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陸金所投資了一小筆 沉默的70後

http://xueqiu.com/7552601592/27718407
陸金所投資了一小筆

上週註冊了個平安旗下的陸金所帳號.

減持了點貨幣基金,今天轉到陸金所,在新手專區投資了第一筆(基本都是秒,要靠搶啊).

3年期的,年化收益8.61%(但如果不開通陸金保對每月收到的還款進行投資,實際年平均收益只有4.61%,因在陸金所帳號的閒置資金沒有利息).

根據說明,投資60天後,可以轉讓債權.

投的時候,因為都是秒投,連兩個合同都沒仔細看;投資成交後,把借款及擔保協議下下來看,平安融資擔保對借款提供擔保(包括本金、利息、罰息),借款人需要每月支付全部借款本金的1.75%作為擔保費,擔保費用為每年21%.

借款人要承擔的總成本是年均支付(利息和擔保費)25.6%,3年共計75.8%.

借款用途是「日常生活消費」,借款人是天津78年生人。

俺也知道現在資金緊張,許多小貸公司都是月息2-4%,但是借3年,年均成本25.6%的確還是有些嚇人。

記得幾年前,俺父親對發生在俺湖南老家的高利貸老闆紛紛跑路說的一句話「你想他的利,他想你的本」。難道借錢的人真心不打算還?

按陸金所數據,最近一週有5466人投資,按照平均每單2萬元計算,則有資金1.1億,如果一年搞100億,平安可以有21億擔保費,但不知道會有多大比例的借款人選擇「打死不還錢」。

雖然有平安的擔保,心裡面還是有點打鼓,因為平安擔保有5條不承擔責任,當然這五條都看上去不會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14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小分隊之中糧系 作者:格隆匯 Adam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2&page=1&extra=#pid3853

中糧集團是這次央企改組國有資本投資的試點公司,旗下A+H上市公司多達8家,有5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糧置地控股(HK.0207)、中國食品(HK.506)、中國糧油控股(HK.606)、蒙牛乳業(2319)及中糧包裝(0906)。


關於國企改革,我知道的無非也是一些大家的知道的信息。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完全認可格隆的分析,相信國企改革是這次挽救經濟危局的重點突破口,也是最有可能獲得超出預期效果的改革。之所以把中糧系作為第一小分隊拉出來遛遛,是因為:

1、中糧是這次央企改革中央欽點的6家試點之一;

2、中糧覆蓋的所有領域都不是什麼奇貨可居的壟斷領域,推行阻力和難度小,最可能先行先試;

3、旗下幾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糧置地控股(HK.0207,中國食品(HK.506)和中國糧油控股(HK.606三家,經營得那叫一個差。但三家公司的資產其實都不錯,整合的需要與價值都很高。

以下就一些基本層面的分析,對這3家公司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大家探討下。


中糧置地控股(HK.0207
中糧旗下地產有2家,上市的中糧置地控股(HK.0207)與中糧地產(SZ.000031)。其中中糧集團對中糧置地控股75%,對中糧地產控股50.4%。按照集團的規劃是中糧置地主要發展商業地產,而中糧地產則主要開發住宅用地。但就從目前看,這兩家公司的主要問題是同業競爭。


比方說2013年度,中糧置地60%的收入來自4個高端住宅用地開發,按理說住宅地產應是中糧地產的業務範圍。

  
物業開發
  
251,795
64.19%
酒店
81,190
20.70%
物業投資
38,947
9.93%
物業管理服務收入
20,324
5.18%
地區
392,256
100.00%


上圖中的最後一個項目,成都祥云國際,中糧置地控股30%,中糧地產控股70%。另外從中糧的明星項目,大悅城項目來看,中糧置地擁有其中6個大悅城項目,西單大悅城、朝陽大悅城、天津大悅城、上海大悅城,煙台大悅城和成都大悅城。而中糧地產則擁有瀋陽大悅城,並且在建深圳大悅城。

