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軍營揭秘】“手機就是潛伏在身邊的間諜”? 軍營手機攻防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223

現在,中央軍委新修訂的內務條令並未徹底將手機逐出軍營,而是針對時機、場合和註意事項做出頗為人性化的限定。 (南方周末記者 姚憶江/圖)

中國軍人使用手機情況日益普遍,成為部隊保密的隱患。有專家發出警告,智能時代的泄密會從手機開始。

解放軍總政治部多年前就嚴令加強對軍營資訊傳播管理。在手機日益普及的今天,軍隊根本不可能完全將這一便捷的通訊工具拒之門外,如何防止手機泄漏軍事機密?

在愈發開放的世界中,封閉的軍旅生活要“接地氣”,軍方也在思考:手機能否轉化為作戰武器?

“一部處於關閉狀態的手機,沒有響鈴,屏幕上也沒有任何開機顯示,話筒竟然被悄悄啟動,潛伏在隔壁房間內聽得清清楚楚。”2014年9月底的一次安全教育會上,通訊專業技術人員的一番“竊聽”演示,讓講臺下副師級以上幹部們驚詫不已。

手機進入軍營,所觸發的爭議已持續近20年。2014年10月7日,中央軍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軍隊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見》,再次要求“全面推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

2014年8月1日,《解放軍報》的移動客戶端正式上線,可借助第三方賬號登錄,與QQ、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平臺合作,降低了用戶使用客戶端的門檻。其推廣詞寫道,“軍報有多種讀法,指尖輕劃屏幕是一種時尚,展卷細嗅墨香也是韻味綿長。”

這意味著,盡管手機等移動網絡存在安全隱患,軍方並沒有如以往那樣一味地禁止。當今,愈發開放性世界中,封閉的軍旅生活要“接地氣”,軍方也在思考:手機能否轉化為作戰武器?

“身邊的臥底”

新的“竊聽”樣式,以及信息化戰爭新模式的變遷,早已被解放軍高層意識到。

2012年4月10日上午,東海艦隊某支隊一體化岸基作戰指揮室,正進行一場數據鏈引導下的“紅藍”對抗演練。勝利在望,導演部卻突然宣布:“紅軍”戰敗。

《解放軍報》同年5月17日的報道披露了真相,原來,“紅軍”指揮所內,一名參謀將智能手機帶進指揮室。這一細節,早已被檢查組悄悄地盯上,悄悄下令“藍軍”鎖定這部手機。憑借技術手段,“藍軍”精確跟蹤定位到這部手機,準確鎖定“紅軍”指揮所,“發射導彈”徹底讓“紅軍”指揮所癱瘓。

進入智能時代,軍方手機泄密變得更加容易:待機狀態下,手機能與通信網絡保持不間斷的信號交接,產生電磁頻譜,很容易被識別、監視和跟蹤;即使處於關閉狀態的手機,持有特殊儀器的技術人員仍可遙控打開手機話筒;制造過程中,手機芯片中也可能被植入特殊功能,只要插入電池,手機就會悄悄地把講話接收下來,自動通過衛星發送給特定的接收站。

2013年8月初的一天,駐守華南地區的某高炮部隊政委張中華收到一條短信息,內容是當地一家基建公司發來的招商廣告。如此湊巧?正是在前一天晚上,部隊常委會上討論新建宿舍樓等項目,涉及資金八百多萬。

後經排查,確實無人有意泄露會議的內容。會議上,只有一名負責後勤基建的幹部使用智能手機錄音。正是在這部手機中,技術人員隨後發現已被悄然下載安裝有“臥底軟件”。

在百度搜索里輸入“手機臥底軟件”,不乏商家打著“官場、情場、商業競爭的最好幫手”的宣傳語,四處營銷所謂“臥底”軟件——只要被悄悄安裝在智能手機上,通過後臺管理平臺,就可以看到機主所有的短信內容、電子郵件、儲存照片以及通話記錄等信息,被監視者無所遁形。

