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國的美國外商,剛度過了一個難熬的黑色七月。因為「山姆大叔」與「毛澤東」開戰了。中美雙方,一場二十一世紀的貿易戰爭正在如火如荼上演。 七月二十三日,全美國市值最大、手上現金最多,現階段最能代表美國的龍頭企業,蘋果,公佈了第二季財報,大中華區iPhone營收暴增四八%,連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都以「好得離譜」形容大中華區的業績。 美企頻頻挨打高通吃天價罰單、蘋果三度被整 只是這個好消息,沒讓庫克高興太久,因為五天後,中國的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繼央視呼籲民眾少用蘋果手機,以免洩漏位置資訊後,再度棒打蘋果,強調蘋果的iOS系統留有「後門」,使用者的簡訊、通訊錄和照片等個人資料可能被蘋果存取。這則看似平常的報導,事實上,已經是中國官方七月以來第三次出手修理蘋果。 中國政府在大陸打擊美國企業的動作,已越來越明顯,不僅動作越來越大,目標也一個比一個大,對台灣的衝擊,也將越來越大。 七月下旬,美國的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傳出遭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認有壟斷事實,將可能付出逾十億美元、中國史上最大筆的壟斷罰金,並使高通可能改變一向倚重的授權金與權利金收入模式;四天後,軟體龍頭企業微軟位於北京、上海等四個營業場所,突然遭到中國工商總局近百名人員大動作的反壟斷調查。 中美雙方你來我往,越演越烈,在中國市場獲得空前成績的蘋果,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官方媒體鎖定的下一個獵物。 早在去年,美國政府監聽世界各國的「稜鏡計畫」被揭露後,具官方色彩的《中國經濟週刊》便撰文點名,美商科技業有「八大金剛」,包括高通、微軟、IBM、Google與蘋果等企業,指控他們在中國長驅直入,早已滲透各領域,影響資訊安全。 台商憂心受累中國撒手鐧若砍蘋果,供應鏈全遭殃 被點名的「八大金剛」中,高通與微軟,七月遭中共以反壟斷為名整肅,Google則早在二○一○年因不願配合內容審查而退出中國。以中國政府向來「打大不打小」的策略來看,剩下的企業當中,論營收規模、品牌知名度與影響性,最重要的就是蘋果。 中國政府可以怎麼樣「砍蘋果」呢?對出產終端消費品的蘋果而言,殺傷力最大的便是禁止銷售。若中國出此撒手鐧,不只蘋果重傷,台灣的供應鏈都會跟著遭殃,今年以來,iPhone6為台灣股市帶來的飆漲行情,很可能轉眼變急殺。 一位身為蘋果供應鏈的傳統產業第二代直言,蘋果產品在中國屬於炫富型消費,稅率再高,消費者還是會埋單,「只怕中國政府限制銷售數量。」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認為,身為WTO會員國的中國,在自由貿易的架構下,中國雖然很難禁止進口、銷售蘋果產品,但可能性並不是零,「畢竟貿易戰爭有時候會擦槍走火。」只是中國此舉將損人不利己,「畢竟蘋果不怕生意減少,但中國必須怕就業機會減少。」 中國積怨已久不爽美國拿國安藉口,刁難陸企進門 不過,其實不需要出撒手鐧,中國政府也有許多非關稅障礙的手段可以對付外商。 中國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曾明言:「中國要找藉口不讓美國公司進來,可以有N個藉口!」 例如,二○一○年,中國官方媒體中央電視台曾以惠普電腦(HP)售後服務差勁為由,大打惠普電腦,導致惠普在中國市佔率快速下滑;中國政府近日也以國內金融機構過度倚賴IBM伺服器,恐影響金融安全為由,推動中國銀行捨棄使用IBM高階伺服器,改以中國品牌替代。 而事實上,中國政府也早已經採取許多動作來對付蘋果。先是去年,中央電視台以蘋果為首,炮打外商在中國提供的售後服務不如其他國家,當時蘋果明快的善後,庫克在網站上公佈致中國消費者的道歉信,並馬上修改售後服務政策,平息風波。 但中國政府新一波打蘋果動作逐漸升溫。七月初,先是蘋果狀告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訴訟敗訴,未來恐影響蘋果引以為傲的人工智慧系統Siri在中國的使用。