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若想持續成為全球最頂尖的足球強國之一,改革是唯一的路。」二○○六年七月十三日,剛被任命為德國國家足球隊新任教練的勒夫(Joachim Loew),面對外界對他改革足球理念的質疑,做了如此回答。八年後的七月十三日,德國隊捧起了代表二○一四年世界盃足球賽冠軍的「大力神盃」。 在外界看來,德國奪冠理所當然,然而沒有勒夫這八年來堅持改革,沒有德國足協(DFB)願意給勒夫「屢敗屢戰」的機會,也就不會有德國今天的冠軍。 今年五十四歲的勒夫,出生於德國西南部黑森林區(Black Forest),這個地區曾出過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以及賓士汽車創辦人卡爾.賓士(Carl Benz)。到一九六○年代為止,這個地區內每個村莊,都還有自己製造時鐘的工匠。 身為工匠之子的勒夫,雖然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展現足球天賦,十八歲那年獲得生平第一紙職業合約,但自二十二歲那年傷了脛骨後,勒夫就明白他再也不能成為頂尖的足球選手。 一九九四年,三十四歲的勒夫試著改行當教練,雖曾一度帶領斯圖加特拿下德國盃冠軍,但因為在聯賽失利,勒夫的教練一職被解僱。後來他輾轉到土耳其、奧地利等足球隊當「流浪教練」,其間又碰上球隊被降級到丙級聯賽、球隊破產等事件,勒夫也因此不斷的失業。 這個當選手與教練皆命運多舛的「尤吉」(Jogi,勒夫的綽號),在二○○四年因為一個貴人,改變了他日後的命運。此人就是一九九○年西德隊奪下世界盃冠軍時的前鋒、有「金色轟炸機」之稱的克林斯曼(Jurgen Klinsmann)。 秘密武器一:前教練理念一改機械式踢球,走靈活華麗球風 自一九九○年世界盃奪冠到二○○四年,這十幾年來德國只拿過一次國際大賽冠軍。此外,德國足壇也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這支足壇傳統勁旅有淪為二流球隊的危機。於是德國足協大膽起用中生代擔任教練,試圖推動改革,在二○○四年,當時年僅四十歲的克林斯曼出任德國隊教練,就是他邀請當時已失業三個多月的勒夫,擔任德國教練團中的助理教練。 克林斯曼上任後,完全改變德國隊的球風。在克林斯曼執教前,德國足球被譏為「機械式足球」,也就是每個球員都像機器人那般沒有自我意志,重複執行著教練的指令。這種球風強調團隊至上、鐵血紀律,雖然有效率,比賽內容卻像是看著一群機器人踢球一樣無聊。 克林斯曼擔任德國隊教練後,完全放棄這種打法。二○○六年世界盃,拉姆(Philipp Lahm)、波多斯基(Lukas Podolski)、史汪斯泰格(Bastian Schweinsteiger)等德國年輕小將,在球場上靈活的跑位、穿插、過人,完全顛覆世人對傳統德國足球的印象。克林斯曼自己也不像前幾任德國教練那樣「喜怒不形於色」,他在場邊手舞足蹈大叫大嚷,指揮德國球員進攻再進攻,德國足球第一次和華麗的「漂亮足球」有了連結。 儘管二○○六年世界盃,德國未能捧得大力神盃,克林斯曼也以「想多陪家人」為由,不再擔任教練,遺缺由勒夫接任。勒夫雖想全盤延續克林斯曼的改革理念,但挑戰卻比想像的還要嚴峻。 克林斯曼接任時,德國足壇正處於內憂外患,因此他的改革名正言順。但二○○六年世界盃,德國身為地主國,卻再度與冠軍失之交臂,克林斯曼的改革成效開始被質疑。 在克林斯曼去職後,外界質疑繼承克林斯曼的勒夫「沒有經驗」,其改革將使德國足球失去傳統精神。