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強:為2018樓市把脈
1 :
GS(14)@2017-12-05 00:40:50【明報專訊】2017年快將完結,又是開始回顧及展望的時候,今年新盤市場非常暢旺,成交宗數估計超過18000宗,金額更有機會達到2300億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金額成交的一個年度。
二手市場方面亦有所回暖,計算私人市場的二手成交宗數,估計比2016年增加約一成左右,基於全年的二手樓價上升約13%,所以,二手市場的金額亦上升約兩成。
工商舖市場更是熾熱,因為住宅在上年底再度加辣,增加投資者的稅項成本,部分投資者將資金轉向工商舖市場;再者,內地有資金同時亦流入工商舖市場,加上今年工廈及商廈的政府賣地當中,成交價屢創新高,火燒連環船,導致整體工商舖市場非常暢旺,投資者很多亦集中火力在此市場。
還有另一個市場非常熾熱,就是車位的買賣。由於香港大部分區域及屋苑的車位均非常短缺,物以罕為貴下,不少投資者亦看中其升值潛力,導致全批買入車位再拆售的情况愈趨常見,而且他們每每能夠沽清並賺取豐厚利潤!
基於無論是住宅、工商舖及車位市場都非常熱鬧,成交宗數及金額都比往年有所增加,地產代理佣金收入自然增加,筆者公司的生意亦有機會突破歷史新高。
那麼, 2018年的樓市又如何呢?照目前的估計,市場的供應仍然嚴重不足,買家入市的需求及意欲非常濃厚,息口方面,就算加息亦微不足道,不會影響買家入市的負擔能力,香港的失業率非常低,只有3%,整體的經濟正在復蘇及不斷上升,所以,筆者估計2018年的樓市仍然是非常樂觀,最保守的估計,樓價的升幅亦可以達到一成或以上。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19&issue=20171204
會講大話又蠱惑 投行必殺技 盧志威
1 :
GS(14)@2016-08-03 01:58:292016-07-28 HJ
今年提不起勁去書展,跟一些做書店的朋友談過,近年缺乏一些勁爆,如同《哈利波特》般熱賣的書籍,所以都預計生意難做,亦因為這個原因,愈來愈多小書店決定結束經營。
話雖如此,自己對閱讀有強迫症,無論多夜都會看一會,近來除了《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便是《我在投資銀行的黑色鬧劇:關於那些華爾街混蛋與幾億美元的交易》(Straight to Hell),作者就是Twitter賬戶高盛的電梯(gselevator)的John Lefevre,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進入所羅門兄弟,後來轉到花旗,2004至2008年在香港工作,是發行亞洲區債券的中級管理人員。
全書大部分是講述John Lefevre作為一名「鬼佬」,外派到香港猶如過着天堂般的生活,中午到酒店吃飯、飲酒、然後去私竇光顧色情按摩,晚上再去飲酒、溝女,而且很多時使用公司卡,把賬記在準備發債的公司上,更可疑是他自稱時常在某些中區五星酒店房,或是洗手間吸毒;新落地數天的瑪沙拉蒂已炒至全毀,還要在事後不顧而去,最後出錢叫汽車經紀找人頂包;在dragon-i與曼聯球星朗尼打架,被列入黑名單……。
筆者的心態,是把這本書當作財經小說去看,首先作為投行中層人員,收入雖然很好,亦可將部分消費開公數,但亦不足以支撐如此揮霍的生活,外國亦有前花旗的投行員工質疑這書的真實性,指如果入過花旗的辦公室,便知道情況與書中完全不同,彷彿是另外的世界,而且作者在金融海嘯後,職場生活不如意,似乎是打算仿效《華爾街狼人》,創作一本有真有假的財經小說,吸引讀者,甚至拍成電影收版權費。
項目到手即變臉
雖然只可當消閒書,但John Lefevre有一點說得很對,就是上帝如果只給你一種能力,做投行必須要有的就是能夠說謊言,對同事、上司、客戶、競爭對手都可以說假話,例如為了進入債券承銷團,原本市場只做到10%利息,死都要說有大客在手,9.5%就可以做到,一輪「乜都得」引到公司落疊後,項目到手一會便變臉,說10%都不行,要10.5%才能發債,此時客戶已在做路演,不想浪費前期成本,便惟有接受,投行方面佣金當然照收。
另一個更切身的體會,是講述一個對沖基金經理,雖然個性麻煩,但都算是熟客,且有一定規模,平常債券拿配售都是好像散戶抽IPO,先報大數,後看投行分配多少,偶然會恃熟賣熟,想在熱門債券多拿配售,也是人之常情,但在金融海嘯時期,某隻債券勉強想發行,難以獲得足額認購,這位對沖基金經理在中了語言偽術後,照往常手法下單,竟然全數命中,拿到整隻債券的兩成!及後想沽也沽不到,幾個星期後就輸到被炒魷魚。
須分清是人定鬼
不止是投行,大部分金融以至銷售的前線人員,都帶點蠱惑,如果是真正好朋友,在正式場合都會照Sell,但就會用「自己的辦法」令你領悟產品的真正價值,不會365日都是Buy Buy Buy,最好當然學到少少福爾摩斯的觀察術和推理術,基本分清是人是鬼。
?
