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克強:今年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將推“債券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1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林鄭月娥,頒發了任命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國務院第678號令。

據新華社報道,李克強首先祝賀林鄭月娥當選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李克強表示,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你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工作,全力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內地交流合作。香港的發展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目的就是進一步密切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繼續為香港發展註入新動能。只要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有利於內地和香港互補互利、有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三大中心地位的措施,中央政府都將一如既往予以支持。

李克強希望林鄭月娥不負眾望,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認真謀劃香港整體和長遠發展,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更加註重改善民生,讓香港民眾更多受惠;高度關註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為香港發展邁上新臺階營造穩定環境。

林鄭月娥感謝中央政府對她的任命,以及對香港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將盡職履責,全力做好工作,不辜負中央政府的信任和香港市民的重托。

楊晶主持頒發國務院令儀式。楊潔篪參加會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55

梁振英將組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 概念股集體暴漲

4月12日消息,據人民網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下周將率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預計6月底前,就大灣區規劃發展事宜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交意見。

梁振英11日表示,訪問將於下周三至周五進行,同行人員包括政府官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策略發展委員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等。

他指出,香港在現代服務業、金融、法律、會計、建築等方面具備優勢。香港重視與廣東省的合作,更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香港特區政府此行旨在把握時機,推動香港積極參與到規劃工作去。

據悉,在三日的行程中,訪問團將到訪珠江西岸五個城市,並與廣東省有關官員會面。

今日早盤間,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多股暴漲,珠海港、鹽田港、格力地產、珠江實業等大量個股開盤即封死漲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28

收盤分析丨滬指盤中失守3200點 雄安、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全面回調

周一(4月17日),早盤滬深兩市跳空低開,隨即下探,維持震蕩下行的趨勢,午後雖有小幅回升,但強度偏弱,滬指盤中擊穿3200點,創業板指數創階段新低,滬指臨近尾盤小幅回升,重新站上60日線至今日收盤,兩市繼續收陰,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放量。

截至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222.17點,下跌23.9點,跌幅0.74%,成交額2,272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450.86點,下跌69點,跌幅0.66%,成交額2,730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868.28點,下跌19.18點,跌幅1.02%,成交額663億元。

盤面上,早盤雄安新區、次新股兩大板塊成砸盤主力,一帶一路行情回暖。午後滬指跌破3200點後券商護盤,尾盤金隅股份回封漲停,工商銀行、中國平安等拉擡指數,市場跌幅收窄。

資金方面,央行今日開展4955億MLF操作,其中6個月1280億元,一年期3675億元,六個月和一年期利率分別為3.05%和3.20%,與上次持平;今日未進行逆回購操作,當日有200億逆回購到期。

熱點板塊:

一帶一路板塊小幅反彈,北新路橋漲逾6%,光正集團漲逾5%,連雲港,西部建設,中國電建,浙富控股漲逾3%,中工國際,華聯控股,特變電工,寧波海運,石化機械、杭蕭鋼構漲逾2%。

白酒板塊今日漲幅居前,水井坊漲逾2%,瀘州老窖,伊力特,五糧液,古井貢酒漲逾1%。

跌幅榜上次新股,河北,國防軍工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

1、工信部網站消息,2017年1-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57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7.7%,其中海船為440萬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5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4%,其中海船為254萬修正總噸。

2、在4月17日召開的2017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上,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立東表示,要加快互聯網升級,強化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應用技術的設計,加快5G研發實驗。

機構觀點: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3月和一季度數據預示,未來庫存回補接近尾聲和金融去杠桿是拖累因素,但出口、制造業投資、新政治周期帶動基建、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等回升在需求側支撐經濟新周期,供給出清PPI高位企業盈利改善。近期金融反腐去杠桿、房地產調控等對股市有一定影響,但基本面持續改善,維持中期震蕩向上,A股結構性牛市=新周期+低估值真成長+改革判斷,每一次回調都值得買入,每一次回眸都令人心動。

平安證券認為,受雄安新區設立的影響,近兩周環保板塊整體漲幅較好,包括先河環保、首創股份等河北本地布局較多的公司保持連續漲停,其他間接受益公司包括碧水源、清新環境、雪迪龍、長青集團等亦出現不俗漲幅,但隨著雄安主題熱潮退去,雄安新區概念股今日分化較為嚴重,但仍強烈看好雄安主題的持續發酵,並堅定認為環保板塊將持續領跑雄安概念,建議關註擁有領先技術與雄厚資本的環保白馬公司。

