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专访纽交所北京首代杨戈:买壳上市非正途

 http://news.imeigu.com/a/1294628020354.html

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数量创历史记录,全年上市公司达34家。特别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中国赴美上市“窗口期”忽然打开,随后几乎每月都有8家以上公司IPO。那么此轮上市窗口期将会持续多长时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需要支付多少费用?哪些公司适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买壳上市又存在哪些风险与隐患?i美股就以上多项问题采访纽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杨戈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

 

一、赴美上市最快2月搞定 固定花费平均200万美元

i美股: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突然升温,全年IPO数量达34家,请问此轮IPO热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整体来看,2010年9月之前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并不突出,只有11个。进入下半年才呈现集中爆发之势,而且多数获得比较好的IPO表现。升温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首先从资本市场需求方面看,2009年4月份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但投资者信心还不是很坚定。进入2010年后,道指点数也一直徘徊9000点-11000点之间,但进入8月份后投资者的信心明显增强,主流观点已排除市场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大量投资者开始调整原有投资比例,愿意将更多资产分配股票市场上。

与此同时,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也让资本市场现金充裕,大量现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环视全球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尤其强劲,二季度GDP增幅回暖,因此美国投资人更乐意将新增资金分配在中国市场。另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让投资者看好,假设未来人民币升值,那么投资在中国公司,即使该公司业绩没有增长,靠人民币升值也能产生利润。

其次从供给方面看,2007年中国29家公司赴美上市,假如未发生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么IPO公司增速将保持稳定。但危机的到来推迟许多公司的上市步伐,这些公司基本上从2009下半年到2010上半年重新启动,并赶上2010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因此,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9月份之后中国IPO的集体爆发。

i美股:在你看来,2010年出现的IPO窗口期将会持续多久。从纽交所目前接触项目来看,2011上半年预期有多少家中国公司上市?

杨:由于去年上市行情看好,许多中国公司都希望抓住目前的时间窗口,至于此轮窗口期会延续多长时间,还要看2011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假如上半年美国资本市场表现良好,赴美公司上市都很成功,那么窗口期预计会持续到下半年。

从申请公司数量来看,2011上半年大概有40-50家公司正在做IPO准备,这些公司大多来自TMT行业,其中互联网公司尤其多,占到接近一半比例。有些互联网公司此前或许并无打算近期上市,但优酷网、当当网的示范效应再现,也促进它们计划的改变。

i美股:对于中国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上市时间最快需要多久,其中平均上市费用有多少?

杨:中国公司在美上市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上市到第一次给美国证监会提交上市文件,此阶段花费时间没有办法衡量。有的公司短有的公司长,这与其准备状况有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挂牌上市,此阶段有两家公司花费时间较短。其一是2007年上市的易居,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上市花费3个月时间;第二家为2009年上市的7天,花费时间是2个月零10天,2009年9月10号提交到,11月20号就挂牌上市。不过7天IPO是二次启动,曾经在金融危机期间停掉一次。

赴美上市费用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固定费用,主要包括律师费、会计费,以及上市过程中产生费用,例如路演费用。固定费用加起来总计有200万美元左右,规模大的公司花费可能到300万美元,而小公司可能只要100万美元。第二块是成交费,就是投行帮助IPO公司销售股票,在IPO成功后会有7%的提成。

二、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 科技公司同样受宠

i美股:2010年中国32家赴美IPO公司中,有22家在纽交所上市,其中市值排行前四公司也均在纽交所挂牌。请问这样的成绩是否与纽交所上市规则变更有关?

杨:主要原因是市场大环境回暖,从纽交所自身来讲,从2009年6月开始对上市规则有所调整。纽交所规则调整集中在财务方面,以前一家公司要在纽交所上市必须做到3年盈利,或者总体营收有7500美元,市值达到7.5亿美元,在这样要求下,许多科技公司难以上市。规则调整后,最低门槛变为: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市值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纽交所上市规则改变也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2007年29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有18家登陆纽交所,进入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因素,许多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发生倒退,要达到纽交所规则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纽交所就出台新的规则要求。

i美股:在传统观念中,高科技类公司更偏向在纳斯达克上市,而传统公司则在纽交所上市。请问目前这种差别是否已缩小?

