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鱷兄:帳目之謎-華豐紡織(364)(初步+再更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7&tid=3350(1)該 公司約在1993年福建石獅市成立,其後歷經發展後,在2002年上市,當時名為華 豐環保紡織,次年易至現 名,不久換核數師為羅 申美,後來因羅申美和中瑞岳華合併,故亦轉至中瑞岳華。公司共有4次更換公司祕書的紀錄,分別是2005年和2009年,各2次。
2005 年更換祕書紀錄: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310/LTN2005031008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602/LTN20050602110_C.pdf2009 年更換祕書紀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6/LTN2009080637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435_C.pdf
(2)
其後,該公司更換一位新公司祕書齊忠偉,根據最新的上市公司中 國生命集團招股書稱,他的資歷如下:齊忠偉先生,42歲,為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彼於二零零九年二月加入本集團,並於二 零零九年二月十六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齊先生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在曼徹斯特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齊先生為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香港會 計師公會資深會員及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公會會員。齊先生於會計擁有逾18 年的豐富經驗,於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七年期間,彼曾任雲南實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55),一間於二零零七年於聯交所上市之公司)財務總監及合資 格會計師,並曾任博智國際藥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49),一間於聯交所上市之公司)執行董事、財務總監、公司秘書及合資格會 計師。齊先生自二零零九年八月六日起出任華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64),一間於聯交所上市之公司)公司秘書。齊先生經已 與本公司訂立服務合約,於上市日期起計初步為期三年。除此之外,根據大廢柴兄研究,其在2008年4月加入第一天然(1076)為公司秘書,2008月爆破時辭職。其中博智醫藥、第一天然均為福建藉股票,均被公認為假數股之一,其中博智醫藥小弟早期已有分析。
另博智醫藥及第一天然兄弟為主席的中國包裝(572,前展鴻控股)均有一位股壇神人陳秋雲小姐入股,據維斯估計稱,其為人頭的機會很大。(3)公司上市後集資及收購不斷,主要三項較大的為:
2002年上市,以50仙,發行1.6億新股,集資8,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20/0364/F101_C.pdf
2007年在韓國發行600萬股預託證券,1預託證券為50新股,即發行3億股,每股96仙,集資2.88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9/LTN20071109242_C.pdf
2010年,發行1.5億可換股債,換股價28仙,現時股價84仙,全部均可兌換行使,公司盈利頗高,且資產豐厚,為何要以這麼低換股價發行可換股債券,大約推論為當時資金較緊,那為何資金較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9/LTN20091009436_C.pdf
(4)
1. 至 於孔明兄提到該公司帳目問題: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7&tid=3350另 外關於財務報表的現金, 非常古怪
http://www.huafeng.com.hk/admin/upload/tc/C_00364_AR_2009.pdf
資產負債表的「銀行及現金結餘」為309,198,000港元, 但標示此現金數的附錄只為174,000,000港元. 全文是:
本集團以人民幣計值之銀行及現金結餘約174,000,000港元,其餘的135,198,000在那裡??
看「重大會計政策」中的定義, 「銀行及現金結餘」變為「現金及現金等值」, 而全文為:
就現金流量表而言,現金及現金等值指銀行及手頭現金、存放於銀行及其他財務機構之活期存款及短期高度流通而可以隨時兌換成已知數額現金之短期 投資,該等投資並無重大價值變動風險。按要求償還並組成本集團現金管理其中部分之銀行透支,亦計入為現金及現金等值之一部分
Roll了很久, 終於在「財務風險管理」的「利率風險」看見:
本集團之銀行及現金結餘包括以美元計值約135,000,000港元(二零零八年:136,000,000港元)及固定年利率為1.80%(二零零八年:3.65%)之定期存款,因此受到公平值利率風險影響。
為什麼174,000,000和135,000,000要分開寫??
假設174,000,000人民幣完全是放於無利息的current account, 所以無利率風險. 但135,000,000並不納入「銀行及現金結餘」309,198,000的附錄, 有問題是鐵定的, 但核數師方面, 這不是定義錯嗎? 我的意思是瞞數瞞錯了. 核數師方面的守則及方法, 我不太懂.
