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間星期三清晨,A股會否納入MSCI指數揭盅。緊接着六月下旬,將有日本及美國議息,及英國公投會否脫離歐盟等等,環球一個又一個影響港股的未知數,就在眼前。 有炒作空間,就有一班賭性極強的大鱷傾巢而出;一批焗住出來對沖風險的資金,亦被迫落場下注。 單在香港,估計已有$17000億賭注集結,等待環球局勢揭盅。大鱷擺尾,散戶想隔岸觀火已無!可!能!本刊追蹤到索羅斯在香港已增強兵力,並揭開大鱷對後市的部署,散戶請扣緊安全帶。 今年八十五歲的股壇大鱷索羅斯,一直「退而不休」。繼今年初連番唱淡A股,近日又出招,購入全球最大金礦公司Barrick Gold Corp1.7%股權,及增持黃金ETF認購期權,另外則大幅減持37%手持的美股。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索羅斯預期環球前景黯淡,決定親自部署一系列大型沽空行動。 當中香港人最擔心的,一定是這隻金融大鱷,會否食髓知味,如九七年般游來香港,篤正香港經濟的死穴;而事實上,他在香港市場,已作出重新部署! 四徒弟空降香港 根據證監會文件顯示,索羅斯的駐港公司SFM HK Management,今年初原本有九人作為持牌代表人,今年四、五月,有兩人離開,並增加另外四人至合共十一人,駐紮香港。這個索羅斯相當看重的對沖基金,其實早於一○年已在港成立分支,他的兒子Robert Daniel Soros亦有份坐鎮,並多次出遊中國考察,最高峰期在香港有二十多名基金經理。而在新增的四人中,有老將,亦有新兵。其中一名老將,叫Edward Hart Burdick,據資料顯示,他九二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二年已跟着索羅斯,專責倫敦的交易部門,其後返回紐約,在索羅斯身邊協助部署。另一名「增兵」,疑為前摩根大通執董Marc Andrew Talbot。他在網上世界極為神秘,記者多番追查仍未找到他的近照。而最接近的身份,就顯示Marc年約四十五歲,在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畢業,並於紐約大學修讀MBA。○二年《紐約時報》有報導他結婚的消息,指他的父親當時是上市公司 Loews Hotels的副總裁。 增兵網上留言 其餘兩位年紀較小的「幼鱷」:Matthew Fong Apechai及Kevin Scullin,皆出自傳統名校耶魯大學。證監會資料顯示,兩人於五月及六月獲發持牌代表人牌照。其中Kevin Scullin,就讀耶魯大學經濟系,○八年在資產管理公司Protege Partners擔任高級分析員,專責投資於小型對沖基金,於一一年八月他「自降身價」,在索羅斯有份投資的對沖基金Key Square Group擔任研究助理,兩個月後搖身一變,在「三百億家族基金」擔任分析員。而索羅斯早於一一年,已宣布退回客戶資金,將旗下基金變為一個純粹的家族基金。至於疑似亞裔人Matthew Fong Apechai,在一二年投資公司Balyasny Asset Management擔任投資組合經理,而他的Linkedin更指現時負責為「三百億家族基金」管理財富。Matthew早年仍活躍於社交平台,有Twitter及Instagram賬號,更曾為「The Men of Branford」拍攝show肌肉的露骨月曆。本刊發現他去年尾最後一次在Twitter留言時,估計指:「未來數年,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會如過去數年進入商品市場般,投資於高科技及旅遊業(more Chinese investment going into tech and tourism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like commodities)。」反映他有關注及追蹤中國資金外流情況。 