杨:因为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降低上市门槛,所以许多科技公司能够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我们与纳斯达克的差距已非常小。从美股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以前美国只有纽交所而无纳斯达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出现大批科技公司,这些公司都希望获得融资,但却无法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随后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出面组织建立纳斯达克(NASDQ)机构为科技公司融资服务,并演变成后来纳斯达克交易所。后来形成思维的定势,许多互联网公司集中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到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纽交所与纳斯达克这方面的区别越来越小,尤其在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之后,这方面区别已非常小。

i美股:逐渐缩小的规则差距,是否也加剧两家之间的竞争?与纳斯达克相比,纽交所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杨:2009年之前两家交易所的竞争并不激烈,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后,双方竞争激烈了很多。两家交易所的显著区别在于:不同的上市门槛导致IPO公司平均素质不同,不同IPO公司素质又导致IPO后的不同市场表现。当然最根本的区别是上市要求的区别。虽然纽交所降低门槛,但还是比纳斯达克的高很多。纽交所要求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纳斯达克没有。对于OTCBB转板公司,纽交所制定的要求比IPO公司更加严格,要求其必须拥有1亿美元的流通股市值,但纳斯达克没有。

上市要求不同导致公司平均质量的不同,纽交所挂牌公司基本都为VC/PE投资的公司,不会出现APO(反向并购 借壳上市)的公司。在纽交所总体上市公司中,只有5-6家公司是通过转板上市。而纳斯达克的167家中国公司中有55%不是IPO,而是通过借壳等方式上市。

上市公司质量的不同也导致IPO后股价等表现不同,纽交所上市公司不论是市值,还是股价涨幅都更出色,其中2010年市值前4位的IPO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

i美股:在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过程中,纽交所北京代表处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杨:北京代表处主要工作是宣传和协调。第一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及纽交所上市规范。第二是如果有中国公司准备到纽交所上市,我们会做帮助其做前期协调和准备。比如应该到哪里提交上市报告,协调提交报告后的审批过程,安排上市公司与交易所、投资者沟通等,一直持续到挂牌结束。第三,在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我们也会与其保持长久联系,上市公司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会提供支持及帮助。

三、业务高增长公司更适合赴美上市

i美股:请问哪种类型公司更适合赴美IPO?与在A股上市相比,赴美上市有哪些优势?

杨:选择到哪里上市,对流动性的考虑是关键因素,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适合去美国上市,有一个简单标准:业绩是否高增长。

美国投资者对企业估值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他们更看一家公司的增长速度,如果一家公司处于高增长状态,那么他们会用企业未来高增后的稳定利润来估值。举个例子,美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市盈率12-15倍,但新东方的市盈率却接近50倍,为什么?因为投资者认为新东方仍处于高增长期,他们预测未来新东方的利润将持续增长,所以愿意给出更高估值。相比较,中国大陆与香港给予各个企业的估值,基本上是看企业当年的利润水平,比如去年业绩以及今年预期。不同的估值导致不同的融资效果,因此对于高增长公司来说去美国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去美国上市的过程更加透明,效率也更快。如上面所说,如果准备充分的话,3-5个月即可上市,而在A股上市或许要等待2-3年时间。因此对于处于业务扩展期的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更有利于其利用融资渠道,进行业务及市场扩展。

i美股:2010年我们看到有34家公司成功上市的例子,请问那些未成功赴美上市公司,一般是因什么问题导致的?是否与所在行业发展情况有关?

杨:不成功的公司各有不同的原因,有些公司IPO做到中途会忽然消失掉,背后有业绩原因,也有其他行业等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光伏太阳能,在2年前此版块很热,许多太阳能公司集体上市,但目前同类公司要上市已比较困难。

就2010年上市情况来看,热门行业集中在TMT(科技媒体通讯)、消费类及教育行业。其中消费类公司其实美国资本市场一直挺看好,但中国公司却很少尝试,一定程度上与上市观念有关。因此此前消费品公司多在A股或港股上市,但在2010年我们也看到乡村基这样的消费公司,赴美上市后取得很好的效果。

i美股:2009年中国启动创业板,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有多了一种选择。请问如何看待创业板与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之间的竞争关系?

