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違約、打破剛性兌付等字眼頻頻出現,違約正常化似乎已經開始成為今後債券市場的一個趨勢,而在這一趨勢中,中小企業私募債成為了最先犧牲的違約高發地。但證監會今天表示,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風險總體可控。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周五表示,從掌握的情況看,已發生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兌付違約屬於單體風險事件,風險外溢性小;與國內小微企業貸款、境外高收益債券等可比金融產品相比,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違約率處於正常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由於高收益、高風險、低門檻特征,中小企業私募債被稱為中國版的“垃圾債”。
自2012年6月問世以來,中小企業私募債至今已經運行26個月。數據顯示,2014年將有46只中小企業私募債到期,發行總額共計41.43億元,平均票面利率為8.79%。
8月,彭博新聞社援引招商證券預計稱,總計高達62億元的私募債將於下個季度到期。這是自2012年當局允許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以來的最大規模。
張曉軍今天還表示,證監會近期將組織交易所、地方證監局對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風險情況進行排查,並將加強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風險監測,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鼓勵在發行條款中設置風險防範安排,按照“市場化、法制化”方式處置好風險事件。
此外,他還透露,目前“通道類”私募債占比並不大,銀行對中小微企業授信管理較嚴,證監會將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防範此類風險。所謂“通道類”私募債主要是指項目和資金均來源於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將融資項目設計成私募債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