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冰說聰明:搞波好睇唔好食

1 : GS(14)@2018-02-25 03:12:29

身為球迷的青冰,前晚雖沒有入場為傑志打氣,但都知道傑志在亞冠盃慘敗,賽後主將科蘭話,球隊心態有待改進,以弱勝強一定要有鬥心。講鬥心,早幾日英格蘭足總盃,韋根殺敗班霸曼城,晉身八強,的確好值得學習!不要誤會今次唔講股票會講波啊,本港上市公司國際娛樂(1009)在月初公佈,正商討收購韋根,按公告,盡職審查會在上周三(14日)完成,收購的獨家期最遲可延長至2月28日。國際娛樂去年賣殼予蔡朝暉,蔡生同內地富豪關係良好,是雲鋒基金的創始人之一,雲鋒者,就是馬雲及聚眾傳媒老細虞鋒,講背景蔡生就冇得輸。現時國際娛樂的主要業務,係在菲律賓經營賭場酒店,似乎冇太大睇頭,佢哋透露過會發掘全新商機,估唔到係想搞波。韋根現時處於英甲,即係比英超低兩級,商業價值唔太高,不過亦都係因為咁,作價唔會太貴。青冰在網上找到2016年球季結束時,淨資產係3,000萬英鎊,年收入係1,800萬英鎊,踢完嗰季之後降落英甲,相信2017年度球季的財政應該更差。原主席Dave Whelan在90年代買入球隊後,花了十年時間幫球隊升四級,打進英超,仲留到8個年頭,不過佢年事已高,在2015年交棒畀個孫仔,而阿爺在前年斥資收購咗英國的Fitness First搞到債台高築,相信今次賣韋根應該為咗還債,唔會獅子開大口。不過,青冰睇咗波廿幾年,經營球會要賺到錢係少之又少,所以國際娛樂即使可以平價收購韋根,除咗係有話題性之外,未必真係搵到銀,不過炒作因素仍然是有的。現時隊波排第三名,升班機會唔低,而足總盃打入八強,將在主場出戰另一英超球隊修咸頓,有力再創奇蹟,如果再進一步入到四強,就會在國家級球場溫布萊比賽,屆時球會收入又大增。之但係,都要等正式收購條款出咗,先有得炒嘅,咁在下周三deadline前,密切留意吓披露易有冇通告啦。青冰
http://fb.com/chingbing888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2/203119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857

趣BLOGBLOG:踢走呃飯食強迫金靠呢招

1 : GS(14)@2016-11-13 11:27:55

■打工仔的MPF不妨換馬去盈富,踢走呃飯食的基金。 資料圖片





實行了接近16年的強積金(MPF),明年4月將推出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全港近半達400萬個強積金賬戶可能受影響,打工仔如果沒為MPF作出投資指示,供款會自動納入預設投資,總收費上限為0.95%。很多打工仔對強迫金無感覺,因為心諗要等到65歲先可取回,愛理不理的態度令他們對所揀選的計劃以至受託人回報,都覺得冇所謂。這種可悲的心態,供款人當然有責任,但一直倡導MPF的積金局,過去16年聲稱令受託人管理費降低、推出半自由行等措施,但最應該做的一項:直接買入盈富基金(2800)等ETF投資,至今仍然沒有寸進。原因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香港股票是港人最鍾意的MPF投資類別。港股主要分為兩種,主動式揀股及被動式買指數。主動式就是基金經理親自挑選具潛力股票,而被動式則按指數中成份比重而照單執藥。以盈富為例,就是投資在恒生指數50隻成份股。


