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再把「大數據」當銷售萬靈丹!

2014-06-23  TCW
 
 

 

現今的世界顯然變得詭譎而複雜,管理者不可能再倚靠深厚的產業知識或一般性的經驗來管理公司。管理學變得越來越像運算科學。

把管理學視為建立在科學原則上的技術,這種觀念普遍存在於現今的商業思維中。《品牌的成長》(How Brands Grow)一書的封底有一句話,「科學顛覆了它所觸及的每一個學科;現在輪到行銷學了。」

心理學家安德希爾(Paco Underhill)在其暢銷書《為何而買》中,揭露了「購物的學問」。赫根(Kevin Hogan)在《四秒,最多八分鐘》一書中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影響力在八分鐘內影響他人。

當思想領導者將「科學」這個字眼,用在行銷、零售設計、談判技巧等商業領域時,我們跟著相信,這些領域中存在科學的真理。

迷信數據,企業「流行病」

購物的學問,是否包含像達爾文物競天擇理論那樣的宇宙定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家出版社根據過去的經驗得知,假如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同意把某本新書擺在入口處的桌子上展示,而不是放在企業管理書區的書架上,這本書的銷售至少會翻一倍。透過這樣的統計工具與明確的假設來提升獲利空間,遠比蒐集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資料,有條理多了。

我們往往不問「這個假設是怎麼來的」,便自動認定這個假設是根據某個宇宙定理得出的。我們一廂情願的相信,眼前的假設同樣適用於未來。在這種情況下,把管理學視為自然科學的想法,反而會誤導我們,而不是啟發我們。

大多數企業對量化分析的熱愛,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財務部門會根據量化模式,預測公司的成長率。行銷人員參考不同市場消費者的量化意見調查結果後,再決定品牌定位。

企業實在太執著於對數字的崇拜,以致忘了世界上除了量化,還有質化這回事。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Roth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院長馬丁(Roger Martin)認為,企業若只注重量化模式,將無法擁有尋得潛在成長契機的能力:「追求量化最大的問題在於,忽略人類產生行為的脈絡,把事件從情境中抽離,且忽略沒有被納入模式中的變數效力。」

當企業處於變數極大、極度模糊的環境中,要求一切量化的習性可能會產生反效果。量化的做法往往會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然而,當你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在過去的已知資料上,那麼這個答案並無法幫助你瞭解,當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電視當家具賣,市佔率翻倍

千禧年剛過幾年,三星(Samsung)電視事業部的高層主管陷入一團迷霧中。三星的電視雖然擁有所有最新的科技,但市佔率卻不斷萎縮。當時,三星的電視和主要競爭對手索尼(Sony)等其他廠牌的電視看起來沒什麼兩樣。所有電視機上都貼了一大堆功能特色的說明貼紙,所有展示機種全都發出刺眼的藍光。

三星的高階管理團隊雖然說不出來這個假設哪裡不對勁,但是他們知道,大環境發生了變化。

三星領導團隊便展開研究,第一步先從「重新描述問題」做起。他們把問題從「我們要怎麼賣出更多電視」改為「電視在家中是什麼樣的現象」。在採用人文科學分析方法的團隊帶領下,他們開始蒐集觀察到的資料。

人們把電視塞在客廳角落;女主人會參與購買電視的決定,而且她們不喜歡購買電視時的感受;消費者表示,他們希望擺放在家裡的物品能夠永遠不退流行,包括電視在內。

這項洞見立即浮現在領導團隊的腦海中,他們經歷了撥雲見日的一刻。電視雖然需要具備科技性的功能,但它在家中還扮演了另一個角色:電視是一件家具。

三星領導團隊決定根據這項見解,將整個產品線重新設計。

他們到北歐去上設計方面的速成課程,在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與赫爾辛基設計師的引導下,他們重新想像螢幕所發出的刺眼藍光,有什麼解套的方法。

結果,他們決定電視螢幕發出的光,應該要像北歐的燭光,溫暖、柔和的間接光源。新款電視應該有一個底座,把喇叭和所有礙眼的線材和按鈕都藏在裡面。三星的設計語言從原本四四方方的線條,變成大自然中隨時可見到的基本曲線。

在他們踏上意念形成旅程之後,三星電視在二○○七年的市佔率是一一.三%。五年後,也就是二○一二 年,三星的市佔率至少翻了一倍,來到二八.五%。經過這樣的巨大轉變之後,今日,三星已經成為電視設計界的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本文摘自第一章、第八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