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股變死水 證券業恐裁員四成

2012-5-21  TCW
面對證所稅來勢洶洶,證券業員工私下串聯,計畫於五月二十日上街頭抗議,許多營業員也打算號召客戶上街頭。 因為,證所稅還沒真正落實,首先面對衝擊的,就是全台灣五萬名證券業從業人員。
獲利創海嘯後新低每位員工月產值不到兩萬 去年,國內證券業稅後淨利創下金融海嘯後新低紀錄。以上市櫃的十一家券商為例,總共只賺三十一億元,跟二○○六年的一百五十七億元相比,足足縮水了一百二十六億元,五年衰退幅度高達八○%。

這三十一億元,是去年證券業一萬三千名員工的產值,等於平均一位證券從業人員,一年為券商所賺的錢,從一 百二十一萬元,變成二十三萬八千元,每月產值不到兩萬,若以每月底薪兩萬元來算,等於公司賠錢請人。

換言之,現在證券從業人員的產值剩下過去的五分之一,主要原因就在於股市表現差強人意,成交量一攤死水。 去年底,群益金鼎證券總經理周康記就形容,證券業已是第五大慘業,僅次於DRAM、面板、太陽能、LED四大慘業。若不考慮金融海嘯,去年證券業獲利是○六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年。

今年券商再面臨證所稅可能復徵的衝擊,台股價跌量縮,逼得證券從業人員恐怕要提早過冬。最近行情急凍,走 進證券交易廳,只見營業員桌上電話都沒響過,相較於過去忙得要命,電話接不停,現在變得異常冷清。

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莊太平指出,目前證券從業人員約有近五萬人,只要證所稅實施,等於五萬個家庭生計 受影響。根據券商公會的調查,許多證券營業員已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擔心可能很快就要像竹科那樣放無薪假 了。

成交量兩個月減半營業員無業績只能領底薪 一般證券營業員底薪只有兩萬元,須靠客戶下單的獎金,可說是看天吃飯。如果股市成交量偏低、投資人交易意願低,營業員就達不到公司訂定的業績目標,只能領到底薪。

今年四月份,台股日均量只剩七百七十二億元,比二月份的一千四百二十五億元,減幅逾四五%。五月十四日,成交量降至四百六十九億元,更創下○八年以來最低量。

根據券商估計,成交量每天均量至少要八百億至一千億元,券商才能損益兩平,如果成交量持續低迷,券商就會 有裁員的壓力。

事實上,以台股目前這種死水行情,根本讓營業員賺不到獎金,就算券商不放無薪假,但營業員現在平常上班日,等於跟放無薪假沒兩樣了。因為賺不到獎金,等於低薪族,加上達不到業績的壓力,就算不被裁員,也被逼得要轉職。

大戶轉而投資海外最後承銷業務量也會縮減 永豐金證券營業員鄭煜暉指出,最近許多大戶都停止交易台股,反而跑到新加坡交易所去做摩台指,原因就是台股流動性變差、無利可圖。雪上加霜的是,有些大戶甚至被外資券商「挖牆腳」,招攬他們到境外開戶,協助他們化身假外資,以因應證所稅課徵問題。

國內券商主要收入來源有三項,包括經紀、承銷、自營等業務。其中,經紀業務就占六成以上,收入完全是由市 場成交量來決定。如今,證所稅還沒實施,台股成交量就已急凍,日均量在六百億、七百億間,快跌回○八年十月 金融海嘯的低量。

不僅如此,信用交易規模也在縮減,融資餘額已經來到一千九百億元的低水位,經紀和信用交易是券商獲利的重 要業務,如果成交量長期偏低,「靠天吃飯」的證券業,恐怕將掀起一波裁員潮。

莊太平指出,目前全體券商平均手續費約萬分之八至九,現在日均量由二月的一千四百多億降為四月的七百多億 元,年減手續費高達二百四十億元,預估證券從業人員將被迫減少一萬三千人。如果證所稅實施後,日均量五百億 元成為常態,券商員工更可能大減兩萬名,等於整體證券從業人員將少了四成。

台股量縮價跌,不僅讓營業員賺不到錢,證券業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五大慘業」,一般投資人處境更慘,尤其
是占台股成交比重達六成的散戶。

統一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楊凱智指出,○八年金融海嘯後,多數散戶已陣亡,市場活潑度僅由主力、中實戶撐起 半邊天。如果證所稅實施,主力和中實戶不願財力曝光,將減少進出或轉戰海外市場,導致台股持續量縮。