杨:在我看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上,“本土上市”都是主流,就中国来讲,每年本土上市公司达到几百家,而去美国上市2010年最好也就34家公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反过来看,未来即使再多公司在国内上市,也不排除有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因此赴美上市会持续存在,不会因为创业板出现就消失,但也只是一个支流。

从短期来看,公司选择去哪个市场上市取决于公司法律结构,如果是海外结构就注定你要在海外上市,要转变为内资结构是很难的。而一个内资结构的公司要转为海外结构上市,情况也会比较少。长期来看,创业板与美国资本市场肯定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创业板的持续火爆,许多能够在国内上市就不会选择海外,何况国内一般会给予公司更高的估值。

四、买壳上市非正途 IPO更有利公司发展

i美股:2010年,一方面是许多中国公司上市,另一方面也看到许多中国概念股遭到猎杀与诉讼。其中以借壳上市公司为多,请问如何看待借壳上市这种方式?

杨:借壳上市诉讼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些公司本身就是非常小的公司,还没有成熟到上市的阶段,硬生生的把它变成上市公司,里面通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参与买壳上市的中介机构都是非常小的机构,不少中介自身就存在问题,因此会有很多不规范的运作,并产生很多后遗症;第三,不排除有些企业家想走捷径,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比如许多公司爆出丑闻,除了中介机构原因,也与自身的心态理念有关。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些觉得上市后目标达到的公司,他们的高管层一大表现就是开始换车、换房,失去创业者心态。

i美股:除了纽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还有美交所、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以及OTCBB市场、粉单市场。许多中国公司并不太分得清其中差别,请问能解释一下吗?

杨:多层次的融资平台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因为有这么多的层次,所以不论大的公司小的公司,只要愿意挂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场所。但我并不太看好主板市场之外的其他融资市场,原因很简单:融资与再融资效果都不好,买壳上市后来再转到主板市场的,投资者也还是会对其另眼相看。买壳上市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美上市还是要走IPO这样的正途。

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其实也早已学会分清IPO公司和反向并购公司之间差别。所以许多公司即使通过再OTC市场买壳,改头换面再去上市融资,还是会被投资者另眼相看。

五、在美国资本市场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麦考林上市后受到投资者热捧,但伴随着后来股价暴跌,遭遇连续多轮集体诉讼,请问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杨: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以信息披露为原则的监管,很多事情证交会及交易所不对其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不像大陆、香港证监会会对提交信息作出判断。对于一家上市在美公司来说,必须透明披露公司信息并对其承担责任。麦考林遭遇的集体诉讼与前面那些买壳上市公司又有所区别。买壳上市公司的诉讼大多集中在作假帐、欺诈这些方面,麦考林的诉讼点则是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者说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嫌疑。

在美国除了存在自上而下的监管外,还存在自下而上的监管,只要投资者遭受损失,同时发现上市公司的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就有权利发起集体诉讼。不过目前发起集体诉讼者多为律师,美国有成千上万律师专门以做集体诉讼为生,他们通常在发现公司股价异常后,会研究公司的申报材料及财务报表等,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征集股东签名,并发起集体诉讼。麦考林前后遭遇6轮集体诉讼,就是由不同的律师发起的。

i美股:面对股价大幅下跌之后的不信任处境,麦考林是否可以采取挽回措施?

杨:比较困难。因为美国投资者属于非常直接的一群人。一家公司在做路演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所宣讲的利润预测、业务发展计划,美国投资者都会相信你,并在你的信息基础上给予公司一个估值。但是在上市披露财报后,如果你不能做到预期业绩,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卖掉你的股票。下一次要想再让投资者回来,就非常困难,在美国上市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如何看待优酷上市后股价疯狂上涨现象?优酷网、当当网未来是否也会存在失去投资者风险?

