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筆值一哂:《金漆招牌》

1 : GS(14)@2017-12-05 01:01:33

生活在香港越感窒息,源自北方的政治低氣壓及赤霧霾固然,我城亦自趨悶極乏味。到處都是外表美侖美奐、內裏無神無氣的商場,而商戶盡皆千篇一律的大型連鎖店,店內亦只見充滿機心的佈置,至於賣的當然又是量產無個性貨品。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過就是現代消費社會必然,但放眼世界,不少「先進」地區(強趕「低端人口」的自亦除外)莫不在發展同時,仍致力保護保育自己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分別在於有心無心而已。若論有心者,吾友吳文正是其一。這位資深攝影師早年從事新聞攝影和編輯工作,閒時喜愛搜集民間舊物作研究,並創辦非牟利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不過其心所繫始終是攝影。再者當初既為攝記,因利成便,經常遊走香港大街小巷,經年累月廣結不少老字號小店東主,逐漸建立彼此友誼及對街坊小店的一份深厚感情。然隨社會發展,老店處身城市建設洪流,不少店舖難逃結業命運。吳文正遂在2000年初,生起拍攝老店的念頭,並由熟悉的店舖開始,再而擴展到不同社區。老店賣的多是便宜貨,賺的亦自蠅頭小利,惟貨真價實,店東也是殷勤款客,因為都是街坊生意,往來的豈止貨銀,而是人情。店舖貨品陳列看似雜亂,卻是亂中有序,實而不華,完全活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庶民生活的真實面貌,物質縱然匱乏,更顯民間睿智。而老店的多元文化特色,在承載與訴說歷史之餘,亦自有其美學,自有其個性,且為城市添上豐富的人文色彩。老店在鏡頭底下連繫的是本土草根情懷;剎那凝結的亦不只畫面,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人味的故事。一張相片,按下快門或只頃刻的事,但老店拍攝前的準備,需時往往要十多小時,甚至以日計,不在於要指點相中人硬擠表情chok樣擺舖士,更不是執靚間舖予以拍攝,這些都不過是矯情造作的「商業作品」,而非「紀實攝影」。因此,吳文正會拿着記事簿和錄音機進行傾談,過程中,更要解釋拍攝的目的和各樣細節,有時為求了解各行各業的底蘊,事前更要做好資料搜集和充份溝通。事實上,紀實攝影就是建基於攝影師與拍攝對象,不是物件,而是與活生生一個人的互動和信任,方能將最真的一面呈現。而拍攝角度既非仰望,也不俯視,攝影師眼睛與對象處於同一水平,代表的正是一種尊重。整個拍攝過程可待,老店卻不能等。曾經因其他的工作安排,他推延了原本跟老店店主約好的拍攝日子,之後重新預約竟發現對方已悄然結業,後悔難及。所以為一些仍未被城市湮沒的小店拍攝……其實就是留情遺記。這些年走遍全港,努力拍下的三百多幅照片,其中不少店舖今已結業,有幸我們尚能憑藉光影愐懷那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事物。雖然這個《金漆招牌街坊老店攝影展》,最終只能挑選六十幾幅作品展出,但看着每張作品,每家倖存的小店及其親臨的店東,那刻我感動不已。展覽詳情地點:f22 foto space展覽日期:2017年11月22日至2018年1月6日,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公眾假期休息)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30/202297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07

TVB茶餐廳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7:44:55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3/06/tvb.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88

