6月而言,中國27.9%的網絡用戶(1.65億人)生活在鄉鎮。這些數據也預示著,對於通過網絡來提供廣泛的服務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機遇。 二、中國和美國面臨的醫療環境 (1)醫療成本持續升高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醫療費用都飛速增長。中國2011年的醫療費用占了GDP的5.15%。中國在2006年到2011年之間每年的醫療開銷,該項支出從2006年的0.98萬億人民幣(折合0.16萬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2.4萬億人民幣(折合0.396萬億美元)(見圖2)。 圖2:中國年均醫療開銷,2006-2011
在美國,2013年的醫療服務總支出約2.9萬億美元,並且有望到2021年時提高至4.8萬億美元左右(見圖3)。醫療服務支出占GDP總量的比例有望從2006年的16.2%提升到2021年的19.6%。 圖3:美國年均醫療服務支出,2006-2011
(2)人口老齡化 中國和美國同時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對於中國,現有人口的8%在65歲以上(見圖4)。對於美國,3.1億人口中有4千萬人(合12.9%)的年齡在65歲以上。由於嬰兒潮一代人的退休,美國的這一比例預計將提升至20%。 圖4:中國的人口比例,1982–2010
(3)承受能力的挑戰
盡管科技在醫療行業正在發展,但是很多人仍無法承受個人醫療的花費。醫療支出施加於中國公民的壓力很大(見圖5)。最近看來,個人承擔的醫療支出比例從35%到50%不等。 圖5:中國的醫療開銷,2006-2010
美國的醫療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預計也將日益增加。美國學者預測,到2037年,平均醫療支出將超過家庭收入的中位數。 (4)醫療服務差異明顯
美國醫療保險貧富差距明顯。相比於中產階級或者富人,低收入美國人接受醫療服務的機會普遍少於前者。95%左右的高收入美國人購買了醫療保險,而低收入人群則只有70%(見圖6)。 圖6:美國不同收入水平人群醫療保險比例的差異,2006-2010
中國在2009年到2011年之間,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增加。政府的幹預保障了醫療服務的獲得率,尤其對鄉鎮地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國擁有醫療保險的的人口比例從2009年的85%迅速增長到了2011年的95%。中國政府通過新農合醫療體系提高對鄉鎮居民的醫療保障範圍。 (5)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挑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消息,醫生每年診斷慢性疾病患者2.6億,85%的患者死亡,這些疾病中占大多數的有:癌癥(27.79%)腦血管疾病(20.22%)心臟疾病(21.3%)(見表1)。 表1:中國慢性病發病率
慢性疾病也是美國的一大難題,慢性疾病占醫療總費用的75%,11.3%的美國人患有心臟疾病,6.4%患冠狀動脈心臟病,3.2%患有中風2.6%有心臟發作,8%患癌,21.9%患關節炎,8.6%患有糖尿病。 表2:美國慢性病發病率
(6)慢性疾病消耗著人力和財力
慢性疾病治療費用昂貴。慢性疾病治療占70%的醫療保健花費。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從2006年到2015年,中國人將為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花費39100億人民幣(5580億美元)。慢性疾病高昂費用將持續增加,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組織計生委估計在2012年,醫療保健費共花費28910億人民幣,比2011年增加了4568.5億人民幣。盡管有大量的醫療費用,但中國人的慢性病治療並無明顯改善。未來慢性疾病將消耗更多的資源。
在美國,某些慢性治療比其他的治療更昂貴,一般情況下,癌癥和心臟病治療費用在逐步增加,而哮喘,糖尿病,骨關節炎的治療費用則相對穩定。 (7)心血管疾病
兩個國家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是心腦血管疾病。據中國衛生部信息,1000萬人中大約有132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研究衛生部防治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中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將迅猛增長,中國的心血管病人的數量將以0.5倍的速度增長,或者未來20年內數量將達到2130萬(見圖7)。心血管疾病為患者帶來巨大的家庭負擔。根據2010年的中國數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耗資42.87億人民幣(7.02億美元),顱內出血耗資123.5億人民幣(20.1億美元)腦梗塞花費227.5億人民幣(37.1億美元)。 圖7:中國心血管疾病人數(千),1980-2010
在美國,過去十年,心臟疾病治療的成本大幅度上漲,從2000年到2010年的費用中,我們看到,心臟疾病住院患者的治療費用從13,433美元上升至20,831美元,緊急室就診,處方藥和醫院門診治療費用都有類似的成本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