另外根據媒體報導,面對中糧地產業務多次整而不合,商業地產公司和住宅地產公司業績皆不盡如人意之後,中糧集團對做大地產業務也顯得略有些灰心。今年111日晚間,在一場非公開的校園演講中,中糧集團主席寧高寧表示,中糧集團地產業務未來會是一個投資性的業務,而「肯定不會是中糧集團主要的板塊」,「即使整個把它賣掉,也沒問題的」。今年716日,被寄予厚望的中糧置地,交上了第二份成績單,但是這個成績不盡如人意,截至今年6月底,中糧置地上半年合同銷售面積6416平方米,銷售金額5.78億元;而2013年,中糧置地實現營收39.23億元,如以半年營收19.6億元計算,今年上半年中糧置地的業績暴跌七成。


在中糧集團和國家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組成投資公司之後一定會對目前的困局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出售地產項目的可能性比較小,對於主營業務非地產的央企來說,擁有一個地產牌照是多麼來之不易,但即使賣了,前景也不錯。那麼剩下的可能性也無非兩種:延續目前的思路,分到底,把該誰的資產給誰;或者回歸早年的思路,合成一個深港兩地上市的企業。個人認為中糧集團的思路應該還是趨向於合。


首先在瀏覽中糧集團的網站時發現,集團下屬一級單位只有中糧置地,沒有中糧地產,而打開中糧置地,下面卻有著4家公司(見下圖)。目前注入香港中糧置地的應該就是中糧置業,酒店事業部和中糧(海南)公司。上面提到的4個物業開發項目應該就是把這3個部門注入時帶入的。

其次是早在09年,集團就公開說明要合併後整體上市,但後來因為業績不理想,國內中糧地產股本小,發新股又卡的緊,吃不下集團全部地產業務,地產業務發展又急需廉價的資金來源,所以才匆匆來港購殼上市,又在購殼後一年多便把資產注入港股,這說明分拆業務只是迫於當時現狀無奈之舉。



結論很清晰,中糧置地要麼賣掉,要麼整合成中糧系的地產旗艦。無論那條路,都預示著不錯的前景。


中國糧油控股(HK.606+ 中國食品(HK.506

中國糧油控股是2007321日從中國食品(原名中國糧油國際)中分拆出來上市的,目的是為了區分業務,606做上游,506做下游的終端。分拆後中國食品主營食品與飲料等這些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下游品牌商品,而中國糧油控股主營農產品加工,也就是上游為終端消費商品提供原料。持股比例上,中糧集團通過旗下子公司持有中國糧油控股58%的股份,持有中國食品74.09%的股份。


  
中國糧油控股13年營業收入分類
  
中國食品13年營業收入分類
油籽加工
      57,536
61%
廚房食品
      12,276
47%
生物燃料和生化
      15,514
16%
飲料
      11,389
43%
大米貿易及加工
       7,745
8%
酒類
       1,847
7%
小麥加工
       8,560
9%
休閒食品
         435
2%
啤酒原料
       2,170
2%
其他產品
         271
1%
企業與其他
       3,018
3%
總共
      26,218
100%
總共
      94,543
100%
   


  
代碼
  
食品
食品
0506.HK
0606.HK
簡稱
行業平均
行業中值
中國食品
中國糧油控股
每股收益(港元)
0.1023
0.1261
-0.3180
0.2898
每股淨資產(港元)
2.3385
1.4392
2.1972
5.5206
每股經營現金流(港元)
0.3278
0.1540
0.0348
0.8521
銷售毛利率(%)
25.97
20.26
20.15
5.97
銷售淨利率(%)
-11.67
3.63
-3.38
1.61
淨資產收益率(ROE)(%)
1.06
7.79
-13.74
5.43
總資產回報率(%)
0.81
4.81
-4.32
1.93
資產負債率(%)
43.06
42.85
60.91
60.45
港股市值(百萬港元)
14,223.44
2,281.43
8,811.25
19,109.57
市盈率PE()
-5.18
11.57
-9.90
12.56
市淨率PB()
4.07
1.46
1.43
0.66
市銷率PS()
4.80
1.08
0.33
0.20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家公司的淨利潤率,ROEROA都明顯低於行業中值,從估值來看,兩家公司的PBPS都低於行業均值和中值,反映的是市場對於這兩家公司資產和銷售額轉化成盈利能力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判斷,這也可以側面說明國企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機構臃腫,效率低下,這也是這次國企改革所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但兩家公司的資產拿出來,沒有人不眼紅的:比如506的長城普通酒,福臨門食用油,與可口可樂的合資公司;再比如606在中國食用原料油領域近乎壟斷的地位。