辦公室檔案:港女生吞大隻男 黃擎天

1 : GS(14)@2013-07-11 01:18:0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30710/211091
翌日是「七一遊行」的大日子,身為一名前新聞工作者,我卻沒有站出來——我對時局心淡,更擔心Judy。
我偷偷跑到醫院。Judy精神好多了,說:「『阿邊個』,謝謝你救我。」「阿邊個」十分無禮,配上感謝的語氣,整句話有點滑稽,我忍不住笑了。「拍攝期間,我從沒跟你交談過……」Judy為自己的失禮找理由。「我叫秦彥,你何以有我的電話號碼?」我反問。
「爸爸反對我參加節目,但我堅持,他便找私家偵探查核你們的背景,以確保我的人身安全。」
「這是你爸爸的一貫作風嗎?他是富豪Y先生還是內地公安高層?」Judy微笑不語。素顏的她收斂小姐脾氣,也算是個可人兒。只要她肯改,公主病可以醫好的。「我不想再令爸爸尷尬,可否請你幫我一個忙?」Judy問。她的要求簡直是過份,我當場說不。
回到電視台,Shirley說:「第六集重新剪好了,你想看看嗎?」「你記得幫我『打格仔』就是了。」說到底,我是下屬,她才是操剪片大權的上級。
回家決定眼不見為乾淨。第二天上班,同事們拿着娛樂版偷笑。最口臭的Peter讀出標題:「港女Judy生吞大隻男!」原來Shirley沒給我『打格仔』,我切身體會Judy的難堪。我找Shirley晦氣:「一場同事,沒想過你會出賣我!」「Kate姐教落,不理好醜,最緊要爆!The show must go on ! 」Shirley嘻皮笑臉。這時手機響起,但沒來電顯示。我不想接但怕錯過一條新聞線索——這是職業病,儘管我已從正經的新聞部轉到胡鬧的綜藝科。
《大龍鳳》五之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76

張宗永﹕公正傳媒 讀者有責

1 : GS(14)@2016-05-19 02:10:1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d4_ed4a1.htm


【明報專訊】《明報》執總被裁,員工和不少專欄作家反應甚大。安裕的文章我常讀,但真是孤陋寡聞,事發後才知道安裕是姜國元先生的筆名(亦證明自己的喜好,不以名氣職位為依歸)。

傳媒高層離職,永遠惹來猜測。 下筆寫這篇前,我沒有跟我的傳媒朋友討論(不敢叨光,我其實不算是傳媒人,只是很多年前在報社裏全職工作6個月,認識了一些好朋友,一直交往至今)。雖然他們都很接近「廚房」,應該知道廚房裏發生什麼事,但我更相信他們是有立場的。

公正的媒體是社會之福,但當中有多少是傳媒老闆的責任?

富豪看媒體 各有各盤算

馬雲去年底收購了《南華早報》,馬老闆追求內容,當然是做生意。張老闆投資《明報》多年,整個紙媒產業即使加上馬來西亞的報紙,只是張老闆身家的零頭而已。但論社會影響力,能夠擁有一份號稱香港有公信力的報紙,自然在國家領導人眼中也舉足輕重。

富豪看媒體,有人視之為投資,或視之為收藏,亦有人視之為惹火尤物,碰不得。 很多年前,曾經替香港一份不賺錢的老牌財經報紙尋買家,跟一些本地「大孖沙」接觸過,很多的反應都是:「錢不是問題,但太敏感了。」 聞說李二公子買《信報》,父親大人也曾經勸他放棄。

品牌是值錢的,不然《華盛頓郵報》(2013年賣給亞馬遜的創辦人貝索斯)和《南華早報》就不會賣得那麼好的價錢。 但維持報紙的品牌,靠的是人才,所以理論上單從商業考慮,好的編輯和生意人老闆利益是一致的。問題是當老闆最着緊的不是錢(或不單止是錢的時候),員工的熱情就有可能變了負資產。

老闆用真金白銀做生意,是否同時也擔負社會責任(紙媒跟電視台不同,沒有受政府監管),縱使法律上沒有要求?再者,如何實踐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又跟政治立場有沒有關係?總不成只有泛民才代表社會公義吧(雖然我是泛民和佔中的支持者)。理論上,政治立場和具公信力的新聞沒有衝突。我期待《大公報》有一天成為香港最具公信力的報紙。

讀者享受嗟來之食 對傳媒乏支持

擁有一個公正的媒體,不單是傳媒老闆的責任,更是讀者的責任。大家都說要不偏不倚,要真實客觀,大部分讀者卻是在享受嗟來之食,何曾付出代價?很多讀者甚至連動腦筋都不願意,更遑論用金錢或行動來支持傳媒。我們用最懶惰的方法從媒體上攝取sensation,我們何曾認真地思考問題的多面性?