我想135,000,000應該是不知用什麼戶口/關連公司放於銀行/財務機構吧.2. 鱷兄亦稱:
我 心目中的最大問題是「物業、廠房及設備」,從cash flow statement顯示「購買物業、廠房及設備」竟然高達3.3億,令「物業、廠房及設備」價值比營業額更高,對比中期報告,大部分支出是後半年才出現 的。
年報提到:「於二零零九年年底,本集團的附屬公司-石獅市凌峰漂染織造有限公司(「凌峰」)完成興建的新廠 房,並已進行試產,以充份準備迎接市場對中 國布料加工及印染產品需求回升所帶來的商機。」但是中期報告當時就說新建大樓已崚工,而全公司資本承擔只有約6500萬,機器不是即買即有的東西,之後的 支出會是甚麼?
(5)
jjolean 其實已解答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段會計政策沒有錯,會計政策只是一個指引,會計政策會跟據不同公司的情況而有不同,我想這家公司的1.5億差額應該放在農民合作社那些非金融機 構..安信兄弟好像都算是金融機構..看來這筆現金的存在性....
根據黃玲的文章,其稱:
根據有關定義,現金及現金等值物包括銀行存款、手頭現金及 短期而流動性極高的投資工具,該等工具隨時可轉換為已知的現金數額,其承兌的價值變動風 險甚低,且於收購後三個月內到期。流動性極高的投資工具包括哪些?似乎未有具體說明。
何謂極高?又何謂風險甚低?暫亦找不到明確客觀定義。如此說來,如果 雷曼債券及CDOs沒有爆煲,而交易市場暢旺且自購買日起離到期日只剩下三個月以內的話,都有可能被視為現 金等值物。.....
有趣的是,這邊廂安永...把存放予非金融機構的信託存款重列為「存放於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之存款」,並歸類為「應收款及其他應收款項」(並非「現金及現金等值物」)。有些審計 師不單允許上市公司把信託存款包括在「現金及現金等值物」內,而且還對「現金及現金等值物」餘額披露完全欠奉! 哈!真想知道那些上市公司會否因為好「息」或因 其他「便利」,存款予財務公司及農村信用合作社呢?大家不妨細心想一想,究竟上市公司為何要存款予財務公司或農村信用合作社呢?如果大家可以選擇的話,大 家會又把存款存放予滙豐銀行抑或「乜乜財務」有限公司? 最後,筆者想以一個事件作總結。聽聞有一間會計師行曾簽發詢證函予一間內地的農 村信用合作社,以確認其客戶(即香港上市公司)的存款金額,怎料被審計師發現該信用合作社竟把詢證函空白蓋印後,送回給客戶自己填寫。自此以後,該會計師 樓要求在客觀情況許可下,審計師須親自遞交詢證函到銀行或農村。 信用合作社盡可能待職員確認後直接拿走詢證函。所以,如果上市公司有代 其收款及付款的銷售代理或承包商(泰興在2003年年報披露其承包商曾經代其繳付約6500萬元的購買固定資產款項),而且聘用非「四大」作為其審計師 (或曾經由「四大」轉至其他會),再加上對現金及現金等值物餘額明細欠奉(或曾經被審計師重編),那投資者及「賓架」便要加倍小心! 後記 其實有心瞞騙審計師的蠱惑上市公司不會輕易讓審計師接觸到「自己友」非銀行金融機構,以減少「穿崩」機會,所以「自己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辦公地 點可能會較遙遠或偏僻,而且不會在年報的主要往來銀行名單上出現。2. 至於固定資產,我可以找天虹紡織(2678)做例子,從報表可見,更大的天虹紡織的固定資產也沒這樣高,為何要這麼華豐紡織多固定資產製造更少的營業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29/LTN20100329027_C.pdf
所以,建議大家小心。
新股點評
1. 中國高速傳動(0658)
想像空間大,但估值較高,不過有高增長,可升六七成
2. 合景泰富(1813)
負債大,不過管理層較進取,因其規模小,可望成為高增長的公司,不過短線無甚憧憬空間
3. 九興(1836)
公司有每年穩定派息,加上管理層有多年經驗,可作長線投資,不過估值暫過高,因與裕元相比,
(1)生產的產品同質性大
(2)多幾十間舖頭,雖毛利較高,但仍未獲利
所以應等價格至$10-$12 才可考慮(約10-12 P/E),較最高招股價低約20%
4. 嘉瑞(0822)
