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問訪談】中國式P2P該如何持續生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1/147646.html

\i黑馬:貸幫網,這家專註於農村城鎮化小微金服的P2P平臺,如今正在面臨著被一筆高達1280萬元的逾期拖垮的風險,堅持不跑路不剛兌,公開表示寧願走法律程序來承擔相應責任。如今有著越來越多的P2P金融公司接連跑路,貸幫網成了第一個壞賬之後不跑路不剛兌的踐行者,問題來了,中國式P2P靠譜嗎?P2P的繁榮可持續嗎,還是只是表面光鮮?黑問君邀請了貸幫網CEO貸幫尹飛、網貸天眼CEO田維贏給大家解答。

問:貸幫網CEO尹總在朋友圈里寫下“如果以我個人的犧牲,換來行業的規範與反思,使行業能夠健康發展,那也是值得的。”P2P行業規範的缺失真的已經嚴重到需要以個人犧牲來喚醒人們的地步了嗎,要實現P2P的規範需要做哪些努力?

田維贏:貸幫這次的不兌付在行業內引起的討論挺多的。雖然我沒有參與過任何的討論,但是一直是事件的關註者。很多人說貸幫在打破P2P平臺的剛性兌付,也有人說這是在教育投資人,讓更多的人了解風險。做為一個行業的觀察者和理財投資人,我更關註的是這件事情的本質,P2P平臺實質在做什麽?他們的模式是如何做風險定價的。

我覺得這件事情跟P2P行業規範缺失沒有關系,信息披露在目前的P2P網貸中是最缺失的,為什麽投資人一旦受到損失,會有失控鬧事,最大的原因是P2P平臺由於信息披露不完善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換句話說,很多P2P平臺為了交易規模,甚至放棄風控,美化借款者信息,P2P網貸平臺充當的信任中介職能大於了信息中介職能,一旦出現問題,大則跑路,小則拿錢把窟窿堵了。

如果這次事件,貸幫“犧牲”了,我不認為對行業有多大的貢獻,看到很多人喜歡提剛性兌付,我覺得扯得有些遠了,別害了貸幫,他本身已經是事件的受害者了。

說P2P網貸缺少行業規範我覺得也是不對的,而是很多P2P網貸的從業者沒有按規範去做事,信息披露,風控制度,資金流向,貸後管理,這些都是從業者需要去思考的,簡單為了充量拿投資,動投資者資金的從業者們不適合在這個行業定居。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者,理性是目前最缺失的。

尹飛:P2P本來只是中介的定位,因為中國市場的特別需求,導致了剛性兌付在業內普遍存在。剛性兌付本身不是一種投資行為了,而是存款行為。如何保證存款能夠實現?1988年簽署的《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做出了要求,至少要有8%。如果P2P要實現剛性兌付,也應該遵循《巴塞爾協議》。那意味著P2P平臺隨著業務規模的增加,不得不不斷增加它的註冊資本金。這對99%的P2P平臺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剛性兌付不是一種可持續的行為,是錯誤的。

當P2P被複制進中國後開始大規模迅速擴張,P2P平臺在中國的環境下發生了什麽樣的演變,與歐美等國在玩法、盈利模式、監管力度上有什麽不同?

問:在國外原始的P2P就是純粹作為交易平臺存在的,由於不利於鑒別風險導致投資人意願降低,很難迅速形成規模。當P2P被複制進中國後開始大規模迅速擴張,P2P平臺在中國的環境下發生了什麽樣的演變,與歐美等國在玩法、盈利模式、監管力度上有什麽不同?