楊凱智指出,自○九年以後,台股在亞洲股市中表現排名就掉到後段班,且每下愈況、逐年下滑,今年以來至四 月,在亞股中表現排名倒數第二。在證所稅未產生負面衝擊之前,投資人就已經很難賺到錢,一旦證所稅課徵確立
,等於又補上一槍,造成台股在亞股中的競爭力加速下滑。

如果台股競爭力下滑,連帶受影響的是券商另一項收入來源,那就是承銷業務。過去,台股競爭力來自於成交量 大、週轉率高、本益比高,如果證所稅造成台股流動性降低,台股本益比下滑,等於墊高了籌資成本,讓許多原本 想要在台灣上市的公司可能考慮撤件。

只要證所稅方案的立院攻防沒有確定的一天,讓台股成交量出現惡性循環、日漸萎縮,最慘的不僅是投資人,證 券業恐怕都看不到翻身之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1

ETF死水一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361_all.html#page2
規模幾個億,每天成交幾千手,這是當前大部分ETF基金的現狀。

  截至2012年10月16日,A股市場上ETF基金共有47只,資產1296.24億元,主要以股票指數型ETF基金居多。其中,規模超過 100億元的僅4只ETF基金。而在已經上市的45只ETF基金中,成交量過億元的僅有4只,成交量停留在萬位數以內的高達30%。

流動性難題

  ETF基金是所有基金分支中最為複雜的品種。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s的縮寫,通常翻譯成「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 屬於開放式基金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綜合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優點,投資者既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ETF份額,又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購或贖回ETF份 額,不過申購贖回必須以一籃子股票換取基金份額,或者以基金份額換回一籃子股票。由於有上述股票申購贖回機制,使得ETF與其追蹤的指數之間幾乎不存在偏 差,否則將出現ETF和成分股組合之間的套利機會。

  在二級市場上,ETF可像股票一樣做交易。在一級市場上,ETF還具有申購贖回機制。國內第一隻ETF基金上證50ETF誕生於2004年,但此後的4年裡,ETF的發展並不理想,截至2008年底,國內ETF產品僅5只,資產規模230億元。

  由於ETF基金具備交易成本較低、折溢價水平較低、透明度高、跟蹤指數緊密且存在一、二級市場套利機制等特點,2009年開始,國內ETF大躍 進的時代宣告到來。2009-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裡,國內累計發行ETF基金37只。今年以來,已有10只ETF基金上市運作。在國際市場上,ETF 基金近10年來規模也增長了接近10倍。

  不過,ETF這種被動型配置工具的機構投資者並不是市場上的主流,ETF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拿來做被動化的市場配置。現在國內做市場配置型的,從散戶來說,幾乎是沒有這個能力的。從機構投資者來看,這種需求也不是太大。

  「受市場持續下跌影響,大部分基金表現不活躍,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像ETF這種追蹤指數的基金產品自然受影響比較嚴重。」南方基金的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表示。

  財新記者根據10月16日交易數據統計,47只ETF基金規模最大的是滬深300ETF,總規模達到223.9億元,當日交易量為5.44億 元,而當日成交量過億元的ETF基金僅有4只,這4只基金的日交易量佔整個ETF基金總交易量的60.3%。其他ETF基金成交量均低於億元,甚至有4只 ETF基金的日交易量不到1萬元。

  銀河證券高級投資顧問於九卓表示,「市場中參與ETF交易的投資者基本上集中於流動性較強的幾個產品中,主要是易方達100、上證50、上證 180和兩個滬深300指數基金,其他ETF基金市場知名度很低,參與者少,成交難以活躍。而成交越清淡,交易的人就越少,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導致越來越 多的ETF成交萎靡,無人問津。

  德聖基金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ETF基金的先發效應是制約其發展規模的又一關鍵因素。早期發的ETF產品規模都比較大,後期發的絕大多數ETF產品規模就越來越小了,投資者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投資概念存在。」

  「雖然成交慘淡的現狀擺在眼前,基金管理費完全無法應付支出,但基金公司還在持續發ETF產品。我們認為是基金公司在等待市場好轉之後逐漸做大規模,目前只是先申請下代碼,留住交易資格。」楊德龍說。



引進T+0

  日前,有消息稱,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落實ETF基金場內交易採用「T+0」機制。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上證180ETF以及中證100ETF等產品多是以藍籌股為主要投資標的,是價值投資的最好對象。而目前股市低迷,活躍這些產品的交易,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藍籌股的成交量,從而活躍整個市場。