大摩投資認為,今天指數低開低走,兩市量能跟上周五基本持平。從技術面來看,今天滬指跳空低開,這樣在3230點一線又留下一個跳空缺口,結合4月5號的向上跳空缺口,滬指目前形成了典型的“島形反轉”形態。如果近期無法回補這個缺口的話預計指數仍將繼續向下試探3200點一線的支撐力度。從基本面來看,近期監管層持續發聲要求嚴查股市異常資金,同時金融反腐也在持續推進,近期大量莊股高位跌停也反映出了資金目前風聲鶴唳的狀態。短期無論基本面和技術面都不支持做多,建議投資者短期還是謹慎為宜,多看少動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41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機場城市”PPP項目年內啟動

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今年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合作,繼續為香港發展註入新動能。

而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地帶,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和亞洲博覽館,一個占地約25公頃的SKYCITY航天城項目正在醞釀中。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地區最大型的旅遊發展項目之一,或將成為香港旅遊業新的動能所在。

SKYCITY航天城項目的籌建方為香港機場管理局(下稱“香港機管局”),機管局為香港政府全資擁有,負責香港國際機場的建設、營運和發展。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SKYCITY航天城項目醞釀已經多年,去年以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之下,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推出。他對於航天城的定位是對標香港迪斯尼的另一個香港旅遊新地標。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日香港機管局已經就該項目向全球的發展商公布了意向書邀請函,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招投標。

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

航天城的投融資、運營模式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因為機管局屬於政府機構,但航天城是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該項目和以往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的模式有很大不同,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

香港機管局方面的投入主要體現在土地方面,但是和傳統的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不同,該項目並不會要求開發商在投標時一次性支付地價,而土地本身的價值反映在未來的利潤分配方面逐漸兌現。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項目以土地分租形式批予開發商,租期約50年,而項目的價值充分體現可能要在10年後。

項目在建築階段,發展商無須繳納保證租金;當開始營運後,發展商收入按約定比例繳納分成;發展商第8年之後開始繳納分成或交保證租金,二者以金額高者為先;第25年後,分成比例會按約定提升。最後,按照規定,項目50年到期後,土地的所有權歸還香港機管局所有,並按當時情況處理。

“我們希望引進的不是短視的發展商,”林天福表示,這個操作主要是既讓獲選的企業有發展空間,也讓香港機管局有足夠的保障。由於發展商不用在項目初期便一次性繳交全部地價,這會增加它的靈活和積極性,讓發展商專註於航天城的長遠發展工作。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從地理位置來看,航天城毗鄰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大樓,該機場每年接待的本地和國際旅客超過7000萬人次,貨運量超過450萬公噸。從香港國際機場出發,可於5小時內飛抵全球半數人口居住地。待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全面運作後,預計到2030年,機場每年將可處理超過 1 億人次的客運量。

航天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地帶,隨著鄰近的港珠澳大橋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可加強香港國際機場與本港及珠三角地區的聯系,兩小時車程可覆蓋人口約60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7萬億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林天福稱,一直以來香港機場主要把重點放在了物流、油庫、貨運站、飛機維修等上遊的產業,而航天城項目將重點放在產業鏈的下遊。這一占地約25公頃的土地上準備建成集酒店、商場、餐飲、全天候室內娛樂的綜合項目,未來會引入新的體驗式的娛樂業態,並配套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

不過,對於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林天福也有所考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項目最大的風險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吸引到遊客。

去年前11個月,各地訪港旅客下跌超過5%,盡管去年四季度開始止跌回升,但來自香港旅遊業對自身吸引力下降的擔心並沒有因此減少。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對此表示,期望增強本港旅遊基建項目競爭力,吸引旅客來港。

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機管局未來在評標的時候,除了註重發展商財務發展方案,更主要是看業務發展方案能否吸引旅客。

根據林天福介紹,整個第一期的綜合零售、餐飲及娛樂發展項目只有一個發展商,具體的引進商戶工作由發展商來進行,因此,在招投標階段,機場管理局看中的不僅是發展商的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其經營理念、經驗,以及對整個航天城項目的理解,要充分評估發展商是否有實力來建設和管理這一項目。

而且,面向全球招標,對於發展商的行業、地域並沒有特別的限制,既可以是地產商,也可以是旅遊基建的開發商,目前已經有歐美、內地、亞洲和香港本地的發展商向香港機管局詢問。

