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14 11:05 編輯 文化傳媒產業的未來—從一級市場看二級市場 作者:中國文化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唐肖明 演講摘要 一、電影行業 1、四倍空間千億市場、看好優秀內容公司: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218億,由於三四線城市偷票房,這個市場規模已經實際上已經是300億以上了。今年下半年手遊出來以後,300-350億都可以想到。中國未來是社交型社會,票房將來至少有四倍以上的增長空間,從300億達到1000億以上是一個基本目標。在行業里內容做得好的公司,將來的市場空間極度樂觀。單片票房達到20-30億有可能在明年就會出現。 2、版權運營曙光乍現,未來營收來自衍生:看好版權,在美國叫破窗發行,在中國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視頻內容付費模式的打開。未來內容視頻付費,全球最大的單一體量的市場在明年逐漸被開發出來之後,可能視頻市場,從廣告到內容到版權,加在一起指向萬億人民幣以上。版權會急劇起飛,過去十幾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可能會出現一些行業增長的曙光。電影票是讓做IP運營的人能夠賺錢地去做更大廣告的機會,是給品牌、IP做廣告的機會,做廣告的同時還能把錢給賺回來,將來百分之八、九十的收益來自廣告、視頻、產品。 3、供給調動市場需求,院線增長並未過剩:電影行業是一個內容調動需求的市場,是供給調動需求的市場。現在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有好的供給把它調動出來。中國的院線影院熒幕的增長趨於理性,都說熒幕院線建設過剩,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只是因為大家的觀影習慣和內容的供給沒有到位。 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1、發行渠道BAT掌控、布局內容創意領域:BAT擁有兩項重要優勢:(1)資金優勢;(2)海量用戶和平臺,構成內容發行的主要渠道。內容的創意總是稀缺的、分散的,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所壟斷,大公司可以做發行、做整合營銷,但是內容需要天才、創意人士去做出來的。所以針對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布局,文化領域的投資機構把重點放在內容上。 2、二級市場馬太效應、抱住大腿尋找增長:納斯達克或者A股,在細分的TMT領域前六到八名的公司占據了所有市值增長的60%-70%。納斯達克就是Facebook,Google,屈指可數的五六家公司,能夠貢獻整個資本市場的50%-60%的增長率。二級市場也好,PE也好,第一個就是抱大腿,找出最牛的人,跟著他長期持有。另外一個,作為投資機構,抓增長,抓能夠有好的內容產生能力的團隊。 3、甄別優秀內容公司、看明星內容產出力:能夠產生第一次不奇怪,做出一個《好聲音》不奇怪,有本事做出第二個《爸爸去哪兒》,那我們就徹底拜倒。做內容的公司,能重複第二次、第三次產生明星級內容,是值得關註的對象,因為他一定是掌握了這三年之內的內容制作行業的地盤。 三、廣告行業 1、品牌格局初步形成、廣告主投放基於ROI:廣告、公關的名詞劃分已經過時,現在只有營銷一個詞。中國經濟、全球經濟發展至今,品牌格局初成,再花大價錢去砸央視廣告、八點檔去做品牌增加價值不大。所有品牌商,做營銷、互動營銷、精準營銷,只要有能力幫他以ROI方式解決投放效果的問題,預算基本無限。以大數據為基礎,基於ROI即投放回報比,每花一分錢出去能夠帶來紮實的銷售或銷售線索,是廣告主所表達出來的一個意願。 2、流量入口不再稀缺、精準定位營銷是關鍵:每個人從早到晚都被某一個APP應用包圍,對於人的觸點急劇增加,流量入口不再稀缺。