#盧志威 #港股分析 #鴻鵠財誌 - 會講大話又蠱惑 投行必殺技
樂視旗下易到 創辦人齊「劈炮」
1 :
GS(14)@2017-04-22 10:10:31【明報專訊】樂視旗下「Call車App」易到噚日網上就傳申請破產!雖然易到已經即刻否認傳聞,但3位創辦人周航、楊蕓及湯鵬「身體卻很誠實」,噚日宣布聯合辭職,話為咗積極配合樂視平穩過渡、唔想對易到管理現狀造成不必要干擾,同個人名譽再受惡意攻擊,決定忍痛退落嚟。
其實易到被人傳申請緊破產都唔係無原因,因為易到相關人士承認,近日因為系統問題,令到部分司機唔可以喺戶口拎錢,市傳上海已經有律師行發起維權行動,幫過千個受害司機追討。
樂視擬售北京地產項目
個仔唔掂,阿媽樂視都唔得閒理,自己都要四出撲水。有外媒報道樂視計劃出售舊年用約30億元人民幣買入嘅北京地產項目,解決資金緊張問題。周航日前話樂視拎咗公司13億資金,但易到同樂視就急急否認,呢單「羅生門」嘅真相真係得班管理層知。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57&issue=20170421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古惑仔產生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係乜? 2016年03月04日
1 :
GS(14)@2016-03-07 03:06:45http://www.am730.com.hk/column-304475
Well,不妨參考以下解說。
1.「一九五六年,石硤尾大火,香港政府為安置貧民,大量興建徙置區。隨著戰後一代迅速成長,數以萬計家庭生活在狹小單位中,加上父母為口奔馳,填鴨式教育又不完善,很多少年因此走上歧途,徙置區球場是他們發揮精力的英雄地,也是培養古惑仔的溫床。」我終於明白屋企人唔准我落樓下球場踢波的原因了。
2.上述原因可不是我作的,而是來自《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一開波的字幕。
3.究竟有幾多觀眾有留心這段字幕?我不知道,只知道這一齣《人在江湖》(唔覺意兼成功地)把香港黑幫電影作了一個延續,或變奏——出嚟行的,不再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Mark哥,大熱天時還西裝筆挺打晒呔外面再笠多件大褸,係唔係都雙槍持手,浪漫(及慢動作地)把無盡的子彈射向敵人身上兼且例不虛發……反而是:以窄身MK look,拎著老牛,在大街大巷或橫街窄巷,一刀一刀地劈。槍?在《人在江湖》我好似只見到一把槍,持有人是差人,用來在最尾射瓜大奸狗僆坤。江湖恩怨,最後由執法者埋單。
4.有些處理倒是不能話變就變的。無論是八十年代黑幫片抑或1996年《人在江湖》,盲嘅都會接收到一個訊息:即使出嚟行或行古惑,當中也有正義和不義之分,正義的古惑仔,有責任去剷除不義的同門。
5.邏輯真的是這樣嗎?不重要了,最重要是《人在江湖》在香港電影市道衰緊的1996年相當收得,然後,續集《猛龍過江》在兩個月後立即上映;再然後,第三集《隻手遮天》拍得慢咗啲——要等到三個月後才上映。
6.只需半年,浩南山雞與大飛,便成為了正義聯盟。正義在我手,永不低頭。
