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玉米收儲新政策 每畝補貼或超百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819.html

繼收儲政策兩年前在大豆、棉花領域終結之後,玉米可能成為下一站。這次國家對玉米臨儲政策改革力度較大,為應對新政策實施後可能出現的大範圍賣糧難現象,國家發改委等方面仍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市場進行托底收購。

____1_.thumb_head

繼收儲政策兩年前在大豆、棉花領域終結之後,玉米可能成為下一站。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3月下旬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並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庫存。

劉小南公開的信息有限,只是明確了玉米是由市場定價,並未透露政府對種植戶的補貼“標準”。經濟觀察報進一步獲悉,按照目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方面達成的一致意見,下一步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大約是每畝不低於100元。

補貼發放的程序是,先將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這次國家對玉米臨儲政策改革力度較大,為應對新政策實施後可能出現的大範圍賣糧難現象,國家發改委等方面仍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市場進行托底收購。不過,屆時政策給出的玉米托底收購價會很低,只夠彌補玉米種植戶的種植成本。

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稱,簡單來說,新的玉米收購政策遵循的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三個核心原則,與之前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存在較大差異。

玉米新政

在國家發改委宣布今年國內玉米將正式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之前,業內普遍認為,玉米臨儲收購取消之後,官方將會對玉米收購推行目標價格政策。

2014年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有兩個關鍵的數據——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目標價格是由官方來確定,只有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政府才會按照兩者之間的差價,對種大豆、種棉花的農戶進行補貼;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場行情好了,比目標價格高了,相當於國家省下了這筆補貼。

但下一步對玉米收購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則是玉米價格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來議定,也就是由種植戶直接與企業商定,雙方的交易價格基本是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層面上需要承擔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會給玉米種植戶按一定標準補貼,另一方面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玉米、提供信貸支持等,為農民賣糧營造好的環境。

國家從2007年開始實施臨儲玉米收購,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臨儲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這本來對農民種植玉米就起到鼓勵作用,再加上玉米種植成本相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偏低,所以才會導致近年來,全國玉米產量高速增長,國家玉米庫存嚴重膨脹,甚至出現糧庫玉米存不下、賣不出的局面。

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4月7日所說,去年國家公布糧食12連增,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功勞是歸功於“玉米”。中儲糧總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現在國庫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龐大,現在國家對外拍賣的玉米基本都是賠本銷售。

因此,國家決定下一步對玉米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目的是想讓玉米政策向市場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政策還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設定“目標價格”的保護,也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一種更大膽的嘗試。目的是希望盡快大幅縮減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大幅降低玉米總產量,盡快消化國家玉米庫存,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對於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註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後,國家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玉米種植戶手中?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給經濟觀察報的答複是,相關部門最新商定的玉米補貼標準是每畝不低於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場價格已經比小麥低了三四毛錢,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價格會不會受到更大的沖擊,與小麥、水稻的價格落差會不會更大?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的解釋是,一旦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即國家玉米主產區出現大範圍的玉米價位嚴重偏低、玉米賣不出去的狀況,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還會設定玉米托底價格,並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玉米市場進行托底收購。

不過,國家在玉米收購新政中設定的托底價,只是為了確保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農民能收回種植成本。這意味著,未來國家對玉米實施的政策托底收購,只在特定情況即農民種植玉米可能出現賠本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這與原來設定臨儲玉米收購價的初衷完全不同。

實施玉米收購新政後對財政影響頗大。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分析表示,現在國家玉米庫存有2.6億多噸,每噸玉米每年的庫存成本大約是在252元,這樣維持下去,財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庫存成本費用就將超過655億元。可見,玉米“去庫存”已經刻不容緩。

針對玉米收儲的改革,未來是否也對小麥、水稻施行?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月27日曾公開表示,針對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的尖銳,再往後,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不能拖的時間太長。

消化庫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是農業問題專家,據他分析,在最近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僅2014年曾提了一下“玉米”,而且也僅僅是兩個字,為何今年國家突然對玉米高度重視,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的農產品價格銜接機制改革已經成為整個農業領域的核心問題,而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玉米。相比此前針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這次對玉米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其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分析認為,玉米收購新政將會牽涉到上遊對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整、產量調整,會較大範圍地影響到其它農業作物;往下遊看,也會大大減少國家糧食庫存總量、減輕中央財政負擔;再延伸下去,同時也會對減輕國內飼料業、玉米深加工業的成本,乃至抑制國內整個糧價高漲,都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

農業部是參與制定整個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門之一。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說,下一步對玉米的種植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具體怎麽調,種植面積往下調多少,這在去年11月農業部下發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提及,該意見表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下調目標是在1000萬畝以上。