造低上年業績,提高今年業績上市,明年盈利最少降30%,不應認購,應待股價跌至0.4-0.5才應購入
其他待看完招股書才算
1972年8月21日: 合和(0054)上市
之前合和房地產(288)上市,雖然最終
失敗,激起筆者找尋回合和實業(54)上市的情況。
合和地產的創始主要是因為1962年胡應湘父的士大王胡忠,因為政府增發的士牌,多申請了的士,所以他旗下的中央建業有限公司決意置地建產,把物業底層設停車場,之上則作住宅,由剛取得建築牌照的胡應湘主其事,其後獲得厚利,萌生開拓地產業的念頭,1965年,因經濟不景,的士業務蕭條,地產市道亦不振,故胡應湘決意自行發展,胡忠在1967年解散車隊,並出售所有的士牌,結束該項業務。1972年,股市暢旺,胡忠決意協助其子成業,利用個人資產向銀行借取1,500萬,成立合和地產,取得資金後即大舉發展,另外亦為另外一名子女胡應濱成立大寶地產(269,後易名海暉國際、凱暉國際、中國木業、中國交通資源),其後取得愉景灣發展權。
合和地產上市時,股本為7,5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即1.5億,已達合和公司持股80%,餘銀行股東佔股20%。在1972年8月上市時,以5元發行2,500萬股,集資1.25億元,即上市時市值已達5億元,以當時恆指約400點,和現時的水平比較,換算成現時市值,大約已經有250億元,堪稱當時的大股票。
當時這公司的物業,包括現時合和中心的地皮,當年稱樓高51層,預期在1974年落成,預計耗資1億元,但是最後要在1980年時才建成,更變成66層,成為香港當年最高的物業,投入的金額估計只有更高。其餘包括位於現時觀塘的合和大廈及干德道的康威園、雲景台及柏麗園等。至於當時部分物業,更轉租予軍部,年收入400萬,可以見到合和當年規模真是不小的。
上市招股的8月8日至11日,筆者翻查報紙報導,這公司在報紙上非常低調,廣告也少亦不多,但反應是非常熱烈,配合當時信和地產被黃氏家族收購停牌10日的利好消息刺激,地產股遭瘋搶,認購最後一日人龍處處。最後認購額達到30億港元,換成現時幣值真的會達到1,500億,為當年認購金額最大的新股之一,加上當年同時亦有幾隻新股如信德發展(242)、萬邦航運(158)使香港當時的銀根變得緊張,拆息亦變得高企,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
在上市當日,股市熱潮突然冷卻,股市下跌約4%,但無損購入此股的熱情,一開市股價已上至11元,升6元或120%,市值11億,換成現時幣值達550億元,因股市逐步向下,股價亦向低流,最低股價8.2元,升3.2元或64%,但收市少量回升,報8.75元,升3.75元或75%,市值8.75億,換成現時幣值,市值可達437.5億,一個股市王國誕生了。
其後股份5送1,股本增至1.2億股,加上股市熱潮關係,股價節節上升,在1973年2月23日,股價在全年業績前攀上29元的高位,市值增至34.8億元,較上市價5元,調整後已上升約6倍。以當年指數換算計,市值逾500億,有但其後業績出來,股價又回降,加上當年
假股票事件,合和是導火線,造成股價進一步崩跌,加上他投資的保利建築,亦因做假帳亦被除牌,禍不單行之下,在一年多後的1974年年底,股價降至不足1元的水平,至0.65元,跌幅超過98%。
由於他手上的物業多以大型商業發展為主,專注灣仔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合和中心耗用大量時間的資金,在其他華資地產發展商於利用手上資金低潮吸納大量地皮之下,合和缺乏貨如輪轉的物業,周轉上自然較吃虧。加上其具遠見的作風,例如過早涉足中國及東南亞,缺乏草根經驗,並無吃進香港於1980年代對普通住宅需求的大浪,進入新界的大型農地發展,反而投入回本期長的公路建設及基建投資,雖不乏創見,但利潤較少,於是集團逐步落後。其後分拆亞洲電力上市,利用所得資產進軍東南亞,興建高架鐵路,最後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泰國的高架路爛尾,又未取得賠償,其業務受到重大創傷,幸而基業未損,仍保住廣深高速公跌、合和中心及灣仔本業,於是憑2003年後的經濟復甦,公拆合和公路(737),其後也逐步回復,但和1973年盛況相差太遠,但已較其兄弟幸運。
