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本理財式微,結構性存款能否取而代之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而從去年11月征求意見稿下發,銀行等各大機構就已進入備戰狀態。根據新規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隨著剛性兌付預期將打破,銀行保本理財勢將退出歷史舞臺。而具有保本特征的結構性存款正在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並成為2018年一季度最大的黑馬。

根據人民銀行統計,僅2018年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就達到了18409.76億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1771.11億的增量。在業內人士看來,結構性存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存款定價能力,但無法成為銀行的核心負債工具,“假結構存款”更是帶來了不小的監管風險。

一位接近地方銀監局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可能會有所加碼,並對個人結構性存款業務明確“雙錄”要求。

結構性存款一季度暴增

興業研究分析師梁世超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從2017年開始的確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特別是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同比和環比均有明顯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僅2018年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就達近1.9萬億元,而中小型銀行更是貢獻了超過半數的增量。

梁世超稱,目前發行的非同業保本理財在記賬時也計入到“結構性存款”科目,經計算,2017年有60%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是保本理財增長。2018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結構性存款的增量中多數是結構性存款產品。

中金公司固收部董事總經理張繼強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暴增的背後是銀行的“存款荒”。

記者註意到,在結構性存款驟增的同時,是傳統活期存款和協定存款的增長乏力。以上海地區為例,非金融企業一季度境內企業本外幣活期存款和協定存款分別減少1083.75億元和766.17億元,而本外幣結構性存款和保證金存款分別增加805.70億元和631.37億元。

張繼強進一步分析到,存款荒源於幾個方面。第一,算作一般存款的保本理財在資管新規後將消失,銀行只能通過結構性存款加以替代;第二,銀行普遍反映留存不住存款,信貸等派生存款後很快流入貨基、理財,一般存款留存率下降,這與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利差過大有關;第三,對於LMR(流動性匹配率)等指標,一般存款的系數高,同業存款系數很低,倒逼銀行增加一般存款;第四,同業理財萎縮,但資產收縮則異常艱難,銀行理財只能轉為發力個金業務,同表內爭奪一般存款。

在他看來,結構性存款目前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貨幣市場利率與執行法定存款利率的利差過寬,銀行低成本存款增長不及預期,導致銀行必須通過市場化定價手段吸收負債。結構性存款屬於存款,不占用同業負債指標,是銀行穩定負債的重要來源。

保本理財的替代品

張繼強認為,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已經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但是無法做到完全替代。

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看,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需要有金融衍生品的經驗和相應資格。相對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的成本稍高,資金運用靈活度弱化。而結構性存款如果鑲嵌的是“假結構”,中長期看還面臨較大的監管風險。

另一方面,對儲戶而言,結構性存款畢竟回報有風險,接受度要弱於保本理財。而且對於不少企業,結構性存款算作衍生品業務,參與門檻更高。

結構性存款究竟是存款還是理財?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個人業務零售端,結構性存款業務通常被囊括在理財業務中;在央行網站上的銀行信貸收支表中,這一產品通常會記在存款項下。而在實務中,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銀行向個人推薦的結構性存款業務多為保本型,有些支行客戶經理甚至並不能說出結構性存款與保本理財的區別。

與結構性存款一樣被市場視為保本理財的替代產品的,是券商的收益憑證。

某券商資管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券商收益憑證相當於券商發行公司債券。而與證券公司發行的公司債不同的是,收益憑證期限較短,通常按月發行,期限分30天、60天、90天不等。另外,券商發行收益憑證無需交易所審批,有較高的靈活性。

“收益憑證以券商自身信用背書,是券商發行的唯一能夠保底的金融產品。與此同時,由於發行規模不得超過券商凈資本的60%。”他進一步介紹到,在資管新規出臺後,收益憑證由於具有保底特征在發行時往往比較搶手,但談不上是零售業務的發展重點。

結構性存款是否能替代傳統存款成為攬儲的主力?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攬儲方面,結構性存款對於銀行來說也並非“一招鮮吃遍天”。

工商銀行一位對公客戶經理表示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並不是他們最看重的攬儲工具,相比之下,他們更希望會通過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來攬儲。央行數據也顯示,大行的結構性存款在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中占比最少。

梁世超認為,客觀來看,結構性存款的發展的確助推了利率市場化的進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銀行對存款的自主定價能力。“但和傳統的執行法定利率存款(即核心存款)相比,目前結構性存款存量仍然很小,在銀行負債占比較低。”

他認為,多數結構性存款期限較短,由於部分活期和1年期以內定存屬於非利率敏感型存款,市場存款利率提升對這部分存款影響短期內有限,因此結構性存款還難以替代執行法定利率存款。

“假結構”為何存在?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結構性存款總量迅猛增長的同時,“假結構性存款”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所謂的“假結構性存款”,就是由於期權觸發的可能性極小,對應的產品並未與衍生品建立真實掛鉤。招商證券認為,當前結構性存款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實際收益率,並非銀行衍生品業務能力強,更多是因為觸發較高收益的條件為確定性事件。

除了技術層面容易實現,客戶對於風險與收益的錯配預期也是“假結構”存在的原因之一。

“由於大多數客戶難以接受非保本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所以只能做成並不真實掛鉤衍生品的‘假結構’。”一位城商行人士稱。

理論上講,結構性存款分為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和非保本型結構性存款,保本型產品本金用於購買固定收益證券,僅用利息買入期權,而非保本型產品則是在購買固定收益證券的同時賣出一份期權,本金面臨損失風險。

招商證券表示,很多投資者也將結構性存款視為存款的替代品,風險上視同存款,但收益上卻看齊貨基。資管新規要求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不得保本,理財嚴格作為表外業務,由投資者自擔風險,但投資者對高收益、低風險資產的需求仍然存在。

因此,對於某些銀行來說,假結構是常用手段之一,銀行實際承擔高昂成本,保本理財轉型結構性存款,在短期內難以緩解銀行負債端的高成本壓力。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內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結構性存款的發展,各方也在探索創新,未來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衍生品市場的大規模擴容以及市場深度的培養。”梁世超稱。

在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看來,第一,金融監管部門應盡快建立健全綜合統計系統、統一報告制度和業務標準;其次,監管層應加強產品銷售環節的監管,確保投資者適當性;最後,投資者應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分散投資,合理配置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