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病毒」,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形容;「惡夢」,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官員的說法;「情況失控」,這是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意見。他們說的全是同一個東西——伊波拉病毒(Ebola)。 自從去年底,西非的幾內亞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後,疫情迅速擴散到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等國家,病例與死亡人數也快速增加,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破萬人,其中有將近一半死亡。包括歐洲的西班牙、美洲的美國,都已出現感染病例。 伊波拉之所以讓人類聞之色變,一是因為它有極高的致死率——大約五成到九成;二來是它至今尚無特效藥。除了奪人性命,它還帶來龐大的經濟損失;在那些已出現疫情的國家,還有民眾因為誤信偏方而自殘身體;甚至有國家關閉對外交通、隔離、防疫,帶來的種種成本。 病毒學家麥科明克(Joseph B. McCormick)在《第四級病毒》的書中給了我們一段警示:「我們不能自欺欺人的說,病毒陰險的躲在黑暗處,伺機偷襲人類,其實人類才是讓病毒肆虐的『元凶』,原本病毒靜悄悄的在自然界,與自然宿主共存,直到人類侵入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人類才反過來成為病毒的受害者。病毒其實不會『主動從暗處現身大舉入侵』,而是因為人口成長,大肆擴張,侵入了病毒的自然棲息地,病毒才『被迫現身』。」 對於「被迫現身」的病毒,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認知與態度?又該如何面對? 病毒也有物競天擇讓宿主感染、傳染,才能生生不息 人類的確有理由害怕伊波拉,但面對它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恐懼,而是理性和科學。十四世紀歐洲流行獵殺女巫,當時人們認為貓是女巫的幫凶,也跟著大肆捕殺貓,貓的數量大減,導致鼠的數量激增,結果是鼠疫橫行,傳染給人類,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黑死病」,在十四世紀時奪走二千五百萬歐洲人性命。非理性恐懼帶給人類的災難,殷鑑並不遠。 隨著理性和科學逐漸解開微生物之謎,人們對傳染病的恐懼逐漸化解,獵殺女巫的行為消失,人類也找出了正確因應傳染病的方法。面對伊波拉這個被稱為「世紀黑死病」的病毒,正是理性與科學派上用場之時。 如何從科學角度來看待伊波拉?人類過去一直都習慣站在自己的觀點來看待病毒,不管病毒有什麼動機,先殺再說,現代醫學的功能就是如此。但若暫且放下人類偏見,轉從病毒本身的觀點來看,其實會容易理解病毒的行為。 事實上,病毒和人類一樣,也是物競天擇下的產物,像伊波拉之類的病毒,以各種方式讓人類生病,例如發燒、嘔吐、出血等。科學上須追問的是:病毒這樣做在演化上有什麼優點?為什麼伊波拉要致人於死? 從病毒本身的觀點來看,能複製越多後代,這種族群的生存機會就越高,但病毒不能無中生有,它必須在宿主存活下,才能大量繁衍,並藉由讓宿主「生病」,例如感冒病毒讓患者咳嗽時,噴出一大堆微生物,傳染給下一個人,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 伊波拉太過「自私」毒性過強殺了宿主,導致高死亡率 但如果病毒一到宿主身上就把宿主弄死,它不但失去大量複製的機會,也降低了傳播到下一個宿主身上的可能性。這種「同歸於盡」的行為,對病毒繁衍是較不利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戴蒙(Jared Diamond)就說,從病毒的觀點來看,它演化出和宿主同歸於盡的策略,「這結果純屬意外。」 這就像是一個自私的個人,拚命利用資源,把資源全消耗光,於是後人無可利用。從這個角度看,伊波拉也像是「自私的病毒」。因為如果伊波拉要大規模傳染,更有效的方式,是讓宿主存活;但伊波拉的致死率卻如此之高,只要到宿主身上,就自我複製並帶來各種症狀,讓宿主一命嗚呼,反而降低更多後代繁衍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將近四十年前,伊波拉在非洲的薩伊(今稱剛果)及蘇丹首次被發現後,過去歷次感染規模最多不過四百多人。事實上,傳染病的病毒,往往隨著疫情擴散,使得其毒性逐漸減弱。這也是天擇演化的結果:因為那些「自私」只顧自己存活的病毒,最後因為繁衍機會降低,逐漸在天擇的競爭中,敗給那些能給後代子孫留下空間、因此繁衍機會較高的病毒。 說伊波拉是「自私的病毒」,並不意味著世界上有「無私的病毒」這種東西。