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胖推手陳婉若:談理財,要先有財才能夠理 辛苦錢嚴格控管滾出上億財富


2010-8-2  TWM





成功把小胖林育羣打造成國際明星的陳婉若,同時身兼明星藝能公司總經理與伊林模特兒公司總經理,職場成功,又善於理財,如今身價上億元,從總機小姐出身的她,成功致富的關鍵是什麼?

撰文‧蔣士棋

在明星藝能公司的外牆上,掛著一幅包括全部師資陣容的大海報。海報上,只有陳婉若的照片大小與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相仿,證明她的分量不容小覷。

很難想像,現在身兼明星藝能與伊林模特兒兩家公司總經理的陳婉若,當年只是負責收發文件的總機小姐。

﹁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實不是模特兒,﹂坐在辦公室裡,陳婉若回憶,畢業離開學校之後,她先到中研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文書處理的工作,但做一陣子之後,始終放不下對時尚產業的喜愛,還是主動跑去模特兒公司應徵受訓。

離開中研院之後,為了貼補收入,陳婉若在上課、走秀之餘,還在模特兒公司接下總機的工作。﹁在那時候領的也不能算薪水,就是一些車馬費,最多幾千元而已,﹂她解釋,過去模特兒公司屬於師徒制,要等到出師以後收入才會提高。

拿到微薄的收入後,她選擇先投資自己。﹁像是鞋子、化妝品……,這些都要自己花錢買,甚至得每季就更新一次,﹂陳婉若強調,想要在模特兒這一行走得長久,這些投資都是必須的。

衝刺工作

從總機小姐到創業當老闆

﹁ 怎樣的衣服該用怎樣的鞋子搭配,自己要想好,沒有人會幫你準備!﹂為了省錢,剛出社會的她,只能跟當時還是男朋友的老公,一起住在只有七坪大的套房。而隨 著事業日趨穩定,她的收入也開始大幅增加,但節省的習慣依舊不變。﹁現在談理財,還是要先有財才能夠理,所以一開始還是得先儲蓄。﹂她還記得,即使早年收 入微薄,而開銷又大,她每個月還是會逼自己至少存下一、兩千元;後來即使收入增加,但也沒有因此就大肆消費。﹁現在我們一家人最大的樂趣,還是去東門市場 吃一碗二十元的米粉湯。﹂

第一等人

媽媽的理財觀念深植心中

從事模特兒工作七年,收入也開始穩定後,陳婉若有了自己當老闆的機會。﹁其實我根本沒想過創業這條路,﹂她解釋,由於原本工作的模特兒公司組織調整,她選擇離開獨立接案。當案子越接越多,工作也逐漸從模特兒轉型成為秀場導演,之後索性自己成立公司,當起老闆。

她 回憶,自己獨當一面後,才曉得經營企業的難處。﹁像財務與會計,對我就是很大的挑戰,﹂陳婉若坦言,為了要看懂財務報表,了解公司盈虧,她下足苦功,硬是 把生冷的財務會計原則熟記在心;但這段時間的磨練,卻也讓她比其他模特兒多了一項經營管理的能力,其後,因為模特兒公司規模小,在被伊林整併後,她被挖角 到伊林擔任總經理,不論是伊林或是現在的明星藝能公司,都繳出亮麗的成績單。

在工作上衝刺的陳婉若,理財方面卻穩健許多。﹁我媽媽在銀行工 作了二十幾年,從小她就對我耳提面命儲蓄和理財的重要。﹂直到現在,她印象最深的,是媽媽告訴她的一段話。﹁她曾告訴我,一個人如果賺十元只花四元,剩下 的六元拿去儲蓄或投資,是第一等人;如果賺十元花十元,至少還打平,是第二等人;但若是賺十元卻花到十四、十五元,等於還要借錢來花用,就是第三等人!﹂ 結婚後,她和老公結束租屋生活,到台北縣新店買下一層約二十坪的公寓;二○○三年的SARS期間,房市處於低點,她也把握時機用一千一百萬元的價格,換屋 到台北市民生東路約五十坪的房子。去年年初,金融海嘯剛過,她又把民生東路的房子以二千四百萬元的價格賣掉,獲利率將近一二○%。這筆錢讓她得以用四千萬 元的代價,入住仁愛路上七十坪的房子,目前市價粗估將近七千萬元。

﹁買房地產的目的都是以自住為主,﹂談起過往相當精準的房地產操作,陳婉若笑說,換屋都是因為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而當SARS或金融海嘯造成房市下跌,正是進場買房的好時機。

現在,除了台北的房子以外,她因為工作緣故需要常常往返兩岸,四、五年前也在上海、北京等地購置房產作為自住之用;她表示,未來還是有持續買進房地產的想法,也相當看好北市南港一帶的行情。

有 意思的是,相較於操作靈活的房地產,陳婉若在基金與股票上的布局卻顯得異常保守。﹁我在收入比較穩定後就開始買基金,剛開始也是一個月幾千元地扣,收入增 加後,逐漸提高扣款的額度。﹂基金資歷將近二十年的她,至今每月定期定額扣款五檔基金,標的以大中華、歐洲、拉美等區域型為主,扣款總額約五萬元;累積到 現在,合計扣款金額有數百萬元。

穩健理財

風險控制遠比獲利重要

﹁這中間我很少轉 換,甚至獲利出場,﹂陳婉若解釋,基金對她來說屬長期投資,風險控制遠比獲利重要,投資標的幾乎遍布全球,就是為了要分散風險;在股票投資上,她也不諱 言,經歷過幾次失敗後,她現在寧願從企業領導人的風格來選股。﹁像台塑與鴻海,他們的領導人就值得信任。﹂希望在五十五歲退休,然後和老公一起環遊世界的 陳婉若解釋,如此重視長期投資與風險控管,其實是為了現在才十歲的小孩。﹁我們家就一個小孩,要是他成年以後還要花很大心力養我們兩個老的,對他不見得 好;所以我們才希望靠自己的儲蓄就能支應未來生活花費,甚至還能夠幫他一把。﹂除了投資金融商品,陳婉若和老公也把興趣轉化成理財的一部分。她透露,大約 十年前開始,他們每隔一到兩年,就會買一只價位在百萬元左右的名錶當作收藏,幾年下來也已經買了二十幾只名錶。﹁我老公本來就喜歡錶,有在研究,而我也常 常幫錶商辦發表會,有機會接觸這些品牌,漸漸培養出興趣,﹂陳婉若解釋,雖然收藏的目的不在投資,但這幾年下來價值也增加不少。

