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銀行可謂泥潭深陷:永無止休的美國巨額罰單,更嚴苛的資本監管要求,大本營——歐洲經濟停滯,大宗商品市場一蹶不振。這一切都令德銀前景黯淡,並反映在其低迷的股價之上。
盡管今天的德銀還沒有成為一個悲劇,但處境確實堪憂。
首先是盈利能力堪憂。2013年,總資產高達1.6萬億歐元的德銀實現凈利6.81億歐元,資產回報率僅0.04%。德銀股價僅凈資產的0.6倍,只有摩根大通、高盛等美國競爭對手近1/2 的水平。
(市凈率:德銀、花旗、摩根大通、高盛和美國銀行)
以有形資產計,德銀是歐洲第三大銀行;若以市值計,德銀僅是歐洲第十三大銀行。
FICC受挫
德銀從德國本土銀行轉型為全球大型投資銀行已有25個年頭。期間,它進入了債券、貨幣和商品交易領域,即業內人士所謂的固定收益業務(FICC)。進入FICC領域後,德銀為企業客戶們提供包括發行債券、對沖外匯匯率等服務,尤其是為德國的中型企業服務。
進入全球資本市場,也給了德銀開展自營交易的機會。在自營交易大繁榮的年代里,德銀賺的缽滿盆滿:股價兩倍於有形凈資產的價值。
然而,在今天,龐大的FICC業務似乎成了銀行們的負擔。FICC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越高,銀行的股價越低。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整個銀行業來自FICC的利潤都在萎縮,2009年為2000億美元,但是今年連1000億美元都沒有。
包括瑞銀和巴克萊銀行在內的歐洲銀行都在逐漸退出FICC領域。然而,德銀堅持認為銀行需要保留FICC業務以便更好地為企業客戶服務。德銀聯席CEO Anshu Jain的個人情感因素或是德銀堅守FICC的原因。Anshu Jain傾註了10余年的心血,建起德銀的FICC帝國。
2013年,投資銀行業務貢獻了德銀320億歐元營收中的140億歐元。然而,這一業務也在掙紮中生存。過去兩年中,德銀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在逐季下滑。不過有些問題是世界四大投資銀行(按營收衡量,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和德銀)共有的。
(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德銀、花旗、摩根大通、高盛和美國銀行)
由於利率低迷且穩定,債券和外匯市場格外平靜。交投清淡,客戶調倉換券的需求不足,銀行很難從客戶手中賺到錢。況且德銀還身處於經濟低迷的歐洲(德銀10萬員工中70%在歐洲),企業貸款和配置風險資產的意願不強。
天價罰單
另一個讓市場擔憂的問題在於,德銀常常收到監管者開出的罰單,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德銀已經先後為各種各樣的法律訴訟和調查支付了45億美元,並且計提了41億美元準備金。
摩根士丹利預計,德銀在2016年還需支付50億美元的罰款。
更嚴苛的監管
為防範金融危機再次爆發而實施的新監管規則成為了全球性銀行的枷鎖。
包括沃克爾法則、巴塞爾協議III在內的新監管規則要求銀行們擁有更多股東權益以及緩沖資本,以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這意味著銀行的融資成本在增加,尤其是對於像德銀這樣的“系統性重要”銀行。
監管新規調整了銀行的最低杠桿率,要求銀行為所持有的資產留下足夠的緩沖資本,無論資產的預期風險如何。這一要求對於歐洲銀行的負擔尤為沈重,因為一直以來它們比美國同業持有著更多的資產,但是這些資產的風險又比美國同業的風險要小。德銀的杠桿率為3.2%, 略高於巴塞爾協議III所要求的最低3%的杠桿率。 相比之下,美國的競爭對手們做的要好很多,即使以歐洲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德銀的杠桿率也很落後。
聯席CEO Jain本周承認,“訴訟、監管,應對這些比我們想象的更具挑戰。”盡管由於市場波動增加,三季度FICC收入好於預期,但是進一步為罰款計提準備金導致德銀三季度出現了虧損。
從下周開始,監管德銀的機構就要從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轉換成歐洲央行了。BaFin一直被認為是不願對德銀下手的盟軍,而歐洲央行恐怕不會如此。
此外,明年起,德銀還將面臨美國政府的進一步審查,因為該國對內資銀行實施的監管規則將拓展至大型外資銀行。
對德銀來說,尤為不幸的是,監管的矛頭很多都是沖著FICC而來的。自營交易現在在很多地方或是被禁止或是遭受了嚴格限制而萎縮。衍生品交易等利潤豐厚的業務則被迫需在交易所進行,杠桿大幅降低。與此同時,從資本類別到資本總量,監管者對參與IFCC業務的資本要求特別嚴苛。
德銀堅守了債券交易業務,表明它實際上是在賭FICC業務上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周期性的。這是個不錯的選擇。歐洲央行已經作出刺激市場的承諾,將從大型投資銀行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
其他選擇
然而,德銀的其他選擇並不多。德國零售銀行市場高度分散,大大小小的國有銀行打壓著零售利潤。2013年,德銀在德國的零售業務收入100億歐元,市場份額僅11%。
相比之下,巴克萊銀行有著利潤豐厚的國內零售市場,信用卡業務也在盈利。瑞銀則註重於資產管理,而且這一直是它的強項。德銀2012年曾嘗試放棄資管部門,不過隨後反而加大了在資管業務上的投資。包括貿易融資在內的業務也都有可靠的盈利,但是更嚴格的監管壓低了利潤。
在FICC領域拼,需要有規模:大塊的利潤通常落入最大的兩到三家銀行之手。FICC在技術和合規上需要大量的投資(德銀僅在美國就花費了10億美元,雇傭了500名新員工),只有行業巨擘方可更加輕松地消化這些沈沒成本。
但是德銀相對薄弱的資產負債表會限制它進行這樣的投資。盡管德銀在今年6月和去年通過增發融了85億和30億歐元,但是這些資金很快會被罰款和運營成本上漲所吞噬。
重塑輝煌?
在那些光輝歲月里,德銀的每股盈利曾經達到7歐元,但是去年僅0.67歐元,市場擔心它是否能再維持每年0.75歐元/股的分紅。
過去兩年的兩輪增發使得德銀原有股東的股份遭到了稀釋,在不太可能再次增發的情況下,德銀通過剝離資產改善資本率:相較於2008年雷曼倒閉之前,德銀剝離了6億美元的資產。德銀高管還表示,總是能發現更多可以剝離的資產的。
然而,即便如此,德銀仍然無法讓市場對其杠桿率釋懷,而且還引發了市場的另一種擔憂:德銀在打擊所有可能賴以複興的業務。例如,德銀大幅削減了日本股票的交易,並且跟隨其他大銀行從大宗商品領域撤出。
有些人發現德銀可能在啟用一種新模式:承受更多風險。他們認為德銀開始通過購買風險更高的資產(或者發放風險更高的貸款,例如給地產開發商發放貸款)刺激利潤增長。它開始向資信較差的私營公司發放貸款,而2008年它曾在這一領域吃過虧。
不過,到目前為止,德銀的方法還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同。按市值計算,德銀位列全球第三十六大銀行。除了德銀和另一家銀行外,自2012年初以來,其余三十四大銀行的股價都在上漲。
不管怎麽樣,如果監管者不再對資本要求實施更加嚴苛的監管,同時市場重新回到對大銀行們有利的位置,德銀仍然可能再次創造輝煌。
分析師們預計,德銀最早可能在2016年實現60億歐元的凈利,接近2007年前那些光輝歲月的盈利水平。他們表示,如果德銀能堅持到那個時候,其股價可以凈資產價值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