2001年以來,《解放軍報》等軍隊媒體多次公開發表警示性文章,諸如《戒除新兵手機依賴癥防範泄密》等。軍營之內,《小心你的手機》、《無形的黑手》等內部宣傳警示教育片也輪番播出。

為手機所困擾的不只是中國軍隊。軍營生活相對封閉,各國軍隊都在經歷著來自現代通訊技術的沖擊。韓國國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04年至2012年上半年期間,該國軍方共有3116人因為互聯網或手機泄密而受處分,智能手機是泄密的罪魁禍首。因此,一度嚴禁軍人使用手機。

不過,嚴厲的禁令正因外部壓力而放松。韓國kbs電視臺2014年9月1日報道說,為阻止軍營內虐待士兵等不人道行為,韓軍開始試運行軍中“公用手機”制度,這種手機是“一戶一網”、“機號一體”,也只有通話和短信功能。

“貓鼠遊戲”

“手機開始大規模進入軍營是在2000年左右,真正帶來沖擊的則是在2010年左右。”北京某軍事訓練大隊教導員張浦松記得,那時,智能機和3G等通訊技術紛紛投入市場,手機與互聯網並軌。現在,泄密與各種思想對軍營的沖擊接踵而至。

“手機是九零後新兵的命根子,他們不怕訓練吃苦,就怕收繳手機。”張浦松說,他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收繳、保管新兵的手機。

趁著就餐時間,張浦松帶領幾名班長跑進新兵宿舍,翻箱倒櫃,終於搜出四部手機,登記造冊。

“物證”面前,“犯了事”的新兵百般辯解,張浦松答應,待這批新兵兩年後退伍時,統一發還手機。

禁止使用手機到底有多難?每月數次的安全檢查中,違規使用手機都被列為重點檢查內容,一旦發現違規使用手機者,將在全大隊通報,連隊負責人也會被問責。各連隊輪番實施安全保密教育,輔以反複的大清查:手機如不按期主動上交,發現一部沒收一部。

幾場清查行動之後,仍有漏網之魚:窗外,放置空調壓縮機的鐵架子上,發現了兩部手機,誰也不敢認領;疏通下水道時,水電班的士兵發現,一部“三星”牌的手機裝在塑料袋內,用透明膠帶牢牢地粘在井蓋的背面;甚至,如電影中的情節,洗漱臺上一大塊肥皂被掏空,內部躺著一部小手機。

“堵是堵不住了。”張浦松說,三年的新兵調查問卷都顯示,入伍前上過網的戰士比例都在98%以上,其中還有近兩成的戰士是“網蟲”——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參軍後,超過八成新兵的要求是,“訓練之余能夠上上網、聊聊天、打打遊戲”。

疏導之策也付諸實施。為解決打電話難的問題,部隊花費近20萬,建有“軍營話吧”,與地方通信公司合作建設十幾處IC卡電話亭。逢節假日,新兵允許對外打電話。他們依舊有怨言:“軍營話吧”、IC卡電話亭的話機數量有限,不僅要排長隊打電話,有“悄悄話”也不方便說。

初入兵營,來自浙江寧波的吳坤自稱“微信控”。每天,他會把趣事拍照實時上傳至“朋友圈”,尤其是喜歡穿著軍裝自拍照,其父母也據此確認兒子,“胖了?瘦了?”

手機被收繳、統一保管後,一連數天見不到兒子在微信上的消息,吳坤的父母很擔心,匆匆購買機票跑到部隊,確認其子“一切安好”後才肯離去。

疏,還是堵?當前,軍隊各單位的策略並不一致。南京軍區出臺《手機使用及保密安全管理協議》規定,只要由個人申請並經過團以上首長批準,所有官兵就可以使用手機,但需要填寫《手機使用審查登記表》和《手機使用保證書》。

這些政策落實到部隊也具有一定彈性。有的部隊執行嚴厲的手機禁令,規定戰士和士官一律不得使用手機;有的部隊則允許士官周末使用手機,其他時間“鎖櫃”,派專人統一收繳保管。

當然,多數部隊則對士官和幹部“網開一面”,允許使用手機,但對硬件做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可自購國產機型,不得使用智能機,所使用手機號碼必須實名登記,必須與“中國電信”等特定運營商合作,只開放通話、短信等基本功能。

這種管制式的“捆綁”政策,卻帶來新的安全隱患,由特定運營商提供的手機號碼特征明顯:一個單位幾乎都集中於某一號段,大多是“連號”,這很容易遭到識別、滲透。

專家建議,軍隊應禁用蘋果手機等智能手機,現在一些部隊要求軍兵使用國內生產的手機。 (南方周末記者 姚憶江/圖)

“管好,也要用好它”?