在移動互聯網剛開始的幾年,91、UCWeb具有很高的價值,阿里也意識到流量入口是無限的,不再稀缺。通過任何方式就能找到同樣的一群人,還更便宜。但是怎麽高效地找到這個人,進行定位、營銷,需要把整個思維模式換一遍。通過技術手段,對幾億人群進行消費者畫像,進行行為分析,再找一個合適的手段,以低成本的手段進行信息送達覆蓋,這就是將來十年主流的發展方向。內容產業也要註意自己的潛在用戶的管理,一個IP的重複利用,在電視、電影、舞臺劇、遊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把一個IP之下的用戶群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數據管理和打通。 3、精準促使媒體形態劇變,看好有技術儲備和客戶能力的公司:在過去十幾年,中國PC端的互聯網廣告,其實仍然是傳統廣告的售賣形式,所謂精準,DSP,系統的開發,阿里可能是最強的,媒體方對技術手段的應用門檻也不高,社會化分工程度也不高。真正在互聯網領域,現在還是屬於模糊匹配廣告的概念,而不是精準的概念。精準產業的發展,能在中國這個體量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得到充分發揮和發展,前面十幾年在業界各位同仁們在精準上做出的技術努力和客戶教育和思維轉變,會使媒體形態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後面幾年真正到來。所以有技術儲備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如果還有很強的客戶能力,我們會很堅定的看好。 四、動漫行業 1、動漫行業黎明到來、海外出口打破格局:從動漫產業開始打主流前,無縫鏈接各種傳統媒體形式、各種媒體組合形式都用上,變現形成正向的現金流循環、正向的商業循環,今年是第一次到來。如果有一個團隊把海外的創作團隊結合得比較好,那麽中國動畫有可能成為繼遊戲之後第二個文化出口產品,也是有可能改變盧卡斯和夢工廠獨霸江湖的格局,是中國人在文化上有可能真正書寫自己的一個領域,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動畫行業。 2、遊戲影視互相滲透、看好遊戲進軍影視:遊戲公司憑借強IP都紛紛進入動漫電影行業,比如明年《魔獸》和《刺客信條》都要上演。過去十年,遊戲改編電影沒有太成功之作,但這個情況會得到迅速改變。做電影的人做遊戲,大家可以想象下是不是靠譜;做遊戲的人做電影,電影行業高度分散,人力資源都是臨時組合的,生產要素都是臨時組合的,時間長了之後高下可以預測。要投票的話,投給遊戲公司做影視。 3、上市公司爭當迪斯尼、原創精品仍舊稀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向迪斯尼的山頭爬,只不過看誰能夠更快到達頂峰。可能是動畫、娛樂、影視、電視和互聯網、影視發行,國內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公司。要看誰做得更好。中國原創精品數量極少,還處於拓荒期,用做投資話說是“寶寶收集型”,見到好的見一個投一個,就像迪斯尼一樣,就是十來個精品。 五、演藝行業 1、演藝市場高度分散、投資機會不輸電影:演出市場300多億的規模,與電影市場比也不小,而且內容方、劇院方向、發行渠道、演藝經紀都高度分散,票價比電影貴,對審美藝術的要求是比電影高。投資是跟著消費能力的遷移走,電影的高速增長之後,將是一點也不亞於電影的演出演藝市場。 2、開心麻花摩登天空、優秀內容品種缺乏:投資做話劇的開心麻花,在異地化擴張、品類擴張、話劇轉影視方面,打開了不同的領域,印證了好的內容制作團隊在市場上是稀缺。投資做草莓音樂節的摩登天空,看上去是音樂,其實是一種演出、演藝,一種線下娛樂生活。中國線下文化娛樂品種類別處於一種極度匱乏的狀況。 總結:重點投入的內容框架:電影和演出;關註的變革領域:廣告和營銷;中間好的顛覆式的有互聯網發行能力的公司也高度關註,但是傾向於和BAT進行合作。 演講全文 謝謝大家!