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自主招生搞搞新意思


2014-07-21  NCW  
 

 

基於高考成績、自主測試、高中學業成績的「綜合評價」模式正在潛移默化,最終成敗將取決於高校治理模式的改革◎ 財新記者 藍方 見習記者 趙晗 薛健聰 實習記者 徐弘毅 文經過將近三個月的焦急等待,7月15日,深圳中學的應屆畢業生李姍,終於拿到了上海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所2013年才開始正式招生的學校,最吸引李姍的,無疑是其全球教育體系。每個學生都有一到三個學期的海外學習機會,連分宿舍都一定要「一中一外」搭配, 「這是真正的全球化平台,是個非常適合我的學校。 」而上海紐約大學要挑中這些真正適合它的學生,也是煞費苦心。它想要的不僅僅是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更期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與創新精神,熱愛 嘗試新鮮事物,並擁有「世界公民」的素質。而這些品質是以知識考核為中心的高考無法考察的。

與美國的大學同步,上海紐約大學在2013年9月就開放了2014年秋季入學的申請系統。學生們在此提交高中學業成績、個人獲獎資料和三篇「命題作文」 。校方從2000多份中國學生的申請中,篩選出500個學生,邀請他們在2月底參加校園日活動——也就是上海紐約 大學的自主面試。

2月21日,李姍一個人從深圳飛往上海。第一晚的歡迎晚宴上,校方請同學們帶一件最讓自己聯想到「家」的東西,對所有人介紹分享。有人大老遠帶 了餃子,有人帶了鑰匙,李姍則帶了「自己」 ,因為她認為自己的成長髮展都是家庭的烙印。

第二天的模擬課堂,李姍被隨機分到了博弈論的課堂上。一堂課六七人,兩個老師在後面觀察學生們的參與和表達。下午則有一場15分鐘的單人面試,一人詢問李姍的申請動機和未來規劃,另一位老師則與她探討了閱讀的問題。

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組活動,要求十個人分成兩組,各搭半邊橋,而後將其合起來。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美化,李姍則負責在兩個小組之間溝通。

今年4月, 「校園活動日」的成績公佈,李姍上了 A 檔——只要她高考上一本線,就可以被上海紐約大學錄取。還有一批學生,則進了 B 檔。對 B 檔學生,學校將進行「綜合評價」 ,結合學生的高考成績、學校面試評價、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擇優錄取。

「基於高考成績、自主考試、高中學業成績的綜合評價,既是國際通用模式,也是我們期望通過改革達到的一種模式。 」曾參與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的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者楊東平介紹,高考成績是一個高校錄取的門檻值,解決基本的考試公平問題;自主測試,則實現高校對學生的多元、自主評價;高中時的學業表現、社會評價也作為錄取參考指標,以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格局。

在2014年的高招錄取中,將三項成績統籌考慮作為招錄標準的「綜合評價」模式,正悄然成風。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內的40 余所高校,都拿出一定名額和專業,探索「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

識者看來,此種招生方式正代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改革方向 ;然而在行政錄取的體制下,在高考前進行、並在提前批鎖定生源的「綜合評價」模式,仍然難逃過去「自主招生」掐尖圈地的泥沼。建立起權力分立的高校管理體制,更是實現真正「綜合評價」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開啟多元評價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這一制度就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渠道,甚至成為諸多貧寒學子改變命運的轉折點。

其制度核心在於兩項:一是統一考試,建立起高校選拔的客觀評價體系 ;二是統一招生,高校分省投放錄取指標,按考生的志願和分數擇優提檔。迄今為止,高考都是中國大陸地區公認的最嚴格、公平、公開的高規格考試。

然而,作為考核學術為主的選拔性考試, 「分分必爭」 「一考定終身」帶來 的應試壓力巨大。學生大量時間用於應試訓練,學習被異化,創新性思維被扼殺,基礎教育偏離教學本質。另一方面,高校錄取以高考分數為惟一指標,對所有學生採取一刀切的招錄標準,幾乎不允許偏才、怪才的出現,學校也難以招到符合自己發展特色的人才。

