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間鮭魚返鄉的家具工廠,成為IKEA亞洲最大鋁製家具供應商。 台灣甚至全球IKEA門市中的鋁門等各種鋁製家具,多數就來自位於彰化偏鄉的芳德鑄鋁,它連十年賺錢,今年上半年營收近九億元、毛利率約一○%,在幾乎全數外移的台灣家具業中是個異類。「我們做到連中國工廠都投降,」芳德總經理林文鬥的語氣滿是自傲。 芳德今日的競爭力,和它五年前開始導入機器人有關。 八月七日,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走進MIT鋁製家具的沖孔加工產線,只見一台台要價逾兩百萬元的黃色史陶比(Staubli)六軸機器人,正以秒為動作計算單位,取代人力加工一截截鋁框。過去沒導入機器人前,一條產線要九人,現在兩條線只要三人,產能至少多兩倍。 把人力留給值得的工作…員工反從五十人增至百人 另一端包裝生產線,兩台比成人還高的史陶比六軸機器人,只用二十七秒的時間,就把兩組及三組已加工好鋁框,搬運到自動輸送帶、自動折好紙箱。「大家以機器人為中心來做,時間固定,減少浪費,」林文鬥解釋,導入機器人後除品質穩定,且機器人可自動感應,當產線上沒料源會自動停止,能讓員工每兩小時休息十分鐘,不影響產線進度。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潘同泰指出,機器人一旦導入成功,國際企業將更有信心找供應商來台看廠,也更願意下單給有導入機器人的工廠。 芳德的競爭力可以對此印證。五年來,它在生產線共導入超過十二台機器人,公司產能因此增加一倍、成本也降低約四○%;舉例來說,原本一件產品成本九十五元、售價一百元,做十萬件,年營收一千萬元,獲利五十萬元;導入機器人後,一件產品成本四十元、售價五十元,產能擴充到可做二十萬件,儘管年營收因產品價格同步調降而相同,獲利卻多三倍。 「降五十元就是你的競爭力,當你能賺兩百萬,為什麼不能幫員工加薪水?」林文鬥透露,導入機器人增加的競爭力,讓公司五年來平均每年加薪約一○%,且公司員工也從五十人,擴張到一百五十人,現場人員沒增加,增加的是研發、機械維修等人員,「自動化不會喪失工作機會,讓每個人去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當時所有人都看衰…報廢的機台值四千萬元 導入機器人好處多多,為何台灣中小企業普遍仍望之卻步?「假設中小企業資本額一千萬,拿十分之一價格買手臂,負擔相對重,」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貞觀察,企業除了擔心機器人太貴,也怕整合不成功、稼動率低。 「多少人講風涼話,賺一點錢就隨便花,」最早林文鬥要導入機器人時,所有人都看衰,連機器人大品牌廠都質疑,家具廠憑什麼買得起?為何要用到機器人? 「自動化很困難沒錯,但台灣人說『難能可貴』,重點不在難,是你能不能!」林文鬥認為,很多人害怕成功率不高,其實是決心不足,「人都上月球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為克服自動化導入初期,加工速度比人慢,影響產線調度,他保留原生產線,另新增一條測試用的自動線,培訓員工,反覆找出機器人導入製程的死角,藉做中學不斷累積經驗。 這段期間,生產線上因整合失敗、不斷測試而報廢的機台總價值超過四千萬元,「現在賣一賣可能沒有四十萬,」林文鬥透露,全球機器人產業成熟,難的是只是要把這技術拿來生產線應用,一般最困難的導入期就是第一年,但他認為:「如果你的工廠是要百年企業,一年有什麼,不過就一百年的百分之一。」 投入自動化的代價,是犧牲短期獲利。算一算,林文鬥光添購機器人就投入三千二百萬元,加總周邊客製化自動設備成本更超過一億元,「很多人都笑我是瘋子,沒有人要花那麼多錢做這笨蛋的工作。」然而,金融海嘯的二○○八、二○○九年,芳德連兩年年營收達近二十五億元的歷史新高,以毛利一○%來看,導入機器人的本錢綽綽有餘。隨機器人動作持續優化,這一億元,五年來早已全數回收。 為中小企業樹立典範…想想二十年後工廠什麼樣 「你沒導入,訂單會被搶走,就沒有這五年榮景,」林文鬥強調,家具業獲利本來就不高,重點是看誰走得遠,「如果我可以一百年都賺一○%,何必一定要賺三○%只走十年。」他換個角度詮釋:以一台兩百萬元的機器人能取代一人為例,機器人可用十年、一天八小時保守推估,「一年才二十萬,除以十二個月,幾K?跟二十二K比會貴嗎?」 「二十年後如果還要在台灣做工廠,工廠應該是什麼樣子?」他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五年、十年、二十年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標。 昨日的質疑,今日的嚮往。結束陣痛期的芳德,也替台灣中小企業導入機器人提升競爭力,創造了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