今天很有幸跟大家做個交流,但是有言在先,做PE的人炒股往往還是虧損,我自己也實踐過,現在基本放棄了二級市場操作,錢交給專業的人去管理—省心。因為我們看的東西視角完全不一樣,現在我們團隊也有二級市場的兄弟加入,大家就試圖把一級、二級市場打通,以PE的理念去做二級市場,但是也需要特殊的技藝,接近瘋癲的思維模式,我們也正在努力之中。 然後切入主題,今天我們準備的PPT材料上有點泛,主要是我們正在關註的幾個領域和方向的一些觀點給大家做一個分享。我們的觀點是一個四到五年時間範疇,因為你培養企業兩年、三年,上市順利的話要兩年時間,再退的話要一年。搞不好遇到證監會暫停IPO兩年,七、八年就不見了。所以一個案子報出來10倍、20倍大家也不要奇怪,花了七、八年時間,算到年化其實也就那麽回事,承受了很大的風險。思維模式不一樣。 再次申明一點,中國的社會尤其是文化傳媒這一塊變動極快,很多的變量,有時候真的覺得大腦的思考跟不上,即使是在PE市場也有追不上的感覺。因為現在傳媒文化行業劇烈的變局,比如渠道越來越多,手機、互聯網視頻、互聯網電視等,移動互聯網巨頭的加入、資本手段的整合和利用、產業鏈和產業鏈的比拼、政府政治社會環境、國際化,一系列因素導致傳媒文化兩三年內,包括和一些上市公司的老總聊,和傳媒公司的人聊,處於劇烈變局的狀態,如果有兩、三個變量,我們推測行業某個領域的演進比較容易,但是到五六個變量的時候就非人力可為,所以說僅是猜測,我們自己的一家之言。這是我們自己做過投資、有過體會的領域。一共有八個新領域我們比較關註,但是其中有三到四個,比如說電影、移動互聯網、廣告、動漫、演藝,我們在過去兩年下了重註做了些投入,所以就這些行業的投資觀點與大家做一個分享。 首先是電影行業。電影行業比較簡單,觀點是極度樂觀,我們可能是市場上最樂觀的機構。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我們的觀點,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218億,實際上由於三四線城市偷票房,我們認為這個市場規模其實已經是300億以上了。在去年就是300億,今年下半年手遊出來以後,300億、350億都可以想到。端遊市場大概號稱600億、700億,而實際上屍腐市場一點都不亞於六、七百億的規模,遊戲市場端遊這塊可能早就過了千億。電影的收入結構,票房、版權、廣告。我們特別看好版權,在美國叫破窗發行,在中國叫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視頻內容付費模式的打開。在中國,過去講視頻的話,就是一千億的電視廣告加上幾百億的有限電視付費,兩千億的市場。將來內容視頻付費,全球最大的單一體量的市場在明年逐漸被開發出來之後,可能視頻市場,從廣告到內容到版權,加在一起指向萬億人民幣以上。版權會急劇起飛,過去十幾年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可能會出現一些行業增長的曙光。中國的院線影院熒幕的增長趨於理性,都說熒幕院線建設過剩,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只是因為大家的觀影習慣和內容的供給沒有到位,一年兩年三年才出一部阿凡達,如果每個月來一部阿凡達,那電影院線屏幕你看它過不過剩。和美國相比,中國單屏幕效率接近,人均熒幕數有很大提升空間。不管從上座率還是熒幕數上都會有極大的提升。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去過美國的,除了紐約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一個大農村,回家往家里一待,晚上老婆孩子,家庭生活觀念比中國人還重。周末幾個好朋友在一起BBQ,生活很單調。中國人是兩、三億的核心城市消費人群,將來是五六億、六七億的城市消費人群,都是社交動物,都是晚上出去社交打麻將、唱歌、看電影,不折騰到筋疲力盡不回家。人口又高度密集。所以我堅信中國人未來的觀影習慣會超過美國人。所以我們的下一個結論是中國票房將來至少有四倍以上的增長空間,從300億達到1000億以上,未來估算過千億我覺得是一個基本目標。