新加坡沽空近警戒線 索羅斯的最新部署,的確仍着眼於中國市場,而且沽空A股的意圖昭然若揭。據外電指,他其中一個布局在新加坡A股ETF市場。今年五月中開始,新加坡A50期指未平倉合約,張數節節上升。由五月十日約五萬張,急增至三十一日的五十六萬張!逼近中央出手調查海外沽空六十萬張的警戒線。由於場外期權的數量,約為場內四倍,保守估計集結約二百多萬張合約!而在美國,安碩中國大型股ETF沽空比率升至18%,創兩年來的新高;一個月前的沽空比率僅為3%。一名行內人士指:「未平倉合約多咗咁多嘅其中一個原因,係因為一啲持長倉嘅大戶,認為A股喺未來短時間會極為波動,所以紛紛做short,藉此對沖風險。」 萬七億對賭 港股方面,年初至今,恒指國企指數的未平倉合約亦節節上升。截至上星期五,國指期貨及期權合約張數,達三百零六萬張,而恒指未平倉合約期貨及期權張數,則有四十四萬張。當中認沽較認購合約略多。HKFIE研究部主管潘玉琪指,以國指每張合約四十萬,以及恒指每張一百萬計算,單單場內對賭合約的金額,已達到一萬六千七百億。再加上新加坡A股ETF的五百億及其他,相信在這個牽涉A股及H股的賭局中,已落注的金額達一萬七千億元以上!對期指及期權有研究的潘玉琪再分析指,回顧近日沽空情況,他相信有大鱷「做緊嘢」:「無論A股、H股同埋恒指,都見到五月底有大手造淡,主要係國企同追蹤A50指數基金方面,見得到國企指數個盤度造淡咗好多。」他續指:「索羅斯出嚟講嘢都係做show,你睇佢前幾次都係出咗手,先出嚟講自己會點做。同埋佢講得出,都係差唔多收手。」他預料後市會比較波動:「今個月跌多千幾點都唔出奇,去到一萬八千點左右。」 後市睇淡 事實上,恒指週一收市大插五百三十點,週二續跌,其中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市場對A股入到MSCI的信心突然回落,有投資者在結果公布前鎖定利潤︰「係本身打算沽貨,再借脫歐風險升溫,令恒指週一跌五百點。」溫傑預期,英國脫歐的機會低於一半,惟港股未來兩星期難以大升,「因為一日未雨過天青(即未知公投結果),一日投資者都未必會入貨。」他認為恒指在19800至20000點有支持。而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則指,本週一跌市是由於起步位嚴重偏高︰「高咗成千五點俾你歎啊,大佬!夾淡倉夾得好行。」他解釋,即使本週一跌了五百多點,但指數仍較前低位高起碼八百點,因此還有空間下跌︰「之前係無名腫毒咁升咗好多,其實落番19600的起步位,係一啲都唔過分!」他續指:「如果真係發生(脫歐),真係我話齋『鑊鑊新鮮鑊鑊甘』,到時呢壇嘢就新鮮囉,就會跌得多啲。」屆時恒指可跌至18000點。 英國脫歐風險突增誠哥押錯注 本月二十三日,英國將就脫歐進行公投,這成為了大鱷其中一張最大的賭枱。近日當地民調顯示,投脫歐的民意開始比留歐多,在當地居住近四十年的阿豪,在當地有飲食生意及物業,明知公投會帶來經濟上的痛苦,但指長痛不如短痛,「梗係離開啦,歐洲『佗衰家』,佢哋個個都無錢,我哋英國係有錢o架,長遠計佢哋離開係好o架,英國又唔會暴動嘅。」在當地做保險的Maggie,從香港移居英國一年,指身邊很多朋友都贊成離開歐盟,反而剛買樓的她較擔心,「怕住喺度嘅歐洲人走咗,樓價會跌、物價會上升。」 長和千億收購「撻Q」焉知非福 與民調不同,記者登入當地的賭波網,買留歐的注碼卻比較多。究竟脫定留,可謂五五波,賭局一鋪,卻令過去一兩個星期,英鎊走勢極之波動。然而,一旦脫歐成大局,早前有大行估計,英鎊或有機會再插兩成。除了主要業務在當地的滙豐及渣打外,有近三千億資產在英國的李嘉誠,亦將首當其衝。過去,誠哥一直押重注投資英國,誠哥三月才公開講過,相信脫歐機會微,不過有見英國民調突變,上月過千億收購英國電訊公司O2「撻Q」,其長子、長和副主席李澤鉅已改口風,表示「焉知非福!」事實上,自二十年前李嘉誠開始投資英國,由電訊、碼頭、水電、鐵路瓣瓣都有,旗下三大上市公司電能(6)、長建(1038),及長和(1)來自英國的盈利貢獻已愈來愈多,分別佔約60%、70%及34%。大行野村曾發表報告,指當英鎊升跌每百分之一,對長和的每股盈利影響則是百分之零點五。