﹁有時候一些年輕的模特兒到我家裡,難免會羨慕我現在的狀況,覺得我們好有錢;但是我一定會提醒他們,我在剛起步的時候也很辛苦,只要他們夠認真,一樣辦得到。﹂談起自己的經歷,陳婉若認為,模特兒不像收入固定的上班族,只要案子接得多,當月的收入就會大幅增加。

﹁如果沒有控管,很容易把辛苦賺到的錢輕易花掉。﹂陳婉若認為,當收入越是增加,反而越要控管花費。﹁像是名牌包,真正喜歡的買一、兩個就好,不要喜歡就買,這樣賺到的錢才能守住。﹂

陳婉若

出生:1966年

現職:明星藝能公司總經理、伊林模特兒公司總經理

經歷:模特兒、秀導

投資資歷:超過20年

資產配置:不動產、基金、名錶收藏

陳婉若御財 5觀念

1.果汁理論

就像到餐廳點果汁一樣,如果是自己出的錢,再不好喝也會喝完,如果別人出的錢,就不一定會喝完,錢要自己賺來的才會珍惜

2.儲蓄至上

即使剛出社會收入微薄,每個月都至少要存一千元

3.財務獨立

與先生二人各自負責自己的財務規畫,避免太過互相依賴

4.投資自己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財工具

5.分散風險

資產包括房地產、基金,甚至名錶收藏,藉此分散投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4

《憫農》----悲情中的經濟學 有智思有財

http://xueqiu.com/6895797166/21914704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一件體現文人墨客悲世情懷的經典作品。至今廣為傳頌,並為士人引為警句。然而,作為現實 社會中所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外,如果不能挖掘出它的根源,甚至連邏輯關係都是錯亂的,又如何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呢?最終不過只是「少 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罷了。

  

如果真的對這一經濟現象深挖與擴展研究,足以揭穿誅多經濟學謊言,顛覆一部分經濟學史話。

  

耕 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生產活動,這一活動在缺少了土地或勞動力這兩個生產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無法完成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生產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土地與 勞動力兩要素匹配的過程。而土地與勞動力要素的這種結合,便產生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效果。效果產生了,產品如何分配呢?亞當·斯密告訴我們,這 個不用我們擔心,市場會用「一隻看不見的手」完成這一切的。那這只看不見的手,又是如何完成分配的呢?原則很簡單,生產活動依要素配比而進行,產出品依稀 缺而分配。

  

勞動力與土地兩個要素,在匹配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其中之一用盡,另一個剩餘的現象,這就使得相對稀缺的要素處於 分配的主動地位,可以獲得超額收益,而相對過剩的要素,將面臨被選擇的命運。如果相對過剩的是勞動力,部分勞動力最終將因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土地要素而 被閒置,閒置勞動力的下場自然可想而知,其它的勞動力為了避免被閒置的命運,只好聽任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利的分配地位上。故,到了「四海無閒田」的程度,農 夫不餓死才怪! 因而,「四海無閒田」,農夫不是「猶餓死」,而是「必餓死」! 

 

相反,如果相對過剩的要素是土地,部分土 地最終將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勞動力要素而被閒置,這時地主的下場便自然可想而知了。如果真的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怕這首詩要改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 子;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了。當然,地主那麼可恨,餓死就餓死吧,詩人是沒空兒去同情他們的。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 的。勞動力要素的提供者是分散的,土地卻是集中的。試想,地主們會不會允許「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的那一天到來呢?當然不會! 那他們會怎麼辦?當然 是減少土地供應量 ! 當地主把土地供應減少到使農夫再次過剩、再次閒置、再次猶餓死,詩人再次賦詩的時候,他的目的便達到了。此時儘管有閒田,只不過, 那些被地主放入「池子」中的閒田,對農夫而言,「象天上的月亮一樣」(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242頁,高鴻業譯 商務印書館1999 年4月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未雨綢繆,地主們會事先把土地供應,控制在足以造成「農夫猶餓死」的水平上。 

 

那農夫們會心甘情願嗎?他們不會反抗嗎?有辦法。 

 

地主們可以製造一種理論,去給農夫講一個鬼故事,嚇得農夫再也不會要求地主釋放被閒置的土地,這個鬼故事的名字,叫作「通地膨脹」! 

 

「通地膨脹」究竟是什麼?就像故事裡的「鬼」一樣,沒有人見過,但是看地主們講故事時的神色,想必是一種極為可怕的東西。

  

儘 管沒有人見過這個「通地膨脹」,但是地主們卻可以給它加入許多和它無關的內容,把它講得繪聲繪色,使這個「鬼」豐滿起來。這個「鬼」的主題便是,田,不能 給多了,多了就會使耕者有其田,會使農夫手裡的「田」貶值,造成土地租金下降,到時候,你們種的糧食便也會不值錢了! 當你們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最大所能 得到足夠的土地時,糧食就會「超發」。你們將不得不看著那些比你們弱小的農夫同樣可以收穫糧食,看著那些比你們強壯的農夫收穫比你們多得多的糧食 ! 你 們願意看到原本依靠耕地供應不足只能與你們獲得相同收成的強壯農夫,一旦耕地充足了,收穫一下子膨脹起來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們除了吃糧食外,就不吃 點兒別的嗎?如果我把土地給足了,那樣一來,儘管你收穫的糧食總量可以換取更多的魚蝦,但是,每斤糧食所能換到的魚蝦數量卻是減少了許多! 許多! 站在 你們的立場上為你們著想,憑什麼同樣的一斤糧食今年換回的魚蝦要比去年少! 這不是「通地膨脹稅」嗎?寧可少打糧食,也不能接受呀! 

 

農夫朋友們,想一想,多麼可怕 ! 這就是「通地膨脹」呀! 

 

減 少土地供應儘管會造成你們中的一部分的因土地不足而閒置,但,也不一定就是你嗎 !  況且,土地普遍的供應不足使強壯的農夫無法人盡其才,這樣便會減少 你與更強壯的農夫間的貧富差距,這不正是你們想要的嗎?至於說土地租金的升高,糧食不也因此可以換到更多的魚蝦了嗎?簡直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 ! 

