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協和」病案:濃縮一個世紀的社會報告 信璞上海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4xo.html

  選摘自:劉守華《檔案大揭秘:文化的真相》

      病案其實就是病情的記錄。史書上記載,我國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病案,當時稱為“診籍”。宋以後一些醫學家收集了很多病案並編印成冊,如明朝江瓘父子所著《名醫類案》、清朝魏之秀所著《續名醫類案》等。近代病案史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始書寫的,當時西方的基礎醫學,尤其是生理、解剖、病理、微生物學科開始在中國傳播,對中國病案的記錄產生了很大影響。

     洛克菲勒贊助的北京協和醫院從1921年成立以來保留了大量病歷檔案。協和醫院每天的就診量都有六七千人次,但從浩如煙海的240萬份病案中調閱個人病案,卻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將所有病案按尾號排序並加色標區別的獨特分類方法,使工作人員的調閱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00卷。更令人贊嘆不已的是,協和醫院常見病案由於采用了先進的歸檔方法,可以做到100%的歸檔準確率。

    20世紀60年代初,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的夫人患病,很多專家都無法確診,最後請協和醫院著名內科專家張孝騫大夫診治。張大夫在沒給病人做任何輔助檢查的情況下,僅通過詳細詢問其病史和查閱相關病案,就準確地診斷出馬夫人的病癥。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醫學界。

      在病案室,我們看到一份林巧稚大夫當年記錄的英文病案,工整、詳盡、條目清晰。這樣的病案在“協和”不計其數,而每一份病案的誕生過程,都傳遞著“協和”獨有的文化氣息,滲透著“老協和”對年輕大夫的言傳身教。

       醫生訓練是從寫病案開始的,而不是開刀,也不是開藥。病例寫的不好的,很少能成為出色的醫師。這種指導思想使“協和”自建院以來就一直保持重視病案的傳統。寫病案不僅作為醫學院學生臨床入門的基本功,也是醫院對醫生考評的依據。即便是現在,新分來的醫科學生到“協和”後的重要一課,仍然是如何寫好病案。

      協和醫院的病案書寫,很大一部分是由剛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的見習醫師完成。見習醫師剛進病房,要做的就是采寫病史,自己動手為病人做常規化驗檢查。在各種檢查結果的基礎上作出初步的判斷,寫出完整的“大病案”,然後交給導師。“病歷寫得好,就一定會成為好醫師;病歷寫的不好的,很少能成為出色的醫師。”每一個在協和醫科大學就讀的學生,都從各自的導師那里聽過這句話。這些見習醫師們,每人都有一位指定導師。在他們采寫完病歷之後,導師會和學生一道對病人進行複查,核對化驗的結果和各自體征。由於缺乏醫療實踐經驗,臨床思維能力也還在逐漸形成過程中,見習醫師常常在資料搜集與病情分析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對病案書寫的基本要求、格式都有著不理解之處。這就需要導師們對其嚴格要求。

  “協和”240萬份病案是靠一份一份病例的日積月累才達到如此的規模。穿越八十余載,數十年、幾代人貫穿始終的堅持,依靠的是怎樣的一種精神?

http://www.simplewayrm.com/136.html

 

信璞點評:
       觀察和長期記錄乃是很多專業能力進階最笨卻是最有效的辦法。毛主席早期有鄉村考察報告,凱撒也有高盧戰記和內戰記,千百年前的風土人情娓娓道來。開普勒也是在他老師第谷一生的行星軌跡的筆記中找到了行星定律。看來懶筆頭是做不出好學問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