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如何改造電影業:三大派系PK戰,阿里勝算多少?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365
於東的話雖然代表的是一個趨勢,但還沒完全說到點子上。目前來看,準備對電影產業進行上下游改造的,BAT只是一個泛指。

  
真正對電影產業染指並準備動刀的有三個流派:一是樂視這樣真刀真槍進來的,從製作、策劃、發行、播出等各個環節佈局較完善,已經有成熟的操作套路和案例了;二是阿里通過收購文化中國、優酷土豆、華數等部分股權,搭了一個雛形,但體繫上還不夠成熟;三就是諸如騰訊、優酷、愛奇藝等試水的,涉及到影視業部分環節,還不能自成體系。三個流派間的內部角力還不明顯,聯合重構影視產業的跡象倒是很明顯。

互聯網搞顛覆憑什麼?
  
談到顛覆和改造,首先要看看過去的影視業的現狀,有三。一直以來,投資電影或影視劇是一個「賭博」成分更大的生意,只有大的影視製作、發行公司,才有話語權,能「綁架」發行和院線,獲得高的票房。所以經常會出現,一部爛片,全國各大院線齊刷刷地上映,結果遭到公眾一片吐槽。而一部好的電影,如果沒發行和院線的支持,很難獲得對等的收益。這導致市場處於一個畸形狀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並不少見。
  
二是影視劇、電影的鏈條相對並不長,從最原始的劇本、製作、策劃、發行、播出,各個鏈條獨立運作,每個鏈條上都依附著大大小小一票企業,但有實力在規模、收入上做大的寥寥無幾。原因何在?所有鏈條最終分食的都是票房收入,在中國230億元的市場容量裡,得養活一大鏈條的企業和從業者,僧多粥少,帶來的是一個混亂、分散的業態,上游還被下游卡了脖子。
  
三是直到現在,影視產業的鏈條依然是典型的產品驅動模式,甚至各個環節都封閉式運作,彼此不協作和交流,只在最終成品後交到下一個環節。但在過去電影數量、影視娛樂節目「賣方市場」時,尚可有利潤可言,但到了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比如互聯網自制劇、微電影、各大衛視真人秀輪番開播、UGC等冒出來後,「閉門造車」的結果就是血本無歸。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知名導演陸川的《王的盛宴》票房收入不到8000萬元,投資卻是9000萬元,最能說明問題的失敗案例。
  
分析了影視娛樂業的狀態,看下互聯網闖進來後怎麼改造和升級這個產業。過去這個鏈條是串聯的,一環扣一環,互聯網能借助大數據和前期用戶需求挖掘,更準確地捕捉到觀眾的偏好和興趣,來定製和優化影片製作,拍電影就不再像押寶一樣,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了互聯網多屏、多終端、多收入模式的支撐,影視業不再高度依賴票房,保守估計也從230億元基礎上增長一倍。比如一部好電影,傳統模式收入是10億,放在互聯網的體系裡通盤操作,可能就能做到15億元。
  
三個流派間的PK
  
這就解答了上述的疑問。互聯網在影視圈玩生態、搞聯盟,目的是把零散、碎片資源和能力拚接起來。過去從策劃、製作、播出、衍生品等是分散的獨立王國,但互聯網時代要求這些環節協同起來,能找到一條「生產和變現影視內容」最優的流水線模式,各個環節彼此協同發力,實現利益最大化。目前,互聯網玩娛樂影視牌的有幾家,樂視、阿里、愛奇藝、騰訊,雖然套路和階段不同,但大都干的是這個事。
  
既然說到了打法和套路,就對這個場子裡的選手做個實力PK,總體看已經形成了「阿里+華數+優土+華誼+文化中國」VS「樂視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超級電視+樂視商城」VS「騰訊或愛奇藝或某某的組合」三個派別。

阿里:如果退回到今年年初,說阿里要進軍影視娛樂界,肯定會被認為是謠言,風馬牛不相及啊!但上半年馬云一連串的動作——3月初以總值約為62.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的股份,3月底發佈娛樂寶,讓用戶來出錢並決定影片拍攝、情節等,4月初入股華數傳媒20%股權,4月底與云峰基金出資12.2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18.5%的股份。有了這些資產,阿里的影視娛樂版塊浮現了,只不過還只是搭架子,離真正「串起來」還很遠。非控股、非全資,華數還是馬云的個人投資行為,怎麼形成用戶主導,各個環節全貫通,很難實施。
  