所以在這個行業里面做內容做得好的公司,將來的市場空間我們極度樂觀。單片票房達到20到30億有極大可能,在明年可能就會出現。華誼兄弟的老總也是這個觀點的擁護者。電影行業的營收模式會更加豐富,像廣告。電影行業的植入廣告在快速增長,因為你想,票房先高速增長兩到三年,然後人群不斷,廣告商做預算做消費決策做品牌規劃的機構通常會慢一些,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們看到植入廣告的快速發展基本是要滯後於票房發展兩到三年的。廣告收入的增長,估計央視三維和一些做植入廣告的公司的日子這兩年會比較好。這個行業植入起來比較複雜,不是一個單純的簡單買廣告的模式,品牌商也很難面對一兩百個片商,所以這中間做廣告運營的人會比較舒服一些。下面的視頻產品和其他產品剛才已經提到了。總而言之,電影票是讓做IP運營的人能夠賺錢地去做更大的廣告的機會,是給品牌也好、IP也好做廣告的機會,做廣告的同時還能把錢給賺回來,然後將來百分之八、九十的收益來自廣告、視頻、產品。所以這個行業是具有吸引力的。當然,各家也會拼命地擴大投入的規模、強化陣營,中美班底、中韓班底一起來,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一個勇敢者的遊戲。但是,百分之十幾的少數的犧牲者會顯示很強的馬太效應,利潤極其豐厚。所以說挑公司要挑有能力做大制作或抓住大機會的公司。2015年之後到17年,海外大片會進一步分得市場。這是一個內容調動需求的市場,這是供給調動需求的市場。現在不是說沒有需求,而是沒有好的供給把它調動出來,這是我們的一個觀點。 第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我們做一級市場上的人而言,主要就是在BAT,再過兩年可能只剩下AT,B現在會有些落後,但未來不知道,誰知道會有什麽王牌產品跟著出現顛覆性的格局。我們把BAT在文化傳媒行業各個領域的布局大概畫了一下,圓圈大的代表布局很強,圓圈小的代表布局較弱。我們在畫這個圖的時候,已經在變化。比如在閱讀領域,剛開始畫得時候騰訊還比較小,騰訊文學作為騰訊旗下孵化出來的一家公司,團隊也發展得很快,現在不輸盛大文學。所以說我們做一級市場的,面臨的很大的難題就是這些BAT的競爭:馬雲很有錢,每一單都投60億人民幣;我們作為中國最大的文化產業基金,第一期也就40億人民幣元,所以他隨便買個公司就比我們基金規模大。而且還有技術優勢,用戶流量優勢,所以在資金市場上競爭起來是格外劇烈。在海外,剛才講了,電影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屏幕之外的衍生品發行和破窗發行,包括DVD、收費頻道、海外的版權售賣。我覺得將來在中國,我們不用刻舟求劍,將來的格局可能是視頻產品的主要付費和進一步的版權運營的收費來源可能來自於BAT三家,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作為一個產業投資基金,如果去投資渠道,有點晚了。什麽叫渠道,比如百事通、樂視、小米將來也許可以,BAT,有海量用戶和平臺,他們構成內容發行的渠道。所以說,對我們來說把投資的重點放在內容上。內容的創意總是稀缺的、分散的,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所壟斷,大公司可以做發行可以做整合營銷,但是內容總是需要天才、需要創意人士去做出來的。所以說針對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布局,我們把重點放在內容上。我們可以大致掃一眼騰訊、阿里、百度、360的一些投資並購路線圖,在技術上,穿戴設備上,平臺上,渠道上、用戶上、應用工具上,作為文化產業的投資機構是很難去和他競爭,他的錢也比我多,戰略資源也比我強,所以說在內容領域苗子的培育上,我們還是覺得自己有一定的專業性,天生的壁壘就在這里顯現。趨勢分析的話,作為投資機構,不管是PE也好,二級市場也好,要麽堅定地站隊投阿里、騰訊,跟著他一起成長。我認為在二級是市場也會顯示很強的馬太效應。大家過去做納斯達克或者做A股,一些在細分的TMT領域里面,前六到八名的公司占據了所有市值增長的60%-70%。