杨:优酷受到热捧是因为目前最能吸引美国投资者的商业模式是“在美成功的模式+在中国的市场”,只要是美国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中国做到行业第一,那么投资者就会看好。这也与中国市场特殊性相关,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能打败本土公司,所以作为Hulu、Youtube模式代表的优酷,就给予美国投资者一个强力的信号与想象空间。

至于失去投资者风险,优酷当当都会存在,而且客观上说,在美国上市公司都存在这样的压力,每个季度都必须上个季度报告,这个报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与承诺,将直接决定大家未来对你的看法。

(i美股 江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4

【宏觀政策】錢緊難持續,寬松是正途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8 13:14 編輯

【宏觀政策】錢緊難持續,寬松是正途
作者:管清友等
摘要:

因外匯占款收縮、新股沖擊、存款準備金補繳、中長期貸款占比上升,資金面節後明顯偏緊。但我們認為偏緊的資金面不可持續。一方面,如果資金緊張,導致中長期政府債務發行利率偏高,那麽不利於3萬億債務置換計劃享受低成本融資。另一方面,如果資金緊張,必然會影響銀行對其他市場化融資主體信用投放的能力,非市場化融資主體會給市場化融資主體帶來較強的擠出效應,這顯然不利於經濟內生性複蘇。貨幣寬松是未來必然趨勢。

正文:

一、錢緊難持續:債券、股市、實體經濟均未得到相應的支持

偏緊的資金面,“失敗”的貨幣寬松。通常春節後的資金面有現金回流和財政存款投放,應該是偏松的。頗為詭異的是,如果從資金利率運行的中樞看,經過了兩次降息、一次降準之後,2015年資金利率運行中樞相對過去仍然偏高(圖1),且節後的資金利率不降反升。一般來說,央行貨幣政策不能決定長期利率,只能影響短期利率,當經濟有下行壓力,央行會引導短端資金利率下行,通過短端傳導至長端利率,進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如果實體經濟下行的高壓沒有緩解,考慮到短端利率卻沒有降,只能說明過去降準、降息並沒有達到相應的寬松效果。不過,這卻與央行所強調的效果是一致的:“降準降息是為了營造中性貨幣環境。”




那麽,節後資金面偏緊、資金利率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外匯占款收縮。前兩月外匯占款(央行口徑)收縮預計超過2000億,原因:1)人民幣存貶值預期,結售匯暫緩,外匯存款大幅增長。2)離岸人民幣更“便宜”,套利資金傾向在境外結匯,在境內售匯。3)美元強勢,資本外流壓力加劇。




新股沖擊來襲。本輪IPO發行新股23只,3月12日資金面壓力最大。我們以2月24家IPO平均網上發行比例、網下配售比例及相應的中簽率,計算出本輪IPO打新共凍結資金約3萬元。3月11日單日凈凍結資金金額最多,達2萬億元,而因凍結資金的累積,3月12日資金面壓力最大。


存款準備金上繳。隨著春節取現回流,轉為銀行一般性存款,3月有存款準備金補繳壓力。從歷史數據看,預計3月一般性存款較2月有3萬億的凈增加,對應存款準備金補繳規模約4500億。

央行公開市場投放的流動性不足。一般來說,年後資金面寬松,隨著節前逆回購大量到期,公開市場一般呈凈回籠態勢。但今年狀況有所不同,節後流動性偏緊,公開市場操作卻仍然呈凈回籠的態勢,節後兩周共回籠資金3470億,3月17日可能還有3500億的MLF到期。央行動用了降息和逆回購利率下調等“價格”工具後,卻遲遲不願意給“量”,也就無法引導市場資金利率下行。


2014年至今中長期貸款均保持高增長,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也可能是導致資金面偏緊的一個因素。如果銀行資產久期拉長,但負債久期短,那麽銀行就需要通過借短期流動性為長期的項目融資。

中長期貸款放量高增長可能與地方預期中央會收緊地方債務融資,地方融資平臺項目搶占舊制度紅利的“末班車”效應有關。增量上看,基建投資是穩增長的中堅力量;存量上看,前期大規模刺激政策債務存有展期需求。2014年至今,經濟下行壓力不斷,銀行出於資產質量考慮,信貸具有“逃往質量”效應,一方面是不斷追逐具有政府背書的預算軟約束部門,並通過中長期信貸將未來收益鎖定,從數據上看,城投債長期借款占所有發債主體比重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是將剩余的信用額度僅押註於票據融資,拒絕市場化融資主體信用訴求,中長期信貸與票據融資之和占比不斷攀升。