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配套政策,考試招生制度的方案從2009年起就在醞釀, 「多元錄取」成為既定方向。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招生考試改革在教育改革項下獨佔一段,且頗為具體地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

問題在於,高考、高中學業成績等指標,如何才能科學地「綜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2012年,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率先推出了包含了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成績和高校自主能力測試成績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考生高考成績佔總成績的60%、高中學業成績佔10%、學校組織的能力測試成績佔30%。這些分數最終構成考生的綜合成績,並作為錄取的依據,擇優錄取。

事實上,建校之初南科大設定的招生方案中, 三項成績的比例是「4+3+3」 。

但最終高考成績比例被大幅提升,外界也將此解讀為對現有體制的妥協和現行考試模式的回歸。

「6+3+1」的模式最終得到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門的肯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另外兩所身份特殊的大學,西交利物浦和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也開始在廣東採用「綜合評價」模式招生。

這兩所學校所代表的,正是被稱作「洋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楊東平介紹,近年來新成立的洋大學,如上海紐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都獲得教育部批准,綜合評價成為其招生的統一模式。

到2014年,已有七所大學在廣東進行「綜合評價」 。和廣東同樣走在改革前沿的,還有浙江。浙江將綜合三項指標的錄取模式稱作「三位一體」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合成綜合成績,具體比例由試點高校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設置情況確定,但高考成績原則上不低於50%。

目前浙江省內參與「三位一體」錄取的高校,已從2012年的兩所增加到了34所,錄取學生數則從260人增至今年的3470人。

一長串的試點名單中,除了南科大、「洋大學」這樣一些身份特殊、帶有改革意味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亦在其中。

在諸多高校看來,高考成績的「門檻」作用非常重要。立校已十年的寧波諾丁漢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洋大學」 ,2004年便擁有提前單獨招生資格。該校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 新記者,寧波諾丁漢大學曾一度「完全自主招生」 ,但現在卻提出要參考高考成績。他們發現,通過完全自主招生進校的學生往往「兩頭尖」 ,特別好和特別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都不在少數。而經過高考「把關」 ,參考高考成績錄取的學生,學習水平和成績都更加穩定。

而高校自行組織的能力測試,則能考查學生綜合素質、體現高校的特色標準。浙江大學一位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今年的「三位一體」給每個院系高度自由,由各專業自行命題,老師們的參與度、積極性都非常高。如在醫學類專業的面試中,專門提出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如何解決看病難」等話題,以觀察考生的價值取向和語言組織、邏輯思考能力。

至於學生的高中學業成績,有的高校將其作為學生參加自主考試的門檻,有的將其折算進最終的綜合成績。在楊東平看來,對學生高中學業成績、社會評價的重視,也有利於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 。

高考後錄取萌芽

事實上,此種多元評價的嘗試,在中國高考改革的道路上並非第一次。

2003年開始,中國一些「985工程」大學拿出總招生人數的5% 進行自主招生,就是為了打破高考單一考核標準,進行多元錄取。

時至今日,每年春節過後,無數成績領先的學生懷揣各類證書,焦灼地奔波於各個自主招生考場。以北大為首的「北約」11校,以清華為首的「華約」7校,在高考前率先展開優生掐尖角逐。

業界對此種自主招生普遍持批評態 度。 「北約」 「華約」等大學各自組成考試聯盟進行聯考,事實上已形成「小高考」 ,加重了考生負擔。且考試仍以學科測試為主,並未體現「多元化」 。

清華大學一位瞭解招生程序的老師介紹,初試筆試的考題「比高考還難」 ,不乏「偏題、怪題、難題」 ,其核心仍舊看重學科競賽成績。 「新百年計劃」中的「領軍計劃」 ,更是優中選優,不接受個人報名,必須是清華看中的重點高中校長親自推薦。