你去納斯達克看,也沒有新的公司出來,就是Facebook,Google,屈指可數的五六家公司,能夠貢獻整個資本市場的50%-60%的增長率。所以我認為二級市場也好,PE也好,第一個就是抱大腿,找出最牛的人,跟著他長期持有。另外一個,作為投資機構,我們抓增長,抓能夠有好的內容產生能力的團隊。怎麽看呢?我們的觀點是能夠產生第一次不奇怪,做出一個《好聲音》不奇怪,你有本事做出第二個《爸爸去哪兒》,那我們就徹底拜倒,趕緊找個關系求著投一把。公開市場上也差不多,大同小異。做內容的公司,如果有重複第二次、第三次產生明星級內容的公司的話,應該是值得關註的對象,因為他一定是掌握了這三年之內的內容制作行業的地盤。 第三個領域,廣告行業。剛才楊總也做了深度的分析,我們有一些獨特的觀點。我認為廣告行業現在不再區分廣告和公關,這個名詞劃分已經過時。一會兒有做精準營銷的專家講,但我們有自己的觀點。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包括全球經濟發展到現在,我認為品牌格局初成,再花大價錢去砸央視廣告、八點廣告去做品牌實際上增加價值不是很大。你現在去問所有的品牌商,做營銷,做互動營銷、精準營銷,只要有能力幫他以ROI方式解決投放效果的問題,預算基本無限。所以說公關以前是廣告手段的一種補充,這是前三十年大家看廣告行業以來采取的一個劃分,但是我覺得從這一兩年開始,廣告、公關兩個字我認為應該拋掉,就一個字營銷。營銷隨著媒體形態的發展,營銷時代正式到來。什麽叫媒體形態呢?凡是能夠傳遞信息的東西就能稱之為媒體。以前只有報紙 、雜誌、電視,網絡。但是現在移動互聯網出來之後,任何一個APP其實都是信息的載體。從接觸到大眾,從少數媒體的形式,變成二十四小時從早到晚,隨時隨地可以跟蹤你、監控你、向你傳遞市場信息。在過去十幾年的寬帶互聯時代,可能只有幾大門戶、遊戲、垂直門戶,廣告和遊戲是互聯網變現的方式,當然還有虛擬貨幣。但是後面十年,剛剛展開的,你這個人從早到晚都被某一個APP應用所包圍,對於人的觸點急劇增加,流量入口不再稀缺。在移動互聯網剛開始開發的幾年,91、UCWeb還具有很高的價值,包括阿里也意識到流量入口是無限的,不再稀缺。通過任何方式就能找到同樣的一群人,還更便宜。通過大姨媽可以找幾千萬女性,通過一個網站可以把幾十萬、幾百萬的核心時尚人群覆蓋得差不多。這種例子可以舉很多很多。所以流量不再稀缺,入口不再稀缺,但是怎麽高效地找到這個人,進行定位,對他進行營銷,需要把整個思維模式換一遍,通過技術手段,對幾億人群進行消費者畫像,進行行為分析,再找一個合適的手段,以低成本的手段進行信息送達覆蓋,這就是將來十年主流的發展方向。所以我認為現在的上市公司,廣告也好,營銷也好,能走一段,但是誰能把方向把握得更好,誰是後面廣告業、營銷業有實力的王者。其實內容產業也要註意自己的潛在用戶的管理,處理方式不一定是大數據,因為一個IP的重複利用,在電視、電影、舞臺劇、遊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把一個IP之下的用戶群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數據管理和打通。雖然說目前華誼也收購了一些遊戲公司,完美也做了完美影視,遊戲公司在買影視,影視公司也在買遊戲,但是真正底層上去做工作的還比較少,但我們堅信這是一個戰略方向。接著剛才的話說,營銷費用的增長高於廣告費用的增長,這個後面反正趨勢在。包括電視廣告,實際上就是廣電總局這麽管,但是三、四年之後,傳統電視廣告,傳統的電視臺,除了少數前面的三、四家,進入雪崩式的像紙媒一樣的下滑是可以預期的事情。這句話應該改成廣告增長趨緩,但營銷費用急劇增加。營銷費用里的精準營銷其實是無限量的預算,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基於ROI的。什麽叫ROI,就是投放回報比,每花一分錢出去,能夠給我帶來多少紮實的銷售或銷售線索,這是廣告主所表達出來的一個意願。有些大的3C產品都在學小米學三星,建自己的渠道、走自己的營銷、做自己的數據庫管理,這方面的投入很大。