至於大寶地產,由於大寶地產投資巨大資金於愉景灣發展,預期把之發展成渡假項目,由於回本期太長,於是造成重大債務,並錄得虧損,最後輾轉項目落入予香港興業(480),並改為住宅項目,其後把它打造成外國人在香港宜居之地,之後又進軍海產及天然資源開採,業務一直沒有起色,最後只剩下耀輝冷藏庫。
至於其上市地位,初由蔡世亮的海裕國際(240,前金佑地產、後易名i-China,後由惠記(610)購入並注入建築業務,更名利基控股)旗下的海嘉實業(506,現中國食品、中國糧油)因其耀輝冷藏庫的資產購入,順帶購入上市公司,並易名為海暉國際,其後海暉國際再購入母公司海裕國際的冷倉公司,成為一家業務良好的香港冷倉企業。其後蔡世亮引入袁天凡,最終演變造成一場股東爭奪戰,後由蔡世亮購回袁天凡股權了事,造成蔡世亮資金緊張,埋下盜用公司資金的伏線,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資金周轉不靈,危機終於暴露,最終被揭發盜用公款,但最終獲撤銷控罪,但上市王國就煙消雲散。最終由首鋼的曹忠接手,轉營
山西公路業務,並有各個富豪及中國金融機構入股,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談談這一些東西。
所以,如果要保持公司發展,長短棍要得宜,不要把重要資金投入過分長回本期的項目,協調好長短期現金流入的進度,否則周轉始終會不靈。
資料來源:
1. 合和實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5%92%8C%E5%AF%A6%E6%A5%AD2. 利基控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9F%BA%E6%8E%A7%E8%82%A13. 大寶地產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F%B6%E5%9C%B0%E7%94%A2%E7%99%BC%E5%B1%954. 負債10億計 昨缺席聆訊
股壇老手蔡世亮被頒令破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20404/25256045.白松露宴觸發 胡應湘姊弟情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8556. 胡應湘弟被永亨追債296萬 胡應濱為旗下公司擔保貸款
http://www.hkhotdog.com/archiver/?tid-11662.html
7. 蔡世亮父女涉串謀偷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614/128753758. 萊蒙集團(3688)招股前需注意的事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0759. 合和地產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06/LTN20130606008_C.HTM




純增長的紡織公司-天虹紡織(2678)(初步研究)(1)
在第100篇已經講過這家公司
1. P/E低: 約6-7倍,息Ok:約4.8%
2. 股價偏低:管理層不肯以股本融資,以借債成長
3. 匯率賺錢:借美元用人民幣還,以人民幣每年升5%計,基本上是無息貸款
4. 成長性:連續五年增長,工業股中頗少
5. 有越南概念:其在越南新廠的產能相等於中國的產能的接近一倍,預計一年後上市,以越南的概念來看,其在越南的投資可值$2-$3
6. 市場:主要為國內客戶(92.2%),不太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原料上升,都以人民幣付,抵消成本上升
7.併購:上市後由6個生產基地增至11個(不計越南及徐州大明),已經比上市前成長近兩倍,但股價只比上市高30%,嚴重偏低
公司公佈2007年年度業績,每股盈利較上年增22.7%,達2.37777億人民幣,扣除3,889.4萬人民幣的收購折讓,盈利仍達1.98883億元,又扣除通州的廠的營運利潤約200萬元,盈利約有1.97億元,雖較上年稍增約4%,計及人民幣升值約10%,以港幣計算的盈利約增14%,但公司純利率下跌了約2%,由8%左右,下跌至約6%,毛利率下跌超過2%,由15%,降至13%,可見公司環境頗嚴峻。