從現實看,要令媒體的中立性和私人老闆的荷包脫鈎,現行的制度有幾個可能性:

(一)政府出錢 : 如香港電台、美國的PBS,當然有建制派會認為「狗咬主人」是大逆不道;

(二)眾籌:民間出錢集腋成裘,像維基(Wikipedia);

(三)設立獨立信託組織,主編任免必須得到信託人的同意。

是時候我們為香港媒體的未來動動腦筋。旗幟鮮明並不難,不以情奪理才考真工夫,這是姜先生的文風。再讀書架上的《安裕周記》,一句 : 文章乾淨。

[張宗永 翼之聯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65

湯文亮:壓垮樓市最後一根稻草

1 : GS(14)@2017-12-03 18:06:54

【明報專訊】曾教授突然話明年股樓爆煲,股市先行,樓市隨後,從曾教授發表的言論,似乎是利息令到股樓爆煲,我同意樓市會有危機,但利息不是最主要因素。不過,如果美國聯儲局加息好似曾教授所說,明年就有5次甚至6次之多,利息的確會令樓市下跌,但是否會加五六次之多,我深表懷疑,我並不是說不會出現,但機會率不高而已。

在下半年林太上任之後,樓市已經呈現強弩之末之勢,雖然在這4個多月,各種唱好樓市的聲音不絕,新樓熱賣,二手樓又不斷創新高,但中原指數只是上升了百分之一點幾,與聲音不大配合,而兩三個星期前曾經指數狂飈,我認為這是突出部戰役效果,不出三個星期,樓市就會向下調整,短期內都沒有能力再次攀高峰,主要是市場內的購買力差不多用盡,現在連提供高成數按的新樓銷情亦放緩,更何妨影響指數的二手樓巿場。即使指數制定人不斷表示購買力澎湃,樓市蓄勢待發,但樓市升跌,並不是說出來,但又不是沒有作用,最低限度可以安慰最近上車的人。老實說,那些人到現在仍然是心大心細,是需要有人講一些安慰的說話,如果那些人信心搖動,的確是有影響但未至於壓垮樓市。

白居二搶走細價樓購買力

在林太施政報告中提及的綠置居及白居二恒常化,很多人會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作用不大,或者林太只講不做,根本毋須理會,但我知道林太是言出必行,而且將會是壓垮樓市最後一根稻草。白居二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推3,000個名額,有需要的話可以增加至5,000個,有評論員立刻表示,在白居二刺激之下,樓市將再起風雲,我並不了解他們怎可以得到這個結論,但我認為白居二將會搶走不少細價樓購買力,尤其是新樓盤的納米樓。

不少上車的人其實是打算買二手樓,但他們沒有足夠首期,所以被迫買新樓,但如果那些人現在可以用白表買未補地價居屋,在政府擔保之下,銀行可以為他們提供九成半按揭,而且毋須三至五年後清還本金,利息比地產商提供的低很多,這樣會令到買新樓的人大幅減少,地產商要推銷新樓盤,減價是不二法門,二手樓樓價亦會受到影響。

不是一根稻草 實乃一碌杉

其實在利息趨升,供應增加的情况下,樓價早應作出調整,但始終欠最後一根稻草,我認為白居二恒常化代表最後一根稻草,樓市會不會下跌就要看有沒有足夠承托力,現在連父幹的購買力亦差不多耗盡,即使沒有最後一根稻草,樓市亦會下跌。不過,大家千祈唔好以為白居二恒常化是一根稻草,其實是一碌杉,所以曾教授才會說樓市爆煲。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35&issue=20171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07

老樓周記:靠棺材本先上到車

1 : GS(14)@2017-01-27 07:40:06

五天加價近7%,荃灣柏傲灣可說是猴年尾最旺、加價加得最快的新盤,兩次銷售合共售590伙,也是繼去年元朗Grand Yoho1期和啟德1號1期後另一個丁財兩旺的新盤。越貴越買,買家未有被瘋狂加價而嚇窒,反而搶購細單位,數百萬以至逾千萬單位居然一分鐘賣一間,香港有錢人何其多,一千幾百萬視同等閒。當近日不同機構調整全球樓價負擔指數時,香港排名為一眾地區之冠,這個冠軍是以香港人不吃不喝好多年先能買到一層樓的代價。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最新發表的《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統計全球406個大城市去年首三季樓價,發現如果以香港去年樓價中位數542.2萬元以及家庭入息中位數30萬元計,供樓負擔比率高達18.1倍,意味中低收入戶不吃不穿18年,才能供完一個單位。在這份報告之前,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去年的樓價與收入比率已攀升至35倍。換言之,一個收入為本地入息中位數的家庭,如今已經瘋狂到要不吃不喝35年,才可買到一間面積約970方呎的樓房。而孟買、北京與上海的同類型家庭亦要用超過30年,才可購入相同面積的住宅。換句話說,無論閣下是買200呎劏房,抑或買豪宅,以目前收入根本難以負擔這個代價,用的是消耗多年的儲蓄或是上一代積下來的棺材本。



劉兆昌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7/199099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78

對沖人生:實體書店有得做?