對於中國食品,除了飲料行業看好,廚房食品可能扭虧外,其餘可能仍然會錄得虧損,不過總體來說虧損可能會收窄。而中國糧油控股也很有可能維持目前平穩增長的態勢。如果沒有這次國企改革,這兩家可能也只是很普通的兩隻港股,但列入國企改革試點後,想像力就出來了:比如是否有可能會把集團的其他未上市的業務注入進來,比方說肉食,土畜或者貿易部門,因為這三個部門下面都和海外有著非常頻繁的貿易往來。再比如引進社會資金,改進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讓那些其實很值錢的資產體現出應有的價值:至少,價值先回到淨資產以上(現在606中國糧油控股股價離淨資產還有55%的空間),然後再談效率提高的話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44

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藥品不良反應報告 一老一小需重視

“是藥三分毒”,藥品作為治療疾病、拯救生命的同時,它固有的特性永遠不變,那就是它的自身所攜帶的不良反應。

4月2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2016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143萬份,較2015年增長了2.3%。其中,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42.3萬份,占同期報告總量的29.6%,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4個百分點。全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縣級報告比例為97.7%,全國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量為1068份,較2015年有所增長。

“每一種藥都有不良反應,它是固有的特性,與任何東西無關,也無關它的生產。只要你用了藥,都會發生不適宜的事情。”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胡欣表示。

抗感染、一老一小為重點

藥品不良反應,人類知道的越多,這個藥品會更安全。為了更多掌握每一款藥品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國家鋪開了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網絡。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建設進一步深入,我國發現和收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基層網絡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全國已有31萬余個醫療機構、藥品生產經營企業註冊為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用戶,並通過該網絡報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全國97.7%的縣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量達到1068份,表明我國發現和收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化監管司司長丁建華表示。

而藥品不良反應的數量增多,並不意味著藥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著我們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全面,對藥品的風險更了解,風險更可控,對藥品的評價更加有依據,監管決策更加準確。同樣,在醫療實踐中,能及時地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程度,並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

目前,報告關註點仍為抗感染藥物的安全性,特別是氟喹諾酮類藥品;正確使用中西藥複方制劑,避免超劑量用藥;解熱鎮痛抗炎藥的臨床合理使用;精神障礙治療藥物的安全性,以及老人和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問題。

2016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抗感染藥物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51.8萬例,其中嚴重報告3.3萬例,占6.5%。抗感染藥物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占36.2%。嚴重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是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抗結核病藥。抗感染藥物中喹諾酮類藥品嚴重報告比例僅次於頭孢類藥物,其中氟喹諾酮類藥品嚴重不良反應較多。

2016 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病例報告中,14 歲以下兒童患者的報告占 9.9%,與 2015 年持平;65 歲以上老年患者的報告占23.5%。

“從科學角度來講,老年人在吸收、排泄方面,因為年紀增大,心肝肺腎的功能下降,對藥物的劑量不能按照成年人來用。但是我們的藥品實驗,都是用成年人來做的,很多說明書並沒有針對老年人或者兒童劑量的說明。所以老年人的劑量要有減少,否則不良反應更嚴重,治療起來也難。本來這些藥的不良反應可能是一過性的,但是對老年人可能導致慢病。全世界都是一樣,一老一小的信息極為少的。對於這些老年人,用藥量基本是兒童的量。” 胡欣表示。

也正是因為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逐步完善,可實現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在線直報、逐級評價、信息共享,通過該網絡報送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為監測評價工作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品評價中心主任楊威介紹稱,總局組織深入挖掘藥品安全風險信號,對監測數據開展分析評價,及時采取風險管理和溝通措施。2016年,對睪酮藥品、註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複方大青葉片、複方氨基酸註射液(18AA)及同類制劑、仙靈骨葆口服制劑等42個(類)品種進行了安全性評價。