但是,維持短端利率高位的效果卻頗難持續,因為它既支持不了債市,也支持不了股市,更支持不了實體經濟。

當前的資金利率無法支持債市。短端利率高企導致收益曲線過於平坦化,已成為制約長端利率下行的主要因素。流動性節後沒有出現寬松,長債利率卻因經濟悲觀預期出現明顯下行,當前長端利率對應的R007水平大約為3.5%左右,而R007卻維持在4.5%的水平遲遲不肯下降。近期10年期國債和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快速上行,並非因市場對經濟悲觀預期有所修正,僅僅是因為流動性預期謹慎依舊。

降準降息後並未改變流動性緊的局面,當前的資金利率也無法支持股市。因為大盤股多數屬於傳統行業,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市場對其盈利改善的期待度不高,流動性寬松與否是支持大盤股能否上漲的主要因素。由於缺乏流動性改善的預期,市場風格特征的主線又回到了過去的“藍籌搭臺,成長唱戲”的存量博弈局面。

當前的資金利率更無法支持實體經濟。正如前文所述,金融機構是經營期限錯配的行業,在投放長端信用的時候最需考慮的是未來流動性是否能持續寬松,因為未來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結構會增加金融機構對短期流動性拆借的需求。如果貨幣市場利率偏高或者預期不穩定,或會影響金融機構對實體信用投放的意願和能力。




二、寬松是正途: 3萬億與貨幣寬松的不期而遇

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強硬態度似乎有所轉圜,這里有守住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考慮,預計43號文嚴格執行難度偏大。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去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治理的相關文件:

2014年5月21日,財政部印發《關於印發2014年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辦法的通知》,開啟了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為地方政府債務開辟了“正門”。

2014年9月,發改委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企業債券風險防範的若幹意見》,文件中強調區域全口徑債務率超過100%的,暫不受理區域內城投企業有可能新增政府性債務負擔的發債申請,逐步收緊地方政府融資的“偏門”。

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頒布43號文,此文旨在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並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把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

2014年12月8日,中證登在其官網上發布了《關於加強企業債券回購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通知》,根據《通知》,中證登即日起暫不受理新增企業債券回購資格申請,對於已取得回購資格的企業債券,則要求“暫不得新增入庫,只有按主體評級‘孰低原則’認定的債項評級為AAA級、主體評級為AA級(含)以上的企業債券不受影響。這實際上是進一步配合上述文件,收緊地方政府融資的“偏門”。

上述文件均反映出中央在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態度上是強硬的。中央希望嚴控企業債發行規模,為地方政府融資“開正門、堵偏門”,不希望地方債務風險在金融體系肆意蔓延。但近期,以下幾個信號卻表明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有所弱化:

第一個信號是:網傳政府認為43號文的影響超出了原來的預期,有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可能的調整方法一是原來的7000多家平臺企業名單可能會大幅縮減至3000多家;二是過渡期可能由原來的2015年1年增加至3年。

第二個信號是:上交所推出《債券質押式協議回購交易暫行辦法》,協議回購的質押券包括在上交所交易或轉讓的各類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固定收益品種,為各類債券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回購交易,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政府似乎開了個口子,為未來城投債發行降低了難度,協議回購弱化了此前中證登回購新規的效果。

第三個信號則更為重磅:3月6日上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地方債務有解決思路。一方面,有一定收益的轉為PPP模式,相關新增債務轉為企業債;另一方面,財政部已批複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已批複至各省財政廳。”若如是,市場此前擔憂的城投債務風險得到明顯緩解。

那麽,為什麽財政部在此時要著急推出3萬億地方債務置換計劃呢?