公司上半年盈利只得7,900萬人民幣,較上年下跌三分一,雖上半年營業額上升,但利潤下跌,主因為增值退稅減少及原料、人工及生產要素上升,在下半年,扣除收購影響後,下半年的盈利較上半年急增50%,可見公司增產,提高技術的以提升利潤暫時奏效。
自有盈利數字以來,公司已經是第6年增長,但只較上市時的招股價僅多30%(計及股息則多約40%),公司盈利頗為純正,沒衍生公具,沒亂發新股,沒太多的稅務優惠突然減少或增多,不是好像魏橋紡織的明增實減,不是好像那些華鼎(3398)、錦藝(565)等盤數有點不真實(紡織業股一向都是負債高,但這些公司現金情況不錯),這家公司盤數顯然像真度較高。
以總股數882,655,173股、收市價1.07元及,人民幣1:1.1港幣計算,公司表面市盈率
=(882,655,173 x 1.07)/ (237,777 x 1.1)
= 3.61倍
扣除收購折讓的影響後,公司的市盈率是:
=(882,655,173 x 1.07)/ (198,883 x 1.1)
=4.317 倍
由於公司處於淨借貸狀況,估值要打折扣,但公司派發的股息為多家同類公司最高,約有7.01厘,股值可稍加提升,加上有真的有越南概念(在越南投資已有四億),估值又可加分,但較同類的5-6倍(但它們大多倒退)的市盈率只稍有折讓。
老闆為改組國營工廠的能手,上市時6間廠均由改組而來,其後上市增購的7間也是這樣,公司不停擴張,已成為全國五名之內,盈利不停上升,技術也不停進步,業務開始向下游擴張,加上銀團放的是長期貸款,還要是美元,資金應不成問題,資金成本,計及升值因素,可能更是負的,老闆確實是一個較好的企業經營者。
但是大環境對大小型的紡織公司不利,增值稅減少、勞動法實行,原料及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利息上升,人民幣升值,美國紡織品限額及經濟衰退,始終圍繞著紡織業,但這家公司出口頗少(只佔10%),人民幣升值對其影響不大,配額問題及人民幣升值令成本升高以在越南設廠部分解決,利息上升問題由美元貸款解決,毛利下跌以提高技術解決。但其他問題仍在,困擾著毛利。
惟一可喜的是,公司已經做到相當的規模,在這場淘汰低技術、小型企業的中國紡織殲滅戰上,暫可過關,使公司的營業額仍可能有相當的增長,不過由於多種因素令成本上升,毛利率仍在下跌,加上公司借貸頗大,未來的擴張能力視乎能否向銀行繼續取得信貸,但繼續增加信貸對於盈利方面會有負面的影響。
公司在越南設廠,越南上市法規定有一年盈利可上市,該公司在越南的廠房已投資四億多,因紡織業的行業問題(要購入幾個月的原料,加工後才可賣出,數期也頗長),所以負債較多,因此有機會就一定上市,以集資擴大生意。
公司要收回成本,盈利要有約三千多萬,若要上市後獲得上市收益的話,附屬應要有要更多盈利,但是由於越南附屬剛剛投產,該廠仍未能提供盈利貢獻,所以上市資格也未能取得。
越南是一新興市場,所以股票亦可以較高P/E上市,保守地以15P/E計算,但是現在越南股市不振,能否以這樣高市盈率集資,是一個疑問。
越南附屬能不能上市是一個關鍵,附屬能在越南上市的話,公司的資金壓力有望紓緩,但不會改善太多,不過短期內能令股價有一定機會上升。
總的來說,公司市盈率較同業相若,但它的賣點則是同業之中有增長,加上派息頗高,未來的增長點在越南及中國的擴充能否成功,若成功的話,不出十年之內,規模應不下於建滔,若失敗的話,會招致財困,成為殼股。
如果以公司創辦人的魄力來計,成功機會頗高,但是在香港市場上,增長比它多,P/E比它低,財政比較健康也頗多,但領導人的眼光卻沒有這家公司深遠,最大的賣點莫過於此。不過大環境卻可能繼續令公司處於不利的境地,若公司繼續擴張,令債項偏高的情況持續,只會使盈利受損,若對公司領導人有信心的話,建議先觀望,再視乎情況,另行跟進。
下篇會跟進該公司的新聞。
東方報業業績簡評(0018)
持有淨現金近十億元,折合每股四毛多
持續下跌的盈利開始改善
扣除特殊的利潤,假設以往下半年盈利約五仙計,今年每股賺約十一仙,折合市盈率約九倍。
預計息率有超過五厘
扣除其現金計,其市盈率約:
(24-10)/2.6 = 5.5 倍
以 傳媒股20倍的市盈率計,應值:
(10 + 2.6 x20)/24 = 2.58元
以現價1.03元計,有150%的空間
