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的阿里在上市之前做了一系列收購,這些收購可以分成六大領域。
第一是物流,這和他的主營業務是相關的。他聯合9家企業成立了菜鳥網絡,目的就是構建一個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他花了2.49億美金收購了新加坡郵政,準備成立一個國際電商化的物流平台,又花了18.57億港幣收購了海爾的日日順物流,這種收購是一種同行業的收購兼併,學術術語叫水平式的收購。在馬云的所有收購中只有這一類的收購和他主營業務有點相關,而其它五大行業的收購都和它主營業務無關。
其一是零售業務,他花了53.7億港幣收購了銀泰集團。其二是互聯網業務,他花了5.86億美金收購了新浪微博。其三是文化產業,他花了62.44億港幣收購了中國文化,花了65.36億元收購了華數傳媒。其四是金融業務,最後就是其它類別的業務包括12億收購了半個恆大。
阿里巴巴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蘋果和谷歌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可這兩家公司和阿里巴巴的收購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也是他們能成功走到今天的原因。
阿里沒有學習蘋果和谷歌
馬云的收購可分成兩大類,第一是物流行業的水平式收購,第二就是其它五大行業的完全不相關式的收購,而蘋果和谷歌成立的目的就是為它的投資人賺取最多的利潤,因此他們採取垂直式的投資。
蘋果從90年代開始總共進行了33次收購,其中90%都是技術積累,另外10%是收購專利以及客戶的資訊等等。
其中,1997年到1999年蘋果總共收購了4家公司,目的就是為了IMAC,這4次收購使得其股價在這個階段暴漲了600%。從2001年到2002年收購了9家公司,目的是為IPHONE做技術儲備。由於收購的太早,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是IPHONE,所以這次收購完之後股價沒有任何的影響。2005年到2006年收購了三家公司,其中在2005年收購的一家公司叫做FINGER WORKS,這家公司做的是多點觸摸屏產品。
這麼多的收購和技術儲備終於在2007年醞釀出世人所熟悉的IPHONE,因此股價漲了125%。在金融海嘯之後,股價繼續上漲了733%,這個階段蘋果繼續收購了7家公司,目的也是技術儲備。從2013年到今天股價還在漲,而它收購的兩家公司特別引起大家的關注,一個是CUE,這個公司生產穿戴產品,另外一家公司叫PRIMESENSE,這個公司生產3D感應器。蘋果透過身體的語言以及電子產品掛鉤,使這兩家公司結合在一起,就是為了今年秋季所推出的IWATCH而做的技術儲備,因此蘋果股價又漲了50%。綜合來看,蘋果從1997年一直到2014年收購都是為了一個長線目標,IMAC是第一個,IPHONE是第二個,IWATCH是第三個,這個原因使得蘋果的投資人獲得了巨額的財富,這才是一家上市公司應該具有的信託責任,而不是簡單的上市圈錢,然後亂收購一通。
谷歌從2004年到2005年總共收購了15家公司,這個階段股價上漲了331%。其中它收購的3家公司非常有名,它們是地圖以及交通分析公司,谷歌的目的就是為了創建谷歌地圖。從2006年到2007年又收購了25家公司,之後它們給自己的客戶開發了一個在線編輯的功能,因此股價上漲了50%。2010年到2011年谷歌又收購了53家公司,股價只漲了8%,因為老百姓搞不清谷歌在幹什麼。2012年谷歌第一代智能汽車問世,股價暴漲,接著從2012年到今天,又陸續收購了35家企業,這些公司包括衛星成像公司、無人機公司、機器人公司,目的是為了第二代智能汽車做技術儲備。因此谷歌這一路走來,對它的投資人貢獻了相當大的財富,它的收購和蘋果是一樣的就是上中下游的垂直式的收購,尤其是上游跟中游的整合
錯誤的示範
蘋果和谷歌都是垂直式的收購,馬云採取的是水平的收購和不相關的收購,他們對投資者投資回報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進行谷歌、蘋果一樣的垂直式收購,最後會超過大市0.489%,是最好的。馬云收購物流行業的水平式收購,股東的回報率低於大市1.258%,完全不相關式的收購會比大市差3.335%。
這就非常有意思的告訴我們,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為了股東而打算,其股價的反應不是一個簡單的股民賺多少錢,而是代表實際的效益,只有賺了錢股價才會上升。從另一方面說,公司越多元化,尤其是將資金投資在不相關的領域,企業績效越差,股東損失越大,今天的美國,7成左右的公司都變成專業化的公司,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而今天馬云所做的收購已經給我們中國企業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示範,他正在把中國企業帶向一個危險的未來。如果我們的企業家遵循馬云的步伐向前走,那將是中國的一個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