在調整玉米種植的區域上,重點針對的是“鐮刀彎”地區。“鐮刀彎”地區是一個俗稱,具體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在地圖上的形狀像個鐮刀,過去十多年來都是國內玉米面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這一區域基本上是旱作農業區,不屬於玉米優勢產區,玉米產量低而不穩,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所以國家計劃大幅縮減的就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財政部、農業部方面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用於在“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農民將玉米改種為大豆、雜糧、飼草等。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民改種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準備玉米種植。農業部初步掌握的情況是,今年玉米主產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已經呈現減少的趨勢,尤其是玉米面積庫存壓力最大的黑龍江省,今年預計玉米面積減少1500萬畝左右。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補充表示,預計在經過對玉米的種植、收儲、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調整之後,國內玉米將會回歸到和國際玉米市場價格相近的水平,隨之,國內對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也會停滯下來,這樣國內累積的2億多噸玉米就會逐步消化掉。

  • 經濟觀察報
  • 陳星
  • 降蘊彰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59

中科院成功研制土壤修複新材料:每畝成本不超30元 明年有望量產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專家研制成功一種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能夠高效抓取和轉化酸性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離子,且畝均成本不超過30元。

這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綠色化學領域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會可持續化學與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世界上約30%的不凍土都是酸性土壤,不僅造成農業減產,還會激活重金屬離子,加劇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汙染,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和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據了解,目前土壤修複常規處理方法有植物修複和化學修複兩種,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長、效率低等缺陷,且治標不治本,這也是制約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關鍵技術瓶頸。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研制出一種複合納米材料,將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複配,使其由聚集態變為松散態的網狀結構,既能將土壤ph值提升至接近中性,又能夠高效地富集和抓取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元素,同時還能將“六價鉻”等有害元素轉化為安全元素“三價鉻”。

據介紹,這種新型的土壤修複材料畝均成本只有10元至30元,修複過程直接融入耕種流程之中,不僅使用便捷,相比傳統修複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並且可以制作成粉劑、液體、顆粒等各種形式。專家表示,該材料應用前景廣闊,明年有望實現量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86

雄安新區先行補償標準:臨時占地費每年每畝1500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0/1146536.html

據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官方通報,9月9日上午,雄安新區第一份臨時占地補償協議完成了簽署。圍繞新區規劃建設需求,雄安新區依法依規啟動臨時辦公區建設前期臨時占地工作,占用容城縣三個村莊約1000畝土地,共涉及240戶農民。

鑒於新區征地拆遷政策體系尚未出臺,雄安新區先行補償標準公布,此項目臨時占地費為每年每畝1500元,簽訂協議後先行兌付被占戶的半年占地費。待新區征地拆遷政策體系出臺後,再簽訂正式征地協議,按程序和標準兌付補償款,並落實相關政策和待遇。

新區建設“第一樁”紮入土壤中

據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官方通報,圍繞新區規劃建設需求,雄安新區依法依規啟動臨時辦公區建設前期臨時占地工作,占用容城縣馬莊村、白塔村、東關村部分土地,約1000畝,總共涉及240戶農民。臨時辦公區主要功能包括: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及部分入駐企業的臨時辦公,新區規劃建設成果展示、政務服務、會議、接待、便民服務和未來低碳智慧城市生活體驗等。

9月9日下午,在“清表”工作完成的一塊土地上,新區建設“第一樁”深深紮入土壤中,雄安新區全面建設自此拉開帷幕。容城縣國土局負責人介紹,打樁是為了進行土地勘測,兩樁之間的間隔大約30米左右,為接下來的臨時辦公區建設做好準備工作。

據雄安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臨時辦公區將采用現代建築產業化的快速裝配與模塊化技術,建築外部和內部空間上展現簡約美、樸素美,突出艱苦創業精神,通過智能建築、共享辦公、自主超市等功能,打造創新、開放、綠色、低碳、智慧時尚的城市生活體驗。

此次臨時占地實行“先占地,後補償”

鑒於新區征地拆遷政策體系尚未出臺,此次臨時占地實行“先占地,後補償”,先行支付地上附著物補償款。此項目臨時占地費為每年每畝1500元,簽訂協議後先行兌付被占戶的半年占地費。待新區征地拆遷政策體系出臺後,再簽訂正式征地協議,按程序和標準兌付補償款,並落實相關政策和待遇。

容城縣負責人介紹,這次臨時占地,種玉米的農戶有三筆收入:一是臨時租占土地,每半年補償750元;二是一季的玉米每畝補償1500元,其他的地上附著物都有相應合理補償;三是當地養殖企業收購青玉米稭,每畝給700元。補償款將由鄉鎮財政部門直接打到每戶農民的銀行卡里。

中國銀行雄安新區分行籌備組副組長杜雅紅表示,作為補償款發放的代理行,為了讓村民實打實看到補償款,這次為村民配備對賬簿,補償款到賬後,村民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到賬情況。這張銀行卡免工本費、年費、短信通知費、異地取款手續費等費用,讓村民享受到最大程度的金融優惠。

雄安新區完成與村民的“第一簽”