樂視:不得不提下樂視的CEO賈躍亭這個掌舵者。最早,樂視囤積視頻版權,到快速地切入到超級電視、盒子和商城,佈局樂視影業,收購花兒影視,再到馬上會推出的手機、路由器等,當初樂視內部很多人甚至高層也不理解,也提出反對意見,現在看,賈躍亭是眼光毒辣的人,看到了互聯網改造影視娛樂產業的趨勢和機會。
  
現在,樂視「內容+應用+終端+平台」的生態形成了,按互聯網玩法炮製影視生意,已經駕輕就熟了。從《小時代》的10億票房,《歸來》10天2億票房,到正與新麗傳媒、陳凱歌打造的年底力作《道士下山》,會在樂視網、超級電視、手機APP、院線等五屏播出。
  
可見,數字不騙人!回過頭來講,要說樂視影業拍的電影多優質、高出同行一截,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剛入行不久,但為什麼還能獲得最大的收益,讓「專業」影業企業都相形見絀,原因就是樂視的「生態」,是一套可複製的影視娛樂「孵化器」,只要接進來,雞犬也能升天,這就是互聯網嫁接娛樂所產生的協同價值和魅力。
  
騰訊、愛奇藝、搜狐視頻等打醬油的一派,基本未形成完善生態,比如騰訊視頻提出了「為虎添翼」計劃,吆喝著要投6部影片,但怎麼做顯然還沒想好;百度一邊靠愛奇藝與影視業跨界合作,還拿理財產品搞電影眾籌,搜狐視頻一邊搞自制劇《匆匆那年》,拿獨播權,還跟小米的電視、手機、盒子等勾勾搭搭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合作鬆散,業務集中在製作、發行、播出等單個鏈條環節上,很難有發酵效應。
  
影視娛樂的結局如何?
  
不管有多少流派,大都做的是一回事。
  
說得更簡單一些,傳統的影視業的玩法效率低、效益低,還有很多跑冒滴漏的現象,互聯網融合進來後,會變成一個更高效鏈條,各個環節協同發力,是一個正向疊加、增益的體系。這也是樂視、阿里、騰訊等一干大佬們要干影視娛樂的目標,傳統的討論很單一、很無趣,互聯網能讓影視業在商業模式、業務收入和營銷、發行、播出、衍生品等各個環節發生「化學反應」,開啟一個更具想像力的窗口。
  
這也是不看好鬆散合作模式的原因,阿里完全靠不控股、不全資的大聯盟形態,短期看難以擰成一股繩,強勢整合又沒有理由和話語權。但如果各個鏈條節點不能並聯、協作在一起的話,互聯網改造影視娛樂界的威力就會大大減弱,退化成了一個渠道角色,這樣玩,也就失去了放大的效應和價值。相信馬云也看到了這一點,只不過當前精力在IPO上,顧不過來。
  
那麼,最後影視娛樂產業的結局會是什麼格局呢?會不會被樂視、阿里、小米、百度、騰訊等互聯網「造反派」們給顛覆了。我看也未必!但絕對是一股主導型力量,BAT+樂視+小米等懂得玩拼圖、平台和生態的遊戲,只要有錢和渠道,大牌的影視製作、金牌導演及演員、各大電視資源等聚攏過來是分分鐘的事。
  
當然,也給傳統的影視娛樂界的大佬們提個建議,坐以待斃不可取,但華誼兄弟6.72億元收購廣州銀漢50.88%股份、光線傳媒收購仙海科技等打出的「遊戲+影視」牌,也不提倡,畢竟這個「跨界」有點不務正業了。一個可參考的「轉型」方式是與阿里、樂視、騰訊等緊密綁定,利用好這個渠道,同時讓自身的業務鏈向互聯網方向優化,抓住機會也可能翻盤。
  
話說回來,不管誰最終能一統江湖,娛樂影視板塊與互聯網融合,必將誕生新的巨頭型企業,真正有機會改變中國電影散、亂、小的局面,形成新的業務和商業模式。想起盛大的陳天橋當年「網上迪斯尼」的戰略構想,歔欷之中感慨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

文章來源:比特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