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讓他三尺又何妨?

2014-10-06  TCW
 

在中國安徽省桐城市有一處歷史有名的古蹟,名曰「六尺巷」。相傳是清朝康熙時大學士張英的老家,當時張英的家人重修府邸時,與鄰居發生爭執,於是家人寫信給當時在朝為官的張英,期望能透過張英得到地方官吏的支持。

張英收信之後,只回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在收信後,決定把院牆後退三尺,不再與鄰居爭執,鄰居知道後,也向後退讓三尺,因而空出一條六尺的巷道,六尺巷因而得名。

這是雙方互相禮讓而得到圓滿結果的故事。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度量嗎?

人性是習慣積極爭執的。我的兩個小孫子,從小就爭吵不休,兩個人各玩一個玩具,要不了一會兒,就變成兩個人爭搶一個玩具,另一個玩具兩個人都不要,不得不勞動大人排解紛爭。

這種積極相爭的習慣會伴隨人一輩子,我小時候就常聽姊姊們爭吵,抱怨媽媽偏心,對某個姊姊比較好,而媽媽總是說:「等你們長大了,為人父母,你們就知道媽媽會不會偏心,」可是姊姊們都不相信,還是抱怨媽媽偏心。

年輕時,我也有這種力爭到底的脾氣,要讓我退一步是不可能的,最常出現的爭執,通常發生在開車時。

有一次在馬路上騎車,我發覺身邊有一輛車子超車,而就在超車時,那位駕駛搖下窗子罵我阻擋了他的路線。我忍不下這口氣,立即加足馬力趕上前去,並在紅綠燈口把他攔下來,最後免不了一陣大吵,還動起拳腳,一直到雙方都負傷時,才善罷甘休。

這種馬路上的爭吵、動手,在我五十歲以前不斷發生,那時候我都只看到自己的道理,覺得自己有理,從來不會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而且心中完全沒有「讓」的念頭。

我自認我自己是合理的人,很理性思考,只拿該我的,不拿不該我的。因此我一旦發覺別人占我便宜,拿了該我的那一份,我通常會暴跳如雷,不惜一切,力爭到底。因此年輕時,常與人起爭執,以至於被認為是不好相處的人。

直到年紀稍長,我終於理解,我所想的、我所見的都未必對。我不能太主觀的相信自己,也應該易地而處,換位思考一下,要替對方想一想,何必凡事都鑽牛角尖,有時候讓一下別人又何妨呢?

當我知道退讓的道理之後,這世界都變了,我也感受到別人善意的回應,我也看到自己過去的固執。我知道,能夠「讓」,代表了我有肚量、有胸襟,寧可自己拿少些,也不要出言相爭。「讓他三尺又何妨」成了我的信念。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