 

想一想,一群土地供應者的代言人向一群勞動力的供應者講述土地供應過量從而會使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可怕!這個場景太可笑了! 

 

讀到這裡,讀者們一定會說,這太荒謬了! 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這一切不過是作者編出來的! 

 

不錯,這個「通地膨脹」的確是我編出來的,但它的邏輯卻並不是我的原創。我在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把「通地膨脹」改一個字為「通貨膨脹」後,它的荒謬,絲毫也不會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1

格雷厄姆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回覆雪球 renjunjie 有智思有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8a7e01015ku6.html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的確,100年後市場還是個投票機,但你似乎忽略了股市中的「水長船高」現象。

我們就以有財兄喜愛的茅台為例來嘗試說明這一現象:
茅台2011年每股收益8.44元,2012年增長40%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們假定2012年的每股收益是11.81元。按昨日243.56元的收盤價,動態市盈率為20.62倍。

現在假設茅台2012-2022年的每股收益年複合增長率為20%(根據綜合情況估計,這一增長率也應是大概率事件)——增速為過去10年每股收益增速(38.29%)的52.23%,這樣,2022年茅台的每股收益就是73.12元。

10年後,市場仍是一個投票機,但即使如此,它的定價也總得有個範圍,我們假設是:市場給予這個優秀上市公司(10年後茅台不是優秀上市公司是小概率事件)的市盈率在20倍與7倍之間浮動。那麼茅台10年後的回報(未考慮股息)將分別為:

當PE為20倍時:243.56(1+A)10=73.12× 20 A=19.62%
當PE為15倍時:243.56(1+A)10=73.12×15 A=16.23%
當PE為10倍時:243.56(1+A)10=73.12×10 A=11.61%
當PE為07倍時:243.56(1+A)10=73.12×07 A= 7.70%

儘管我們不知道10年後的市場會怎樣「投票」,但由於「水」已「長」,因此,即使在很差的情況下,我們仍有望獲得高於通脹的回報。

有財兄對茅台的瞭解至少在我10倍以上,只是覺得你在「投票機」問題上似乎存在一些盲點。也許我誤讀了你,那就請見諒了 。

    06-21 09:30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原本不想說什麼了,不過既然你說到茅台,就說明我們之間不是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完全無法溝通。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我對茅台的估算比這個要複雜得多,而且作為一個非價值投資者,我是不敢以「水漲」作為假設前提的(這是巴與索的核心差異,過去幾十年裡,巴勝,索敗,但今後幾十年裡如何,未知)。但這些都不重要,這些是「術」而不是「道」。我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在許多人看來是廢話的話,是因為大道的一翻話觸動了我。

    幾年前,在一次酒桌兒上,有一個自稱長期持有茅台的人,居然不知道巴菲特是誰,這使我們大為驚訝。我不禁去問,「那你是怎麼想起來買這個股票的呢?」他的回答竟然是「茅台酒好喝」,我再問「那這麼貴了,為什麼還不賣呢?」回答竟是「茅台酒足夠好喝」。當時自認為對茅台研究已經精深的我,直接就崩潰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自己建立的遠超高等數學,甚至是奧數N倍的數學模型全部撕掉。但最終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清醒地認識到,那個境界,是我永遠達不到的!!!

    06-21 13:02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其實,我們之間沒有大的距離。我持有茅台儘管時間不長,但算起來也有7年了,你說,我們能「完全無法溝通」嗎?

聽了你的描述,我很佩服你的那位朋友——僅憑口味就可以長期持有一隻股票(我則是受到了巴菲特投資思想的啟發後才買入並長期持有的——境界差一大截啊!)。其實所謂「企業投資」(我避免使用價值投資這個概念)的思想是簡單的,股票投資的原生態而已。只是人類太聰明了,最終把一個簡單的東西搞得過於複雜了。

在「茅台酒足夠好喝」這一點上,你的朋友和你我這樣的企業投資者們達到了高度一致。巴菲特所偏愛(你看,我又提巴菲特了,唉!)的「消費獨佔」,其特徵無非就是三點:被需要、難以替代、有定價權。想一想,茅台是否三者都具備了?「好喝」就是被需要,「足夠好喝」就是難以替代,你的朋友如果再說出(他也許只是沒有說而已)茅台可以自由定價,那我就不只是汗顏了,而是汗流浹背了!

我這麼多年的體會是,在你做足功課(這個前提很重要)的基礎上,做一個企業投資者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但也絕不容易。具體的我就不多說了。當我說這似乎不是一個工具選擇那樣簡單時,它到底是什麼,我也沒有想清楚。只是我覺得,一件價值100元的東西,你在價格50元時買了,然後在100或120元時賣掉了,這也許不涉及什麼道道;但如果和一間你信任的上市公司主動陪伴10年、20年、甚至30年和40年(期間需要頂住各種誘惑和壓力),似乎就不是一種工具選擇那樣簡單了。當然,那是什麼,我沒有認真想過。

前不久我在雪球發了一個「荒島挑戰」的帖子,其實我最開始是想寫茅台來著,後來覺得還是找一個有爭議的吧,於是就把招商銀行放上去了。儘管如此,那並不影響我繼續長期持有茅台……

06-21 14:13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從我的角度,我倒是很願意求同存異的。因為「稱重」的活,一個人幹起來的確很累。這些年主要精力是研究大蕭條和90年代的日本經濟崩潰(就是我說的,研究明天大家口袋兒裡的錢),股票研究少了。對巴菲特的關注也少了。正常情況下,持股時間長點兒都沒什麼,我講的,其實是經濟危機下應該如何操作(遊戲的第二種情況)。格雷厄姆的許多話其實都是以大蕭條為背景的,現在大家都拋開當初的這個背景去談問題,使我很困惑。有件事一直沒明白,巴菲特是真的不在意經濟波動,還是對經濟危機早有打算,只是不對外講?我覺得,無論他怎麼打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還是多做準備,沒壞處。

06-21 20:53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談點個人學習體會,不一定對。

1、「稱重」的活兒是不需要自己幹的,交給市場就行了,只是不要急,時間跨度是以「年」或「N年」為單位的。(所謂自己稱重,是指對持有股票的估值(價格高了好賣掉),但那活兒不好幹,還是小心為妙。)