七月中,中央電視台再一次出招,以iPhone的定位功能恐洩漏個人資訊,甚至影響國家安全為由,提倡中國民眾減少使用iPhone。 未來中國政府還會出哪些招,會不會「強摘蘋果」沒人能定論。但能確定的是,「山姆大叔」與「毛澤東」之間的貿易紛爭,隨著中國崛起,未來只會多,不會少。 項兵明白的表示,美國各大企業都想要中國的市場,但總將中國企業擋在美國門外,並不合理:「中國出了一個華為,美國天天就喊國家安全,噢,國家安全問題,那我們同樣的藉口可以對付思科(Cisco)、同樣的藉口可以對付微軟。」「你(美國)可以到我(中國)這來,我就不可以到你那去?這個是沒有道理的事。」 項兵的觀察,正是這次中美貿易大戰背後,中國不斷出手「修理」美國科技業的真正原因。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史惠慈分析,過去中國與各國的貿易爭端,總是被控訴一方,現在也學會這些技巧,做為貿易保護方法。同時隨著中國產業的崛起與興盛,要避免被箝制,就必須使用這些手段,「玩大家都在玩的遊戲」。 而且中美貿易逐漸升溫的緊張關係,其實早有跡可循。從前年一月,歐巴馬任內的第三份國情咨文,多次以強硬措詞提到與中國貿易相關話題,就能看出兩國之間的矛盾。 歐巴馬:「當對手不按規則行事時,我不會袖手旁觀,我們提出針對中國的貿易案几乎是上屆政府的兩倍。」他甚至提到,將責成與貿易相關的行政執法部門,專責調查與中國相關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強調:「不會將風能、太陽能或電池行業拱手讓給中國或德國。」如今看來都一一實現。 台灣淪夾心餅過去兩頭賺,現在卻受害、重傷 只是中美兩國的「貿易對抗遊戲」,現在不再只是兩國的事件,過去靠著「美國接單」、「大陸生產」,進而從中套利的台灣企業,卻成了最新的受害者。 七月二十五日,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雙反」(編按:反傾銷、反補貼)判決出爐,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未來銷往美國將課以重稅,台灣同遭波及,重傷程度尤甚中國太陽能產業。 長期遊走兩岸、協助輔導台商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直言:「中美較勁,台灣早已經被扯進去了。」 他指出,中美關係不好,台商最有感覺,「台商在大陸都開玩笑,大陸跟美國關係不好的時候,台灣最難過,一邊是爸爸、一邊是媽媽,吵架就拿小孩出氣。」一語道盡台商處在中美間當夾心餅乾的困境。 過去,台商悠遊中美間,接美國廠商訂單,在中國設廠生產,充分利用美國強勢經濟地位,與中國的低廉成本,累積自己的財富。數十年下來,養大了一眾電子代工與關鍵零組件廠,拚出了台灣經濟榮景。 但未來,中美之間逐漸築起的貿易高牆,恐怕讓台商無法再這樣簡單的遊走其中,太陽能的雙反判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台灣的太陽能產業,除了自己以低價將太陽能電池銷美,又供應便宜的電池給中國太陽能模組廠,甚至在中國太陽能產業受美國課反傾銷與反補貼的重稅時,竊喜得利,看好中國太陽能將加碼購買台灣電池,形成美國廠商所指控,台灣電池、大陸模組的「逃稅組合」,如同台灣廠商「挾帶」中國廠商闖關,幫助中國規避重稅。 不料卻被美國認定,台灣以低於市場均價的價格將電池銷往美國,並且又銷售價格低廉電池給中國,協助中國規避重稅銷美,台灣廠商自己也成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眼中釘,許多台廠被課的反傾銷稅甚至比中國廠商重。 這次的太陽能判決,給了台灣當頭棒喝。而未來台商像這樣處在兩國之間「裡外不是人」的例子,隨著中美貿易戰升溫,只會越來越多。 自救「精明一點」自經區可能犯規,生產基地也該重佈局 當世界的遊戲規則改變,台灣人要做世界的生意、要加入這場遊戲,就得懂規則。 從過去,面板產業聲稱被韓國「請君入甕」,而遭到反壟斷調查與判決,到這次太陽能產業,業者原以為低價是競爭優勢,沒想到卻成為被課重稅的理由,甚至還被當成中國的「幫兇」。許多局面,都是台灣業者過去聞所未聞、想都沒想過的狀況。熟悉商業訴訟的源慶法律事務所所長徐堯慶認為,未來台廠不能再這樣「因為沒被燙過,就覺得好像不會出事。」 