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時是轉交領導權的最佳時機?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q9.html

作者:約翰·戴維斯

領導權的傳承不應在當前領導人準備好離開時進行,而應在繼任者準備好領導時進行。因為決定一次成功傳承的關鍵,在於保持企業的積極勢頭,而領導力通常是企業勢頭的核心。現任領導不要等到企業勢頭降速或自己去世那天才傳承領導權。繼承人則要事先做出管理企業的規劃,並對成功繼承心懷感激,不讓當前領導人有被威脅或者趕走的感覺,重要的變革在你上任兩三年後才能執行。

 

  關於領導權的繼承,有一點我會反覆強調:領導權的傳承不應該在當前領導人準備好離開時進行,而應該在繼任者準備好領導時進行。

 

  這條建議並不意味著對上一代家族領導人不敬,或者暗示年輕一代的繼承人在沒有做好謹慎準備前接管領導權。準備好領導不僅僅是願意領導,而且需要繼承人擁有一系列的能力、價值觀及經驗來表明他符合企業未來的需求。

 

  這條建議也不意味著上一代領導人比下一代接班人遜色。其實,在許多成功的傳承過程中,上一代領導人仍然可以出色地引領企業和家族,並且在很多方面比接班人出色。我曾經幫助多家企業成功實現傳承,不少第一代領導人在80多歲的時候仍然做出驚人的貢獻。

 

  但是上一代領導人的能力並沒有繼承人的準備程度重要,因為真正決定一次成功傳承的關鍵,在於保持企業的積極勢頭。

 

  保持勢頭抑或錯過時機

 

  在我看來,所有組織都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勢頭。任何群體或企業的勢頭都較容易觀察,你能輕易體會到其中那種前衝、拖滯或後退的感覺。

 

  群體中積極的正面勢頭會給予人方向、能量和自信—領導群體所需的自信和領導彼此所需的自信。積極勢頭可以創造出多種有益行為,這類企業儘管會做出錯誤決定(誰能無過?),也仍然能從錯誤中反思並在下次做得更好。相比之下,靜止的勢頭比較難感知到,就如處於暴風眼中一般。在靜止的系統裡,人們觀望、焦慮並常常癱瘓,等待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當處於激烈競爭格局中的企業開始衰落時,它們就開始處於危險境地。業務衰退及組織上的負面勢頭會影響人們的信心、樂觀與熱情。這將在他們的工作意願、互信程度以及對風險的承擔能力中體現出來。停滯或處境艱難的企業通常更慢做出決策,它們會對投資持猶豫態度,對外部環境的關注不夠,因為它們更加關注內部問題,甚至可能停止創新。一個群體越拖延,人員就越向內看。關於內部事務的爭吵切斷了與外部環境的聯繫。當一家企業分心、減速及開始下跌時,它將成為競爭對手的獵物。對手會挖走其客戶和優質員工,並趁機取勝。企業發展勢頭的減速可能造成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開始下滑的企業通常會下跌得越來越快,撞地前受到毀滅性打擊。

 

  這就是發生在世界知名皮鞋品牌其樂(Clarks)身上的故事。這家企業以生產兒童皮鞋及Wallabee莫卡辛鞋聞名,並於上世紀70年代主導美國的休閒皮鞋市場。1993年,經過十多年的停滯勢頭和一年的公眾爭鬥,這家家族企業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他們在過去的167年裡曾是英國最佳僱主。在危機時刻,競爭對手Berisford公司提議用合理的價格購買企業,給了克拉克家族一個選擇,但很明顯對手只想拆解企業。經過家族成員戲劇性的投票鬥爭後,250位家族股東在最後一刻以微弱優勢決定保留並且重組企業。

 

  拯救Clarks的是59歲的家族女婿羅傑·畢打(RogerPedder),當時他擔任企業的獨立董事,在企業外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他是一位擁有國際零售經驗的成功創業家,但從來沒有領導過大型企業。當他被任命董事長時,利用企業所剩不多的那點正面勢頭將Clarks從皮鞋生產公司變革為知名品牌零售商。

 