ETF目前佔美股成交超過一半,但香港頭十個月,逾百隻ETF佔大市每日成交平均僅8.5%。越來越多人參與ETF,是因為主動式基金「高收費」背後,往往交不出成績,表現還不及指數基金,這個情況由過去五年港股MPF表露無遺。理柏資料顯示,歸類為香港股票的50隻MPF,今年表現最好的頭16隻,清一色是恒指基金及盈富基金。睇長些3年及5年,除了皇牌永明強積金香港股票基金能脫穎而出,緊隨其後的,就是多隻恒指及盈富MPF,跑贏大部份主動式基金,過去三年及五年回報約7%及30%。反觀最差的一隻主動式港股基金,友邦強積金優選計劃──香港股票基金,今年頭十月不但蝕1%,過去三年居然要蝕8%,五年亦賺不足9%,但每年管理費卻超過2%。多年來曾寫過N次、建議積金局要納入盈富等MPF直接投資選擇,但每次積金局聲稱坊間受託人都有類似盈富這類恒指基金,毋須直接引進。直接與間接,差別就在於管理費。目前透過受託人買入恒指基金或盈富基金,每年管理費介乎0.72%至1.05%,反觀盈富基金每年基金管理費只是0.1%,投資者透過市場直接買入,可免印花稅,就算計及其他買賣手續,開支亦不會超過0.3%。積金局拒納入盈富,最大原因是牽涉到業界每年100億元的大茶飯。截至今年6月底,MPF淨資產滾至6,073億元,以最新基金平均管理開支1.56%計算,基金公司每年收到的費用是95億元,而每季收到超過170億元新供款資金,油水會越來越高。試想像,當直接引入盈富等低收費ETF,對部份hea做、又收取高管理費的港股基金,無疑是致命打擊,但這其實亦變相刺激ETF成交及發展,產品會趨多元化,令主動基金要爭氣,為留客爭取更好表現,務求做到「跑贏指數」的基本要求。坊間仍有不少長期跑贏恒指的港股基金,但為數極少。如果打工仔仍有一段時間始退休,投資於恒指及盈富MPF,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當一大部份人由主動基金換入被動基金,這先會令受託人「醒覺」,踢走年年加薪、袋百萬花紅卻跑輸指數的芬佬。強積金發展至今,已經變成「強迫」受託人做又收錢、hea做又收錢、做得差都食硬你的可悲情況。靠積金局改革,大家註定退而難休,促使受託人「做好這份工」,大家不妨換馬去盈富,踢走呃飯食的基金。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3/198318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80

少理市場雜音 減輕衝動交易症狀 黃國英

1 : GS(14)@2014-09-24 10:23:4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6712

金融怪傑》系列作者史瓦格,設有專欄答讀者問題。有位讀者問:應否用「自我提示」或其他改變潛意識的技巧,解決持倉時的心理壓力?還是應如著名操盤手Bruce Kovner,預設離場水平?史瓦格的回答頗堪細味。

他很同意情緒對操作影響極大,且不限於離場。另一些或招致大敗的心理失控「病例」有:無耐性,毫無計劃下衝動入市;利慾薰心倉位過大,又引致恐懼,過早獲利、不肯斬。對此,「海龜特訓班」教練艾赫特曾話過,個人情緒令交易員表現差過隨機,即還不及擲毫、放飛鏢。



散戶愛交換股市行情,但雜音太多,反而會增加衝動交易次數。


入場前先訂哪裏離場

史瓦格自言不了解高深的潛意識技巧,可是只要設法繞過情緒的影響,效果一樣,過程可能更便捷。簡單比喻:當有被槍擊的危險,苦練金鐘罩鐵布衫,或可保命,但非經十年八載難有進境;其實只要笠件避彈衣,效果更有保證。Kovner的原話:「入場前,我要先知道在哪裏離場。」就是一例,在情緒短路前,早用規則作保險絲。所謂情緒困擾,不離幾時剪、幾時食胡兩項,但已足夠令交易員天人交戰。而且這樣日思夜想,還有副作用,就是心神被佔據,沒餘力尋找機會,被迫原地打轉。

預設一個平倉位,和預設一個平倉盤,一字之差,卻相去甚遠。定止賺、止蝕,無甚困難,但很多人最終並無執行,換言之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紀律問題。史瓦格建議參考行為經濟學家、《推力》作者塞勒的研究。塞勒主張善用人們本身的缺點,去驅使眾人作出最有益自己、社群的行動。代表作有將員工參與退休儲蓄計劃,由選擇參與改為選擇退出,出於惰性,人多闊佬懶理,實際「被參加」人數大增,變相因懶成善。


資訊太多容易衝動

交易上亦應如是。一般人習慣的模式,是先決定進場,概略想想平倉位,到後來價格走到該水平,就自行下單離場。這樣等於給自己天人交戰的機會。最好是倒過來先落定平倉盤,賺好蝕好,到價自動消失。如果深深不忿,大可購回,只是無倉在手,人會清醒得多,一如早前本欄所講的例子,跌五成不肯斬;錯沽了卻絕不肯買回。或問:交易員大可自行取消已下的平倉盤,又該如何?其實惰性會提供「保護」,只要下降不停觀看價格的頻率,十有八九在能反應過來之前,已經完成清倉。

