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頭條何以估值5億美元?技術與心理優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15
技術的先發優勢

今日頭條的推薦邏輯大概是:首先系統的採集用戶海量的信息,然後通過數據挖掘,用戶行為習慣,智能分析出每時每刻最熱門最值得用戶關注的資訊,再基於微博或者用戶瀏覽歷史,瀏覽時間分析出用戶以前獲取信息的情況,建立起個人用戶模型,兩者結合,就能智能的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信息了。當然這裡面還存在著一種用戶自己進行標籤選擇,例如筆者會選擇科技,娛樂,遊戲作為標籤。那在推薦的時候,這幾個標籤的內容也會適當的增加權重。

那麼在搞清楚頭條的推薦邏輯以後,說說頭條這個技術的先發優勢。這上文提到的推薦邏輯的基礎上,可以看出來,頭條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對於用戶信息採集的能力,以及大數據挖掘的能力。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來實現,而今日頭條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公司超過80%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這是一家完全以技術為導向的創業公司,而推薦技術最大的障礙就是推薦的準確性。筆者是在去年年底就開始使用這款app的用戶,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今日頭條的推薦機制從筆者體驗上來看,有了一些改變:

1,推薦內容更加多元化,筆者剛使用今日頭條的時候,推薦的內容基本上只根據一個或者兩三個興趣的維度去推薦,就會出現之前一個評論者所說的,在一段時間我關注小米手機或者錘子手機,而在頭條推送的時候,我就只看到一大堆手機導購,手機評測的文章,其他的時事要聞可能排在相對的後面,不能夠在首屏就看到。而在最近的推薦維度改變以後,頭條首先會把用戶的習慣考慮在內,筆者選取了科技,娛樂,遊戲作為標籤,並且拍了一下秩序,首先第一屏給筆者推送的科技相關的新聞,以及筆者一些訂閱號的更新,還有最重要的每天時事要聞的首屏置頂位置,拉下來首屏以後有穿插一些其他欄目的頭條內容,讓推薦更多元化,對於筆者碎片時間瀏覽來說,基本可以滿足。

2,內容的淘汰更加殘酷,在筆者使用今日頭條的過程中,以及對一些媒體朋友,同行的瞭解當中獲悉。今日頭條的內容也存在一個時限,舉個例子,就是你在下午的3點15分通過科技標籤的feed流看到這一則新聞,然後再你看完以後,晚上10點20分,你再次回到科技標籤裡面,試圖通過時間找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可能已經不見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個不太為外界所知的今日頭條另外的一個技術領先的,內容淘汰機制。系統默認在這篇資訊或新聞在首次被摘取的時候會出現在feed流以及推薦內容之中,作為首次的展現性推薦,然後在3小時,1小時,甚至半小時(具體筆者不清楚,只是根據使用情況估計)內的熱度(包括該文章的點贊數,評論數,收藏數,閱讀數等幾個維度)來評判這個文章是否足夠的熱門,如果沒有的話,則把這個內容從feed流中刪去,讀者想再次在feed流找到它已經沒有可能,除非有具體的鏈接或者收藏。

心理的無我優勢

目前騰訊,搜狐,網易等新聞客戶端裡面的推薦功能也都上線並在進一步調試之列,基本邏輯大致相同,根據對用戶行為的分析和梳理,推薦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並結合一些自媒體的訂閱,使得推薦欄目逐漸豐富起來。

第一道技術推薦的優勢,今日頭條雖有,但沒到完全讓後來者追不上的地步,所以目前看到幾個新聞客戶端憑藉大公司原有的技術競爭優勢,進行的挺好。
但從他們心理的角度來說,逐漸品牌化,欄目化的大型新聞客戶端平台,革自己的命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情,推薦機制的出現,用戶更多的時間會停留在首頁推薦上,在看完推薦以後對於其他新聞的關注度不會像往常那麼高。意味著很多熱門頻道的頭條,bannar位置查看的人會越來越少,而這些位置的廣告位的價值也會降低,從總體上來說減少各個頻道的總收入。

反過來說,會適當的增加推薦位置廣告的收入,但實際效果我們可以從很早已經推薦化的安卓分發平台來說說。91助手,曾經安卓蘋果雙領域最大的分發平台,在91助手的移動端,最熱門的廣告位是推薦,根據它2013年的刊例價來說,推薦的前20的位置,一天價格都在兩萬以上(2014年更貴),而一些單獨的頻道(社交,工具,音樂等),首屏的bannar位置只需要6000塊,甚至更低的價格。原因為什麼,很簡單,用戶在推薦位置已經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且在推薦列表越來越長,100,200個的時候,其他頻道的瀏覽已經少的可憐。這就是推薦機制的後續發展。

對於大型客戶端來說,用魏武揮老師評論的話說,「新聞客戶端並不是今日頭條的對標。」既然今日頭條不把我們當競爭對手,我們也不必往這上面去死磕,保留自己的競爭力,獨立性以及營收,更為重要。而對於今日頭條來說,僅有兩年發展的創業公司,心理上有一種無我的優勢,即不存在太多的心理包袱,收入,單頻道巨大流量,這些成績本身就沒有,一開始今日頭條的切入點就是推薦機制,給用戶想看的,做成了,就是推薦的成功,做不成我再另闢蹊徑,因為他沒有以往津津樂道的成績,這是今日頭條的無我優勢,也是創業者的無我優勢。

另一方面,第二道門檻鮮有人提起的內容淘汰機制,對於以獨家內容做為競爭力的新聞媒體來說,下這個狠手,無疑會得罪很多內容產生者。試想這一篇訪問是門戶記者辛辛苦苦跑了半年才跟下來的深度訪談,但在今日頭條的機制中,這條新聞在上線以後並沒有獲得相當的熱度,只能夠在feed流中消失。
但對於門戶來說,這是他們的投入,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獨家內容對於任何一家新聞媒體來說都是發家之本,是吸引更多讀者,吸引更多廣告商的資本,要他們動這個刀子,實在於情於理都說不過。

通過巨大的投入,超過今日頭條的競爭力,卻影響自己的生態,使其產生在內容銜接上青黃不接,在廣告主投放效果減弱的後果,這步棋實在走不得。反過來在今日頭條的看來,基於內容的抓取以及推薦機制,使得他擁有了整個網絡巨大的媒體資源,可以說,就目前來說,內容是他最不缺的東西。憑藉技術的優勢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內容的優勝劣汰,他不必擔心內容的缺乏,因為他自身不生產內容,這是在內容方面的無我。

結語:本文所說的兩點,第一點是今日頭條給後來者帶來的技術先發優勢,也是一個技術門檻,但是技術作為一個互聯網競爭優勢來說,是完全可以後來者居上的,只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人才,從技術上超越今日頭條完全有可能。比起技術上的投入,第二點的心理上的優勢,在筆者看來才是真正的壁壘,一眾對今日頭條這個愣頭青虎視眈眈的老大們,相信是不能夠做到創業公司這種無我的狀態,因為背負的太重,太多,被太多利益相關方盯著,這樣一來,留給今日頭條的其實就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控制,如何保證在擁有足夠多的包袱之後的今日頭條還能保持這一個無我的狀態,是張一鳴在5億美元之後,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