  首先,他聘請了精力充沛的蒂姆·帕克(TimParker)領導全球範圍內的變革。帕克組建了一個有能力的團隊,包括英國最大百貨公司哈囉德(Harrods)的上任領導人彼特·博利格爾(PeterBolliger),開始重組企業。重組意味著對企業高管及員工行為慣例的痛苦改變。1996-2002年,帕克與其團隊將所有製造工廠轉移到國外,關閉了英國和美國的工廠來保持其國際競爭力,將節省下來的錢支撐企業的外包能力及其零售網絡的擴張。他們削減了1.4萬個在英國和美國的工作機會,但保留了總部2000多名員工。企業利潤開始反彈,並逐漸高昇。帕克離開企業後,博利格爾接替他繼續工作。羅傑·畢打在4年後退休,企業仍舊保持著持續上升的勢頭。家族企業2011年的利潤再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每位領導人都專注於建立正面勢頭上。

  如果讀者想瞭解關於克拉克家族的更多信息,可以在哈佛商學院多媒體案例庫中找到。這對於理解為何勢頭是企業健康的終極測量標準非常有幫助。

 

  對於企業家而言,關鍵在於:觀察並且監測你自己企業的勢頭。你可以用幾種方法加以測量:對變革的意願,對外部的專注,對持續改善、風險及創新的興趣。

 

  你也可以從財務指標中測量企業的勢頭,例如收入或資產增長率。但相對以上方法而言,這些指標存在滯後。在繁榮時期,企業業績不錯因為所有人都在增長,但也可能比競爭對手落後。這種情況克拉克家族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發生過—他們的增長貌似有著不錯的勢頭,但那只是因為他們過度關注內部。現實表示,經過調查後,羅傑發現「我們只是在說著高產率的廢話」,並被競爭者超越。

 

  同樣,企業也可以在財務指標上下跌,但是仍然充滿動力。我通常在經濟衰退時觀察到這種情況。健康的企業可以承受一段時間的低需求、低價格與其他壓力,因為儘管經濟狀況不好,它們仍然感覺自己在革新、適應和增強。

 

  企業勢頭與領導權交接

 

  領導者通常對企業的業績表現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領導人創建成功企業的承諾、動機以及能力可以創造或打斷勢頭。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企業勢頭,但領導力通常是其中的核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領導人的選擇與培養是如此重要,以及為什麼選擇領導權傳承的時機是那麼重要。

 

  沒有企業能夠承擔長期阻止職業經理人發展機會的代價。如果不能及時獲得機會,他們就會投奔競爭對手。當然,家族成員通常不會這麼做,他們更傾向於「疏離職位」,給上一代家族成員傳達這樣的信息:「這是你的公司,我不會擠破頭進來改變它或者領導它。」

 

  我見過喪失動力的繼承候選人,他們是出色的管理者,並擁有傑出的領導力,但在職業生涯中毫無進展。當上一代領導人最終做好退休準備時,下一代繼承人已經不再擁有熱情、動力以及能力了。他們喪失了信心,從而使能力退步。如果交棒的過程太長,就有可能錯過最佳時機:那時企業勢頭強勁,繼承人準備完畢,願意並仍然斗志昂揚。

 

  我們來看看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80歲仍然精力充沛、致力事業的領導人,仍舊控制並領導著新聞集團(NewsCorporation)。他避免將權力交給繼承人,並保持著對家族帝國的控制。這樣的領導人應該主動選擇離職還是由於死亡被動離職?在這種情況下,繼任領導人必然沒有現任領導人自信。現任領導人在這個職位上已經做得太久了。他們可能忘記的是,自己也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出色,而幾乎所有人都會在當上領導者後變得更好。

 

  對於他們而言,應當將發現並培養企業中的人才當作每天的日常工作。鼓勵並挑戰未來的領導人,將他們帶到高水平的業績上,並帶領他們走在勢頭的最前面。不要等到勢頭開始降速。

 

  拜託,不要等到去世的那天。

 

  給繼任領導人的建議

 

  冉冉上升的領導人通常性格急躁。我希望繼承人對領導者的位置有欲求,並熱切希望擔任領導;但我也同時教導他們不要高估自己,並且對傳承時機有現實的估計。的確,8年的等待時間確實很長,但是繼承人在承擔更重要的職位前確實需要進行周全的準備。