田維贏:這里面有些信息我覺得是不對的哈,P2P被複制進入國內,並沒有大規模迅速擴張。國內從07年第一家P2P網貸平臺上線,到2011年,才開始進入第一個發展期。當然,也是從11年國內的P2P平臺才開始遠離國外模式的。目前還自稱是純粹的交易平臺的P2P依然曲指可數,同時我也不認為11年後這一批P2P平臺是複制國外的,05年,國內最大的P2P借貸公司宜信誕生,後續的從業者,大多數是在複制宜信,並把這種模式搬到互聯網。2012年底,國內P2P平臺才開始進入迅速擴張期。

如果把互聯網金融分開為互聯網和金融的話,國外的P2P平臺是互聯網企業,通過技術和現有的征信手段披露借款人信息,讓投資者選擇性投資。國內目前的P2P平臺只是把互聯網做為一個資金渠道的工具,導入線下合作的企業,傳統金融機構或者自有的債務人,平臺公司的屬性更偏金融。

國外的平臺收取投資人借款人的信息服務費,而國內大多數的平臺的贏利則在賺取渠道費或者直接套利。這種贏利模式在很大層面導致了今天國內P2P平臺面臨的問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P2P有望成為繼小貸,擔保後另一個要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因為他們大多數所做的事情跟原來的小貸或者銀行類似,歐美國家對於P2P的監管走得比較快,主要表現在信息真實性,信息披露以及信息監測上,國內目前出了四條紅線和幾個指導意見,方向感覺跟國外比較一致,強調P2P平臺的信息中介屬性。

尹飛:P2P在外國只是很小眾的一個金融創新,但P2P在國內卻獲得了眾多的效仿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國內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太少了。股市不景氣,房產不確定高,而其他產品主要剩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等。總得來說,國內的理財產品市場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P2P提供了一種低門檻、高收益、“安全”的產品。因此,產品創新生給用戶來帶的期望值,一開始國內P2P可能就遠高於國外P2P。在市場的追捧下,國內的P2P試圖在打造一種高收益、低風險、流動性還好的產品。

問:有用戶質疑,如果P2P平臺遇到逾期不兜底,是不是就等於可以不用承擔風險,“空手套白狼”?

田維贏:我覺得這得看P2P平臺本身的模式。兩個點,是做信用中介還是信息中介。

如果你自己本身在做信用中介的模式,自己做不了,又跑出來說自己是信息中介,我覺得就是耍流氓,空手套白狼。

金融的從業者,門檻是很高的,理論和實踐要求都比較高,當然金融目前也是紅利行業。

運作一家P2P平臺,如果打算是做成一家信用中介,風險定價和風險處理能力是最基本的兩大能力,從開始從業就應該去重視。要做得長遠,什麽時候該增大資本,該放低規模都得考慮,抵禦風險和處理風險是信用中介擅長的。

當然如果做信息中介,信息如何披露,披露給誰,資金流向控制,給投資者的信息服務如何到位是最需要考慮的,專心提供好的技術,做好信息披露以及貸後信息服務。

尹飛:加強法制。如果平臺本身有欺詐行為,應該由法律嚴懲。

問:有觀點認為尤努斯模式巧妙地用社會救助資金及政策紅利進行了轉移而成功,那是什麽因素導致很多國家嘗試複制尤努斯模式最終都沒有成功?

田維贏:這個問題尹總更有發言權,尹總來回答吧。^_^

問:最後一個問題,什麽樣的 P2P 平臺比較容易獲得VC的青睞,如何吸引投資人和債券合作單位上平臺?

田維贏:對於VC來說,規模往往很重要,不僅僅是交易規模,也包括資產規模,投資人規模。我總結了幾點:

1,口碑好:用戶口碑不錯,能夠信任

2,用戶多: 用戶量能夠消化平臺規模

3,資金成本低: 從平臺吸入的資金成本低,不僅有更大的空間去消化風險,同時也能降低風險,債權合作單位也會更喜歡,更願意合作

4,資產優良:兩個點吧,一是資金風險低,二是資產規模能夠結構化消化風險

對於P2P理財投資人,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收益,在次是投資成本。這是需要平衡的三個點,對於平臺來說,安全跟收益本身是需要自身去調節的,投資人的投資成本則主要在產品的用戶體驗和規模上了。讓投資人一年都搶不到一個標,這投資的時間成本就比較大了,用戶流失也會比較明顯。

點擊進入黑問參與討論:http://ask.iheima.com/?/yiwenyida/53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