2、正是因為「以大蕭條為背景」(這點你看得很準),格雷厄姆才提出所謂的「煙蒂」式投資和「分散式」投資。巴菲特後來改弦易轍,將「煙蒂」改為「超級明星」,將「分散」改為「集中」,將「短期」改為「長期」(第二個「背叛」其實很早就開始了)是因為受到了多重影響(思想框架還是格老的),包括費雪、芒格和後來的多項投資實踐。

3、巴菲特是否在意經濟波動?我的觀察:不是很在意。這點從他自己以及芒格的大量公開講話中可以一見端倪,伯克希爾過去幾十年股票倉位與市值的變化似乎也支持這一觀察。

4、不少人說美國可以自下而上,而我國不行。這至少是對美國情況的誤讀(以前說了許多了,不再重複)。至於我國是否需要自上而下,需要事先搞清楚兩個問題:A、系統風險只是時間(再次強調:它以年或N年為計算單位)的函數;B、假設不是,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你看得清、測得準嗎?

如果對中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想一邊「測」著,一邊「做」著,這事兒不僅累,而且:玄!

06-22 10:06

 

 

 

 

 

    回覆renjunjie :

 

 

格雷老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

 

首先講,真佩服您的敬業,過節也不休息。倒讓我不敢偷懶了。呵呵!

 

和各位大俠相比,我就是一個小散,沒上過什麼學,不懂洋文,也沒有你們讀的書多,打字速度慢,所以寫點兒東西要好幾天。

 

我對「價值投資」沒有太多的瞭解,那東西太複雜,搞不懂,既然你們都說我理解的不對,那就算我不對吧。所以我只就您所說的這幾點中最淺顯的部分,也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兒上的一些東西,就我有限的所知,談自己一點最粗淺的看法,只當是博大家一笑吧。

 

1、「投票機」的說法。

 

眾所周知,格雷老最初「投票」的說法是「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 那麼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股市從短期來看是投票機,從長期來看則是稱重機。」

 

第一個說法並不是格雷厄姆的原創,它來自於大家所熟知的凱恩斯的「選美理論」:

 

在凱恩斯的年代,有個「選美會」,定期在報上刊出參選美女的相片,然後由讀者投票以決定何人當選。猜中者,會有大獎。於是「報紙上刊出一百張相片,由參與者從中選出6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投的票最接近6名勝出美女的,就是得獎者。結果,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會把票投給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會選他設想的其它參與者所要投票的人。每個投票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投給他們本身認為最美豔者,甚至不會投給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投票者認為其它投票者會投給誰……。」

 

於是,凱恩斯把投資比喻成了這個「選美遊戲」,顯然,他是一個「萬惡的投機分子」。

 

這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們這撥兒人開始做股票時的啟蒙教材。誰都能看出來,所謂「投票」就是指買賣股票了。所以對「投票」這個概念,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以至於幾年後看到格雷老的那第二句話時,感覺就像是上下句兒。

 

凱恩斯類似的話很早就出現了,當時只限於是一種投資理念,但後來他又把這個寫入了《通論》作為對自由市場經濟有效理論的誹謗,卻是經濟學家們所無法容忍的。所以應該講,這個「投票」的概念最早是來自於凱恩斯的,而且格雷老似乎也曾經比較認同凱恩斯的觀點。這一點也不奇怪。凱恩斯當年被粉的程度,看一下與他同時期的人(包括格雷老)提到他時的語氣,就知道了。但是有一點,現在的人其實是沒有關注過的,他之所以被粉,並不在於他的經濟學成果,因為沒有人能看懂他寫的是什麼,甚至沒有人關注他寫的是什麼。大家粉他的原因,其一是他出自名門,其二是他的股票,炒得確實好。所以,他的這個「投票」的說法,在粉絲中廣為流傳。而格雷老的「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正是借用了凱恩斯投票的這個概念,告訴大家,市場究竟是什麼。所以說,他與凱恩斯的分歧只在「稱重」,而他在「投票機」這個問題上,與凱恩斯是沒有分歧的。

 

我對「投票機」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深刻認識,所以只是「尊重原著」,是不是有「盲點」,我就不清楚了。

 

那麼格雷老的第二句話又怎麼理解呢?其實看一下格雷老對凱恩斯幾篇文章的評論以及每次提到凱恩斯時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原本明明是相同的觀點,都要爭出個什麼來,更何況「投票」這麼大的事兒呢?分歧的焦點,「稱重」又是什麼?它是如何實現的?

 

2、我所理解的「稱重」,就是對價值的判定,是需要對企業做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的。稱重的工作只能由我個人來完成,因為任何「買賣」,都是「投票」的過程,那才是市場的工作。市場是不會替我做稱重的。市場這東西,儘管遊戲的名字叫作「選美」,然而其最初的設計原理便僅僅是「投票」,所以誰也無法阻止它的與稱重無關,它的唯一職能,只是「投票」。對此,格雷老的第一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這就決定了,即使這個市場中,所有的人都是根據稱重去投票,它仍舊無法變成一台稱重機。

 

所謂「市場的稱重」就是現在所謂的「價值回歸」,是指投票選出的恰好是最漂亮的6位超級女生的情況。亞當•斯密的信徒堅信市場是有效率的,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這種情況是必然結果。這就是「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為主題詞的市場有效性理論。但無論投出來的效果如何,它都不能因為選出來的確實是最漂亮的而去否認,是「投票」選出來的這一事實,所以,這兩者本身並不矛盾。但,市場自出生以來,便用它的全部生命在證明,即使價格瞬間接近了價值,接下來的,也不是回家的感覺,而是向著另一個方向,狂奔而去。證明,所謂的「價值回歸」其實,不過是「路過」。格雷老不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是「很多的時候」嗎?所以,自己去稱重,和相信市場也會稱重,完全是兩回事。而自己不稱重,即使你相信市場會稱重,又能有什麼用呢?

 

投票產生價格,稱重稱出價值,價格與價值相等時,它就不再是價格?我理解不了。我更理解不了的是,為什麼會在這樣基本的問題上,幾百年來,會有這麼大的分歧?

