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國家統計局周四數據顯示,在戰爭鐵蹄的蹂躪下,繼7月同比下降12%後,烏克蘭8月工業產出同比再降21.4%,為2009年以來所未見。
當天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的預測稱,烏克蘭今年GDP將同比下降9%,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通過對烏援助計劃時預測烏克蘭GDP下降5%。烏克蘭國債的可持續性也因此飽受質疑,引發了市場關於基輔政府最終將被迫違約和重組的擔憂。
隨著擔憂違約的情緒在市場上蔓延,2023年4月到期的烏克蘭國債的收益率昨日漲至10.61%,創4個月新高。
(2023年到期的烏克蘭國債價格)
不過,烏克蘭經濟和國債價格的大幅下滑似乎在市場預期之中,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路透社的報道:
據烏克蘭國家統計局官員稱,交戰最為激烈的頓涅茨克地區的主要工業遭遇了沈重打擊,煤炭開采量下滑了60%,鋼鐵產量下降了30%。
盡管歐洲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是由俄羅斯把持供應的天然氣,但對於要避免經濟崩潰的烏克蘭來說,最重要的是重新奪回和守住戰火最激烈地區及其周邊的煤礦:
(烏克蘭煤礦分布與戰事區)
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據此拋出了如下的問題:
頓涅茨克地區豐富的煤礦是俄羅斯選擇在該地區支持烏克蘭內戰的主要原因麽?
是否戰事每持續一天,就意味著距離烏克蘭破產和國內政權更替更近一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