史瓦格認為,可以將同類做法更進一步,推展至買入的行動上。不妨自訂一些規矩,一定要完成才可以落場,以減低衝動交易的數量。舉一反三,我們亦可活用創意,營造緩減交易次數的路徑。最有效的莫過於減少接觸的資訊:大部分的衝動交易,都是收到市場雜音之後,受刺激決定參與,又或聯想到其它奇形怪狀,卻缺乏優勢的點子。減少接受的資訊量和頻率,甚至由看日線圖改為周線圖,都可能可以減輕衝動交易的症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707

老樓周記:次季樓市料放緩

1 : GS(14)@2017-04-22 10:40:34

自政府後知後覺修補一約多伙漏洞後,首兩個新盤推出,投資者已絕迹,還原基本步以一約一伙簽買,結果用家多了很多機會入市,對銷情沒有太大的影響。之前有傳聞,指金管局將有收緊一約一伙的按揭政策出籠,尤其是一份合約多伙的按揭成數同步收緊,諮詢結果聽聞很快便有公佈。據銀行界人士指出,銀行對大手投資者按揭一直嚴謹,假如購買第一伙,會按照一貫政策;第二伙則會根據還款者的收入和壓力測試,才會批出按揭,通常低至五成或更低。講明投資者,若是沒有足夠實力,銀行一定不會批,坊間便出現類似一約兩伙或三伙的撻定事件,或許與今次事件有關。有發展商表示,個別買家在撻定後要求發展商回水,按現行一手例不可以回水,以撻定處理。總之連他們也不明白,為甚麼買家最終選擇撻定,除了個別買後因家人反對外,絕大部份是在找銀行按揭時計錯數,當銀行拒按後,難支付首期餘數。踏入第二季,少了投資者,樓市去貨速度會慢番少少,新盤加價也會拖慢,由於重回用家主導,一下子加得太狼死會物極必反,影響銷情。發展商當然想長賣長有,每次限量賣少少才可以細水長流,殺雞取卵乃下下策。今季起碼有3,000多伙全新單位登場,老樓估計發展商為免推得太急,將會放慢手腳,令到一手銷售數字有所下調,若金管局在本月尾前出招,讓市場慢少少來適應新措施對樓市的影響。至於會否有買家偷步入市,呢個難估計,看看出乜招先!



劉兆昌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1/199962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22

江宗仁﹕歐銀壞帳驚險 造就低吸機會

1 : GS(14)@2016-07-08 07:59:15

【明報專訊】恒指跌255點,收報20495點,成交金額606億元。英國接連3家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市場擔心會被強制沽售資產,衝擊房地產市道甚至影響到銀行體系。英鎊失守1.3關口後直線下跌,跌穿1.28水平後才告回穩,相信與破位後觸發大量止蝕,沽壓一發不可收拾有關。受此影響,亞太區股市全面受壓,港股曾跌逾400點,午後在A股微升、歐股開市表現平穩下跌幅收窄,很多股份都見買盤低吸,長和(0001)兩度測試80元關口,尾市亦見資金進場。筆者相信英國房地產基金事件,不大可能演變成什麼危機,焦點其實是歐元區的銀行呆壞帳問題。最終仍可解決,只是過程少不免有點驚險。

英倫銀行降低逆周期資本緩衝至零,甚至即將召開的議息會議可能減息加碼量寬,都是市場預期之內,或多或少已反映在匯價上。但英鎊由30年低位還向下突破,主要是接連3隻總額達100億英鎊的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流動性問題憂慮。若將這放大,例如基金急於拋售,衝擊商業物業市場,會否連帶影響到銀行體系?事件拖累英鎊失守1.3關口,觸發連串止蝕盤,導致跌勢一發不可收拾,令亞洲股市亦爆發小股災,港股曾急挫逾400點。但三大基金規模才100億英鎊,相關的商業房地產項目又不是毒資產,不大可能動搖金融市場穩定性,影響只局限在客戶取回資本身上。只是事件反映脫歐後會有不少意外出現,絕不會是最後一宗。