 

所以我只投資價格,不投資價值,儘管我的收益看似來自「價值回歸」,但我並不領市場這個「稱重機」的情。

 

如前所述,我所說的「我個人的稱重工作」,是指單純的企業研究,只不過,我在稱重之後,要剔除一些,由於各種原因,永遠無法得到投票的大美女,比如說「空氣類」:100人中,94人是絕世美女,但是都長一個模樣,另6個是醜女,如果你交給自由市場去做這件事,投票結果,一定是這6個醜女勝出,因為你投那94個人中的任一個,你就沒道理不投另外那93個,可你只有6票,這種投法,就輸定了(只有在股市中浸淫很久的人,能明白我在說什麼),所以,許多人會賭這6個人。換句話說,這年頭兒,美女,不稀缺。這種情況下,我或許不會參與投票(不缺這倆錢兒),但除非投票權升到每人94票,有94人可以勝出,否則我絕不會把手中寶貴的6票,隨機地投在那94個人中之六的。不是美女或許我不投,但不稀缺的美女,我也不投。在我看來,既然每次「稱重」,也都只能依靠「投票」來完成,那麼如果以「稱重」是自己投票的唯一標準,那些明顯投不出稱重效果的投票我當然不想參與,所以「投票」一定是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不適合投的時候,寧可不投。所以我說,「在我看來,儘管「稱重」很重要, 但「投票」很必要。如果讓我選擇投資顧問,在格雷老與格林老之間,我選擇後者。」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我和絕大多數投資者不同,「茅台」不是我的股票,是我的「結算貨幣」,阿堵物標價的市值並不重要,賺不到茅台,就是虧錢。所以我極認同「茅台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這句話。幾年來,我是滿倉加透支地持有茅台一隻股票,而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的「空倉加估空的方式」。

 

順便說一下,那個「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理論不馬克思的原創,是馬克思繼承的「古典學派」的理論,「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是與「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水與鑽石的價值悖論」(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上網搜一下這個令亞當•斯密死不瞑目的課題,因為這足以動搖斯密先生的信仰,而他的門徒們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保留信仰,選擇性地遺忘這個悖論」)捆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是帶著與生俱來的缺陷被自由市場主義者們所接受的。當然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不想在這裡討論。

 

凱恩斯後來乾脆把這個「選美理論」寫入了《通論》,簡直就是對市場有效理論的戲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麼明顯的立場的差異,只怕格雷老是不可能不予以反駁的。而當時主流對凱恩斯的這種對有效市場理論的挑釁,最有力的反擊就是「短期即使無效,但長期一定還是有效的」。這就是信念的力量。而凱恩斯的回答,就是那句著名的「長期,唯一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我們都死了」。簡直就是調戲。從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以及其它一些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的與凱恩斯的針鋒相對來看,格雷老當時,確實是參與了古典學派陣營同凱恩斯的大辯論的。一段公案而矣,掀過去。

 

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講「投票遊戲」

 

以上這些,這還並不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最無法讓人接受的是,投票遊戲進入《通論》時,後面又被加上了一段:

 

「讀者也許會提出非難:假如一個人運用自己的才能,不受這種盛行遊戲的干擾,根據自己所作的真正長期預期繼續進行投資,則在長時期中,此人必能從其他參加遊戲者手中獲得大量利潤。對於這種非難,我們作答如下:的確有如此態度慎重的人,而且如果他們的力量真能超過其它從事遊戲者,投資市場必大為改觀,但我們須補充一句,在現代投資市場上,有幾個因素使得這種人永遠不能佔優勢。根據真正的長期預期而作投資,實在太難,幾乎不可能。凡是試圖這樣做的人,肯定要比那些試圖以超過其它人的精確度來猜測群眾行為的人花費更多的精力,而且還要冒更大的風險。在智力相同的情況下,前者可能要犯較多災難性錯誤。從經驗中,還沒有充分資料可以證明,對社會有利的投資也是利潤最大的投資。戰勝時間和消除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所需要的智慧要超過「起跑在槍響之前」所需要的智慧。而且人的壽命有限,人性總是喜歡速效,所以人們對迅速致富有著特殊的興趣,而一般人對將來所能得到的總要打許多折扣才能使它變為現在的價值。對於那些完全沒有賭博本領的人來說,玩這種職業投資者所玩的把戲,會使他們感到討厭,甚至會使他緊張到無法忍耐的程度,然而那些樂於此道的人卻願意為它付出應有的代價。還有,不甚重視市場近期波動的投資者為了安全起見,必須擁有大量資金,並且不能用全部借來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是為什麼智力相等、資金相等的二個人,從事消遣遊戲的人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報酬的又一個理由。最後,在投資基金由人數眾多的委員會、董事會或銀行管理的情況下,在現實中,招人品評最多的人恰是那些最能提供社會利益的長期投資者。因為他的行為在一般人眼裡,一定是偏執的、不合潮流、又過分魯莽。如果他有幸成功,得到肯定的也只能是人們對他的魯莽的評語。在短期中,如果他遭受很可能會有的失敗,那麼,他不會得到多少同情與憐憫。世俗的智慧教育我們:『對於我們的名聲來說,遵循傳統慣例而失敗要好過違背傳統慣例而成功。』」。。。。。。

 

最初看到這段話時,便感覺顯然是有所指的,如果你繼續向下看的話,會直至你噴飯。是什麼人膽敢「非難」凱恩斯?而為什麼這些「非難」,看似這麼眼熟呢?這些,如果出現在現在,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認為是針對我們的巴股神而來的,但它出現在1936年,那年巴菲特只有6歲,而且其中有些內容是被我們的股神師從了的。所以,他的目標必然另有其人。究竟是什麼東西值得凱恩斯在他那本原本就不厚的經濟名著中大篇幅地加入了這些東西的呢?我讀過的書太少,對價值投資瞭解得也很少,於是我找了一本《證券分析》看了一眼它最早的發表時間。

 

於是,我又看了一遍《證券分析》,確定了凱股神反駁的觀點確實出在那上面。而我不禁奇怪,如果這些,都被凱股神看作是「非難」,會不會是我們的凱股神,把自己定位太高了呢?