勒夫不像克林斯曼那樣,有顯赫的選手資歷——他從沒當選過德國國家隊國腳,執教經歷也平平無奇,過去成績與知名度都無法讓外界信服。 當時勒夫少數的支持者之一,是德國國家隊成員,因為在他們眼中,勒夫不是傳統「唯我獨尊」的德國教練。勒夫的好友艾特爾(Roland Eitel)說,克林斯曼去職後,勒夫是德國國家隊成員眼中繼任教練的第一人選,原因是「他把球員當成大人,會把球員的意見列入考量。」 秘密武器二:德國足協支持多次奪冠失敗,本屆世足仍續約教練 另一個重要支持者則來自德國足協,正是這個單位給勒夫「屢敗屢戰」的機會:二○○六年勒夫擔任德國隊教練後,訂下在二○○八年歐洲國家盃奪冠的目標,後來德國在冠軍戰敗給西班牙,勒夫的教練合約原本在該年到期,但德國足協仍選擇繼續再與勒夫續約四年。 到二○一○年南非世界盃,德國在四強戰又敗給老對手西班牙,再度無緣冠軍。二○一二年歐洲國家盃,德國在四強戰又栽在另一個「尅星」義大利腳下,勒夫的冠軍目標再次以失敗告終。 儘管有如此多次奪冠失敗經驗,德國足協仍決定與勒夫續約到二○一六年。事實上,本屆二○一四年世界盃三十二隊,只有三隊的教練和上屆同樣是老面孔,勒夫就是其中之一。 秘密武器三:外族勢力採用非德國原生球員,成奪冠主力 有了德國足協的長期支持,勒夫才能推動他改革的長期計畫,其中之一就是吸收許多非德國原生球員。 例如,被勒夫稱為「德國足球的天賜禮物」的厄齊爾(Mesut Ozil)是土耳其裔;打破世界盃史上進球紀錄的克洛澤(Miroslav Klose)出生在波蘭;本屆冠軍戰為德國隊踢進致勝球的格策(Mario Gotze),父親是西班牙人;冠軍戰中表現亮眼的後衛博阿滕(Jerome Boateng)則有迦納血統。這些「外族勢力」都是在勒夫執教下,陸續成為德國國家隊成員,他們也都是本屆德國隊奪冠主力。 此外,雖然繼承了克林斯曼感性的「漂亮足球」哲學,勒夫卻不是只會畫大餅。感性的教練在球隊輸球後,常會以「這就是足球」來自我安慰;來自天文學家克卜勒故鄉的勒夫,卻崇尚理性而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總想透過一步步理性計算,把意外降到最低。 「禁止球員傳高空球」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對過去的德國隊來說,高空傳球、頭球破門一直是重要戰術。尤其對德國陣中有像克洛澤這樣頭球破門的優秀前鋒,把球大腳前傳後由其頭頂破門,更是一大優勢。 但空中傳球卻意味著傳球成功率降低,同時球在空中傳送時間也比在地面短傳久,也給對手佈陣防守的機會,這是把進球與否交到命運之神手上。 在勒夫執教下,德國隊改變以往這種賭博式的「高空轟炸」風格,而是改打地面配合。他說:「地面配合比長傳球更適合我們的風格。」「如果後場有大腳長傳,那也是理性思考的結果,不是盲目的解圍。」 秘密武器四:服從理性計算球員數據,老將沒貢獻照樣砍人 勒夫的理性思考皆以數據為依歸。過去的足球教練,都是依賴感覺或經驗做判斷,勒夫則相信數據分析。他記錄所有球員的每項數據,包括控球時間、跑動路線、傳球準確率,細密分析後再做出判斷。若球員的數據不能讓勒夫滿意,那麼他就會給這些球員一份單獨的訓練計畫,他們必須按照勒夫所設想的來跑位,以讓理性思考下的整體戰力達到最高。 在這種思維下,一旦某個球員在勒夫的理性計算中沒有用處,這個球員即使再有功勞,也要被踢出,勒夫棄用老將巴拉克(Michael Ballack)就是一例。 巴拉克曾是德國足壇的看板人物,一九九九年入選德國國家隊後,踢進四十二球,他一直是德國國家隊的隊長。但在二○一一年六月,勒夫明確的告訴他,年輕小將才是德國隊的未來,他已不在勒夫未來國家隊的藍圖裡。 