然而,近期曾撰文、認為長和系股值偏低的經濟學者林本利認為,即使英國脫歐,對李嘉誠的王國雖有影響,但並不關鍵,「誠哥嘅資產係全個歐洲都有,當英國部分唔見一成呢,對比成個王國過萬億,幾百億算什麼?」他認為李澤鉅改口風並不代表他擔心,「佢要face咋!最影響李嘉誠同長和系嘅一定唔係脫歐,而係李澤鉅。長建電能合併失敗,O2收購又失敗!」不過他堅持認為、現時長和股價跌穿90元,股值仍屬偏低。 大劉英物業五千個Hermès被蒸發 不只誠哥押注英國,澳門賄賂案罪成的大劉劉鑾雄,早於○九年已經開始把資產轉移,埋單計接近六十多億港元。當中包括以三千三百萬英鎊,折合四點三億元港幣,購入倫敦市中心的伊頓廣場超級豪宅,其前身為比利時大使館。樓高五層的豪宅,面積一萬零七百一十平方呎。一一年他再以二億八千萬鎊,約三十五億港元,在倫敦Midtown購入一個寫字樓物業,面積三萬九千平方米,高盛倫敦的總部亦在其中。貪污案結束後,大劉頻頻出售華置資產及派息百多億給自己,另一邊廂,他再於今年三月以一點八三億英鎊,約二十點五億港元,於倫敦名店集中地牛津街,收購兩個商住物業,合共五萬五千平方呎。一旦英鎊大跌兩成,其資產市值蒸發逾十億,仍未計及英國經濟可能轉差的風險;不過對於大劉來說,都係幾千個「Hermès」手袋而已。香港人要關注的,是一三年金管局不理風險,曾利用外匯儲備,主動走去與英國發展商Great Porland Estates(GPE)組成合資企業,各投資兩億英鎊,以當時匯率即廿五億港幣,發展倫敦梅費爾區一個二十萬平方呎的項目。當中八成作甲級寫字樓,其餘為餐飲商場及六套住宅,物業估計於後年建成。這筆原屬於所有香港人的錢,未知是賺是蝕,但已被擺上賭枱。 撰文:財經組攝錄:鄭樹清、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
巴黎:
2016年賺得最多的股票是2015年跌得最大的股票,中海油、莎莎、永利,所以今年一開年就計劃賣出上年17%升幅的部份建行,點知兩天隻隻升,唯建行跌,再等一下吧。
上年度很多大跌股,尤其紡織股,互太減了股息後仍然有8厘,會繼續持有,正如上面的三支股大跌後會大升,有信心今年互大會上升。
昨天買入德永佳,上年連特別息派0.62,筆者預了減息至0.45,也有8.8%息,再差D至0.35也有7厘息。
做了一個過去10年的股價統計,如果是7厘息的話,過去十年間有34%時間的股價曾經高過7厘息(即是比例上股價可以再低),66%時間是低於7厘息,34%的低價也只是股價再低跌幾個%,而66%時間股價比例是高於現價20+%以上,所以若果派息是0.35,EV會是6元,大概有20%上升幅度。
若果只減至0.45,股息8.8%,十年來出現了11%日子曾經是高過8.8%,有89%時間的股價從來沒有8.8%股息這麽高,升跌幅加權後的EV會是6.9,大概有40%潛在升幅。
德永佳的借貸、流動比率等仍屬安全的公司,平均ROE仍屬不錯的公司,現價是52週新低,合我這類見低就扶持的伸手助好人黨。
# | 企業 | 營運業務 | 特點,資料 |
---|---|---|---|
1 | 越秀房產信託(0405) | 寫字樓 + 商場 + 酒店 | 廣州、上海7項物業,寫字樓佔收入4成,批發及購物中心佔3成,酒店及服務式公寓佔3成 可出租面積524萬平方呎 酒店收入低於預期,收入補貼限期2016年底 |
2 | 陽光房產信託(0435) | 寫字樓 + 購物商場 | 非核心區物業,寫字樓及商場各佔收入一半 可出租面積124萬平方呎 車位844個 |
3 | 置富產業信託(0778) | 購物商場 | 17間購物商場 可出租面積318萬平方呎 車位2,713個 |
4 | 泓富產業信託(0808) | 寫字樓 + 工商 | 寫字樓佔收入6成,工商綜合物業佔收入4成 可出租面積135萬平方呎 車位498個 |
5 | 領匯(0823) | 150間購物商場 | 藍籌股,150間購物商場 可出租面積1,100萬平方呎 車位78,000個 |
6 | 富豪產業信託(1881) | 酒店 | 8間酒店 |