 

  我對繼承候選人的建議是:「如果從現在開始擔當大任,做出你管理企業的規劃。」你需要擁有已經準備好的計劃。領導權傳承的經典錯誤是,當前的領導人將新人提拔上去後問:「現在,你的計劃是什麼?」同樣的,你不能等到坐上CEO的位置後才問:「我現在想幹什麼?」你必須已經成竹在胸。

 

  從小處說,擔任更重責任的同時,你可以慢慢地執行這些計劃。你需要與當前領導人及其戰略一致。當你們的計劃互相吻合時,你就在成功的路上了。保持一致才能追求完美傳承。重要的變革在你上任兩三年後才能執行。

 

  繼任領導人也需對成功繼承心懷感激。如果當前的領導人有被威脅或者趕走的感覺,將會引起一場嚴重的爭吵。仔細想想,問題應該不是:「為什麼當前領導人會感受到繼任領導人的威脅?」歷史告訴我們,更應該是:「為什麼他感覺不到威脅?」

 

  弗洛伊德認為,兒子生下來是為了打敗父親而獲得母親的注意力。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古老故事:宙斯推翻了自己父親克洛諾斯,克洛諾斯則推翻了他的父親烏拉諾斯。在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誅殺了試圖推翻其政權的兒子亞歷克西斯。

 

  當領導人認為自己的領導戰略不被年輕一代尊重時就會引起衝突(特別是你,候選繼承人)。如果你不能精妙地處理好這些問題,就等著被上一代領導人阻撓吧。通常阻撓後你會反擊。一旦開始,就足以演變為一場長期爭鬥。你需要嘗試著避免這種衝突,這樣你可以從現任領導人的建議與支持中獲益。2012年4月1日,比爾·馬里奧特(BillMarriott)將CEO職位交給繼任者阿恩·索倫森(Arne Sorenson)時,仍然保留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International)董事長。處理好這些微妙關係,將為自己與企業創造出天衣無縫的傳承過程。

 

  我們再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傳奇報人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兒子唐·格雷厄姆(DonGraham)為例。唐在1992年繼任公司董事長及CEO,其後10年內,凱瑟琳仍舊留在董事會,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直至2001年去世。我開發哈佛案例採訪母子時發現,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著實感人,他們工作上的關係也同樣出色。這一切都建立在1979年凱瑟琳將唐提名為出版人後的幾十年間,他們之間的互相尊重與每日溝通上。所有人都明白,唐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就做好接管領導權的準備了。這是我見到過的最完美的一次傳承。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領導人龐奇·蘇茲伯格(PunchSulzberger)與其兒子亞瑟·蘇茲伯格(ArthurSulzberger)之間坎坷的繼承正在進行中。他們關於報紙與企業有著不同的願景、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夢想。在研究蘇茲伯格家族案例時我瞭解到,他們也對彼此有著充分的尊敬。當旁觀者認為亞瑟沒做好領導的準備時,他們都錯了。龐奇完全信任亞瑟的能力。傳承風波是因為雙方對亞瑟想做的變革無法達成共識,而亞瑟卻認為這是在變幻莫測的傳媒行業裡需要完成的。

 

  如果你的計劃與現任領導人的不盡相同,你就需要更努力地說服領導人,讓他相信你要做的變革是必要的,並且與企業核心價值觀一致,就像唐·格雷厄姆與凱瑟琳·格雷厄姆一樣。然後你要得到領導人對你本人和你所持計劃的支持。

 

  當傳承的道路坎坷不平時,以下是我的建議。記住在任何企業的傳承中,永遠會有你想要持續下去的東西,永遠會有你想要或者需要做出改變的東西。首先要討論的是連續性。大聲地對第一代說出這些話會有幫助:「我們會繼續堅持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可以改變一些東西,但整體來講企業文化會繼續下去,我們對利益相關者的忠誠會繼續下去,我們對高質量的追求會繼續下去。」

 

