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脈脈如何搭建一個和LinkedIn不一樣的職場社交網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49.html

8月12日晚上消息,職業社交應用脈脈宣布完成由IDG資本和晨興創投聯投的B輪2000萬美元融資。脈脈怎樣才能不淪為下一個求職招聘工作,又如何建一個和LinkedIn不一樣的職場社交網絡?

\ 

Q:

常皓靖:

脈脈如何搭建一個和LinkedIn不一樣的職場社交網絡?

A:

齊特佳—脈脈產品總監

Linkedin作為在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職場社交網站,毫無疑問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也給了脈脈很多啟發. 關於Linkedin的各種精彩的產品分析和觀點已有很多,在這里我主要想對”脈脈與Linkedin不同之處”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1. Linkedin誕生於web,脈脈誕生於移動端, 並因此產生一些區別

眾所周知,Linkedin在職場社交領域已經耕耘多年,遠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之前就已成為了最大的職場社交網站,可以說Linkedin是生於web, 並在web上生長壯大的. 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之後,Linkedin也同樣推出了移動版,但由於過去在web領域巨大的成功經驗,Linkedin的移動版更多的是繼承了web版的產品思路.

而脈脈則誕生於移動端,這一點使脈脈天然就有動力去使用”更移動端”的一些思路來構建產品模型,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用戶互相聯系溝通的問題上,Linkedin采用的是界面有典型郵件風格的”站內信”解決方案, 而脈脈用的則是更具im特色的”聊天”解決方案.

無關優劣,對所處平臺不同應用思路的確會催生不同氣質的產品.

2. “工作版微信”與”中國的Linkedin”的區別

可能同樣做工作場景的原因,脈脈上線伊始就被冠以“中國的LinkedIn”的名號,但是我們覺得相比較LinkedIn,我們更像是微信場景的一個補充。

微信完美的解決了用戶互動交流的需求,但是放在工作場景上,因為用戶詳細資料的缺失,造成工作交友方面的困難,另一方面單純的昵稱場景又造成了用戶在交友方面的顧忌(要不不熟悉不知道交流什麽,要不太熟悉暴露隱私)我們覺得這恰恰是“工作版微信”——脈脈的空間。

脈脈從”工作”的場景切入,其產品目標是”滿足工作中可能產生的需求”,從”工作”的場景需求來看,招人,換工作,職場社交,資訊獲取,溝通交流,商務合作乃至工作上的團隊協作等都在範圍內.

中國已經有LinkedIn,也就是領英,相比較他們比較重pc,我們更偏移動端,因為介質不同,用戶體驗也就很不相同。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都在做工作的場景,但在實現上有比較大的差別。

3. 面向中國用戶的一些不同的產品策略

在我看來,將Linkedin式的職場社交模式引入中國,不僅僅是將界面語言翻譯成中文那麽簡單,Linkedin的產品形態在西方大放異彩是和西方人的工作方式乃至性格特點有密切關系的.

如:西方人相當習慣用郵件來溝通,而中國人在多數情況下對郵件的使用是缺乏效率和依賴性的,相對的,中國人用起im來確是格外得心應手.這一點衍生出了前文提到的Linkedin的”站內信”和脈脈的”聊天”的區別.

再如:西方人性格偏外向,喜歡直接溝通,而中國人性格中有更多內斂含蓄的成分,尤其是在求職這樣的場景,東方式的內斂往往會造成大量在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招聘流程變成了一個不同於西方招聘流程的樣子.在這一點上,脈脈引入了”匿名”的模式來幫助用戶減少不必要的疑慮和信息不對稱的概率.

產品的靈魂不是其靜止的形態,而是它被用戶用時的樣子,因此不同風格的用戶也會催生不同靈魂的產品.

4. 對”匿名”的利用

最近匿名社交著實火了一把,不到半年時間內就有無數匿名社交產品湧現,其實脈脈在去年10月份上線的第一版就已經具備了匿名社交的功能,應該比這半年火起來的國內匿名社交應用都要早.

在包含職場社交場景的應用里引入匿名元素,正是緣於上一條所述的:中國人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看法方面更為內斂委婉,匿名表達則是促使內斂的中國人”更愛表達”的方式之一.

匿名表達求職意願,匿名表達職場觀點看法,甚至是在群里以匿名的身份聊天,脈脈將匿名表達視為和實名表達並列的一種表達方式,成為用戶溝通主流程的一部分,這也是脈脈較為獨特的與Linkedin不同的地方.

5. 在構建人脈網絡的角度, Linkedin傾向於”冷啟動”, 脈脈傾向於”熱啟動”

簡單來說,這個不同點就表現為:新加入Linkedin的用戶需要從頭構建自己的人脈網絡(也即”冷啟動”),新加入脈脈的用戶會在一個脈脈同計算分析”還原”出的人脈網絡的基礎上繼續構建自己的人脈網絡(也即”熱啟動”).

Linkedin具有強大的人脈計算能力和人脈圖譜,更具備強大的號召力,有信心憑借著用戶的導入推薦來協助每一個新用戶建立起自己的人脈.同時,西方人相對開放式的溝通方式也使人脈的構建對已有人脈的還原程度依賴度相對不高.

脈脈作為創業產品,對用戶快速上手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脈脈也堅信中國式的人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線下已有人脈的線上還原,基於線下熟人關系衍生出來的新人脈才是靠譜的人脈.

6. 其它例子

前幾條大多在說比較”大”的維度,還有些具體的細節例子,也是脈脈和Linkedin不同的:

如: 驗證用戶身份時的”加v”功能

再如: 為解決多人即時溝通所設立的”脈脈群”功能

再如: 求職者匿名發布求職信息,吸引用人單位反過來聯系的”求帶走”功能

再如: 使人脈動態信息在人脈網絡中快速流動的”擴散

結語: 一不留神寫了這麽多,總之,Linkedin是脈脈很好的老師,同時脈脈也基於平臺的特點,產品的定位和中國用戶的特點而產生了一些和Linkedin不同的思路, 這些不同的思路會產生哪些不同的體驗,就請大家和我們一起來經歷和見證吧.

互聯網天帝--京華眾天恒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

關於職場社交,沒有任何意義了在中國,微信本身的群功能已經可以讓大部分職場社交網絡洗洗睡了。沒有好的項目,投資一個還有故事的應用也是可以的,未來會不會死我覺得對於IDG和晨興來說只要不是最後接盤子的就好。陌陌不是也被收購了嗎?資本層面的事情不用太評論了,只是職場社交網絡在中國依然是吃飯喝茶唱歌,如果硬要說,微信已經做的很好了,外企會用Linkedin,但是土鱉公司,包括3BAT,任何職場社交應用都沒有意義,一個微信夠了。
 

更多關於“脈脈如何搭建一個和LinkedIn不一樣的職場社交網絡?”的討論,請戳鏈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