7.就像八十年代尾的賭片風潮&九十年代初的古裝武俠片狂潮,好快地,古惑仔成為了大家爭住拍的題材(當然,以古惑仔做主角的電影一直存在,九十年代初便有《天若有情》、《阿飛與阿基》、《都市情緣》等,分別只是沒有形成一股風潮)。《人在江湖》後,我記得的就有《龍虎砵蘭街》、《金榜題名》、《洪興十三妹》、《紅燈區》、《江湖大風暴》(還未計一些我唔記得的)……大家都在努力鬥快呈現另一個九十年代香港,一個從古惑仔/女視點出發的香港。但講堅,我冇睇晒——我冇能力睇晒。太多的刀光劍影,令我睇到身心疲累。
8.或許真的存在了一個辯證過程。當市場湧現了一大堆高舉古惑價值的電影後,自然會有一些質疑這種價值的「反古惑片」出現。像《旺角揸Fit人》。明刀明槍把僆坤變成叻君,再搵番吳鎮宇來演,借佢把口,描述一個人怎樣由大好青年被呃做古惑仔但不失善良點知被連環迫害最後變身成江湖大奸狗——Sorry,這不是事實之全部,甚至根本不是事實(不排除你未睇而有朝一日又可能會睇,不講真實劇情了)。《旺角揸Fit人》借敘事手法,完美示範了一次為古惑仔「塗脂抹粉」(叻君用語)的過程,暗寸(其實都好明寸的了)當時的正統古惑仔電影。到了《去吧!揸Fit人兵團》,主角甚至不是甚麼揸Fit人,而只是一個在人生中從來冇諗過揸Fit的馬伕、一個根本唔輪到佢揸Fit的CID,以及一個誤以為自己可憑一把刀殺出市區正式揸Fit的屯門古惑仔。三個小人物被牽連進一單(因小事而引發的)江湖大風暴,故事發生在一日一夜之間……有人可能嫌散亂,但我認為比《旺角揸Fit人》更好,有餘韻。
9.當然還有葉偉信《旺角風雲》,超低成本地交代了一個茶記侍應參與江湖的事前事後,到最後,英雄奸狗,不過是觀點與角度,江湖原來可以好虛無。
10.電影是否反映了現實?總有啲嘅,所以我們會看見《生化壽屍》的古惑仔根本冇劈過友,真正工作是賣老翻;金融風暴後的《收數王》,古惑仔甚至冇啖好食……關鍵時刻,道義(暫且)放兩旁,利字(長期)擺中間。講到尾,搵食啫。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金手指:手機已經PC化?
1 :
GS(14)@2017-10-09 03:57:54九月初,蘋果宣佈啲新手機。點知,除咗一向會謾罵嘅毒男外,連啲用開蘋果嘅人都打晒喊露。到上周,蘋果新機開售,各地保安都嚴陣以待,鐵馬陣遍全球。點知,真係小貓三四隻,好陰功,好似啲Android機上場咁。點都好,啲手機外型,其實真係十年冇變過。只係拉長吓,將啲掣郁少少。當然,過去十年,已證明個樣冇變,唔等於唔會越來越賣得。講真,座枱電腦個樣都幾廿年冇變,都一樣增長神速好多年。不過,聽啲蘋果fan屎中堅,就話要等iPhone X。我唔同意,當今最多人用電腦嘅原因,大家留意吓自己習慣,會用啲咩apps。Whatsapp、FB、Wechat等,要用嘅手機power要幾多?啲毒男最鍾意講嘅鏡頭解像度,我就想問,影相係攞來share。Whatsapp、IG、FB等,全部都會將解像度大幅降低,咁買部再勁嘅手機為乜?所以,手機睇落已開始似啲座枱PC,即舊電腦已handle到絕大部份嘅用途。咁手機增長速度永遠放慢,零件股仲唔出事?例如,最大鑊就係舜宇(2382)同瑞聲(2018)嘅股價非常之貴。升到呢個位,基本上預期每次都係iPhone6咁增長,應該有排跌。我禮拜二都會兩隻開put。就睇吓iOS11強制update時,焗唔焗到啲人出來換機了。
孫柏文獨立股評人
http://www.fb.com/shuen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6/20164533
黃國英﹕美匯影響港股是過去式
1 :