另一方面,林天福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購物中心受到來自電商的沖擊,這種風險在項目的規劃中不得不考慮,要在零售方面做出改變。因此,項目的定位更傾向於娛樂、餐飲、酒店等體驗式服務,其根本是一個旅遊項目,由體驗吸引的遊客自然會給商場帶來客流。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多個城市不斷開通國際航線,是否給香港機場的客流量帶來分流,這也是航天城未來是否有那麽大的人流量的重要保證。

林天福告訴記者,內地城市開通國際航線是必然的,但未必表示香港的優勢就會減弱,關鍵還是要看香港自身如何發展。

“香港相信自由經濟,給旅客選擇,關鍵是香港機場要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香港的發展也是如此。”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80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沙港區三期工程建成投產

據中新社報道,廣州港集團2日稱,投資近7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已全面建成投產。連同早已投產的南沙集裝箱一期和二期工程,該港區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裝箱船。廣州港集團稱,此舉將鞏固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基礎,為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廣州港南沙港區三期工程項目。2012年8月,該三期工程進行大規模吹填造陸。

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位於廣州南沙區龍穴島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的下遊,具有6個萬噸級深水泊位和24個駁船泊位。該項目的建設對於滿足珠江三角洲集裝箱運輸快速發展需求,適應集裝箱船舶大型化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集裝箱一期、二期工程已於2004年、2006年陸續投產,如今隨著南沙集裝箱三期工程的竣工,廣州港南沙港區主岸線總長度已達5718米,有16個萬噸級專業化集裝箱深水泊位形成規模運作,配備有適應超巴拿馬型(例如超級油輪和超大型集裝箱船)集裝箱船作業的裝卸岸橋61臺。

廣州港集團介紹,目前,南沙三期碼頭已開辟5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計劃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00萬標準箱。今年一季度,南沙三期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6.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1.66%。

廣州港集團同時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南沙郵輪母港共接待出入境旅客115582人,同比增加46218人,增長6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26

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貫通越來越近 為粵港澳大灣區搭建重要骨架

5月2日,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迎來重大節點,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安裝到位,標誌著全長22.9公里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5月3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旅檢大樓合龍。一橋連通三地氣勢如虹。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有望在6月底實現橋島隧工程暨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這個投資金額龐大、關系粵港澳三地和珠江兩岸未來經濟發展格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備受關註。當地區域經濟觀察人士稱,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及通車對於緩解珠江口兩岸的交通壓力、增強兩岸之間的聯系將起到重大的作用。與此同時,未來通車後車流量及其背後的經濟效益也將成為關註的焦點。

搭建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橋梁

港珠澳大橋的主體工程完工意味著大橋正式投入使用的日子不遠了,這對於緩解珠江口東西岸的交通壓力意義重大。

近年來,珠江口東岸地區,包括香港、深圳、東莞等地的發展實力和進程都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地區,包括澳門、珠海、中山等地。原來虎門大橋是珠江口東西岸唯一的過江通道,而隨著近幾年整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兩岸聯系的不斷增強,虎門大橋經常車滿為患,在當地的論壇上經常見到居民吐槽虎門大橋嚴重堵塞的情況。

此外,香港、澳門和珠海城市建立起直接相連的通道,對於推進珠江口西岸地區和東岸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港珠澳大橋的貫通將香港與珠江口西岸地區城市聯系起來了。香港可以更加方便地與粵西地區搭建聯系通道,經濟活動和經濟力量也能夠更順暢地輻射過來。”

譚剛也認為,港珠澳大橋將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交通聯系、人員往來,使得大灣區的建設搭建起最重要的骨架。“交通設施是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只有當交通設施越來越多、大灣區的東西部兩地之間的交通更加通暢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才能更加順利。”

車流量是衡量大橋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

港珠澳大橋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技術難點很多。此前就有報道稱,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鋼結構制造難度堪稱中國第一。

這些技術難點既有當年的規劃設計領域,更有施工和各種技術方案的解決。不過,在區域觀察者看來,技術不足為懼,通車之後的經濟效益才是即將要面對的問題。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技術方案大家都覺得問題不大,因為中國建築力量強大,無論是建橋、建隧道還是地表上的大樓,所有的建設技術和各種難關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中國都已經掌握了。隨著港珠澳大橋技術問題的解決,需要進一步解決成本回收和經濟效益上的挑戰。

曲建認為,通車後的車流量是衡量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指標,也將是影響港珠澳三地經濟最核心的問題。如果通車量增長比較快,通車量比較大,這個橋建設的經濟價值也會發揮出來,與此同時也會帶動三地的經濟發展。“只有物流動起來,資金流才能動得起來。如果通車量比較大,顯然這個項目建設得很成功;如果車流量沒有達到預期或者比較少,那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方案要再次評估,進行一系列相應項目的改善。”