  首先向上一代現任領導人保證會持續下去的事情,之後你才有可能討論需要做出的改變。「我們需要撤換一些人員。我們正在開拓新的業務。我們需要一些新的管理方式。我們將更注重成本預算。我們的戰略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我們需要對此保持開敞的態度。」

 

  這段對話可能還不能完全讓上一代領導人放心。他們需要知道自己將會受到尊敬,享有良好的待遇,因為開創了豐功偉績而受到感激。通常提供給他們的角色是不夠的。最好讓他們確切地知道家族成員們需要並尊重他們未來的貢獻。當繼任領導人以這些方式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多數的傳承都會比較成功。

 

  說了以上這些,領導權的變更仍然是重要的一步。而傳承最好是由現任領導人帶領,引導繼承人踏入這個領域。第一代需要設定好時機,不是根據自己什麼時候準備好離開,而是根據繼承人何時準備好擔當領導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67

東方證券65億救市“真相”:未直接買入而以收益互換轉交證金專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600.html

東方證券65億救市“真相”:未直接買入而以收益互換轉交證金專戶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11-26 22:46:00

《第一財經日報》發現,在“股災”期間,有多家證券公司在參與救市,是以與證金公司進行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的方式進行的。比如,東方證券就是通過股票收益互換,先後兩次籌資近65億交由證金專戶管理。

在中信證券核心高管被查以及董事長退休風波後,近期一則來自證券業協會的有關中信證券虛增萬億收益互換交易消息又在業內掀起了一絲浪花。

這也給了眾多中國股民知曉“收益互換”這一名詞的機會。而《第一財經日報》發現,在“股災”期間,有多家證券公司在參與救市過程中,就曾與證金公司進行過股票收益互換。比如,東方證券就是通過股票收益互換,先後兩次籌資近65億交由證金專戶管理。

“這計入券商自營業務,不計當期損益。”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每家公司券商的情況不一樣,項目也不同,但這些項目都是計在自營項目下的。

盡管如此,記者從多個渠道求證,這些收益互換資產並不適用於證監會近日對券商自營凈買入“松綁”的要求。

券商以收益互換參與救市

響應救市號召期間,在兩輪斷崖式下跌過程中,眾券商先後以凈資產的15%、20%出資參與救市,但並非全部都選擇了二級市場買入股票或者以ETF申購參與救市。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一份東方證券公告顯示,2015年7月6日,東方證券與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簽訂《中國證券期貨市場衍生品交易主協議》及《收益互換交易確認書》,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的15%出資,即人民幣48.9億元,交由證金公司專戶統一進行運作。

當股災陰霾不散、股指二度探底之際,為進一步響應救市號召,2015年9月東方證券再度出資15.71億元,以收益互換形式交由證金公司設立的專戶運作。由此,東方證券通過收益互換參與救市的金額高達64.61億元。

東方證券通過收益互換模式交由證金公司管理資產的模式並非特立獨行。公開資料顯示,國信證券、興業證券等在二次參與救市中,也使用了收益互換業務。國信證券曾以凈資產20%的出資23.2億與證金公司開展收益互換交易於9月1將款項劃轉至證金公司指定賬戶。而興業證券在兩輪救市中,都采用了收益互換,光是第二輪救市就以20%凈資產出資7.63元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交易。

就連近日風波不斷,在救市中表面上沖鋒在前的中信證券也是通過收益互換來參與救市。光第二次救市中,中信證券與證金公司開展收益互換,投資金額高達54.34億元。

券商為何頻頻使用收益互換形式進行交易?什麽又是股票收益互換?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股票收益互換是指證券公司與符合條件的客戶約定在未來一定期限內,根據約定數量的名義本金和收益率定期交換收益的行為。其中,交易一方或雙方支付的金額將與特定股票、指數等權益類標的證券的表現掛鉤。原則上,雙方按照收益軋差後的凈額進行支付,不發生本金交換。

“這一定義運用在券商和證金公司身上,之間的角色可能要互換。”國內一家大型券商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券商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交易中,原本券商和客戶的角色就被顛倒了。證券公司就是客戶、投資者,而證金公司則扮演了上述‘券商’的角色。”