如何挑選高息股
應某國內網站之邀,筆地特地撰寫一篇如何挑選港股中的高息股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香灌的股票雖然陷阱處處,但如果挑中了,因為估值低,確實可以賺得不少報酬,其中高息股的玩法一來可以穩定收息,二來可以用套利的方法,把較低息的股票換入一些較高息的股票,賺取資本的增值,以下是教大家如何挑選高息股:
(1) 避免選老千股
筆者已擬定了一個約700多隻股的老千股名單,定期會把新股及轉型股定格為各類的老千股,就算這些股派發高息也好,也只是鏡花水月,如果不小心誤買這些股誤當高息股,也許會導致不好的效果。
(2) 只挑選業務屬穩定的公司購買
一些周期性的股票,例如貿易、航運、金屬等,雖然有部分股票的股息非常高,但是他們的盈利大幅波動,派息也可以很斷斷續續,根本不適合作為高息股的配置,所以購買股票,應該主動挑選一些周期性弱的,例如消費零售、日常產品用工業、REIT等等。
(3) 挑選願意派發股息的
有部分公司,為了拉抬股價,可能在股價高時派發高息,但卻在股價低落時,雖然盈利豐厚,但派息也是按著股價來派,這一類的股票對股東根本不公平,也可迴避之。
(4) 挑選股息穩定的
在細看數據時,必需分析公司在盈利低落時是否願意仍派發高息,也需要留意公司的現金情況,如果現金高企的公司,就算盈利轉差,也是願意和股東分享成果的,這類股票也有一定的抗跌力。
(5) 挑選預期估值低的
挑選預期估值低的股票,如果是高息股,應該已立在不敗之地,相信只要時機—就,股票自然派發高息,你也可能獲得厚利。
(6) 盈利必需要穩定或者爆發式增長
在適合以上條件下,你已經找到願意和股東分享和股值低的股票,然後細看公司是否有盈利穩定增長和爆發的因子,如果有的話,請你不要再想了,大手買入股票吧。
以下就是挑選高息股的方法,相信大家總會有一些領悟如何找到高息股吧,因為告訴大家具體的股票名稱,無助學習,所以希望大家能試試找找心目中的高息股吧。
漢基控股(412)、馬斯葛集團(136)、民豐控股(279)業績之公佈(2)
由於已有10個回應,所以我會公佈答案:
就肉眼可見,這三家上市公司私的帳目是有以下特徵:
漢基控股(412)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24/LTN20080724018_C.pdf馬斯葛集團(136)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25/LTN20080725496_C.pdf民豐控股(279)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27/LTN20080727023_C.pdf(1) 三家公司都錄得虧損
漢基虧三點六億,民豐虧四億,馬斯葛虧兩億三千萬,三家公司約虧十億,約每日虧三百萬
(2) 三家公司虧錢的主因為證劵投資虧損
三家公司在按公平值計入損益之投資公平值虧損一項中都錄得一億到四億不等的虧損,為其虧損總額的70%-120%
(3) 三家公司均有大量投資物業
三家公司有均有過億的投資物業,但有一部分是如何的,相信大家都知道
(4) 全部公司都有大量股票投資
這些公司均有資產負債表均有一項"持作買賣投資","透過損益以公平值列賬之投資", "按公平值計入損益之投資",佔公司資產10%-40%不等,但是他們的投資劣績斑斑..另外大家都知道他們"投資取向"如何,肯定會因此而"繼續虧損".
(5) 所有公司都有應收貸款
這一系公司都是有一項神祕的應收貸款,佔其公司的資產的一大部份,這些資金借給誰,用作甚麼用途,我們不得而知...
(6)公司都有一定量的現金
公司有一兩億現金,準備之後(被人)做大世界之用...
據我分析:
他供股是要出錢,但帳面上有一項應收貸款,佔公司資產五成以上,但絕無披露其明細,那樣,他供股的錢的來源在哪…大家應該明白…
如何解決這些應收貸款?
"還錢"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收購前文的物業和一些垃圾項目,另外也可以把一些真項目高買低賣等
另外,他在披露上絕不是大股東,所以就算用他名字買賣都不是問題,但是監管機構會check得好緊,所以要用一些不知名離岸公司去隱瞞收購者身份….
這就是財技在壞的方面的用處了...