“手機就是潛伏在我們身邊的間諜。”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韓旭東認為,手機具有強大的傳遞情報的功能,時刻都在尋找著有價值的情報。

“手機和互聯網並沒有那麽可怕,關鍵是怎樣用好它、管好它。”駐江南水鄉的某裝甲旅參謀長王越介紹說。

現在,新修訂的內務條令並未徹底將手機逐出軍營,而是針對時機、場合和註意事項做出頗為人性化的限定。軍營之內,徹底拒絕手機並不現實,不再一味的禁止,中國軍隊也開始思考如何將手機轉化為戰鬥力,兩種類型的軍用手機應運而生。

當前,少數一線部隊已配備“三防”軍用手機,防水/防塵、防摔、防壓,電池待機時間也更長久,當然最重要的功能是帶有加密技術,能夠防竊聽,軍內更多地稱之為“保密手機”。但其實使用功能卻很單一,大多只能打電話、收發短信息。

而具備傳感設備、全天候對接衛星、GPS跟蹤導航等實用功能的“作戰手機”,只有極少數特種部隊的特殊崗位才開始試用,畢竟,中國軍隊的通訊更多仰仗無線電、“北鬥”等通訊系統。

手機引發的全球性的信息變革洪流,讓各國軍隊都無法置身事外。2007年夏天,阿富汗塔利班死灰複燃,發動襲擊的同時,悄悄竊聽英國駐阿富汗士兵的電話。英國《太陽報》報道說,一天深夜,一名英國空軍軍官的妻子,在英國家中突然接到陌生電話,傳來惡狠狠的聲音:“你永遠也見不到你活的丈夫了,我們把他殺了。”這位婦女恐懼萬分地給英國空軍打電話,最後獲知丈夫很安全。

這一事件促使英軍下令:全面禁止駐外軍隊使用手機。直到現在,英國駐外軍人所有的電話都必須通過安全的軍方電話線路。

相比英軍,中國軍隊對於手機的反應似乎更敏銳。早在200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新修訂實施,對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明文規定,“嚴禁將移動電話帶入作戰室、情報室、機要室、通信樞紐、涉密會場、軍用飛機和艦船、重要倉庫、導彈發射陣地等場所……嚴禁使用移動電話、尋呼機談論、傳送涉密信息。”

已覺察到手機通訊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中國軍方一份內部視頻警示片反複提及,早在2000年夏天,歐盟內部就出具一份報告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已建立代號為“梯隊”的全球電子監聽偵測網絡,該系統一直在竊取各國的情報。在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地,“梯隊”設置有數十個大型地面接收站,天上則動用120顆衛星,大量截獲電話、手機、傳真機和計算機等通信工具傳輸的信息。

大數據時代,一旦交談中出現預設好的關鍵詞,這些電子設備就會豎起“大耳朵”,自動將通話內容記錄,最後交給情報人員做出解析。

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斯諾登,更是將這種“竊聽”模式暴露無遺。英國《衛報》等媒體披露,借助電子偵察衛星、介入全球互聯網端口等手段,美國情報機構對互聯網、無線電以及移動電話通信進行監聽。

這些情報成果已付諸軍事行動之中。阿富汗戰場上,中情局特工對塔利班的手機實施定位,進而對通話內容進行甄別,捕捉有價值的情報,最終派出戰機或無人機實施精確打擊。

這種作戰模式也為中國軍隊註意,並應用到演習之中。

(文中張中華、王越系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