 

3、你說到「分散」與「集中」, 巴菲特總是強調的馬克•吐溫的那句,「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然而,在格雷老的時期,集中投資叫得最響的人,卻正是那位凱恩斯爵士。

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足以令他老師不爽話: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作為一個投資實踐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他曾在1934年8月15日給他生意上的合夥人F. C.斯考特( F. C. Scott)寫過一封信,道出了集中投資的理由:『隨著從事投資的年限增長,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相當大比例的資金投入到他個人認為自己非常瞭解而且管理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業上。而投資人如果認為,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大量他幾乎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別信任的企業,就可以據此限制自己的投資風險,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期限裡,我個人認為能夠得到我百分之百的信心去投資的企業數量,很少會有超過二家或三家以上。』」(大家注意一下這個時間,1934年,而《通論》出版的時間是1936年,也就是說,至少在這個時點上,凱恩斯仍舊惡習不改地扮演著他投機者的角色。但這絲毫也不妨礙他與巴菲特有著相同的投資方法。只是搞不清兩位股神是誰跟誰學的。)

這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格雷老的觀點跟凱恩斯又是正好相反。其實也不奇怪,當年的凱恩斯的風頭,可比今天的巴菲特強勁多了。但畢竟那個時期,是美英爭奪經濟話語權的時期,碰撞是必然的。經濟學上壓不過你,可以在投資學上找補。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從格雷老《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的水平看,多處已經明顯超過凱恩斯了,但是沒辦法,不要說是「佈雷頓森林會議」期間及之前,直至今日,它們的名頭兒跟《通論》比,就是一天一地。而事實上,美國在二戰後所執行的政策,並不是凱恩斯主義,而恰恰是這個「儲備與穩定」。這就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區別。英國人得名,美國人得利,挺好。

 

在格雷老的那個時代,凱恩斯(還有以前的大衛李)都可以因為股票炒得好而被稱之為「經濟學家」,而格雷老在經濟學上的造詣再深,也不過只是一個炒股票的。為什麼?因為經濟學家,從來是要原產地證明的。離開了那塊地,那個空氣,便產不出經濟學家來?

 

所以說,這不是個人恩怨的事情。我覺得主要根源還是在大蕭條之下經濟理論的裂變。在大蕭條之下,一群信仰「自由市場經濟無所不能」的人們,開始動搖,凱恩斯是繼馬克思之後,第二個挑戰薩伊定律的人,但它與馬克思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對不同信仰者馬克思的聲音置若罔聞,或是直接拿來鄙夷就好了,但來自陣營內部的凱恩斯發出的對「看不見的手」的挑戰,卻是大家無法容忍的。說白了,「我們美國所有學校經濟學教科書都是你們英國人編的,你個馬歇爾的學生,攻擊自由市場效率?你讓我們情何以堪呀?」所以說,格雷老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他看重的是凱恩斯說的是什麼,而不僅僅是,「這些話是誰說的」。但是你從《儲備與穩定》中,許多地方都可以明顯看到凱恩斯的影子。不! 那其實是大蕭條的影子,正是它動搖了當時幾乎是所有人的信念。

 

4、是否真的堅定相信「看不見的手」?我覺得,這個只有經過大蕭條的洗禮,才能看出來。我還是說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那種對「看的見的手」,最急切的呼喚,以及對「不知道怎麼伸手,就不要伸」的怒斥,哪裡還看得出一點對自由市場經濟自我調節能力的篤信? 全書不僅邏輯上,在許多用詞上,受凱恩斯的影響都很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格雷老即使是在反駁凱恩斯時,也忍不住使用了這樣的表述: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事實將勝過任何雄辯。這就意味著我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條分界線,適用於過去的思考習慣和行為準則將不再具有任何價值或相關指導意義。乍一看,這似乎意味著極大地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已經勝券在握,我們無須花費太大精神力氣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仔細分析後發現,利用我們豐富生產能力這一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在現實中卻充滿著極大的困難和風險。它可能要求政治經濟組織最大限度地包容我們的傳統和個人傾向。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每一步的推進都將爆發關於利潤成本孰大孰小這個極其痛苦,可能也是極為劇烈的論戰。與愉快的遊覽希望之島不同,希望島上陽光明媚,牛奶蜂蜜橫溢;而我們的命運卻可能是要在充滿疑慮和意見分歧的漫無邊際的荒原中探索整整40年,或者更多時間。」(反駁認為經濟危機僅僅是過剩現象)

 

每看一遍《儲備與穩定》,我都要把這段話,看許多遍,說他已經超過了凱恩斯,不是在於它的理論,而是在於,格雷老更明白,經濟危機,根本不是辯論究竟是「相對生產過剩」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當然那段話幾乎每個詞都有所指,如果不瞭解馬克思與凱恩斯理論的人可能完全是不知所云)。推翻一個東西容易,建立起一個新東西,太難了,如果等到辯論明白政府再幹預,什麼都晚了。你凱恩斯給羅斯福拍了那麼大一通馬屁,最終談過之後,不也只能是撂下一句「就沒見到這麼不懂經濟學的國家領導人」,可你不想想,你當初又何嘗不是這樣評價邱吉爾的?況且,這根本就不是辯論的事,當初用市場去調整各階層利益,是大家已經一致接受了的,現在改為用辯論去調整,誰服誰呀?事實上,一個哈耶克就可以搞得你凱恩斯心煩意亂,你那套誰也看不懂的東西,或者說,你根本不敢讓別人看懂的東西,能有什麼用呢?一旦「長期」了,留下來的只是你的名字,而不會是你的理論;相反格雷老留下了他的理論,卻把他的名字,留在了另一個地方。

 

在大蕭條中,想活過來,必須堅守一點兒什麼,儘管格雷老自己也已經不確信它的正確性(書中多次提到薩伊定律顯然是錯的,但也再三強調,修一下,應該還能用),但他相信「自我暗示」的力量,如果大家都堅信市場長期是要稱重的,那麼它稱重的一天,或許還真能到來,這就是信仰的作用。它與那些僅僅是在看到這種投資方式可以帶來利益時,便蜂擁而上的人所不同的是,一旦處於逆境,他們會鳥獸散的。然而,僅憑信仰,市場就真的會自動稱重了嗎?《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至於書中對「不知道該怎麼幹預,就不要干預」觀點的反覆反駁,我就不多說了,這本兒書,可以多看幾遍。看起來,格雷老很明白,有時信仰故然重要,拉票卻很必要。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東西,這段話寫於1937年,格雷老定量了一個「長期」的概念,「整整40年」,竟然與凱恩斯的定義如此神似,怎不令我等後輩,頂禮膜拜 !

 

另一個歷史的巧合,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的那一年,美國人發表了《獨立宣言》,發表宣言的那一天,被稱為「獨立日」。這或許就是美國人的宿命?