因此,恐慌了一個上午,午後港股跌幅顯著收窄,英國富時指數跌幅輕微僅約0.4%,英鎊亦回升至1.29水平,但執筆時並未能收復1.3大關。

德法股市似形成大型頭肩頂

英鎊素有「癲鎊」之稱,其波動性之大往往超出預期,很難即時判斷是大波幅還是開始走出趨勢,故昨日雖由低位大幅反彈逾150點子(1萬點子等於1厘),低位出現「槌頭」的利好發展,但也不宜就此判斷最壞情况已過。筆者此前以鎊圓為例,指該交叉盤出現向下突破,或有新一輪危機到來,結果就意外地出現脫歐的局面。以鎊圓的量度跌幅,尚有大約10%水位,要麼英鎊再跌,又或是日圓再漲,但兩者都不是好事情。當然,準不準就只要事後才知了。

另一筆者較憂慮的是德法股市再度向超大頭肩頂頸線進發。歐洲股市始終反彈乏力,由2015年初起就開始一浪低於一浪,當英國富士指數升至年內新高,德法反而貼近周線圖及月線圖保歷加通道底部。這當然與匯率有關,但即使剔除匯率,德法年初至今也跑輸英國。歐洲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銀行呆壞帳,重災區是意大利,當地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S.p.A.)已被禁止沽空,亦即出事了。翻查彭博數據,該行去年底止總資產達1700億歐元,現時市值才7億歐元,這實際上就是已破產的局面。

德想繼續做領袖 不能不救窮親戚

意大利銀行呆壞帳高達3600億歐元,不良率達18%,根據歐盟規定,在獲得納稅人援助前,股東、債權人和部分儲戶要先承擔部分損失。但據報道,散戶持有銀行達2500億歐元債券,再加上儲戶,按歐盟方式行事便會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極可能會有暴亂,政治上絕不可行,這也是當地在銀行問題上拖延日久的主因。但不用損失便獲政府注資,而在現行歐洲央行的量寬計劃下,意大利政府又已類近獲財赤或債務貨幣化背書,一開綠燈,歐洲央行就變成提款機,這是德國無法接受的事。現在局面有點像糾纏多年的希臘問題,問題不是解決不了,只是德國總是拒絕被窮親戚所累,既要做領袖,跟班有事卻又置之不理。筆者相信德國最終仍要讓步,只是過程中少不免有點驚險,本月是很考驗大家低吸的勇氣。

[江宗仁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45&issue=20160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66

那些年的豬肉枱(二) 郁爾

1 : GS(14)@2013-05-30 12:11:31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 ... E6%9E%B1-%E4%BA%8C/

「 唔好唔開心呀,係咁架勒,啱啱開始,唔駛擔心」,「有咩咪攤開黎講咯,無咩好隱瞞架,佢地係老闆,唔係老豆,唔駛死人塌樓咁既樣」,「叻仔,最緊要係可以呵住個客,兼可以食埋個佣」,上述是舊老闆Terry發給郁爾的手機短訊中譯版。對,是手機短訊,並非whatsapps或其他智能手機軟件的訊息;對,是流利的美式英語,並非港式中文英文;對,是坐「豬肉枱」、冷靜落盤的老闆,並非坐在家中、關懷備至的媽媽。

Terry自小於外國長大,大學畢業回流香港,從華資券商經紀跑腿起步,一直打拼至今天自立門戶,表面上是中資券商的機構銷售部主管,實際上自成一國,團隊的佣金、工作時間、營運模式,一眾老總從無話語權。即使如此,Terry從來不會忘記當日「做細」的日子,並認定當日若非有資深同事教導,今日亦難有此成績,所以對下屬或年資較淺的同事,永遠擺出大哥哥(或老父)的模樣,循循善誘、苦口婆心勸我們這些、教我們那些,這可能與上一篇他瀟灑「落盤」形象大相逕庭,但的確這是他的真正面目。

至於何解是手機短訊,因為Terry每日放工後習慣去酒吧飲酒,每月總有一兩次醉倒街頭,有人幫忙召的士已是萬幸,能安全無恙、返抵家門更是可貴,至於手機這些身外物,當然無法兼顧,所以他只會用低階版的諾基亞手機,並備有兩至三部存貨在家。雖然這些手機或與Terry的身家、成就不大相符,但至少符合用家習慣和脾性。他不大談論名車、音響或女人,他愛的是股票、杯中物和煙草,因為他認為這些東西帶來的快感較實在。