期盼大橋延伸範圍更廣

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大橋本身,還在於大珠三角區域內的各城市之間利益關系的重新梳理。

譚剛仍期待,通過制度上的改進、交通管制的調整、政府之間的創新,把港珠澳大橋的作用進一步延伸到深圳、中山等城市,使得它的作用能夠更大範圍、更大限度地發揮出大橋應當承擔起的作用。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如果大橋能夠向東延伸到深圳來,那麽深圳到珠江口西岸的大量車流能夠借助於大橋向西輻射。當然,這些交通、幹線怎麽規劃和連接,需要進一步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63

發改委稱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在編制 概念股午後集體拉升

5月12日消息,午後粵港澳大灣區急速拉升,截至發稿,珠海港強勢漲停,深赤灣A、鹽田港、塔牌集團、廣州港等個股均有拉升表現。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此前表示,國務院有關部門、包括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在跟香港有關部門緊鑼密鼓的對接,研究編制起草粵港澳大灣區相關規劃。

今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能合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深圳衛視記者提問道,“粵港澳大灣區方面在“一帶一路”的開放過程中應該怎麽發揮自身的優勢,跟沿線國家形成新一輪的開放合作?此外,我們知道深圳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新一輪的“一帶一路”開放過程中,深圳應該發揮什麽樣的作用?”

寧吉喆表示,香港在我們整個國家“一帶一路”的構想中發揮重要的平臺作用。正像十多年前在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向西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樣,可以發揮香港的許多綜合優勢、橋梁作用,在“一帶一路”當中為企業更好的服務。還有香港服務業的優勢,香港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作用都可以在“一帶一路”構想的實施當中更好的發揮。

大灣區規劃,因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出,也跟“一帶一路”有關聯,同時也是我們大區域規劃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現在國務院有關部門、包括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在跟香港有關部門緊鑼密鼓的對接,研究編制起草相關的規劃。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必將發揮新的重要的作用。相信無論是在“一帶一路”構想的實現當中,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都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51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 深港關鍵要實現“一國兩制”下的高效暢通

深圳的制造業要和香港的服務業巧妙結合,兩地要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暢通。

在5月12日深圳創新研究院舉辦的深港圓桌會議上,多位政商學界人士認為,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順利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的規劃與建設已被提上重要日程,大灣區內的 9 座城市、2 個特別行政區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珠江東岸的兩大核心,香港和深圳人口總量占整個大灣區人口總量的 30%以上,經濟總量占整個大灣區經濟總量的 45%以上,在金融、科技、貿易、基礎設施、專業服務等方面各有獨特優勢。

與全世界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一個顯著的區別是有3個獨立的關稅區和2種政治經濟制度。在即將到來的粵港澳大灣區時代,兩地如何應時而發、順勢而為?面對發展的新機遇,兩地合作需要什麽新思路?上述圓桌會議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深圳制造業和香港服務業要有機結合

那麽,未來深港關系會如何呢?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認為,深港關系無非是三種:一種是競爭關系,一種是合作和毗鄰相助,另外一種是競合關系,兩地攜手前行,有一定的競爭和合作,能夠保持一種地區的經濟活力。

但是他也提醒一個事實: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城市像深港一樣,跨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兩地居民的活動半徑彼此覆蓋。另外,兩地經濟往來頻繁,很多香港人跨境到深圳公幹。這其中, 相當一部分從事制造業。

張玉閣說:“深圳的制造業其實已經不是傳統的制造業。它和香港的制造業,不管是香港本土的制造業還是香港在珠三角的制造業,都有很大的差別。深圳現在的產業鏈處於向外擴展的階段,有一種外溢功能,如何與香港的金融投資和服務業有機地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加總,值得探討。”

具體來說,深圳的創新和催生新產業的平臺功能可以和香港的研發、發明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進一步整合。就拿知識產權保護來說,一些科技公司考慮到專利保護,喜歡在香港簽合作協議,因為他們覺得用香港的法律保護知識產權更強一些。

這種產業的整合對於香港的科技創新來說,也是好處多多。張玉閣說:“我個人認為香港要發展創新及科技的話,如果不能夠對跨境資源進行整合,那麽它靠自己發展起來會非常艱難的。怎麽去把香港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這也是香港需要考慮的。”