GS(14)@2017-10-29 22:22:48【明報專訊】港股上周四突出現較大幅度調整,但整體來說,仍未到達驚慌階段,上周五更已明顯反彈。多年以來,已經不厭其煩地多次反覆論述,市况的走勢,都是遵從「慢升、急插」的韻律運行,數十年來皆如出一轍,並沒有特別的改變。只是投資者每每經過不同的時空之後,就會把以往應該要記住的原則和教訓一次次地拋諸腦後!每次都沒有思考、總結和進化,就會變成市場中被宰的一群。這其實是可悲的現實,但卻不斷循環、不斷重複、不斷重演,其實是市場中普遍的常態,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回想以往市場的悶局,市况是「陰乾急彈」;現在牛氣乍現,市况就自然倒過來變成「慢升急插」,那又何足為怪?觀圖論勢,差不多每一個月都有一次這樣的慘烈戰况。回看8月和9月,都有類似情况出現,那其後的發展又是如何?這次看來是天愁地慘,只是因為市場的基數已高,才會覺得是「入肉三分」,但如果看看百分比,還不是「小菜一碟」?又何懼之有?這種「激烈」的調整,只會把那些既要高追,又要用高槓桿的「窮鬼」洗走,其實是市場中汰弱留強的本能、是市場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事實。
牛氣乍現 市况自然慢升急插
現在的應對策略,就要因人而異了。如果投資者的目標是鍾情在中小型股,現在就要衝入市場中「硬食」了!因為只有在這種急速的調整市下,才能夠買得多、買得平!但如果投資者是垂青流通量好的大股,就不必急在一時,不應該在此時此刻去「硬食」了!應該要等調整完畢,有反彈迹象時才可入市,就正如「太極」的原理一樣,對家來勢洶洶、氣勢強橫,投資者就要避其鋒銳,等到對手強弩之末時才果斷出手,就可以較有把握地掌控形勢。
投資者很多時都是建基於對市場的不了解,當每次出現調整,就千方百計地找原因去解釋,但卻忘記了市場是有自我調節的規律。投資者最近都習慣了市場的波幅是在一二百點之譜,期權、牛熊證的開價亦以此為標準,因此當某時某刻倏然破位時,市場上的「不自覺踐踏」就會出現,覆巢之下,又豈有完卵?你沽我又沽就是即時的反應,一個貌似驚人的調整就會立即湧現,又何足為奇?
當然,在市場中,風險管理是必須的,斷不能「大安旨意」地當作沒事發生,因為「狼來了」故事的最後,就是真的會有「狼」來!不作準備,就遲早會沒頂!投資者要看看自己的倉位來作對應部署,如果未能適當地減倉,就唯有用其他對冲工具,如沽期指來控制風險。投資是一門藝術,不能以科學方式來規範,這純粹是個人的喜好和取態,領略和得着因人而異,要投資者自己好好地去體會。
新興市場貨幣對港股影響更直接
有很多投資者會以美匯指數來衡量港股操作買賣的方向,但其實在某程度上,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首先,港股有很多股票是毋須理會美匯指數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股王騰訊(0700),騰訊的業務和股價,根本完全不會和美匯指數掛鈎!而且美匯指數中,歐元和英鎊的比重太大,這些貨幣雖然相對美元較弱,但新興市場貨幣卻相對美元較強,但因為比重問題,這一點的實况並不能在美匯指數中顯現出來!但理論上,影響港股的走勢,無疑是新興市場的貨幣較為直接和有效,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作為新興市場貨幣的人民幣走強,這對港股的影響無疑更立竿見影,投資者又怎能定義美匯指數能夠左右港股的後向呢?這其實是把以往的一些經驗來神化、經典化,但卻沒有與時並進,仍然是一部通書看到老,沒有經常去檢討、去思考、去總結、去演化而得出的一個謬誤的結論!