“根據安全性評價結果,全年共提出修改說明書建議35個;發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4期,提示關註註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仙靈骨葆口服制劑、睪酮藥品、新複方大青葉片的用藥安全;發布藥物警戒快訊12期,涉及68個品種;對氯美紮酮和苯乙雙胍兩個品種發布撤市公告。”楊威表示。

楊威同時表示,報告信息越來越豐富,預警能力越來越及時,風險管理越來越到位,解讀方式越來越貼近公眾。

企業缺位

根據統計分析顯示,2016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來源統計,來自醫療機構的報告占報告總量的85.6%,來自醫療機構的報告占85.6%;來自藥品經營企業的報告占 12.8%;來自藥品生產企業的報告占1.4%;來自個人及其他的報告占0.2%。按照報告人職業統計,醫生報告占 55.5%,藥師報告占 25.3%,護士報告占 15.1%,其他報告占 4.1%。與 2015 年的報告人職業構成情況基本相同。

“這些數據表明醫療機構仍發揮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主渠道作用,來自於藥品生產企業的報告數與去年持平,報告數量仍偏低,表明藥品生產企業開展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努力程度不夠;作為藥品生產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對藥品不良反應工作的認識,加強上市藥品的安全性研究,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強化企業責任意識,及時預防和控制風險,充分發揮‘藥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丁建華表示。

美國是實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最早的國家之一,報告采取資源報告和強制報告兩種報告體系,對於消費者和醫務人員實行自願報告體系,對持有市場許可證者(藥品生產、批發、進口企業)采取強制性報告制度。同時把不報告不良反應信息歸為犯罪行為,單位和個人都被處罰,處罰類型包括警告、罰金及若幹年監禁。默克公司的止痛藥萬絡,就曾因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而被處以48.5億美元巨額罰金並最終退市。

而在中國,藥品不良反應的主體仍在醫療機構。

“企業問題比較突出,對於藥品不良反應不重視、沒能力、有顧慮,這都是企業的問題。沒能力是因為沒有人,同時與醫療機構的交流不在一個平臺上,有顧慮是怕不良反應多了,患者就不用他們的藥了。其次,我們中國很多的藥企除了生產,都不知道自己的藥賣到哪里去。而美國的醫藥代表,一邊推廣藥品,一邊收集藥品不良反應。所以,在美國,藥品不良反應95%來自藥企,我們86%來自醫療機構。”楊威表示。

此外,中國的公眾由於對藥品知識了解不多,所以導致公眾用藥後對於不良反應的報告很少。

2016 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 42.3 萬余份,新的和嚴重報告數量占同期報告總數的 29.6%。

“目前嚴重不良反應占比比較小,一個是因為中國用的多數為仿制藥,嚴重不良反應多數出在新藥上,另外就是漏報,一些出現死亡、嚴重不良反應後,由於無法識別是藥品的問題還是醫療機構用藥存在問題,所以無論是藥企還是醫療機構,都希望通過私下解決,進行了賠償,而不上報。”

在法律上,我國2004年出臺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要求新藥不良反應在15天內上報,未按時上報或隱瞞不報者,將處以3萬元以下的罰款。

“由於這只是一個部門規章,在落地上存在問題,而且處罰額度很小。目前正在修訂的《藥品管理法》中有專門的部分進行了規定,同時正在起草一個文件,將對企業報告不良反應反應進行了明確規定。”楊威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23

A股現金分紅創新高 一小部分“鐵公雞”堅持不分紅

A股年報數據近期基本發布完畢,今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突破萬億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但整體看,A股上市公司分紅預期還不夠穩定,且仍有一小部分“鐵公雞”堅持不分紅。

業內認為,需繼續引導上市公司回報股東,培育A股分紅文化;對於“鐵公雞”,要督促上市公司說明未分配利潤使用情況;對部分未分紅企業中可能的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情形加強檢查。

“現金牛”多了,“鐵公雞”少了

截至4月末,滬深兩市共有3522家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度業績報告。其中2699家發布現金分紅預案,合計派現1.13萬億元。除了這個令人心動的數字,上市公司分紅數據還透露出哪些值得關註的動向?