 

大蕭條,是全球性的,不是一句「對美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可以解決的。當年因對美國經濟沒信心而大量買入黃金的人,是什麼下場,我前面的貼子裡提到過。好像弗裡德曼的《美國貨幣史》裡有,當年看過,記不清了。

 

至於你說到,經濟前景看不看得準的問題,在牛頓看來,炒股票是比物理學難上萬倍的東西,在我這個不會炒股票的人眼中,都沒覺得經濟學有何難?各位大俠,連炒股票都會了,經濟學算什麼?

 

歷史原因,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濟學都是《資本論》開的蒙,我的西方經濟學是以凱恩斯的《通論》 開蒙,結果發現,其中不少馬克思的影子,因為馬克思經濟學,才是真正的「蕭條經濟學原理」。後來因為炒股票,看過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看過這些書後,再看那些所謂經濟學家的著作,方才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不是,無論拿下多少的什麼諾獎的名頭兒,都掩飾不了,其垃圾的本質 ! 然而正是這些垃圾經濟學家掌握著經濟理論話語權的至高點,因而在每個時點,只要判斷一下,怎樣做是錯的,就可以預測到經濟政策。而這些經濟政策的後果,學會格雷厄姆之後,並不難判斷。

 

至於你說的「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問題,請恕我直言,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上,哈耶克對凱恩斯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讓我選一位教授自上而下的老師,我選格雷厄姆;而如果讓我選一位自下而上的老師,我選,凱恩斯。

 

    我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因為「沒有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在這裡,我再次對抱有格雷老那樣信仰的朋友表示我的敬意。但對於我這個從來沒有相信過「自由市場經濟效率理論」的人,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放棄自己原有的信仰。對於信仰,我相信那個寓言:兄弟三人各拿到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寶玉,據說三塊中,只有一塊是真的,但是沒有人能分辨出哪一塊才是真的。於是,兄弟三人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其實只要想一下,既然沒有人能分辨,何不各自把自己手中的這塊,就當作是真的,一代代的傳下去就好了。你拿出一塊玉,我也拿出一塊,談觀點,做比較,討論。求同存異,有什麼不好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價值投資者?)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看來只是個酒鬼)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還崇尚腐敗)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酒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阿堵物是五花馬、千金裘的貨幣價格,酒是五花馬、千金裘的非貨幣價格)

 

 

 

 

 

附:資料

摘自 珍妮特·洛爾《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 》

 

 

格雷厄姆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並於1937 年出版了第三部著作,《儲備與穩定性:現代穀倉常滿理論》。出版商麥克格雷-希爾公司對書的銷售潛力感到懷疑,但是它們仍然很願意為暢銷書《證券分析》的作者服務。時任羅斯福總統顧問的伯納德·巴魯得到一本樣書,隨即交給了總統本人。
對凱恩斯的影響
雖然銷量從來沒達到前兩本書的水平,《儲備與穩定性》仍然引起了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注意,包括戰後世界經濟結構的主要設計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一篇關於商品政策的論文中,他以腳註的形式提到了《儲備與穩定性》。凱恩斯在文中指出了他和本在計算商品儲備成本時的方法區別。
這是一種很有禮貌的學術爭論,但是他們後來發生了誤會,突然中止了這種爭論。
1943 年12 月31 日,凱恩斯從英格蘭給本寫來一封信:
「親愛的格雷厄姆先生:
您本人和(應該是弗蘭克·敦斯通)格雷厄姆教授的文章給我一個感覺:如果一個人整天忙於辦公室的工作,只能在沒經過全面考慮的情況下對某一問題作出簡要的說明,無法公佈自己實際在幕後對這一問題的更詳細的研究成果,那麼他寫書出版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了,因為正如您的論文顯示的那樣,它的結果只能導致讀者對作者觀點的嚴重歪曲。公眾對作者沒有說過、並不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這是最無聊的事情。」
凱恩斯繼續寫道,他否認自己曾經認為任何旨在穩定價格的措施都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或者當貨幣工資上漲速度高於工作效率時會實現完全就業。
「在以緩衝存貨作為穩定短期商品價格的手段問題上,您和我都是積極的擁護者、意見一致,因此就不必再進行彼此誤解的爭論了。
您忠實的」
最後是一個大寫字母「K」 (多納德·莫格里奇主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選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3

有財商, 哪怕沒投資機會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6.html
相信有未買樓上車的朋友看到有關樓市的新聞, 都會慨嘆樓市已經連升兩三年, 看似沒有回落的可能, 說自己錯過了投資機會。再看到投資工廠大廈、商業單位、商場舖及地舖等投資者都賺過不停, 什麼名星也投資舖位賺多少個億, 而自己卻原地踏步, 可能會感到十分無奈。

的確近年樓市有上無落, 美國經濟差而不能加息, 港元被迫跟隨, 使資金追逐香港樓市, 到政府推出SSD後, 資金就追逐其他磚頭, 使價格有上無落, 有磚頭在手的炒家發到豬頭。

沒有磚頭在手的感到無奈是正常的, 空無奈是沒有用的, 倒不如在此時好好裝備自己, 注滿自己的財商, 再待機會而出發。

要先做好功課 (不是單看我們的blog), 研究不同資產的升跌條件。止凡認為要掌握股票及生意的變化故然複雜, 而買磚頭再簡單極都有不少要掌握的功夫。舉個例子, 磚頭在低息環境就價升, 但原來按過往多年做的研究, 這並不是必然結果, 陸東先生指出與樓市關聯性最強的並不是息口, 而是資金, 在香港的游資數量「M1」跟樓市的相關性是92%, 當然M1與利息的相關性亦很高。

又例如觀察97年中原指數到100, 之後回落, 四個地區 (即港島、九龍、新界東及新界西) 一起大跌, 然後慢慢爬升到今日中原指數又過 100點, 而今天四個地區的指數分得很開, 港島116、九龍106、新界東102及新界西87。平均雖然也大約100多點, 但就此可以觀察到不同地區的地產價值的不同抗跌力及升值力。進一步分析, 港島區的新樓落成量應不及九龍區及新界區, 即港島區樓已經年紀不輕, 但樓價拆舊多年後還是跑贏很多, 可以看到點點投資啟示。