徐堯慶表示,以反傾銷為例,美國政府對傾銷的認定會隨著時代背景而改變,而且,美國對是否涉入傾銷的認定較為寬廣。例如台灣將來做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國產品可能經由台灣加工出口,若以低價銷美,台灣廠商是否會因此也觸犯美國的反傾銷法令,就得特別小心,除了法務以外,還需要配合市場調查與財務專業,才能安心無虞。 除了得搞懂遊戲規則,劉芳榮與陳博志都認為,現在的時局,台商應該重新檢視生產分佈。陳博志表示:「中國跟很多人都有敵對關係,政策又不講理,說變就變,是風險高的市場。」 劉芳榮指出,台商依附中國,往往是「逐成本而居」的利潤考量,但當中美開始互相抵制,同時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人力與社會成本也逐漸提高,不如將生產基地遷回台灣,「現在去越南、去柬埔寨,那十年後呢?還有哪裡可以去?」 做世界的生意,一直是台灣這蕞爾小國的命運。未來,當我們身邊這位紅色巨人與「山姆大叔」、和越來越多國家揮拳相向時,台商們不僅得開始學會國際貿易法律的遊戲規則,更要懂得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給台灣面對中國的建議:「小心一點!精明一點!(carefully,and smartly)」 【延伸閱讀】美商在中國,黑色7月惡夢還沒結束——近2個月美國企業在中國爭議事件 ●2014年7月8日蘋果敗訴,Siri專利爭輸中國廠蘋果公司控告上海智臻網路科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侵權,7月法院維持裁定中國廠商專利有效,蘋果敗訴 ●7月24日高通吃癟,恐遭判史上最高壟斷金去年11月,中國手機聯盟向中國發改委指控高通涉嫌濫用無線通訊標準,7月傳被認定壟斷,恐付10億美元壟斷金 ●7月28日微軟遭搜,9省市包抄4大據點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由北京、上海等9省市,對微軟在中國的4大據點搜索,隨後反壟斷局宣佈微軟公司涉壟斷行為立案 ●8月4日賽門鐵克被禁,中國大夢完了?中國政府傳出將禁用美國的賽門鐵克與其他外國企業所開發的防毒軟體,改為提倡中國本土品牌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從電商到智慧型手機,中國培育9個本地老大,單挑世界No.1——中國與外企大比拚 》社群媒體 ●騰訊:中國市值最大網路公司市值:1,554億美元 ●臉書:全球最大社群網站市值:1,911億美元 》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網路電子商務網站市值:N/A ●亞馬遜:美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市值:1,449億美元 》網路影音服務 ●優酷土豆:中國最大網路影音串流廠商市值:35.7億美元 ●Netflix:美國最大網路影音串流業者市值:254億美元 》網路搜尋 ●百度:中國最大網路搜尋引擎市值:765億美元 ●Google: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市值:3,854億美元 》智慧手機 ●小米:中國市佔率第2名手機品牌市值:N/A ●蘋果: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市值:5,723億美元 》電動車 ●比亞迪:中國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市值:159.5億美元 ●特斯拉: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市值:295億美元 》通訊晶片 ●清華紫光:中國最大行動通訊晶片設計商市值:9.08億美元 ●高通:全球行動通訊晶片龍頭市值:1,227億美元 》電機設備 ●華為:全球電機設備龍頭市值:N/A ●西門子:全球電機設備大廠市值:1,024億美元(中國扶植的企業,絕大多數對上美國超強公司,但也有歐洲勁敵) 整理:蕭勝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