不管人類用什麼角度詮釋,伊波拉的行為模式就是這樣。說伊波拉「自私」,只是理解伊波拉病毒行為模式的一個角度,這意味著伊波拉病毒本身,仍受到天擇法則的約束。而天擇正是解釋為何世上所有生物存在的科學理論。 本刊彙集科學界目前對伊波拉的研究成果,精選九個你必須知道的知識,這當中有些還沒有定論,但是認識到人類目前的局限,才能以理性態度求知,面對伊波拉跨出正確的第一步。 害怕它,不如認識它》比起SARS,伊波拉較不易傳染 「伊波拉」源自一條河的名字 「楊布庫」(Yambuku)在一九七○年代,是非洲剛果的一個小村落,一九七六年九月,村裡一位男老師發燒就醫,原本以為是瘧疾,當地醫院向他注射抗瘧疾藥物,卻未更換針頭,結果染病者越來越多。後來一位二十七歲的比利時研究學者皮約特(Peter Piot)收到相關樣本研究,並赴當地調查,發現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他將此病毒以該村落附近的一條河流命名:「伊波拉」,從此在人類史上留名。 船和飛機,讓病毒出國趴趴走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伊波拉以前只存在動物身上,因為人類到山裡狩獵、找東西吃、開墾雨林等,讓人跟動物宿主的生活圈碰在一起,當病毒與人類接觸、當人類的伊波拉感染者回到部落裡,整個部落就一個個被傳染了。 由於伊波拉病毒不會透過飛沫傳染,且容易讓宿主死亡,一有群聚感染,在非洲就是滅村,所以只要維持這樣的特性,伊波拉終究只會是地區性的疾病。但現在世界就像是地球村一樣,船、飛機便利,伊波拉病患只要搭上飛機,就可以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 非洲洗屍傳統,加重疫情擴散 非洲的針筒重複使用、沒有隔離設施、醫療衛生設備嚴重不足、醫院本身常常就是傳染途徑。另外,還有傳統文化習俗上的問題,也讓伊波拉病毒傳染更快。 《第四級病毒》一書提到,非洲有些地區的風俗,如果有家人過世,下葬前,死者身體必須完全滌清,洗屍工作由家屬為之。死者體內殘留的尿液、排泄物全要吸出來,但伊波拉病患的排泄物裡含血,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專研感染疾病與免疫學的何美鄉博士認為,這些就是傳染管道。 萬用的酒精,可殺死伊波拉 現有證據顯示,伊波拉透過蝙蝠中的果蝠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猩猩、猴子等靈長類動物,以及羚羊、豪豬。所以在疫區必須避免食用蝙蝠、猴子等野味。 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彭貴春分析,伊波拉病毒結構上有一層套膜,在膜的保護下,病毒於乾燥環境中可以生存數小時,造成防疫上的困難。但膜可以被酒精、高溫破壞,所以酒精或高溫殺菌對殺死伊波拉病毒有效。 比起流感,更不容易變異 伊波拉病毒是屬於單股核糖核酸(RNA)病毒,比去氧的雙股核糖核酸(DNA)病毒容易變異;前者包括流感病毒、腸病毒、登革熱,後者則包括B肝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但伊波拉病毒比流感病毒更不容易變異。 成功大學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陳振暐指出,流感病毒有多段結構,能透過人、畜、禽交叉感染,重新組合結構,增加變異機率,疫苗必須定期更換病毒株才有保護力。伊波拉病毒只有單段結構,且並無感染家禽、家畜紀錄,病毒較流感病毒不容易變異,目前已知只有固定的五種病毒株──薩伊、蘇丹(SUDV)、雷斯頓(RESTV)、象牙海岸(TAFV)、邦迪布焦(BDBV)。 伊波拉患者就算痊癒,仍會帶原六週 SARS是空氣傳染,潛伏期短(二至七天),伊波拉病毒是接觸傳染,潛伏長(達二到二十一天)。如果以病毒擴散的速度來看,SARS傳播的速度比伊波拉快很多,但以死亡率及痊癒之後的帶原狀況來看,伊波拉比SARS病毒容易致命。 衛生署前副署長、現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李龍騰表示,SARS的死亡率近一○%,伊波拉的死亡率從五○%到九○%不等,就死亡率來看,伊波拉比SARS致死率高出好幾倍。就痊癒之後的帶原情況來看,SARS痊癒了就不會帶原,但如果被伊波拉病毒感染,就算痊癒了,還是會傳染給別人(有點類似帶原),時間大約有六週。 出現發燒、嘔吐症狀,才有傳染力 病患感染伊波拉後,病毒量必須增加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病出現發燒、倦怠、嘔吐等症狀,有症狀時病毒量才夠多、才具感染力,而且必須近距離接觸到病患體液如血液、嘔吐物、精液、乳汁才會被傳染。相較之下,流行性感冒傳染力遠高於伊波拉,由於病毒在上呼吸道,潛伏期病毒量尚少時,就能透過飛沫造成傳染,較不易預防。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分析,宿主若死亡,病毒就難以傳播,因此致死率高的病毒無法遠播。