經濟日報關於張志鎔報導的問題
昨日看報,香港經濟日報(423)說了一些關於張志熔持有的Well Advantage Limited的資料。但部分資料是有問題的,特此在此談一下。
1. 涉內幕交易的Well Advantage,申報為BVI公司。根據港交所(00388)資料顯示,張志熔於2011年12月29日及30日,曾通過間接持有的Well Advantage增持恆盛,共購入2,775.6萬股,涉資3,562.66萬元。按: 據美國證監會
文件顯示,Well Advantage Limited 是一間英屬處女群島(亦可譯為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由張志鎔旗下的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全資持有。但是美國證監會的可能不懂找
招股書,其實中國海洋石油(883)母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00583)早於2008年已和熔盛重工(1101)有合作,並在2010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
以旗下Shining East Investments Limited購買38,418元認購熔盛重工3,848,5萬股,但其後一路潛水,以現價1.07元計算,虧損達2.67億元。
根據
聯交所持股披露資料,在增持恆盛地產(845)股份方面張志鎔先透過Novel Ventures Limited增持,其後Novel Ventures Limited 重組後,由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持有Novel Ventures Limited ,並增設Market Victor Limited,均有增持恆盛地產的股權。之後張志鎔成立Island Century Limited ,由其個人持有,又購入恆盛地產股權。最後在12月底,在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之下又成立Well Advantage Limited ,在12月29日
增持1,029.6萬股,平均價1.215元,次日又以1.324元平均價增持1,746萬股,合共斥資3,562.67萬元,平均價1.284元,以現價1.13元計,這批股份虧損426.24萬。
但是照筆者看,用這麼多公司持有股票,可能是方便融資,以及不容易給別人發現,前者的原因的缺水,後者或者真是要做一些神祕的事,結果今次真的不小心了。
2. 而直接持有Well Advantage的Rongying Capital,目前副總裁及首席財務官正是前任恆盛首席財務官程如龍。這段東西在
LinkedIn 才找到。綜合之前、
Webb先生、
恆盛地產招股書及毅興行的公告,程如龍先生在2003年開始
擔任毅興行(1047)的財務董事,其後在2007年
辭任,又嘗試擔任一家內地房地產公司的財務總監,不久又轉任中華煤氣(3)的附屬的財務副總裁,之後才在恆盛地產任職。

圖片來源: 明報
但2年之後,因張志鎔
另有任命,故辭任財務總監一職,並接任張志鎔旗下財務控股公司Rongying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 之副總裁及財務總監一職,統籌集團金融資產上的財務調動。
3. 張志熔私人業務涉獵甚廣,網上公開資料顯示,Well Advantage此前還曾參與A股IPO投資,入股杭州公司聚光科技,持股2.97%,為第7大股東。如果細心翻看
聚光科技(300203)的招股書,會發現不一樣的事情。根據這項資料稱稱,這間Well Advantage Limited叫做嘉成公司,但是在2009年8月29日香港註冊成立的,綜合
2011年及
2012年第一季報告,現在持股是2.67%,不是2.97%。招股書稱:
「嘉成公司系2009 年8 月28 日在香港依法設立的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證書編號為1367950,商業登記證號為51099646-000-08-09-A,自然人JOSEPH CHEN(其持有的美國護照號碼:711057***)持有嘉成公司100%股權,為嘉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陳一舟(JOSEPH CHEN),男,1969 年生,美國斯坦福大學MBA,現任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曾任中國人網(WWW.CHINAREN.COM)董事長,搜狐公司高級副總裁。其與王健、姚納新及朱敏無關聯關係。」
如果不懂陳一舟,可以看看這個
報導,不懂看到懂。今次經濟日報真是又再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如果細心看看,一定能發現問題。

之前這份報紙的母公司經濟日報(423)在越秀房地產IFC交易中好像被收編一樣,每天封面就是這座物業,連應該反對這單交易的事情都唔敢出來,一定話單交易會通過,如果他肯發聲話交易不一定通過,事情或許有轉機,就是這在這些缺乏經驗的記者面前,一定要再次嚴正地告訴他們,做錯的事一定不可以原諒,如果是有利益衝突,應以大眾利益為先,廣告讀者要求置於後,如果沒有公信力,誰人買你們的報紙? 這樣你們的廣告也不能賣多少錢呢。今次犯錯,大家又再上了一課。如果再是這樣,這份報紙我就不會再訂了,反正他們認為少一個客戶不算甚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