深圳也已經在考慮進一步發展創新。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盛華說,作為一個行政級別不是很高的城市,深圳要獲得各種的高端資源其實存在一個巨大的體制障礙。這就意味著,它要走跟其他的城市不一樣的路子,可能還得從創新的角度來發展,也就意味著它要通過創新這條路吸引高端的資源。

鄧盛華說:“深圳的創新有自己的特色,科技的發展方向跟北京、上海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一樣,深圳的創新是應用導向的發展。”

探索“深圳綠卡”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涉及到產業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交通能源等方方面面。如何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增強香港、深圳、廣州等核心城市輻射帶的作用,充分發揮深港發展的合作潛力,尋找合作的突破口?

深圳市發改委區域規劃處處長盧文彬認為,規劃的關鍵在於“一國兩制”下,促進灣區內各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

他說,現在既要在戰略層面解決一些體制的束縛,也要從細節入手解決“大門敞開,小門關著”的問題。“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了很多年,前海不少先行先試的具體政策還沒有落實,很多原因還在於一些方面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的意見存在一些分歧。”

他補充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理念,能夠把一些問題真正落地,比如說前海人民幣跨境流轉的問題,讓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真正能夠便捷高效地流通。”

目前,深港兩地在上述人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障礙仍然存在。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是重要的科技灣區,但目前境外人才和國際人才交往的限制非常多。

盧文彬建議探索深圳立法來解決人才問題,消除一些細枝末節的障礙。他的建議包括:先行先試,探索“深圳綠卡”制度;擴大養老、醫療對境外及外籍人才的覆蓋範圍,實現本土生活無障礙;開展外籍創新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國民待遇試點;在深圳機場以及條件成熟口岸,對外國人實施144小時以上過境免簽政策。

深港插花地的合作推動兩地科技創新

深港兩地政府在合作上已經邁出了新的步伐。今年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計劃將面積約1平方公里、原屬深圳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科創為主軸,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關高端培訓文化創意和其他的配套設施,目標是吸引國內外頂尖的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河套。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說,香港政府致力於推動創科的發展並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促進官、產、學、研的合作,構建一個具有活力的科創生態系統環境。深圳則擁有強大的科研產業的實力,也是國家科創事業的先鋒,兩地在港深創新和科技園的合作一定能夠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目前,深港雙方已經成立聯合專責小組,針對河套地區的發展重大事項進行協商。

楊偉雄說,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面積非常大,將會是香港歷年來最大的科創平臺,全方面推動香港的科創發展,包括推動科技研發落地、鼓勵與國內機構合作,推動香港的再工業化,支援初創企業,協助中小型企業升級轉型,發展智慧城市等。與此同時,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也將吸引不少內地以及世界各地頂尖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進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的超級航母。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也對上述深港科研合作基地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說:“深圳有產業基礎,香港有自由港的特殊優勢,如果能夠把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鼓勵深圳的一些高科尖的企業,尤其是像華為、中興、騰訊、華大基因這樣一系列的大企業在河套區設立大型的研發平臺,對香港建立新的產業群非常有幫助,對這些企業本身提升國際化的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35

楊沐:不要錯誤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設想

李克強總理今年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引發了廣泛的關註。“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中,但這是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

廣東的很多學者、官員討論了多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思路是粵港澳合作的深化,但是我們是否關註到,李克強總理在闡述這個思路時強調的是什麽?近段時間媒體和地方官員都在討論粵港澳大灣區,這非常好,但是如果大家的關註點都放在怎樣利用這個機會給自己增加投資、提高GDP增長速度,我感到這是錯誤地理解了中央的戰略思想。

不能錯誤理解中央的戰略思想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前面講的是要繼續全面正確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後面講的是要“依法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還講了四個重點:第一是推動內地與港澳的深化合作,第二是嚴格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規劃,第三是強調要發揮港澳的優勢,第四是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升這個地區、這個戰略和思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這份政府工作報告所展示的邏輯,與我們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2016年向中央呈送的一份政策建議《建議創設環珠江口灣區,用經濟社會方式解決香港問題》是一致的。中央的戰略大思路首先是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香港的前途聯系在一起,進而解決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問題。這就意味著要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一定要跟這個思路相符。