在自主招生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後仍要參加高考,自主招生的意義大打折扣。學生被要求必須填報該 校,才能獲得高校的降分錄取資格。 「其實這些自主招生加分就是給優秀生吃定心丸。他們往往不需要加分也能考上清華。 」上述清華大學的老師說。

改革此種自主招生模式,已是業內共識。楊東平認為,最合理的方案是將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後。高考成績作為選拔的基本門檻,成績達標的學生可參加學校組織的自主考試。最終結合學生的高考成績、自主考試成績和高中學業成績,三位一體綜合錄取。 「既是國際通用、也是我們期望改革達到的模式。 」事實上,香港高校目前在內地的招生模式正是如此。以香港科技大學(下稱科大)為例,每年3月開放報名,要求學生上傳個人簡歷和基本信息,6月中報名截止。高考放榜後學生需要自行在網站上匯報高考分數。高考成績是港校面試資格的敲門磚。近幾年港校的面試分數線一直居高不下。2014年清華在京理科錄取分數線是682分,而6月初科大理學院在京的面試資格分數線高達680分。

在香港,大部分學生通過聯招方式升讀大學,考核標準主要是文憑考試成績、校內評核及報名時提交的學習概覽、參加過的活動、獲取的獎項、特殊成就、及個人簡介(Personal Profile)等。

「我們不能僅僅依據內地高考成績選擇學生。 」負責科大商學院招生工作的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許佳龍教授對財新記者說, 「內地高考未能考察學生的應用、創新、通識、表達等能力。

我們過去的經驗表明,一些高考成績很高的同學,面試表現未必好。 」港校的面試環節通常30分鐘,學生需要全程使用英語。在2014年科大內地招生面試環節,許佳龍提出的問題有「巴西世界盃正在進行,但同時也有很多市民示威,認為政府勞民傷財。你認為政府做得對不對?」 「今年北京嚴格限制非京籍入學,對此你怎麼看?」他對財新記者說 : 「我們很看重學生對社會是否有興趣,是否有著國際視野。而這些素質是高考試卷無法考核的。 」類似港校這種高考後測評的機制,位於湖南的中南大學自2007年起已經開始嘗試。在大多數高校都在考前以自主招生「掐尖」之時,中南大學卻選擇高考出分後才進行自主測試。中南大學曾向媒體介紹,這主要還是因為高考前自主招生報名人數少。自主招生報名門檻較高,高考前考試給學生增加額外負擔,同時在不知道自己高考分數的情況下「自主」 ,考生一般是兩種心態 :分數剛 夠最好,如超得太多,那就另攀高枝了。

中南大學因此採取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便在高考後劃定門檻,上線的學生參加學校的面試。在面試中,考生要接受公民素質、科學思維、人文素養、創新想像、人際交往、個性特長六個方面的考核。

中南大學從面試到公佈結果的過程非常快,既不影響提前批次錄取,也不耽誤未被錄取的考生填報本科第一志願。其「綜合評價」招生幾年來成績斐然,漸漸在業內和學生中形成良好口碑。

若非考慮「掐尖」因素,高考後模式優勢明顯。西交利物浦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高考能降低高校自己的篩選成本,確保學生基本的素質質量。然而,今年採取「綜合評價」錄取模式的諸多高校,絕大多數都在高考前,或高考出分前組織自主考試。

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廣東的自主考試放在高考後,在江蘇卻放在高考前。

其原因,僅是各地填報志願時間不同。

在現行集中錄取的體制下,該老師介紹,高考出分到提檔的時間非常短,如果招生人數少方可應付,一旦省份多了、報名人數多了,學校要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組織報名、考試、公示成績, 「根本來不及」 。