  現行ETF的申購與贖回機制,是建立在「以物換物的」基礎上,某些特殊情況允許現金替代,因此單市場ETF的場內交易機制已經實現了變相T+0 交易。以當日買入成份股並成交為例,交易所凍結對應成份股後並實時計增賬戶中ETF份額的可賣餘額,投資者當日可以將買入的股票用於申購ETF,並可將當 日申購的ETF份額賣出,實現T+0實時套利。

  另外,如果ETF基金二級市場的價格和一級市場的淨值存在價差時,投資者可以做價差套利。

  今年6月,華泰柏瑞的滬深300ETF首募超過300億元,成為行業的領頭產品。上市三個月以來,廣受市場追捧,日交易量在5億至8億元之間,是目前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ETF產品。

  「滬深300是A股市場的標的指數,而不是只存在於上海或深圳市場中。一個ETF產品能否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即所選取的指數在市場交易中的地位是否重要。」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總監張婭向財新記者表示。

  於九卓說,「一些ETF產品的設計有缺陷,產品定位存在問題,並沒有考慮產品的廣泛性實用性問題,只是為了設計產品而設計產品。」前兩年ETF基金大發展所發的大量袖珍ETF基金在指數的選擇上比較倉促,選取的指數比較冷門,難以適應投資者的應用需求。

  據張婭介紹,滬深300ETF實行的是國內首創單市場ETF,能T+0日內交收,此套利機制的高效性直接決定了該產品的流動性。每天交易量的大 小、換手率的高低、折溢價的平穩度,這些都是對一個ETF產品流動性的具體表現。這就使得ETF產品策略更加靈活、多樣,直接反映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上 來。

  有專家認為,如果今後滬深300樣本股和滬深300指數基金能夠進行T+0交易,再結合計算機自動下單系統,機構資金將能夠實現每日無限次套利 交易,這不僅增加了參與機構的投資收益,同時也能避免股票價格和股指期貨價格的非理性波動,這種套利交易能夠促進股指期貨價格、滬深300指數基金價格和 300只樣本股價格在任何時候趨於一致,而且ETF「T+0」交易制度還可降低套利者的衝擊成本,令套利更加容易。

等待寬鬆監管

  想要擴大基金份額,創造流動性,活躍場內交易,部分基金公司採用了支付成本擴大份額和流動性的辦法。

  「目前,國內大部分ETF基金做大規模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券商做市,由證券公司在一級市場不斷申購,同時在二級市場不斷拋出,把ETF規模做大。」楊德龍說。

  然而,找券商做大ETF份額的手法,需要支付交易成本,這對於管理費已經捉襟見肘的ETF基金來說需要反覆權衡。「流動性對於ETF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不太容易形成。但一旦形成,這種優勢地位也很難被改變。」華泰柏瑞的張婭對財新記者表示。

  面對大多數成交清淡的ETF產品來說,雖然規模做不上去,但也並沒有出現清盤的情況。

  當前大部分ETF基金的規模過小,與此同時需要支付的分倉費用、交易費用、人力成本基本固定,基金公司所獲得的管理費完全難以覆蓋,運作效率極 低。江賽春表示,「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規模太小的話,基金運作的穩定性也沒有辦法保證。開放式基金規模幾千萬也就是放著,對公司來說,無非就是虧本經 營。」

  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本身情況不好的大環境下,流動性好的ETF只是少數,基金公司在以後的產品選擇和佈局上需要更加審慎,否則,發行再多的產品無人交易對基金公司也毫無益處。

  而面對現階段處於發展瓶頸的ETF大軍來說,尋求更為寬鬆的監管空間也是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手段。易方達基金指數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林飛曾表示, 「如果能夠放開各類機構對於ETF產品的投資限制,ETF作為融資融券標的限制,ETF回轉交易的限制,ETF做市商體系的缺乏等,ETF將會迎來更為重 要的發展階段。」

  此外,監管部門應該明確具體的清盤操作標準,以便於基金公司做出選擇。

  當一個基金公司拿到的管理費都不足以支持其背後研究團隊和整套系統運作的時候,考慮清盤,不失為上策。

  對現階段熱議的貨幣型ETF,一些業內分析師表示並不看好,「場內交易基金首先要考慮的是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貨幣型ETF能產生多大的流動性?會不會又跟眾多短期理財產品一樣,開始很火熱,逐漸冷淡後被遺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40

日本市場已成一潭死水 何時才能再激千層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29

日本市場已成一潭死水。據巴克萊的數據,美元/日元匯率窄幅波動,東證指數成交量回到十年平均水平。而9月份交割的日本國債期貨合約成交量僅8546手,可能是歷史同期最低。(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雖然4月消費稅上調以後經濟數據疲軟,但本月是日本央行連續第19個月按兵不動。行長黑田東彥越“無所事事”,越多投資者興趣寥寥。