WPP在過去二、三十年並購其他公司,在中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各種部門經濟主體傳統模式也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再次申明我不是不看好現在這批營銷公司,第一,看誰把工具掌握得更好,看誰把客戶把營銷能力建立得更好;第二,看四五年以後,當我們投資出來以後,在市場上的評價,我肯定不能按現在的上市規模估值去做投資。再次申明這個觀點免得上市公司說我在公開場合不看好公司,再次申明一下這個觀點。在過去十幾年,中國PC端的互聯網廣告,其實仍然是傳統廣告的售賣形式,所謂的精準,DSP,系統的開發,阿里可能是最強的,本身媒體方對技術手段的應用門檻也不高,社會化分工程度也不高。真正在互聯網領域,我們的基本觀點還是屬於模糊匹配廣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精準的概念。精準產業的發展,能在中國這個世界上體量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得到充分發揮和發展,前面十幾年在業界各位同仁們在精準上做出的技術努力和客戶教育和思維轉變,會使媒體形態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後面幾年真正到來。所以有技術儲備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如果還有很強的客戶能力,我們會很堅定的看好。這是我們投的技術型公司,當然技術公司有自己的短板,需要很強的客戶能力。 第四,動漫行業。動漫行業的黎明正在到來,在今年第一次宣布到來。7月31號,《龍之谷》上線。8月8號《秦時明月》上線。《龍之谷》是盛大排名第二的遊戲改編的,《秦時明月》是國產青少年動漫第一品牌,前五的全是日、韓品牌。《秦時明月》養了七、八年,作為國產品牌,網絡點擊率、貼吧等各項指標數很高,他們代表網絡動漫、網絡動畫,養了七、八年以後,是國產的第一次全面發力。它的電影8月8號上線,電視劇是拍《步步驚心》的唐人文化正在做,遊戲是我們的遊戲公司在開發,觸控中國發行,最近暢遊簽了很大一部分權益,它的手遊有一段時間已經沖到安卓和IOS市場前十名,效果也不錯。所以說從動漫產業開始打主流前,無縫鏈接,各種傳統媒體形式、各種媒體組合形式都用上,變現形成正向的現金流循環、正向的商業循環,我認為今年第一次到來。《龍之谷》我比較了解,夢工廠是中美結合,他們也是中美結合,把好萊塢的制片人、編劇、美術指導,比如《碟中諜》的導演、《魔戒》的美術,好萊塢的編劇結合在一起。大佬全部在外國,中國人的創意受教育體制和傳播體制的束縛,海外大佬,中國市場,中國制作,在中國能起來,同時在海外能發行。你想在海外養兩、三百號人做兩年,制作成本很大;中國養兩、三百號人加班加點做一年時間,可能只要花三、四千萬人民幣。如果有一個團隊把海外的創作團隊結合得比較好,無縫鏈接的話,那麽中國動畫有可能成為繼遊戲之後第二個文化出口產品,也是有可能改變盧卡斯和夢工廠獨霸江湖的格局,是中國人在文化上有可能真正書寫自己的一個領域,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動畫行業。所以我認為今年可能是中國動畫領域真正開啟的元年,前面的《熊出沒》和《喜羊羊》屬於預演,而且像奧飛收購了《喜羊羊》,但是像這樣多種媒體無縫鏈接的一個整合營銷體系還沒有那麽完美,所以前面都是屬於預演。到目前為止,動畫電影和電視仍然是動畫播放的主要渠道,當然網絡也很熱,像秦時明月也是網絡上先熱起來之後,然後再做其他多種娛樂形式的運營。現在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向迪斯尼的山頭爬,只不過看誰能夠更快地到達頂峰。可能是動畫品牌、現代娛樂、影視行業、電視和互聯網、影視發行,國內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公司,他是誰?看誰做得比較好。