當初他聘請郁爾的原因亦很實在—「我要一個識計股票俾個客聽既人」,事實上,當時「豬肉枱」各人已有其既定崗位,有「吹水叻」、專門陪客戶遊山玩水的,亦有搭通本港內地富二代網絡的,當然不乏讀報紙和大行報告給客戶聽的,還有唯一一個當時真正朝九晚五的人-trader泰哥。在這團隊裡,郁爾明白自己的職場價值,亦體驗了豬肉枱的人情味。當年郁爾用一條算式,說服了一家公司以「正常價」配售股份,老闆Terry則動用他的人情牌,游說一內地基金大客「先買後賣」,按理兩方客戶皆需付佣金予Terry,他不但沒有收取,更代郁爾向公司爭取免去一些手續費用。Terry知道這刁對他來說,僅屬雞肋,但對郁爾而言,這次是重要踏腳石,亦是日後郁爾能否於此行立足的關鍵。

交易最後告吹了,郁爾當然感到不是味兒,但知道老闆明明身在外地,亦於收市後特意打電話慰問,心裡的確十分感動。那些年的豬肉枱,除了價、貨、客外,還有人情和師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72

李純恩:中國外交

1 : GS(14)@2013-05-22 14:27:4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E5%A4%96%E4%BA%A4/
這天去天后的「精英」體育用品店買東西,進門就聽見高太一邊穿網球拍一邊跟老闆Winnie說,簡直就是海盜呀,這種事情都有!
我問她們說誰呢?原來在說北韓軍方扣了中國漁船(圖)勒索六十萬人民幣的事情。你看,真不該說香港人不關心國家不關心同胞,像高太這樣,手裏幫我們穿網球拍,心裏則為同胞抱打不平,可見愛國教育是不用硬教的,真正發自內心才矜貴。
大陸同胞的心情最近壞透了,他們覺得現在菲律賓、北朝鮮這些小王八蛋都敢爬到中國頭上拉屎撒尿了,這還成何體統。但是,偏偏中國的外交部碰到這種事情,好像除了準備廁紙自行清潔之外,再強一點的表示都沒有,實在太窩囊了,實在丟中國人臉了。
於是有人舊事重提,像前些日子網上說的那樣,中國「在外沒有朋友,家裏全是敵人」,平時對自己人強硬得要命,一旦外人欺侮到頭上來了,又那麼「泱泱大度」。台灣漁民被菲律賓人打死了,台灣政府總算採取了制裁手段,但是遼寧漁民給北朝鮮扣住勒索,中國外交部只會要求朝方「盡快妥善處理」,雖然後來漁船放了回來,但表現太差,難怪連香港人都着急了。

專欄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25

張宗永﹕訪越南 憶當年港收容難民

1 : GS(14)@2016-05-19 02:08:4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d4_ed4a1.htm


【明報專訊】目下全球的政治燙手山芋,非難民問題莫屬。

早前走訪越南胡志明市(前稱西貢),拜會了一批當地僑領。中越文化血緣深厚,早至2000多年前,越南的北部已入秦朝版圖,中國統治越南前後達千年,一直到19世紀末期,阮朝政治敗壞,法國為了控制整個越南,和清朝爆發中法戰爭(1883至85年),清軍戰敗,越南轉歸法國統治。今天,在越南的街道已經很少看到中文字了。

我們的嚮導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越南人,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語和廣東話,他告訴我越南人口內含54個民族,比中國僅少兩個,華裔按官方統計大約是100萬人,佔9000萬總人口約1%。我聽後非常詫異,我以為中越既是鄰邦,在歷史上又有那麼多交流,為什麼華裔比例會那麼低?