我有三點思考:第一,如何看待香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作用、地位?如果我們把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分成1977~1997年、1997~2017年、2017~2037年三個時期。那麽在第一個20年,即1977~1997年,香港是處於中國改革開放中引領的地位的。當時香港的經濟、技術向內地輸送,在這個輸送過程中,香港的地位急劇提高,香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二個20年,即1997~201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時候中國沿海跟世界的對接越來越容易,中國的上海等一批城市迅速發展,香港的窗口作用在減退。廣東的一些地方,像深圳、廣州等地區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香港老百姓則普遍面臨一種失落感,他們感到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下降,香港的地位在下降,這跟目前香港的狀況是有一定關系的。

第三個20年,2017~2037年,是未來20年。今年3月,香港選舉產生了以林鄭月娥為特首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換屆正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新開端。在這個時期中央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思路,希望香港、澳門能夠看到它們未來20年融入粵港澳灣區、融入內地的大經濟體對它們的巨大作用。在這個融入過程中,香港和澳門可以借勢進一步提高其生活水平、社會地位。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設計,首先要設計好怎麽能幫助香港、澳門加快融入灣區。有了這個方向,我們接下來要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治國理政的新思路來設計具體方案。這個方案不應該是過去那種單純強調GDP的發展模式。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都在講現在中國正處於L型曲線的底部,以後還要回升。但要看到,2020年後L曲線繼續下滑是有可能的,我們要有所準備。不過這種增長速度的下滑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不會影響中國的競爭力的提高,不會影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灣區如何發揮港澳特殊作用

在這個大趨勢中,中國不應該糾結於GDP的增長速度,不應該糾纏於繼續發展傳統的制造業;我們要發展的是高端制造業、先進制造業——這個思路是要非常明確的。而最重要的方向,是要提升整個社會的治理水平,使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澳門在很多方面有著比珠三角更優越的地方。發揮港澳的優勢,這是李克強總理給我們指明的方向,我們要思考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它們的特別優勢。在這個規劃里面,港澳在灣區的發展中將繼續起著一個重要的作用。

譬如說住房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不是會伴隨著一個新的房地產高潮的出現?是不是房價又會高漲,類似於雄安新區的房價?廣州的房價本來是在四個一線城市里最低的,將來會不會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契機就超過其他城市?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澳門的吸引力會大大減弱。

我們應該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拿出一個思路,使這里的老百姓不會面臨房價不斷上漲的壓力,而是真正感到房子就是用來住的,而且自己是有能力買得起房子的。中國內地跟新加坡、香港地區不一樣,中國內地不缺地,但關鍵是怎麽規劃才能使老百姓有房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中,我想中央對我們是寄予期望的,而這種新思路對全國也是有引領作用的。

我的第二個思考是粵港澳大灣區怎樣才能夠成為創新的中心。世界上講大灣區,一般有四個含義:一是有開放的經濟結構;二是有高效的經濟資源配置能力;三是有強大集聚外溢的功能;四是有發達的國際聯系網絡。大灣區會給人們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但不僅僅限於這些方面。很多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生活條件最好的城市,往往是一些北歐城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城市。但是對世界高科技人才、資本最有吸引力的不是這些城市,而是灣區。

問題是,如何既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更要有創新空間和創新動力機制,引領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定要在這個思路上下功夫。其中有三點特別值得關註:第一是要有便捷的網絡,如交通網絡、市場網絡、信息網絡、高端制造的軟件網絡等。

第二是要有創新引擎企業。我們看舊金山灣區,它有一批優秀企業,像英特爾、惠普、谷歌、蘋果等,這批優秀企業是創新的引擎。長三角地區有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粵港澳大灣區有華為、騰訊這樣一批企業,這批企業能不能成為創新的引擎,能不能在這里面起到帶頭作用?比如阿里巴巴最近提出一個設想,要為未來20年組織一個獨立的研究開發部門,服務20億人口。粵港澳大灣區的這些大企業,能否有這些大手筆?當然這個是要靠企業自己做,但是社會、粵港澳灣區能不能給它們提供更好的條件?

第三是要把大學、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研發中心連成一個網,連成一個能即時分享先進成果的系統。在香港科技大學短期工作的日本學者加茂貝樹,談到日本東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去年在深圳專門做的研究,研究的主題就是深圳的無人機為什麽能夠發展得那麽快。按照日本經濟學家過去的思考,在沒有產權保護的國家,科技創新的小企業是很難迅速擴大的,但深圳的這類型小企業實際上就迅速擴大了。加茂貝樹最後找到的原因,就是原創知識的共享。那麽這種共享能不能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一種新型的體制呢?