所以流行病學上,病毒會隨著擴大感染規模而降低毒性(致死率)。 大量補充水分,也是有效療法 科學家們對伊波拉病毒致病的原因仍不清楚,已知病毒會攻擊血管的內皮細胞,造成出血,導致病患脫水、血壓下降。目前雖無足夠的醫療證據,證明早期治療能夠降低死亡率,但西方醫療機構普遍用支持性療法,協助病患度過難關。包括通過打點滴補充水分、以藥物維持血壓,醫師推測血清對病患應有保護力,也已嘗試將罹病痊癒者的血液,注射入患者體內對抗病毒。 實驗中的四種新藥──Mmapp、TKM-Ebola、Favipiravir、Brincidofovir,都因緊急狀況人道考量,而獲准在病患身上恩慈使用(compassionate use)。 出入過疫區,一定要全身消毒 由目前已知證據顯示,病患未發病前不具傳染力,若已發病,大多也被隔離了,暫不須擔憂。但如果人在疫區,病人多的地方,病毒量也多,加上病毒可在乾燥環境存活數小時,須盡量多洗手,用酒精或洗手乳將病毒殺死或沖走。 如果從疫區回台,或擔心自己可能觸碰到感染源,該怎麼辦?黃立民建議,回家後立刻換衣服,用漂白水洗過,自己也全身徹底洗一遍,將病毒沖洗掉,再開始日常活動。 【延伸閱讀】一次搞懂史上最恐怖病毒 伊波拉 一、近代重大傳染病,它致死率最高 ●伊波拉1976年/薩伊(現為剛果),死亡率:88%2014年/西非,死亡率:70% ●2014年伊波拉再爆發》 *首例死亡病例疑似出現在2013年12月6日,1名2歲男孩死在幾內亞東南部村落 7月底:累計729人死亡,疫情擴及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 9月20日:賴比瑞亞籍病患鄧肯進入美國德州,10月8日病逝 10月7日:西班牙護士拉默斯因照顧病患遭感染,成為非洲以外感染首例 10月12日:美國出現境內感染首例,為照顧鄧肯的德州護士 10月20日:奈及利亞連續42日未出現新病例,成為第1個被WHO宣布解除警報的國家 10月27日:日本傳出疑似首例,自賴比瑞亞入境的外籍記者出現輕微發燒,28日證實未感染 ●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2012年迄今/中東,死亡率:34.77% ●天花1974年/印度,死亡率:24.4% ●SARS2002~03年/多數在中港台,死亡率:9.56% ●小兒麻痺1952年/美國,死亡率:5.46% ●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全球,死亡率:2%~3% ●霍亂2011年迄今/海地,死亡率:1.22% ●亞洲流感1957~58年/全球,死亡率:0.2% ●H1N1新流感2009年/全球,死亡率:0.02% 二、擴散最快,今年上萬人感染、近5千人死亡 三、目前只會透過體液傳染 ●接觸伊波拉患者或動物的血液或體液(口水、汗水、嘔吐物、尿液、排泄物、精液)才會感染 ●接觸被感染過的物品,如針頭、醫療設備,也可能感染 ●可能被感染動物是人、黑猩猩、大猩猩、猴子、果蝠、森林羚羊、豪豬 ●可能隨著受感染的人及動物,透過航空、陸路、海運傳播到各地 四、危險層級最高 ●第4級病毒在生物安全管制標準(BSL)上,病原體從輕微到嚴重分為1~4級,伊波拉和天花並列為第4級 ●病毒有5種目前已知有5種病毒株,抗原與生物特性都不同,歷史上曾造成25%~90%死亡率 ●21天關鍵期如果接觸過伊波拉患者或死者,出現高燒、嘔吐、嚴重腹瀉、皮膚單點狀丘疹等症狀,才有傳染力,21天內都沒出現症狀,就沒被感染 五、未來2個月,每週恐新增1萬名病例 ●近來通報病例中,致死率攀升到70%;此前致死率平均為50% ●路透指出,病例數字恐被嚴重低估,實際狀況可能是官方數字的3倍 ●WHO報告,今年12月之前,伊波拉可能每週新增1萬名病例 六、全球經濟、貿易也遭殃 ●經濟成長衰退:IMF下修撒哈拉非洲今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從5.5%降為5% ●貿易受限: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及迦納等國已關閉邊界,影響當地貿易活動 ●觀光人潮銳減: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估計,非洲疫區的訂房率已減少3成 ●全球組織注資營救: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 估計,包括國際組織、各國政府、藥廠在內,2016年前全球將砸近60億美元防治伊波拉 註:全球病例數統計至2014年10月25日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管署、半島電視台、經濟學人、路透、紐約時報、Live 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每日電訊報、the conversation、華爾街日報 整理:陳筱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