使用一個規律,就必須要了解這個規律,還要考慮這個規律的條件演化,不同的時空,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僅僅是囫圇吞棗般照單全收,不作謹慎思考、不作詳細推演,其實和小學生去死記硬背來解決問題的情况是一致的!如果這樣也能夠衝鋒陷陣,就真的要祝你好運了。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15&issue=20171023
達觀心戰:是Friend不是Character
1 :
GS(14)@2016-11-24 07:35:08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宣佈擴建迪士尼樂園時,被問及以《魔雪奇緣》為主題的新園區,在四年後落成的時候會否已經過時。局長回答說有關電影會有下集,角色「唔會過氣」。他以廣東話回應,但「角色」一詞則是用了英文「characters」來表達。相信現場的迪士尼人員聽後難免會皺眉頭,問題不在於答案的內容,而是「character」一字。在我的經驗裏,每當有人在迪士尼行政人員面前提及其「卡通角色」,他們都會近乎條件反射的作出溫馨提示,指樂園把這些卡通人物稱為迪士尼的「朋友(friends)」,而不是「角色」。樂園當然希望顧客,尤其是小孩子,把這些創意產品視為朋友,而不是停留於電影虛構角色的層次。遣辭用字可以直接影響公眾接收資訊的取態,市場推廣用語背後,有稱之為「框架效應(framing)」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基礎。柏克萊大學的語言學教授George Lakoff是這領域的大師,他師承Noam Chomsky,在上世紀交替的十多年間,對美國民主黨的選舉策略提供了主導思想。他的著作在民主黨高層一度炙手可熱,其中《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在他們的國會議員之間幾近人手一本。他在奧巴馬冒起之前已提出,當時民主黨之所以不敵共和黨,主要是由於後者成功透過「父性語言」,令政治討論主要在有利於他們的框架內進行,從而影響到民眾接收政治訊息的傾向。他指出儘管民主黨在很多具體議題上的取態都較受國民歡迎,但共和黨卻精通構建訊息的藝術,往往能夠在深層的價值觀方面引起共鳴。共和黨所宣揚的價值觀正是萊考夫口中的「嚴父型」:講求安全感,紀律,黑白分明。反觀民主黨則佔據了一個「慈母型」位置,在討論社會政策時,好像媽媽培養子女般希望引導出憐憫、平等、友愛等等的柔性素質。在特朗普對希拉莉一役,兩黨各自的語言特質又再浮現,結果「嚴父」又一次壓倒了「慈母」。何安達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4/19843446
科學揀股實驗 推介駿科網絡訊息 周顯
1 :
GS(14)@2013-10-10 22:52:1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昨天在一份報紙推介了意科控股(0943),結果晨早便爆升了上去,實在有點出乎意料之外。這種情之前發生了兩次,一次是英發國際(0439),升了一倍有多,另一隻則是通力電子(1249),升了接近一倍,都是當日刊登,當日便升,而且居然還有後續力,連升了兩天。
如果是按照科學方法,我當然不知這是否同我的推介有關,因為我也不是逢推介必升,在數學上,這不過是有一個correlation而已。問題在於,以上三隻股票,我都有貨在手,但是卻並未趁高位出貨,結果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有點蹨心銏,蹨蹨蹨蹨蹨!
科學方法之一是不停重複做實驗,為了測試一下,我的推介是否如此有力,所以今日再試一次,就是推介駿科網絡訊息(8081),看看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效果。免責聲明是﹕根據往績,推介成功只是在數學上有correlation,並沒有因果必然性。
貪夠平 常炒來炒去
之所以推介駿科網絡訊息,是因為它的基本因素……轊!其實我都唔係睇它的基本因素,只是貪圖它夠平,市值1億元左右,從0.8元至今,跌了七八成,兼且又是一隻常常喪炒的當炒股,十大升幅榜經常見到它,現在不時有消息公布,斷估都係「做緊№」躀?要知道,家陣股市一片大好,一隻常常炒來炒去的股票,都應該撲出來,開番纒工,在市場搵番點錢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