世界上原創知識有兩種行為方式,一種是保護行為,就是我們說的軟件保護行為、專利保護行為,如微軟;另一種,是共享行為,我們說Linux,就是共享行為。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也都有跟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相同的規劃,但這種規劃里非常重要的是制造業的軟化,是制造業的新思路,是制造業的新知識、新發明能不能盡快地共享,來促使這個地方的迅速發展。

我的第三個思考是怎麽發展港澳的土地優勢?粵港澳灣區如果跟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較,有很多相同點;但也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點,即後三個灣區都是同質的,都是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經濟體系內的,但是粵港澳灣區是異質的,包括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的九個城市。現在,灣區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了,但是我們這個異質的區域存在著優勢也存在著劣勢。它的優勢在於,異質的體系一旦開放和克服阻礙,讓市場起作用,就能盡快實現比較利益,提高效益。當然,它的困難就在於怎樣克服阻礙。中國還有“一國兩制”這個框架,這個難題怎麽做,正是我們這個大灣區建設必須思考的。

鄭永年教授的思路是單邊開放。大家知道,國際貿易、經濟、投資界經常講和引用的是“雙邊”,雙邊開放,對等談判。但是實際上,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一直存在著單邊開放,特別是對大國來說。單邊開放就是大國首先對小國、對其他地方開放。我們在中國跟東盟的自貿區建設中間看到了這樣的成果。我在新加坡見證了這個過程。中國首先在農業方面對東盟開放農產品進入,東盟國家獲得利益後自然加快了東盟與中國自貿區的合作進程。

我們現在講的“一帶一路”,也是中國首先單邊開放的。中國首先讓資本走出去,提出思路,如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否也可以首先對香港、澳門實行單邊開放?在過去,香港、澳門的經濟技術比內地好,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的香港資本和企業家湧進了內地。我們現在能不能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港澳的經驗和專業人才引進來?香港跟世界的經濟聯系做得很好,能不能把這種聯系引進來?在大灣區中內地對香港澳門能不能單邊開放,如何做得更好?

如果這樣做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就回答了灣區的啟動問題,回答了中央所提出的“怎麽能讓香港、澳門起到作用”的問題。如此,我們才可以在灣區把香港、澳門的作用發揮出來,而且通過這個作用把整個灣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再次讓廣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高地。【楊沐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IPP評論(IPP-REVIEW)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83

粵港澳大灣區視野下 房企布局穗深周邊城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0/1108167.html

粵港澳大灣區的出爐,背後正是中國城市群發展的邏輯。在此之前,觸覺敏銳的房地產開發商,早已開始在珠三角“環穗”、“環深”區域布局。

三大龍頭房企恒大、萬科、碧桂園,早已在此深耕多年;時代、龍光、合景泰富等本土開發商,也不遑多讓;而以融創、泰禾、龍湖為代表的外來品牌房企,近年也已深入布局華南。

樓市調控背景下,房企在珠三角拿地熱情不減。去年底至今的多場土拍中,開發商頻頻在穗深周邊城市舉牌,部分外溢區域的土地市場開始升溫;與此同時,開發商在珠三角的業務和角色急劇轉型,從開發商到房東、到小鎮運營,再到社區學校、醫院運營,變得非常多面。

珠三角布局視野

在主流開發商的布局中,珠三角經濟圈是絕對的重點之一,其中廣州、深圳是兩大引擎。

作為距離廣州最近的城市,佛山歷來受到廣州樓市溢出的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除較早進入的碧桂園、保利、萬科、金地外,目前龍湖、融創、泰禾、金茂等外來房企也已紛紛在佛山拿地。

佛山拍地信息顯示,在5月已出讓的6宗地塊中,有4宗被首次進入佛山的中昂、世茂、華發等房企拿下,總價達37.89億元。曾經的“價值窪地”佛山,如今已成為眾多外來房企布局珠三角的重要據點,甚至是首站。

重倉拿地前,一些外來房企在運營乃至集團戰略層面已做足準備,一旦出手便攻勢淩厲。以融創中國為例。收購深圳本土房企佳兆業失敗後,其2015年3月成立廣深區域公司。醞釀近一年後,2016年初,董事長孫宏斌才對外透露將布局穗深。當年1月,融創兩度在佛山拿地,出價總額達27.16億元。作為區域內最早進入且項目最多的城市,截至去年底,融創已在佛山布局6個項目。

通過並購與拍地渠道,融創目前已進駐9座珠三角城市中的8座,並在戰略層面將穗深定為重點發展的六大區域之一。“整個華南區的市場非常大,也有個別公司一年能賣800億”,談及未來目標,融創華南區高管黃書平表示,融創在該區域的目標是2017年賣200億,2018年達到500億規模。