1 : GS(14)@2017-01-07 00:28:01

踏入2017年,網上巨人亞馬遜(AMZN)宣佈將會在紐約曼克頓開設第一間實體書店。由虛擬返回現實,是否大趨勢?亞馬遜的Amazon Go不斷進行試驗,既是小型超級市場,更是另類購物體驗。我相信未來虛擬世界及實體Brick and Mortar可共存。當一間公司有如亞馬遜般「無限大」時,便擁有選擇權,再度擴張。(1)在實體世界,如建造Amazon Go般的小型超市,再加購物經驗,便是消費新體驗。一些作家難找出版商出書,亞馬遜的電子書也為作家製造了賺錢機會。你有沒有「特殊技能」?英國一位普通作家Mark Dawson在亞馬遜平台賣偵探及謀殺案小說,銷量達45萬美元(300多萬港元)。他從2013年6月至今,在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平台出售了30多萬本偵探小說電子書。所謂「特殊技能」當然不會從天而降,Mark只不過把興趣變為事業,每天坐火車來回郊區和倫敦的4小時,便是他的「戰場」,開着電腦,思想集中,活在創作空間,又是另類選擇。同時也要做個警告:有朋友以較專業的主題出了書,同樣放在亞馬遜Kindle「過吓癮」,當了英文作家。由於主題太過專業,下載量不多,一年才賣出不足100本電子書。但當他知道亞馬遜有實體銷售,欣喜若狂,明白「共享經濟」代表真正互動,希望達致雙贏局面。在此也淺談香港個案。Tesla(TSLA)電動車在港的普遍程度實在令人意外。更大的驚喜,就是我認識有仁兄建立中環、金鐘一帶到機場的白牌服務,針對連去中環機場快線也怕麻煩的金融人、生意人。這位仁兄的半Uber式經營是小本創業,在沒有客人時又變回Uber司機,一句說到尾:小生意窮則變、變則通。(2)2016年香港股市玩了一整年過山車後,似乎打回原形,回報未見理想,只是chok上chok落;相反美國市場獲利甜美。一撮交易員及操盤人也感覺到,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市場反應太急太「人工化」,2016年最後兩個交易日也要回吐一下。美國道指30隻成份股上年急升,包括可口可樂、微軟、麥當勞、高盛等。2016年整年上升超過30%的強勢主力股有高盛、摩根大通和重型機械商Caterpillar;道指ETF大包圍,確實冇走雞。假如甚麼功課也不想做,只是順勢而行,大包圍式買標普500指數ETF(SPY),一年也上升了9.5%;道指升了13.4%,可算是豐收的一年。2017年當我們興奮若狂估道指何時衝破2萬點,我深信普通人更嚮往低管理費投資,也會尋找更多有形無形投資機會。最後,本月14日(星期六)下午,我會分享一個「2017投資攻略」,講解不同資產類別投資及對沖機遇。可用電郵與我聯絡。2017年機會無限、小心陷阱,順勢而行!錢志健資深對沖基金經理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6/198876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86

湯文亮﹕新樓盤暢銷形成漩渦

1 : GS(14)@2018-01-15 02:15:52

【明報專訊】去年樓市有一個很奇怪現象,就是新樓盤暢銷,銷售量創10年新高,二手樓銷量卻反其道而行,見10年新低。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都不會察覺到,新樓盤暢銷最後會造成一個很大漩渦,吸納量驚人,並且將購買力吸入之後,短期內不會釋放被吸入的購買力;而且由於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令到市民的購買力源源不絕被已售出的新樓盤吸乾,對後市有不利影響。

現在大家當然看不出來,大家只會發覺,即使新樓的樓價不斷上升,銷售量亦同樣上升,一片大好現象;不過,大家又試想一想,市場上沒有足夠購買力,最初的時候由於二手樓業主持貨能力強勁,樓價是不會下跌,但成交量就會大幅減少,這個現象正在出現,大部分人仍然未察覺到,危機亦由此開始。