全球投資者最近一次為日本瘋狂還要追溯到去年4月份。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提到,日本央行力推QQE的“革命”令投資者跑著賣出日元、買入日本股票。日本東證指數(Topix)日交易量較之前三年平均水平翻倍;同時海外投資者的樂園——日本國債期貨市場也出現類似的情況;日元開啟貶值路。

如何再激千層浪?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市場一大希望是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調整其投資組合。這可能鼓勵更多日本當地的基金從日本國債轉向風險更高的資產,推動股市走高、日元貶值。目前有跡象顯示,機構們已經開始追求從海外債券中獲取更高收益。

此外,安倍“第三支箭”也能激起人們熱情。安倍晉三自上臺以來已實施多項改革,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投資者們希望在短時間里實現具體目標。

而市場的漠視還在繼續。本月至今海外投資者凈拋售價值5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今年迄今流出總額達到140億美元。

這對安倍來說是個殘忍的現實:央行手里沒有糧,投資者沒有重回日本的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60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2/162057.shtml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龔進輝 龔進輝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樂視體育遭遇危機不假,但黑樂視體育成為政治正確不妥。

自去年12月宣布優化10%員工以來,樂視體育生態2.0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連失亞冠和中超兩大優質版權、高管被傳離職、樂視體育生態中心“被摘牌”、樂視體育裹挾著真真假假的負面新聞,被外界再次推上“泡沫說”的風口浪尖。

而接下來的套路再熟悉不過:以樂視體育跌下神壇作為預設立場,盤點近來集中爆發的危機,指出其擴張過於激進和商業模式不成熟兩大軟肋,最後得出“樂視體育或將倒下”這一聳人聽聞的結論。從無人問津到瘋狂熱捧再到急於否定,這一套路在手機、智能硬件、O2O等領域上演後,又強加給樂視體育。

眾所周知,企業發展經歷大起大落再正常不過,創業之路九死一生,媒體在企業低谷時即便做不到鼓勵,也應遵循客觀報道的原則,而不是無限放大其短板,甚至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全然不顧企業建立的護城河和對行業發展的貢獻,未免有失偏頗。因此,是時候重新審視置於輿論風暴的樂視體育。

批判樂視體育大躍進站不住腳

不知你發現了沒,樂視體育近來集中爆發的危機都與錢有關,根源在於銀根緊縮的親爹樂視控股無法為其輸血。因此,有人認為樂視體育缺錢是樂視生態資金短缺的一個縮影,這種說法倒是沒錯,不過我想說的是,即便當前樂視體育不差錢,亞冠、中超也可能轉手他人,因為其正從蒙眼狂奔式的野蠻生長蛻變為精細化運營的長青企業。

樂視體育CEO雷振劍在反思這場危局時表示,“少了亞足聯、中超IP合作,樂視體育其實更安全了,像以前那樣野蠻生長反而危險。”這與其1年前重金摘走中超版權時意氣風發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可見樂視體育對版權的態度正回歸理性。

事實上,在樂視體育“IP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的生態版圖中,版權是支撐生態正常運轉的基石,亦或是搶占用戶資源的線上入口,樂視體育砸重金購買版權,將其打造為核心競爭力也就不難理解。不過,現有的廣告流量變現模式無法支撐高企的版權成本,使樂視體育陷入虧損境地,被外界視為大躍進。

換言之,外界對樂視體育的質疑主要集中在盲目燒錢買版權並未換來正向現金流。這一質疑看似合情合理,實則站不住腳,可以從三方面予以反駁。

一、買版權的本質是花錢買時間

內容是互聯網重構體育產業的最佳切入點,可以打造媲美CCTV5的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版權是重中之重。鑒於我國特殊國情,無論是覆蓋面還是影響力,CCTV5均手握壟斷優勢,短期內任何玩家都無法逾越。因此,溢價購買成為樂視體育為數不多的從CCTV5虎口奪食的手段,其本質是花錢買時間,意在建立品牌效應。

如果沒有足夠數量和含金量的版權支撐,平臺就無法成立,自然沒有未來。因此,樂視體育通過必要的投入,將版權資源打造成護城河並無不妥,“盲目”一說不成立。要知道,正如滴滴快的補貼大戰培養用戶線上打車習慣,樂視體育燒錢有助於用戶沈澱,並不是打水漂,而且在版權領域跑馬圈地是新舊勢力競爭的必經之路,而不是常態化,樂視體育終究要走向盈利。