7 | 冠君產業信託(2778) | 甲級商用物業 | 花旗銀行廣場,朗豪坊,收入集中 可出租面積230萬平方呎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冰」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公司簡介 | 越秀房產信託(0405) 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主要投資於中國廣東省物業。主要作辦公樓、零售及其他商業用途物業。 |
目前市值(港元) | 117.76億元 |
現時股價(港元) | 4.14元 (2016-04-15收市價) |
市盈率 | 13.53倍 |
每股盈利(港元) | 0.306港元 |
市帳率 | 0.73倍 |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 | 5.66港元 |
# | 物業名稱 | 收入 (人民幣 百萬) | 收入比例 |
---|---|---|---|
1 | 白馬大廈 | 406.9 | 23.8% |
2 | 財富廣場 | 71.5 | 4.2% |
3 | 維多利廣場 | 60.2 | 3.5% |
4 | 越秀新都會 | 63.9 | 3.7% |
5 | 新都會大廈 | 64.5 | 3.8% |
6 | 國金中心 | 999.6 | 58.5% |
7 | 宏嘉大廈 | 43.0 | 2.5%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臨了。 上一期,《商業周刊》才推出「竹科ON SALE真相大追蹤」的封面故事,隔天,中國紫光就迅雷不及掩耳的入股矽品、南茂;兩天後,華亞科宣布下市,日月光發動千億反紫光收購矽品戰……。 中資入股大潮,一波波湧進台灣各個角落,從鳳梨酥、旅行社、到製造業,遍地開花。 「台灣真的太便宜了,」一位在中國電子業國家代表隊擔任高階要職的友人透露,在公司裡,台灣員工薪資是亞洲倒數第二。雖然遺憾,但這是台灣此刻優勢,如果政策穩定,該公司可能將部分產品的研發中心轉至台灣。但隱憂則是,兩岸技術差距迅速拉近,雖然該公司目前九成訂單下給台灣,但最新政策是,五年內將台灣訂單砍到兩成以下。 大選前夕,藍綠雙方對中資入股議題吵得火熱,但現實超乎我們想像的殘酷。 現實是這樣的:一、市場在對岸。當臉書苦學中文、Google宣布重返中國、連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都入股紫光,台灣有本錢自外於「紅色經濟圈」? 二、資金在對岸。當中國企業本益比動輒是台灣四倍以上,台灣有本事拚銀彈? 三、規格制定權在對岸。有人怕技術外流,但科技實力分三層:專利技術、製造、行銷,台灣只有中段優勢,真正高端技術不在台灣手上。 再說,市場競爭無所不在,此刻的領先技術,下一刻就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柯達、諾基亞等頂尖企業被新技術淘汰的例子皆可為證。 拉高看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國家戰略,不止針對台灣,還有美、日、韓,此刻可能是台灣行情最高時,倘若我們不能把握機會,官民一心,運用策略選擇中國合夥人,搶占世界最大市場,三至五年後,我們還有什麼籌碼?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技術外流,而是我們有沒有培育出新技術的一方沃土。 政客向來不用負責任,眼中只有麥克風,因此他們只看顏色,不問現實,但台灣還有本錢繼續用顏色去詮釋世界? 核心問題永遠都會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競爭力。 小國不一定脆弱,只要懂得利用大國,但關鍵是,我們有多務實,願意承認自己的小,這,才是定義台灣競爭力的核心。 撰文者郭奕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