一手吸乾購買力

如果購買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部分被新樓盤吸去,當二手樓業主持貨力下降,或者有部分二手樓業主因為某些原因而被迫出售他們的物業,就會發覺市場承托力不足,如果他們不減價,就無法出售那些單位,結果是樓價會向下調整。

所以,如果只有新樓盤暢銷,所形成的漩渦反而會令樓市下跌,大家的確是要小心,不要以為新樓盤暢銷代表樓市上升。不過,如果新樓暢銷,二手樓又有相當多成交量,這代表樓市不但暢旺,而且是相當健康,現在樓市只是單蹄馬,很容易會跌低。

二手缺成交 單蹄馬市場易跌倒

但大家又不用太擔心,我們仍然儲備了不少購買力,只要金管局放寬逆周期措施,便會將那些購買力釋放出來,大前提是要增加供應,沒有足夠供應量,被釋放的購買力是會令樓價飈升,但成交量依然偏低,所以,想樓市回復健康水平,一定要增加供應量。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37&issue=201801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09

摸魚手札:任志剛暗示樓價同股價一起跌

1 : GS(14)@2017-05-28 10:33:29

如果一邊品嚐花之戀,再一邊滑動手機看藝人羅仲謙如何跟市民一起血戰海之戀,相信會係一個幾相映成趣的畫面。海之戀這個名改得好唔好,我唔知;但肯定的是,誠哥賣樓賣得不錯,因為截稿前已售出148伙,貼近誠哥集團的銷售目標,更厲害是萬人空巷,排隊的人絡繹不絕,這才叫誇張。講到樓市瘋狂,不知多少金融人流晒口水,因為香港的購買力都去了樓市新盤,無人炒股票,而且個個搶住畀錢,一出盤就套現過百億。這個吞吐量,不是開玩笑的。樓市升升跌跌很難講,唯獨有兩個人的講話,很有意思。樓神趙國雄的講法係:「買賣情況似97,但不見有泡沫。」我第一個意念是,這句話不太老實,但趙國雄是商人,靠賣樓賺錢的他總不能說樓市不行,而且今次賣樓成績如此好,難免意氣風發,不小心把「97」這個尷尬字說了出來。1997年是公認的股樓泡沫,香港中產聽到「97」,心頭難免要驚一下,大家怕高位摸頂。既然情況似97,又怎能斷言這不是一個泡沫。雖然好像97那種「排隊黨」、「篤手指摸樓」的操作不見了,但那個購買力的瘋狂氣息依然一樣,非常相似。掉轉頭,任志剛卻和趙國雄打對台:「過去20年經歷過兩次金融危機,分別是1997至1998年,以及2007至2008年,兩者相距大約10年,現時距離上次危機剛好10年,若發生新一次金融危機,規模會比以往更大更嚴重。」任志剛的講話比較誠懇一點,因為離開了官位,無太大的既得利益和包袱。有官位在身時,如果太深入討論資產價格,會釀成政治風波,這是中外財金官員的政治共識。好比格林斯潘,一離開聯儲局後,就常常提醒別人資產泡沫。格老和任總,都在彈相同的調兒。任總的講法係老調重彈,除了「十年一災」的迷信外,任總的論據還包括華爾街的炒賣文化未減,以及量化寬鬆令游資過多。97、98一役是股樓大跌、實體經濟也有傷害,香港進入了長期的衰退,唯獨貨幣不跌。07、08固然傷了股票,但相對很快就復原起來,樓市則只像被蚊子咬了一下,不痛不癢,實體經濟還是靠資產升值的財富效應去支撐,過幾年又無事了。同樣,貨幣也是健全。如果今次要比以上兩次更勁,本質上就暗示了樓價、實體經濟要跟住大跌,但除此之外,跌了咁多東西,還有甚麼東西可以再跌?想來想去,就只有貨幣未崩潰。任總這次講話,是暗示未來有政治危機和貨幣信心問題嗎?這有待觀察了。渾水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28/200358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80

中企赴美投資就像接受全面體檢

1 : GS(14)@2013-10-01 17:40:26

http://finance.sina.com.cn/zl/in ... /10541687929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