1973年越南發生第一次的排華潮,自此之後中越關係時好時壞,最近因為南海問題再次走進低點。當地僑領告訴我,越南報章近日評論對中國政府充滿敵意,華僑在當地亦保持低調。我在胡志明市被安排拜訪一些早年加入革命行列支持越共的華僑,更參觀了他們昔日的秘密基地,負責介紹的耄耋老者,後來也當過人民代表,我們問他對當前中越關係的看法時,他只是支吾以對。

船民問題困擾四分一世紀

返港後,理髮時看到一本舊《明報周刊》(2015年12月15日),封面文章是《重返越南》。當中訪問了很多曾經千辛萬苦要離開越南的華僑和他們的第二代,他們在香港難民營內苦無出路,最後唯有選擇「自願遣返」,當中大部分都重新投入越南社會,在各自的領域事業有成。然而有一個共通點,是他們大都不願意提起當年的事。

越戰於1955年爆發,1975年4月30日西貢被北越軍隊攻佔,1975年5月4日,丹麥註冊貨輪長春號載着首批3743名越南難民進入香港,他們後來全數獲得收容。1979年7月,英國政府在日內瓦簽署一項關於處理越南難民問題的國際公約,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自此,從越南出逃的難民,會先由香港接收,再向西方國家申請收留。

從船民身上 港人應看到自身幸福

1987年,不少逃到中國的越南難民因為誤信香港特赦而大量闖入香港,1988年6月,港府實施甄別政策,把非政治難民定義為非法入境者,會被遣返越南,踏入1990年代,港府進行有秩序遣返,但接受「自願遣返」的船民甚少,期間難民營曾發生多次衝突,香港回歸中國後,特區政府於1998年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

1975年至2005年,香港總共收容了超過20萬名滯港越南人,其中143,714名難民獲外國收容,6.7萬多名船民被遣返。30年來,有1385名難民獲准在香港居留。英國政府令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把照顧難民的責任推給香港,令港府非常吃力。人生的際遇實在很難說,比起這些曾經顛沛流離的人球,我們這一輩的香港人,生活實在太幸福了。

[張宗永 翼之聯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63

金融雲端:「維」有主席發「達」

1 : GS(14)@2012-04-12 23:57: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2408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68

何濼生:加價封頂 醫改之路

1 : GS(14)@2016-12-19 06:29:54

【明報專訊】醫管局建議提高醫療服務收費。急症室收費由100元加至220元;普通科門診由45元加至61元;專科門診首次診症則由100元加至170元,建議會先諮詢公眾才作最後決定。醫管局表示,急症室加價是為減少非急症病人求診。這理由說不過去。因市民很多時候無法分辨是否急症。應視為急症的倘不立即處理,後果可大可小。然而,筆者認同醫管局有必要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唯一合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服務質素、減低輪候時間,給市民更佳的保障。

提高醫療服務收費無疑會增加市民的負擔。有人會憂慮負擔不來,政府有必要在加價之餘為市民的醫療開支封頂。本人早於20年前已倡議「加價配封頂」的醫改策略。所謂封頂,即為每名市民每年合資格的醫療支出記數,一俟到了封頂額,是年的、封頂額以上的一切合資格醫療開支均由政府包底。

病人因輪候時間長 容易失救

有了封頂的安排,市民每年的醫療支出便有個譜,不會失去預算。只要封頂額合理,就不怕服務加費。市民當然會比現時負擔多了,但仍負擔得來。醫管局資源多了,服務便可改善。市民的生命和健康便更有保障。

筆者呼籲:立法會議員對加價封頂表態支持。大家要明白:服務收費過低醫管局的資源便更不足。如果病人因輪候時間過長,或因化驗服務未能24小時提供,病人有機會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或會因而失救,收費再廉都無用。

加價封頂本身其實就是非常普遍的保險安排。年度的封頂額就是年度的墊底費。私家的保險公司可為有興趣的消費者提供封頂額內支出的保險。長期病患者的每年支出只限其封頂額。

一方面收費一方面封頂的安排原來並非罕見。瑞典、台灣、澳洲均有實行,亦卓有成效。

我建議的醫改方案主打「加價封頂」。至於封頂額應為多少,筆者建議標準封頂額為住戶年入息中位數的6%除以住戶的人數。筆者亦建議低入息家庭可獲較低的封頂額。

此外,由於年長人士醫療支出較大,筆者亦建議封頂額在50歲以上隨年齡遞升。年長人士醫療封頂額雖然較高,政府所提供的補貼卻更大,因此可以說並非留難老人家,反而是爭取足夠資源、善待老人家,給他們最適切的照顧手段。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61&issue=2016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