二、“從上到下”的體育體制產生泡沫

2014年10月,國務院46號文件《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正式出臺,描繪了體育產業未來10年5萬億的美麗圖景,頂層設計的完善使我國形成“從上到下”的體育體制,產生泡沫在所難免,其中高端賽事版權和賽事營運是重災區,過去3年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用連賣主都吃驚的價格買版權,這是行業普遍現象而非樂視體育個案。

三、樂視體育探索多元化變現方式

樂視體育設計的商業模式是:以海量版權換取用戶勢能,當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和樂視生態,探索多元化變現方式。其中,付費會員是行之有效的嘗試,樂視超級體育會員僅用8個月便突破300萬大關,成為2016年樂視體育營收同比增長6倍的功臣。

目前,樂視超級體育會員在ESPN付費觀看模式之外,加入Costco(好市多)模式,即以盡可能的最低價格提供高品質商品。這意味著,會員不僅可以觀看上千場獨家賽事,而且享有體育商城2萬多種商品折扣價、賽事報名、現場觀摩等多種專項權益,附加值遠超590元會員年費。隨著更多價值導入,會員獲取和忠誠度將是另一番局面,獲取正向現金流只是時間問題。

體育產業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樂視體育從備受追捧到深陷困境,命運猶如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資本扮演重要角色。樂視體育副董事長馬國力曾坦言,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發展的推動力是資本,沒有資本的強力推動,過去3年中國體育產業不可能起來,“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體育發展總是比沒有發展好。”

馬國力一針見血地點明體育與資本誰也離不開誰的緊密聯系。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運作。體育產業隸屬現代服務業,其運營和發展,對於資本和市場的依賴更是十分明顯,可從國內外體育產業的發展中找到蛛絲馬跡。

46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市場機制,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拓寬體育產業投融資渠道,推廣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

國外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關聯性也愈發緊密,由社會介入募集的資本越來越多。國外體育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獲得渠道主要是風險投資和證券市場,當發展水平較低時,主要依賴風險投資;當水平較高時,獲得的資本支持主要由證券市場來完成。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3年前中國沒有體育產業,也沒有體育市場,更沒有人真正考慮體育市場。既然中國體育產業在資本助推下迅猛發展,那樂視體育、騰訊體育、PPTV甚至後來者暴風體育攜資本優勢高歌猛進再正常不過,外界質疑樂視體育大躍進難免有雙重標準之嫌。要知道,各大玩家布局重點不同,投入力度自然不一,不能因樂視體育對版權狂熱而帶有偏見。

屢被黑的樂視體育反而是行業先驅

同樣是在資本加持下快速擴張,與騰訊體育、PPTV相比,屢被黑的樂視體育更有資格擔當行業先驅的重任,除了擁有足以碾壓任何友商的版權體系,其全球化、互聯網化、產業化發展理念也更勝一籌。

全球化方面,2015年7月,樂視體育美國矽谷總部正式掛牌,開啟了雙總部的全球化布局,美國總部負責全球研發合作和美國市場開發,中國總部負責體育產業生態布局和中國等市場開發。去年9月,樂視體育超級自行車聯手AT&T進軍美國市場,反觀騰訊體育、PPTV則偏安國內市場。

互聯網化方面,與騰訊體育、PPTV局限於體育數字媒體平臺不同,樂視體育已推出諸多互聯網體育創新產品與服務,最典型的非商城和數據服務莫屬,用戶可以購買品種豐富的體育商品和參與熱門賽事競猜,體育直播、體育遊戲也讓用戶享受更多體育娛樂的樂趣。

產業化方面,以“IP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為核心的戰略決定樂視體育涉足體育全產業鏈建設,出資50億成立創投基金、控股搜達足球布局體育大數據、收購章魚TV發力體育UGC直播、入股章魚彩票、發布超級自行車和無人機等。樂視體育全產業鏈打法固然有一定風險,但至少比騰訊體育、PPTV淺嘗輒止地布局產業鏈更進一步。

不可否認,樂視體育並不完美,當下處於最困難時期,但並不意味著黑樂視體育可以成為政治正確,相反經歷調整後將越挫越勇,一來樂視體育生態2.0真正以體育為核心,基於體育消費人群的入口來構建生態、提供服務,二來與錢有關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B+輪融資到賬或將彌補資金缺口。正如馬國力所言,樂視體育死不了,將來會活得更好。

看好也好,唱衰也罷,樂視體育未來前景如何,交給時間來評判最公正。

樂視體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