通常而言,投資者參與股票收益互換交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投資者將固定收益交換為與股價表現掛鉤的浮動收益,另一類是投資者將持股收益交換為固定收益。

第一類是指,持有現金或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者可以向證券公司支付固定收益,以換取股價掛鉤的浮動收益,間接實現客戶投資標的證券的目標。第二類中,投資者可鎖定已有的持股收益,將未來股價損益全部支付給證券公司,換取固定收益,實質是將權益類投資轉化為固定收益投資。

面對股災的肆虐,券商成為僅次於證金公司的救市主力。7月4日,21家券商聯合公告稱,以凈資產15%的比例、不低於1200億元出資投資藍籌ETF,並相應提高自營業務規模。此後,證券公司又以不低於凈資產20%的資金向證金公司輸血超千億。

上述券商內部人士稱:“從救市情況來看,證金公司跟券商之間的業務關系應該屬於第一類。因為救市所買的股票都是新開倉的。那證券公司把資金交付給證金公司,並在合約到期日或者某一時點支付固定收益給證金公司,自己承擔證金公司的證券投資收益。”

在21家券商發出的聯合公告中顯示,上證綜指在4500點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額基礎上,證券公司自營股票盤不減持,並擇機增持。

“我們公司因為沒有參與救命,所以對證金救市的收益互換結構並不清楚。”該證券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雖然這屬於證券公司自營部分,但不見得證券公司完全承擔證金公司的投資收益。也有可能與證金約定了投資收益與某一基準表現掛鉤。超出基準部分收益(或損失)歸證券公司。”

還原券商參與救市

自10月走出漂亮的反彈行情後,11月的A股市場依然洋溢著大盤飄紅的喜悅。截至11月25日,上證綜指報3647.93點,較股災期間的低點2850.71點累計反彈幅度高達28%。

在IPO重啟、市場逐漸轉好後,中國A股市場步入了正常化。隨之而來的是,救市參與機構資金運作的逐漸回歸正常化。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一份證監會向各地證監局下發的通知要求,取消券商自營股票每天凈買入的要求,券商自營交易恢複正常,可靈活調整倉位。

在股市步入正常化之際,再度回顧下股災期間的政策應對,或許更能理解此番監管對券商自營松綁的用意。

在此之前的7月9日,證監會印發《關於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共同做好維護證券市場穩定運行工作的通知》(下稱《維穩通知》)就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參與護盤作出部署,其中第四條要求“保持股票每天自營凈買入”。

荀玉根表示,11月份這份通知與4500點不減持是兩回事。7月4日的公告21家券商針對當時股市大跌的自發承諾,與證監會的《維穩通知》有別,暫時沒有變化。簡單來說,自營盤7月4日前倉位維持4500點不減的自發承諾未變,之後維穩要求的凈買入可以賣出。

在第一輪救市中,市場的恐慌情緒依舊,市場仍處於極度脆弱。在暫短反彈後,股市再度回歸千股跌停模式。在二度救市中,券商公司以2015年7月31日凈資產20%的比例出資投資權益類股票,並相應提高自營業務規模。

對此,有媒體報道稱,算上券商權益類2000億投資,維穩期間用的證金公司2600億信用額度買入的藍籌,加上12000億劃入證金公司賬戶的部分,最保守估計本次松綁涉及的股權類投資規模超過5000億。

但《第一財經日報》從多位業內人士求證到的結果是,券商自營不減持松綁部分,並非全部涵蓋上述5000多億部分。而是僅限於券商自營賬戶中所持的證券部分。

招商證券非銀金融行業研究員洪錦屏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券商以凈資產15%、20%部分拿出的資金都劃給了證金公司或者匯金公司以及相關的投資賬戶,這部分金額的操作本身不是由券商自營賬戶操控的。

在券商自營不減持松綁後消息傳出的當日,A股市場並未被所謂的“退出論”所震懾。相反,在券商股的帶動下,A股市場震蕩收紅,守住3600點大關。

荀玉根稱,此事件對市場影響有限,隨著市場企穩回升,成交額已經恢複到八千到一萬億,資金開始入市,11月來銀證轉賬、新發公募均明顯增長。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