白塔村黨支部書記馬占茹介紹,早在宣布設立新區之前,雄安三縣已經實行了嚴格的依法管控,農村建房、種樹等都停了。現在新區終於開始動工了,新區居民也都希望能為新區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

馬莊村村民宋建國,家里的5.6畝葡萄園也在這次臨時占地之列。9月7日,不等村幹部上門動員,老宋就帶領全家進園處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葡萄。收獲的1.7萬斤葡萄擺在地頭,怎麽賣出去讓他犯了愁。得知情況後,新區幹部主動將老宋賣葡萄的信息發到微信朋友圈里。僅用了一天時間,老宋的葡萄就被新區、保定、北京等地的買主搶購一空。

9月9日上午,在容城縣馬莊村村委會門口,雄安新區第一份臨時占地補償協議完成了簽署。村民姜俊明在協議上按下了紅手印,隨後,中國銀行工作人員現場為他辦理銀行卡,通過電子轉賬將4147.5元補償款劃到他個人銀行卡中。這份1.75畝地的臨時占地協議書,成為了雄安新區與當地村民的“第一簽”。

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張香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53

新富春山居圖:浙江富陽每畝山地收入如何從兩三百到過萬

《富春山居圖》這幅600多年前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創作的著名山水國畫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面上,坡岸水色,峰巒岡阜,林木蔥郁,疏密有致。其描繪的地點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

富陽地處丘陵,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一川如畫的富春江全長68公里,有52公里流經富陽。如今的富陽,不再是紙面上的美景,而是綠色有生命的“富春山居圖”。

富陽的美,美在山水。而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山,是不斷扮綠的城。4月23日下午,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辦的林業先進人物與媒體見面會上,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富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站站長樓君告訴記者,近十年來,富陽的綠化造林和林業生態建設成績斐然。

在如今的浙江,山水相依、桃源春色的自然秀美風光已隨處可見。攝影/章軻

她介紹,2011年,浙江省啟動“1818”平原綠化行動。提出到2015年,全省平原要完成新增林木面積180萬畝以上,平原林木覆蓋率達到18%以上。“1818”平原綠化行動包括森林屏障建設、森林通道建設、森林村莊建設、森林城市(城鎮)建設、森林網格建設、森林文化建設等六大重點工程。

“浙江省的綠化一直在全國走在前列。當時,山上的綠化已經基本完成了,要由山上走到山下,由農村走進城市。”樓君說,穩步提高平原綠化面積是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十二五”期間,平原綠化被列為浙江省建設“森林浙江”、推進生態文明的突破口和重頭戲。

而在當年,樓君正是富陽區“1818”平原綠化工作主管局科站第一責任人和具體執行者。她告訴記者,2011-2015年期間,富陽區累計完成155個平原綠化重點工程,新增平原綠化面積2073公頃,完成省下達計劃的103%,平原綠化率從14.59%提升到19.3%,整個市域範圍內形成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綠色生態網,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綜合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走在浙江省前列。

富陽也是浙江省沿海防護林重點建設縣,樓君介紹,2008-2013年,富陽區合計完成5083公頃沿海防護林建設任務,其中完成沿海泥質基幹林帶建設64.3公里,富春江沿岸宜林岸線已初步實現斷帶合攏、窄帶加寬、殘帶修複;完成人工造林722.2公頃,宜林荒山已基本消滅。

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富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站站長樓君。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幅新版富春山居圖中,不僅增添了綠色,綠色產業更是成了老百姓手中的“綠色銀行”。

“原來每畝山地最多年收入200-300元,但種植了香榧等良種,開展森林旅遊等,每畝山地收入在1萬元以上。”樓君告訴記者,通過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對富陽林業產業政策扶持,富陽區累計新增香榧良種造林2.5萬畝,山核桃5000畝,油茶6000畝;成功創建省級現代林業園區4個,省級特色林業基地7個,杭州市級森林蔬菜基地8個,林業設施基地12個,“一畝山,萬元錢”示範點9個。

金絲楸、花櫚木、南方紅豆杉、美國薄殼核桃、楠科等珍貴用材樹種引入了示範林,山核桃矮化栽培、甜柿新品種選育無性系繁育、雷竹林退化改造及病蟲害綜合防治試驗等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的推廣,使林農們靠山吃山,林里淘金的熱情高漲。

在2018年富陽區《政府工作報告》中,區長吳玉鳳介紹,2017年,富陽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10元,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87元,增長9.0%。富陽區洞橋鎮查口村曾是富陽區經濟薄弱村,借助生態優勢,逐步形成了“營地+”模式。2017年該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1元。

按照富陽區的計劃,今年將充分用好富春山水這一戰略資源,打好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經濟建設“三美”建設組合拳,以富春江兩岸為重點,創建特色村、風情小鎮、歷史文化村20個。建設彩色健康森林1000畝,完成中央財政森林撫育2萬畝。全力建設“一江帶城、南北呼應,山水相依、產城融合,現代氣派、田園風光”的大都市新型城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