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2017年7月27日閱讀更多 »
安格斯 港生活‧講投資
嚴打亂過馬路
「慢慢走勿亂跑,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安全第一命長久」,以上是政府90年代的交通安全宣傳歌曲,而過去數天絕對稱得上「交通安全周」,皆因警務處進行「全港行人道路安全行動」,於港九新界各區嚴打亂過馬路,票控罰款高達2000大元。不論軍裝或便裝警員,一旦發現違例市民,立即手起「簿」落,絕無人情可言。
站在十字街頭,當紅公仔亮起時,大家只得乖乖的站在路邊,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安格斯百無聊賴期間,拿起手機按下計時功能,一輪交通燈號轉換約為30秒。換句話說,行人要合法地橫過整條馬路,隨時要等上兩輪燈號即約需1分鐘。
交通燈應顯示轉換時間
那短短60秒也覺得不耐煩嗎?主要問題在於我們根本不知道,實際上要等多久才能橫過馬路,尤其遇着心急如焚趕車趕路時,根本懶理交通燈是什麼顏色燈號。
內地的交通指示則遠較香港出色,紅綠燈設有轉換時間顯示,司機和行人看着倒數器,一撥到「零」時便駕車舉步前行。只需這個簡單裝置,人車便不會過度爭路,減低意外事故傷亡率,為何港府遲遲不落實安裝類似裝置呢?
古代「亂世下用重典」行之有效,不好好嚴懲教訓一下,如何服眾?自從亂拋垃圾隨地吐痰的罰款倍加至1500元後,大家有否發現,街道較以往潔淨井然?一眾煙民亦規規矩矩地圍在垃圾桶旁「打邊爐」,至於「放飛劍」等不禮貌行徑,小弟也罕有看見。
刑法過於寬鬆,那並非叫「仁治」,反而往往弄巧反拙,難收阻嚇作用。平民就算犯案,也顯然無所畏懼,那法治何在?
當年電視神劇《包青天》,開封府擺放了龍虎狗三口鍘刀,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觸犯刑法一視同仁,殺人者斬首填命。「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誰還膽敢胡作非為?
零佣金優惠勸散戶勿貪
在網上買賣股票未盛行之時,交易受到限制,必須由經紀來執行。佣金及行政等相關費用不菲,加上衍生工具也並非一般散戶玩意,因此小股民不敢胡亂投資。
時代變遷,安格斯聽聞,透過某本地證券行的網上系統買賣,「」!新客開戶更享數個月「零佣金」優惠。小弟不明所以,究竟這間持牌公司如何賺取收入,維持日常運作?
有散戶貪手續費低廉,不好好管理投資組合,胡亂買入賣出,如此肆意妄為卻能賺大錢的話,小弟「批個頭給你當凳坐」。
它永遠不會錯,因為它本來就沒定義。不過,看罷此文,魔術師卻覺得它只屬李天命所說的「語言空廢」,更甚的是文法狗屁不通,無法理解,跟提供盲目正能量的「心靈雞湯」式的浪漫廢話有一段距離:浪漫廢話雖然含糊,卻能令受眾自以為能夠理解(佢地唔會發覺自己其實是在「腦補」中),本文「不易理解」,已犯了大忌。
擁有無數證書卻失去人生方向的年輕人閱讀更多 »
12:08 2017/04/10
在今天事事講競爭、快人一步的時代,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寶貴,要用未來的價值培養孩子。
做生命培育工作愈久,我愈發現,生命有許多痛苦根源是來自一個人不能擔當自己角色,不能做心中的自己,生命中長存一份從不滿足的空虛。 好可惜的是,在這世界上,一個人能做自己是多麼的荊棘滿途。一個成人能否安然的做回自己,乃在於他在孩童時,父母培育是以「價格」抑或是看見孩子「寶貴」定位,奠定了孩子未來的是否快樂與幸福。
深信讀到這裡,大部份父母都會認為自己一直都是在培育孩子成為有價值的人。但在這點上,於我多年與香港青少年及家庭同行的觀察,我有共通的總結:大部分父母培育孩子的動機方向,是以孩子未來是否競爭力或是害怕孩子落後於人的「恐懼」為主導。在社區,我們不難看見,由懷胎十月至嬰兒期,無數父母為孩子能入到「心儀」幼稚園張羅。有些「孟母三遷」只為到心儀校網,有些為了入到好的學校,為孩子參加無數「證書課程」以增加孩子生命的份量。所以,孩子在求學期間,父母都會盡己所能,讓孩子累積形形式式的証書。