還有一個新的現象,看好新型渠道公司及動漫授權服務公司,看好原創精品形象公司,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是小公司,誰真正能夠成為大公司,還是剛才說的看誰對渠道利用整合得最好的。而且現在卡通,大家看這個俠、那個俠,而且拍拍三、四集,早就出現了審美疲勞。從前兩年開始,剛才楊總提到的EA公司、暴雪公司,遊戲公司憑借自己的強IP都紛紛進入動漫電影行業。比如像明年的《魔獸》和《刺客信條》都要上演。在過去十年,遊戲改編的電影沒有太成功之作,但我覺得這個情況會得到比較迅速的改變。遊戲行業像《龍之谷》,前期有些利潤,做了七八九十年的,他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他的財務能力、財務規模、抗風險能力可能比這些一年拍兩三部片子的影視公司抗風險能力更強。做電影的人去做遊戲,大家可以想象下是不是靠譜;做遊戲的人去做電影,尤其電影行業高度分散,人力資源都是臨時組合的,生產要素都是臨時組合的,時間長了之後誰上誰下大家可以做個預測。要投票的話,我投給遊戲公司做影視。原創精品就不用說了,實際上中國原創精品數量還極少,現在還處於拓荒時期,用我們做投資的來說是“寶寶收集型”,見到好的,見一個投一個,因為就像迪斯尼一樣,就會出十來個精品,現在有精品嗎?大家可能暫時還反應不出來。所以說處於拓荒時期。 第五,演藝行業。演藝行業我們極為看好。中國人票房市場增長起來很奇怪,因為很多電影在我看來,從編劇,從電影語言的應用,從剪輯,從攝影攝像,很多電影手段的應用都是不及格的,但是有好的票房檔期就能夠創造一個好的票房紀錄。具體名字不說了,說出來得罪人,但這是市場的現實。那麽在電影拍得不及格的情況下,一片罵聲的情況下,票房還很好,我覺得現在主要的觀影人群都是二三十歲出頭,看一場電影,約個會,兩張電影票,一個爆米花。一百塊錢,在五年前還比較重要;現在一百塊錢已經是什麽都幹不了,只能看電影。這是消費力、購買力和收入自然增長的一個結果。在演出市場,300多億的規模,與電影市場比也不小,而且內容方、劇院方向、發行渠道、演藝經紀都高度分散,票價還比電影貴些,對審美藝術的要求還是比電影高一些。所以我們是跟著這種消費能力的遷移走,電影的高速增長之後,我們認為是一點也不亞於電影的演出演藝市場。我們在這方面是趕緊投,我們不怕公開自己的投資策略,因為中國文化市場比較大,我們也就幾十億人民幣。大家一起把市場做起來也不是什麽壞事。比如我們投了開心麻花,做話劇的。我們剛開始投的時候,同行都覺得話劇市場能做大嘛,天花板是不是太明顯了,結果我們投下去之後超預期。在我們投之前就上了春晚,成為春晚語言類節目能上兩次的內容制作團體,也是一家慢公司,經過十來年的熬之後,做了十幾部戲基本上部部成功。我們認為它是掌握了某一個類別舞臺劇的市場,去年也開始進軍兒童音樂劇市場,也開始拿出自己的一個題材與比較好的影視公司做電影上的合作。在異地化擴張、品類擴張、話劇轉向影視方面,把自己的領域打開了。也印證了我們的一句話,好的內容制作團隊在市場上還是比較稀缺的。超預期我們投得很開心。我們還投了摩登天空,做草莓音樂節的,十幾年,沈黎暉沈導,很有名的在音樂行業幹了十五年,最近兩年爆發了。很簡單,就是年輕人,男孩女孩都喜歡比較的音樂節去秀一秀,看一看。它其實是一種社交產品,也是一種印證了我們認為中國線下文化娛樂品種類別極缺的這麽一種極度匱乏的狀況。所以他的音樂節在十個省市,二十多個城市辦,今年已經辦到曼哈頓的中央公園去了。它看上去是音樂,其實我認為是一種演出,是一種演藝,一種線下娛樂的生活。這種具體的細分類別可以舉出很多,這種苗頭近年正在冒出來。所以演出演藝的市場將來也是我們重點的一個垂直的機會。到目前為止,A股的上市公司有一兩家,一家半以演出演藝為核心的,他們的市場潛力是比較好的,再次申明一下,不構成薦股的建議。 這是我們看好的幾個領域,總體來說,我們重點投入的內容框架:電影和演出;關註的變革領域是廣告和營銷;中間好的顛覆式的有互聯網發行能力的公司我們也高度關註,但是傾向於和BAT進行合作,比如最近我們就投了一家微信的票務公司,五、六個月就做到基本上市場第一的位置,在發行領域采取抱大腿的方式。這是我們強烈看好的幾個方向,和大家分享一下。(來源:格隆匯 楊仁文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