呼喚深層改革

當前,無論是「考前模式」或「考後模式」 ,綜合評價錄取的學校、專業,基本都是在提前批提檔。如採取「考前模式」的學校,會與自主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學生簽約,要求其在提前批中填報該 校。待高考成績出分後,學校將三項指標進行折算,擇優錄取 ;未被錄取的學生,不影響其一批次錄取。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學者熊丙奇看來,這並未跳開過去自主招生「圈地掐尖」的泥沼。

「核心仍在於限制了學生的選擇 權。 」熊丙奇指出,不管各個學校的面試如何多元、學生參加了多少場自主考試,他最終只能選擇一所學校。而真正的自主招生,應是雙向選擇、多次錄取。

「學生沒有選擇權,受教育者得不到尊重,就無所謂對教育腐敗、教學質量的監督。 」而對能在提前批就提走自己中意學生檔案的學校, 「綜合評價」確實給他們帶來諸多優勢。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在對「三位一體」招生模式進行總結時提到,高校跟蹤調查發現,通過「三位一體」招的學生在活躍度和心理調適能力上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他們的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適應性普遍較好。

中南大學也為通過綜合評價錄取的學生建立了詳細的數據庫,發現這些學生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獎學金、評優情況,也明顯優於「普招生」 。

西交利物浦大學招生辦公室有關負 責人介紹,學校在廣東實行的「綜合評價」 ,首先會將750分的高考總分折算成100分,再乘以60% 以計入總成績,因此學生在高考中的分數差距對總分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因此在最終錄取的學生名單中,確實會有一些在綜合測試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高考成績實際低於「普招生」 。

「高考考得高的落榜,考得低的反而被錄取。 」楊東平指出, 「綜合評價」的模式自然會帶來這樣的結果, 「但就會有人質疑,這其中是否有貓膩。 」尤其在人大招生辦主任蔡榮生涉嫌貪腐的案例曝光後,如何確保自主考試的公正公平,成為公眾最為關心的議題。

廣東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強調,對於在廣東境內采「綜合評價」錄取的高校,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陽光招生」 。

從學校招生的要求、規則,到最終考試合格名單,都必須對外公示。

香港科技大學方面絲毫不擔心面試中存在舞弊。 「內地招生沒有舞弊空間。 」許佳龍教授介紹,參加面試的學生有著嚴格的分數限制。在面試環節,每位學生都有兩位教授測評,而這兩位教授都是在當天才獲悉自己前往哪個考場對應 哪個學生。負責安排考場的老師不參與面試工作。

西交利物浦大學在招生中也實行嚴格的「學術行政分立」 。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招生辦公室的老師僅負責組織考試;出題、評判,均由學術委員會主導,各個學院的老師廣泛參與。招錄的學生質量,直接關係著學校的名譽和發展 ;招生環節的任何不端,就將遭到學校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的嚴厲懲戒。

在熊丙奇看來,只有建立這樣的現代高校治理結構,方能確保自主招生公信力。理事會負責決策,公開遴選的校長負責執行,學校內部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分離。

楊東平亦認可這樣的模式。招生的重大決策,交給由教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改變國內大學由招生辦公室全盤操作的局面。內部制衡的同時,強化外部的社會監督,包括向家長公開招考過程,錄取環節向媒體、家長開放等。

在學者們看來,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的探索,在多元評價邁出第一步後,更需要高校去行政化、招生去行政化的相應配套制度予以保障。高考改革前路仍然任重道遠。

財新實習記者邵希對此文亦有貢獻全國至少40餘所高校,

都拿出一定名額和專

業,探索「三位一體」

的綜合評價

錄取模式

2 0 1 3 年 4月6日,

2013西安交大自主

招生考試複試舉行。

如何把 「天空」和 「鐘

表」聯繫起來?複試

學生展示自己的答

題紙板。

楊東平認為,最合理的方案,是將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後。位於湖南的中南大學自2007年起

已經開始嘗試

「三位一體」招錄學生的

活躍度和心理調適能力

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學

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

適應性普遍較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