彷彿證書厚度就是孩子未來的保證,保證能有較大機會入到好的小學。有好的小學能入到好的中學,有好的中學便入到大學,有大學學位孩子人生就有了保證的「競爭力」。我不是扮清高的說上述種種皆不好,我會去告知各位:上述種種都是把「外在」所謂重要的價值,「貼金」般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要窮他們所有的時間重重覆覆去追逐。那麼他的內裡呢?他的自我價值呢?他認識自己嗎?他滿足和欣賞自己嗎?他能安然於自己嗎?他可以和自己和平相處嗎?他一個人時能悠然自得、樂得自然嗎?我可以告訴大家,以我經歷所見,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孩子,內心都是空空的,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讀書,不知道為何而那麼忙,到底在追什麼?懷疑自己到底是誰?君不見,現今年青人擁有無數證書,但卻無人生方向。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一生出來就與生俱來地擁有獨特的個性,孩子一路成長時,有他們獨特的好奇心、興趣、關注、才華和個性。這造就了他們的獨一無二,這是由上天賦予的獨有價值。在孩子一路成長的過程裡,他們自小就不能做自己,而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下,擔當別人要求與角色。我們能想像及預計到,孩子在未來就算是多麼的成功或是有成就,他都不快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在乎」: 在乎我們是否能「找到到自己」「做自己」、「實踐自己」、「活出自我真正價值」。能讀到名校及擁有厚厚的「佳績」,真的會叫孩子快樂嗎?為了競爭、怕落後於人,生活一味追追追,孩子生命會快樂嘛?我們真的要培育「成功但不快樂」苦澀的下一代嗎?或許我們作父母不要活於恐懼中,為了競爭去教養孩子。競爭的動機不能叫我們的孩子肯定自我。恐懼帶來的生活,是無路可行,只有死胡同。
家永遠都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準備或推孩子去競爭的地方。
反之我們要相信這條簡單的道路。父母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要求於孩子的生命要成熟、有個性,並高度支持他自我實踐,孩子自會活出獨特的生命力,叫他在人群中容易出類拔萃、被看見,人群都欣賞他的美好。因現今社會都極需要有熱情、積極而有信譽的生命。在社會中具備這樣特質的人,機會是會走向他身邊 。
或許我們作為父母的,應在育養孩子上多加努力,但這努力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操練生命的厚度,把證書的厚度轉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
讓孩子不是為了競爭力,或是為了能在社會中㩴取更多而活,而是自小幫孩子認識自己,把自已的天賦付出,作一個敢於為夢想而努力,在社群中活出個人正向感染力,去貢獻自己所有的,去造福社會,讓社區走向美好,變成一個活得自在,又會為身邊有需要的人去付出的人。有證書不代表有生命力。
台灣上班族每天至少八小時待在辦公室「嗡嗡嗡,勤做工」,時間一久,當壓力累積逼近臨界點,身體就會發出警訊。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指出徵兆: 「會容易煩躁情緒不穩,往往為了小事抓狂,或者注意力很難集中,跟別人談話若是被打斷,也常常接不起之前的話題。心裡存放太多壓力讓大腦負荷加重,連帶使 得計畫能力也受影響。」因此,上班族喜歡在自己桌面點綴一兩樣擺飾,平常瞧它幾眼開心之餘,萬一情緒壓力鍋瀕臨爆發邊緣,還能趕緊轉移焦點。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認為,辦公室玩具藉兩種管道達成撫慰效果:一是隔離作用(Isolation),面對壓力源先別急著處理,暫時將注 意力放在玩具上,使思緒獲得喘息空間,可以脫離負面情緒的流沙坑。二是透過投射作用(Projection),把玩具比擬為壓力來源,藉由把玩來發洩不愉 快,苦中作樂防止心情惡化。 辦公室玩具其實沒有既定區分標準,只要體積不會妨礙工作進行,都適合拿來當作紓壓小物。工業設計師吳協衡認為它們的魅力在於除去繁瑣步驟,不用花費太多精力照料,假如客戶來訪還可開啟話題,隨手賞玩體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人生若沒有小確幸,不過是枯燥乏味的沙漠。」這篇「辦公室玩具學院」中,網羅三大系列,只須簡易幾個操作就能偷閒兩、三分鐘,轉換心情,是最紓壓的辦公室亮點。 (單品提供●賽先生科學工廠、Nordic北歐櫥窗) 撰文者 郭恆成
撰文者 郭恆成 |
![]() |
(圖片來源:香港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