一方面,增量上,基建投資依然是經濟穩增長的中間力量。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目標確定為7%左右,其中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為15%,若如此,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將進一步攀升至84%,投資仍對中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看,人口拐點意味著房地產投資高增長大勢已去,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壓力下制造業投資放緩也是定局。在全年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增速10%的中性假設下,為實現全面固定資產投資的目標基建投資需達到14萬億,較2014年增長近30%。




但另一方面,真實的情況是,當前還談增量刺激已經很奢侈了,在財政收入伴隨經濟下行放緩,土地財政受房地產疲弱拖累,償還地方政府到期債務的壓力就不小。根據2013年6月審計署公布的數據,2015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到期1.8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到期約3200億,總計到期債務約為2.1萬億。Wind口徑統計的2015年城投債到期規模約6400億,較2014年增長68%,其中:即將到來的2015年二季度就是城投債大量到期的高峰。






如果仔細回憶2014年至今的貨幣政策,還能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每當地方政府有償還債務到期壓力的時候,貨幣寬松總會不期而遇。比如去年二季度,同樣是城投債務到期高峰,有再貸款、定向降準和PSL支持;比如去年12月,在存量債務上報截止日前,銀行紛紛搶占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末班車時,央行11月選擇降息;比如今年二季度,又面臨了城投債務大量到期,央行在2月選擇了降息。

降息後,是銀行讓利實體,但這種讓利補貼的主要是預算軟約束部門。預算軟約束部門的負債來源多元化以及政治上的強勢地位決定其在基準貸款利率下調的過程中獲益,但因貸款上浮比例增加和風險定價提升,降息對中小企業等市場融資主體利好可能相對有限。正如前文所述,這一次降息後,資金面明顯偏緊,除了外匯占款、存款準備金補繳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降息後大量低成本中長期信用正在置換過去高成本的舊債。

這樣的話,會存在兩點影響:其一,如果資金緊張,導致中長期政府債務發行利率偏高,那麽不利於3萬億債務置換計劃享受低成本融資。其二,如果資金緊張,必然會影響銀行對其他市場化融資主體信用投放的能力,非市場化融資主體會給市場化融資主體帶來較強的擠出效應,這顯然不利於經濟內生性複蘇。考慮以上兩點,貨幣寬松是未來必然趨勢。


來源:民生宏觀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59

【打機有出路】社工上網撈少年 入正途組隊打電競

1 : GS(14)@2017-07-07 02:43:06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的「賽馬會網上青年外展服務」舉辦正規電競訓練,幫年輕人把興趣轉化為人生目標。



首屆香港電競音樂節將會8月舉行,年輕人打機向來被視為廢青,但有本地非牟利組織就舉辦正規電競訓練,幫年輕人把興趣轉化為人生目標。明愛自2014年開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網上青年外展服務」,其中一位負責社工王樂文(Eddie)專門在網上論壇及社交網站找尋有沉迷網絡傾向的青少年,以小組形式教授玩網絡遊戲《英雄聯盟》的技巧,幫助他們解決成癮傾向,「我們不希望判斷你打機好與否,負面標籤你,而是在小組重新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雖然課程要求參加者要達到一定級別,但Eddie說要成為職業電競選手過程艱巨,「有百多人參加過,只有一、兩個有天份或有職業隊邀請他們做訓練。」參加者都衝着電競遊戲《英雄聯盟》而來,第二期學員陳楚軒笑說:「那時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提高排位,早前都有參加過預選賽,但很快就被淘汰。」未能做電競選手,課程後選擇到海外升大學的楚軒特地選電競氣氛好的台灣,更加入校內的電競學會做「經理人」,「那邊聯賽比賽多,我需要幫隊員安排團練,或者聯絡其他隊伍比賽等等。」學會得到學校支持,有資金和地方讓成員練習和做戰術研究,因而令楚軒希望繼續做電競後勤。同樣認清自己實力的,還有剛轉做兼職電競導師的羅慶隆,課程令他有不少改變,「中學時我不敢說話,在班上沒有意見,甚至去投票都投白票。」現在他已是課程的兼職導師,「我現在敢於表達自己,以前想也沒想過要在課堂上教學。」原來打機都是兩刃刀,沒必要視之為洪水猛獸。



記者:列淑華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5/200788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