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裕元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4-06-26  NCW  
 

 

世界盃的賽事交織發展和政治的爭議,彷彿整個香港都熾熱起來,全民都好像不用睡覺,日間追議題,晚上追球賽,各自忙碌,各自爭論,而又不影響大家生活。香港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城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由就在我們生活之中。熾熱中,大家可會忽略了一些新聞,當中包括「會計師逃稅12萬罪成」的報導。會計師對稅務的認識一定較一般人為多,一些甚至擔當稅務專家,為客戶提供稅務計劃;減省稅務的方法很多,但以逃稅來達至目的,更因此犯上《稅務條例》而有機會身陷囹圄,令人唏噓!說到世界盃,說到減省稅務負擔,想到裕元工業(551)。代工生產的現實?

曾是藍籌股的裕元是「全球最大品牌運動鞋及便服鞋製造商」,客戶包括Adidas和Nike等,相信世界盃中銷售的球鞋,不少也是裕元的產品。裕元2013年製造業務收入,佔總收入超過77%;其餘是零售業務收入。簡而言之,裕元主業是代工生產,俗稱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分析裕元的財務報表,不難發現OEM的財務特性。裕元2013年營業額76億美元,毛利率只是22%,利潤率更低於6%。相比同是從事體育用品製造和銷售,但以自己品牌為主的安踏(2020),毛利率達42%,利潤率更有18%,是裕元的三倍。或者,用利豐(494)的毛利率15%和利潤率4%,甚至富智康(2038)近年在盈虧之間掙扎做比較,裕元的表現就相對較「吸引」!裕元的財務狀況也多少反映,內地在作為「世界工廠」下,勞動投入大而回報卻微薄的情況。「血汗工廠」是否一個必然副產品?內地近年亦開始正視這問題!可是,在內地「升級轉型」的背景下,裕元營業額卻年年創新高,從2003年25億美元,到2013年76億美元;雖然裕元聲稱降低在內地的生產比例,但近年非流動資產在內地的比例,仍徘徊六成左右。

裕元稅務巧安排

要達到薄利多銷,控制成本是裕元的主要工作,所以裕元最近就表示:「致力將產能重新分配到成本更低的地區」,成本當然包括所得稅開支!香港法團利得稅是應課溢利的16.5%,而內地企業所得稅是應課溢利的25%。在香港,海外溢利是不在應課溢利內;而內地又有形形色色的豁免,例如在不同地區有特定稅務優惠,及俗稱的「兩免三減半」:首兩年獲利年度全免稅,隨後三年減半稅率。故此,有部分中港企業所得稅開支,往往低於上述應課稅率,裕元可以說是當中的佼佼者!裕元2013年稅前溢利是4.5億美元,所得稅開支是2千5百萬美元,實際稅率(effective tax rate)是5.6%,香港利得稅開支更只有3萬美元。翻查過去十年,裕元的實際稅率最低是2004年的0.6%,最高是2010年的6.6%。2010年實際稅率較高,是因額外支付香港稅務局的1.7億港元稅款,以「妥協安排方式」來解決關於1997至2008年超過十年的稅務爭議。值得留意的是,從裕元角度,在內地的稅務寬減總會到期,「重新分配到成本更低的地區」是否包括分配到稅務更低的地區?從大環境角度看,在歐盟和經合組織(OECD)打擊逃稅、避稅的浪潮下,瑞士「投降」,香港也被指為稅率偏低的地區,那麼還有多少個稅務「成本更低的地區」?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