與佛山情況相似,東莞、惠州承接了深圳的外溢需求。

在相關規劃中,到2020年,深莞兩市間將有5條地鐵連通,這也推動了開發商在此布局的熱情。去年底以來,多家品牌房企在東莞拿地,布局環深市場。據東莞中原研究部統計,去年東莞銷售前十的房企中,有七家是非本地開發商。

眾多房企中,一向推崇“軌道+物業”模式的萬科對軌道交通利好最為敏感。此前萬科就曾指出,未來按照TOD(依托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模式大規模發展軌道交通的城市帶中,以深圳為核心的“深莞惠”是最重要的一個地區。

去年6月,萬科與深圳地鐵攜手進入東莞,擬在東莞推進“軌道+物業”模式,參與開發地鐵上蓋物業項目。在深鐵成為萬科的基石股東後,擬延伸至惠州的深圳地鐵14號線,也將有望引入萬科,對地鐵上蓋物業進行開發。

在廣佛、深莞惠兩大城市輻射圈之外,受深中通道開工、廣州地鐵延至中山等基建利好影響,珠江西岸城市也受到了房企的關註。

尤其是珠海。據易居研究院統計,2016年珠海新房均價達16179元/平方米,位列全國第八,是珠三角僅次於穗深的房價第三城,與廣州單價差距不足千元。

與佛山、東莞情況不同,本地開發商在珠海占據統治地位。數據顯示,在珠海去年銷量前十的房企中,有“珠海三劍客”之稱的華發、世榮、格力3家本地房企的網簽套數與其余7家外來房企之和基本持平。其中,位居榜首的華發,網簽套數達9664套,甚至比第二名保利高出近三倍。

優質足量的土地儲備,是珠海本地房企的突出優勢。以華發為例,截至2016年末,其擁有805.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過半集中於珠海。中投證券指出,具有珠海獨特資源優勢的華發,在粵港澳大灣區、港珠澳大橋等利好下,土地價值有望重估。

轉變角色的試驗場

在招拍掛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土地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房企因此開始謀求轉型。珠三角是一個良好的試驗場。

格力地產就是一例。一方面,格力去年以19.65億總價拍得上海泗涇鎮高價地,繼續將房地產作為主營業務;另一方面,其承擔了珠海包括沙灘修複、海島開發、遊艇碼頭、漁港改造、人工島填海、度假酒店建設在內的多項城市綜合運營商職能,在房地產之外將海洋經濟、口岸經濟開拓為主營業務。

格力的轉型邏輯是,將房地產業務限定在珠海、上海和重慶,並在中心城市高價拿地;其他城市則同時開展現代服務業及現代金融業。

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格力地產已不是傳統的房地產商,在多板塊產業的基礎上,公司未來將變為城市綜合運營商和資本管理者。

城市配套服務和運營,是萬科的轉型方向。2013年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定位後,萬科旗下各區域公司先後確立轉型策略。以廣深區域為例,其“八爪魚戰略”指的是包括傳統住宅、長租公寓、培訓教育業務、養老服務、產業辦公服務、購物消費服務在內的八大板塊業務。

廣州萬科方面介紹,2016年廣州萬科的轉型和創新包括,旗下開業長租公寓近4000套,儲備房源超過1.4萬套,“泊寓”品牌實現從零到一;榕悅、智匯坊等養老品牌加快全城戰略布局,並實現跨城市發展;萬科全國首個醫療項目——廣州蕙心醫院正式開業,探索醫療康複領域;教育業務邁出“辦學者”里程碑式的一步;眾創空間完成天河、黃埔、番禺、荔灣核心四區布局。

重組後的招商蛇口發展戰略也調整為“城市綜合運營商”。目前,招商蛇口的主營業務由社區開發與運營、園區開發與運營以及郵輪產業建設與運營三大板塊組成,房地產屬性逐年弱化。

在未來三到五年的規劃中,招商蛇口將把社區開發收入從85%左右降低到60%;園區收入比重從15%左右提升到30%-40%左右;郵輪產業從輕資產戰略的角度出發,收入未來也將持續增長。

而碧桂園和格力地產在珠三角則集中於產業小鎮業務。碧桂園首個科技小鎮近日剛剛落戶惠州潼湖,5月17日動工,華興資本、軟通動力、創新工場、明匠集團、深圳無人機協會等近80家企業機構現場簽約進駐科技小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曉玲 實習生 盧靖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