——“現金牛”多了。

上交所數據顯示,2017年滬市上市公司年報擬分紅總額達到8111億元,明顯高於上年度的6823億元,其中分紅比例超50%的有194家。中國神華、福耀玻璃等370余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均在30%以上。

深市上市公司今年擬分紅金額3200億元,同比增加62%,分紅家數占市場總企業數近77%。在萬科、美的、深赤灣、寧波銀行等多家上市公司堅持分紅同時,“現金牛”隊伍持續擴容。

——“鐵公雞”少了。

不少過往不分紅的企業也開始分紅了。滬市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未進行現金分紅的199家公司中,38家在2017年披露現金分紅方案,其中20家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

在深市,此前連續9年未分紅的金路集團2017年推出每10股分紅0.4元的方案。廣濟藥業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1元的分配議案,也讓十年不分紅的廣濟藥業擺脫了“鐵公雞”稱號。

信誠資本基金經理楊仲華認為,2017年度上市公司的利潤整體增加,監管層對現金分紅的呼籲,都促使上市公司加大對中小投資者的分紅力度。

對有分紅能力的“鐵公雞”要加強檢查

整體上看,今年分紅轉積極,但仍有少數“鐵公雞”仍然堅持不分紅。

有的不分紅企業或是因為虧損或經營困難等客觀因素。如,連續20多年不分紅的金杯汽車在今年2月回複上交所關於分紅的問詢時稱,公司財務報表、現金流和凈利潤均呈現困難的局面,未分配利潤負值呈逐年上升的態勢。

此前,在1995年、2001年等8個會計年度,金杯汽車對應的歸屬凈利潤均處於虧損狀態。上市20余年,金杯汽車的證券簡稱一直在“金杯汽車——*ST金杯——ST金杯——金杯汽車”之間來回切換,公司經營狀況堪憂。

有的不分紅企業則給出“特殊原因”。如,1996年上市的英特集團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在2017年年報中,英特集團稱,不分紅有其歷史原因以及主營業務發展的特殊性。公司自上市以來均未在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經營資金主要靠留存收益積累和債務融資解決等。

梳理公告發現,在滬市,70家今年未分紅的企業中,35家企業因公司業務特點、所處發展階段、未來資金需求等原因未進行現金分紅;在深市,104家多年未分紅企業中,有37家母公司和合並報表未分配利潤均為正,符合分紅條件,但公司稱資金緊張、投資需要、盈利能力較差等不進行分紅。

無錫方萬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紹霞認為,監管部門應該加大檢查力度,加大對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潤的監管,涉及違法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

現金分紅新高之下,價值投資更受青睞了嗎?

隨著現金分紅增多、股息率提高,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也可以更多地轉向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從目前看,我國上市公司仍應將現金分紅常態化,給投資者以穩定、可持續的預期,讓投資者可以放心投。

一般而言,分紅較高的企業經營狀況也會更好。“只有那些盈利能力強、現金流好的上市公司,才能給投資者穩定、可持續的現金分紅回報。”陳紹霞說。

現金分紅水平的提升,也給了中小投資者更多的投資策略選擇。投資者在選擇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時,一般有兩種考慮:一種是考慮股息率,追求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回報;一種是投資股權,追求企業的成長性,尋求企業成長前後的股份增值。

“當股息率超過銀行定期存款或債券收益率時,追求現金分紅的投資就是可取的。”楊仲華說,追求股權回報需要考慮的因素會複雜些,需要考慮包括企業成長性、業務壁壘等多個因素,“投資股權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

“但相對於成熟市場,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還不夠穩定,可預期性不足。”陳紹霞認為,我國上市公司還應從自身實際出發,規定每年或每季度定期分紅,形成分紅文化;投資者也應轉變觀念,更多地追求價值投資,形成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相互尊重的市場氛圍,使資本市場走得更穩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