勒夫對一個曾為德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如此不留情面,當時也引起一些輿論批評,勒夫的解釋是:「對每個人來說,誠實又清楚的決定才是最好的。」 其實若明瞭勒夫一切以理性至上,他的各種舉動也就順理成章。本屆世界盃,勒夫原本讓現任隊長拉姆擔任中場,十六強時碰上阿爾及利亞,德國踢得險象環生,輿論要求勒夫把拉姆調回後衛。下一場在八強賽碰上強敵法國,勒夫把拉姆擺回後衛,儘管這被解讀為「屈服輿論壓力」,但勒夫的解釋卻簡單又有說服力:「一切都是為了勝利。」畢竟在他的理性計算下,任何變與不變,都是在爭取獲勝機會最大化而已。 儘管服從理性,勒夫執教下的德國隊比賽卻比以前更好看,這是因為他始終堅持克林斯曼「漂亮足球」的哲學。他曾說:「若說今天德國足球的面貌和十年、十五年前有何不同,那都要歸功於克林斯曼。」勒夫對「漂亮足球」的定義是:「有出色的防守、很好的控球、合理的跑動路線,雖然每個人在比賽中全力以赴,卻能保持輕鬆的心態。」 勒夫在二○一四年世界盃的勝利顯示,像「漂亮足球」這種「感性」理念,仍須「理性」計算才能實踐。他八年來堅持改革,憑理性分析而非經驗感覺做決策,加上德國足協的耐心,才能聯手打造出德國史上第四個世界盃冠軍。即使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已落幕,但勒夫執教下的德國隊,不但為德國隊再度捧回失落了二十四年的「大力神盃」,也讓這批年輕小將在八年前世界盃所創造的「夏日神話」得以延續下去,這段傳奇將不會被世人輕易忘記。 【延伸閱讀】超級球迷梅克爾,大手筆投資要拿更多冠軍 有德國隊「幸運女神」之稱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從二○○六年世界盃算起,有她親臨的場次,德國戰績是一面倒的十一勝一敗,這一屆她親自為冠軍賽加油,更讓德國打破歐洲國家從未在南美洲土地上奪冠的魔咒。不過梅克爾除了為德國隊帶來好運,她對德國足球更大的貢獻,其實在於人才培育。 這屆世足賽開打前,鎂光燈便聚焦在德國斥資新台幣約十三億元,自行於巴西興建選手村的史無前例行徑。其實這只是德國對足球投資的一小角。姑且不計對職業球員與國手的投資,德國政府每年便斥資五億歐元(約合新台幣兩百億元),在國內各地興建足球學校,由小到大、培訓各級學校的新興球員,讓足球教育普及。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在世界各國之中是數一數二。 而即使近年來,歐債危機重創歐洲經濟,但在梅克爾這位超級足球迷的堅持下,德國政府仍舊傾全力支持德國足球協會,推動十年十億美元的紮根培育計畫,訓練有潛力的明日之星,貫徹足球人才培育計畫,讓德國的足球員即使沒有南美洲球員那般的天賦異稟,依舊能靠完備的訓練,打造出冠軍陣容。 文:吳中傑 【延伸閱讀】勒夫改革下的德國隊,2014世界盃創5項傲人紀錄 ●歷屆進球數最多球員:前鋒克洛澤進球數16球,成為歷屆世界盃總進球數最多球員。 ●歷屆進球數最多球隊:德國隊本屆世界盃後,歷史總進球數224球,勝過巴西。 ●打進四強賽次數最多:德國隊最近16屆世界盃參賽有12次踢進四強,次數勝過巴西。 ●奪冠次數第二多:世界盃共奪冠4次,僅次巴西,與義大利齊名。 ●推特發文次數最多:德國對巴西比賽期間,破推特紀錄出現3,560萬條推文,打破推特每分鐘發文紀錄。 整理:吳中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