還有, 今天可以觀察到人家買舖的爆炸力, 但亦要觀察SARS時買舖的防守力。施永青先生在有線財經節目都討論過, 買樓放租, 市民在經濟如何衰退都要住, 即經濟差時減點租都一定可以租出, 但舖則不然, 一個經濟低潮到來, 租客可以即時走人, 放租放一年都無人問津, SARS時實在太少人夠膽做生意, 實力少一點的業主都很難支持舖位的按揭供款。

又在這段時間可以細心觀察過往不同樓房市場的升跌因素, 包括租金回報, 某些地區變化很大, 可能由於基建, 可能由於發展商項目。一些地區樓市升幅都比其他地區升得多, 好像港島西區、南區受落實西港島線及南港島線帶動, 西九龍受落實高鐵帶動, 屯門、元朗區受西鐵南環線駁通東西鐵帶動, 大圍受落實沙中線帶動, 樓價都比正常升多一點。另外, 將軍澳區就由於無限供應, 貨多而不夠爽, 樓價及租金比大市升慢一點。港島區租金一直企硬, 租客質素高, 亦是樓價支持點。豪宅與一般住宅處於不同市場, 大陸資金有問題時, 豪宅可以即時租不出又賣不去, 但當做生意及投資銀行景氣時, 豪宅可以升到顛, 短時間以倍數升值, 好像買賣古董, 物以稀為貴, 賣一件少一件似的。

以上都是過去觀察, 相信各區樓價升幅早已反映了該區變化, 機會已失。但重點是應注意個人財商增值, 哪怕沒有投資機會呢? 樓市只會一直向上嗎? 看過不同地方及不同經濟體系的歷史, 似乎就不會了, 只怕他日機會到時, 自己還是從前的自己, 令人家看到的機會自己卻看不出來。

簡單談談日後可能變天的地區, 包括荃灣西站一帶, 如今荃灣區的重心 (指經濟活動) 還未完全移至荃灣西站一帶, 到荃灣西站附近四個港鐵項目發展好, 所有商場天穚接通, 還有點基建到荃灣碼頭, 到時將是另一番景象。元朗西鐵站一帶亦有同等未來, 現在元朗的重心還是在元朗市中心一帶, 將來就不會了, 還有可能落實的北環線吧。大圍站上蓋的60萬呎港鐵大商場, 加上沙中線, 大圍又會是變天的地區。屯門站上蓋瓏門, 加上項目的超大商場, 再有天穚駁通市中心及新墟一帶, 整個屯門市中心以西鐵站成為一體, 現在有了西鐵, 有到蛇口的公路 (屯門到深圳只需要15分鐘), 將來還有入機場公路的基建因素, 屯門給人的印象將不會是從前的郊野地方。還有九龍東、洪水橋、南昌等, 慢慢增加財商, 閱讀到的新聞資料都可以化作分析投資項目之用。

我們大部份都是打工仔, 當中大約4至5成人會當業主, 大部份業主都要供樓, 打工仔供樓, 都是埋頭苦幹的, 供20年30年不等。為何有些業主的樓越供會越增值, 他們所擁有的資產就能一變二、二變四, 而另一些業主層樓就越供越跌, 經濟差勁時還會輕易變成負資產。當然這可能是運氣問題, 怨自己買錯東西。但其實財商及把握機會能力亦是重要因素, 置業是人生一大決策, 要好好增加財商, 機會來臨時精明作出決定。過往錯過機會或未夠資本的朋友不必無奈, 只要裝備好自己靜候下一次機會, 最怕是到下一次機會來臨時還沒有足夠能力看清, 而又再一次事後孔明等說 :「早知買樓, 早知買舖, 早知買 xx區, 早知唔買 xx區, 你看人家賺多少, 早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71

中國為什麼沒有好企業 有智思有財

http://xueqiu.com/6895797166/23081148
有一句話,叫「怪事多了,常為怪」。如果一個資本家,規定工人工資不可以低於多少,否則工人將受到處罰,大家一定會覺得怪怪的。而如果資本家因為這個規定,受到處罰,那簡直就是天大的怪事了。

一位網友發給我一個電商的地址,我估計他是想說,茅台又降價了。我於是問他,「那個電商的酒,是自己釀的嗎?」結果他就又給我發了一次那個地址,並再三保證,確實有這個地址存在。我真的無語了。

「那個電商的酒,是自己釀的嗎?」這麼簡單的問題,竟然回答不上來,我還能說什麼呢?

不過,誰又能回答得上來呢?

我只好按「是」,和「不是」兩種可能性,分別討論一下,這種現象。

如果那個酒,是那家電商自己釀的,那麼它的確會對茅台構成衝擊,但這個衝擊的力度,取決於它標的那個價格,比茅台819的出廠價,低多少。如果比819還高50%?談對茅台的衝擊?瘋了?

如果那個酒,不是它自己釀的,而是從茅台買的,那它不過就是一個給茅台酒廠打工的。819是茅台酒廠的收入,是與我們這些不管是大還是小的投資人的權益掛鉤的。超出的部分,是打工者們的工資。有人寧可減工資,也非要去接受茅台酒廠,或者說是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投資人的剝削?難道說,其它廠家,給的工資,更低?我沒有去瞭解過。反正,我感覺,是我們這些投資人,吃虧了!!!

據說在那些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們會組成一個叫「工會」的組織,從而把那些打算隨意降低自己工資的就業者,排斥在外,並要求資方,不可以僱傭這些非工會的成員。從而保證工人們的工資,不會被削減。而這一行為,如果放在中國,很可能會被某個部門,當作「壟斷」而處罰吧?必需的。

顯然,茅台的經銷商們如果降低批發和零售價格,所直接損害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仍舊要照常向茅台繳付被稱之為「出廠價」的東西,所以,他們會盡其所能,在自己的配額,能賣得出去的前提條件下,保證零售價格不出現下降,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工資」。但,他們如何抗拒「低工資」訴求的競爭對手,搶去屬於自己的份額呢?是否需要一個類似於「工會」的組織,向茅台施加壓力,以杜絕打工者們之間的惡性競爭呢?而「工會」的這種「高工資」的訴求,必然引起茅台對自己銷量的擔心,能否得到茅台的支持呢?而我們這些微型投資人憑什麼要容忍我們的利益,被這些打工者們所侵佔呢?

所以,這就需要一個「勞資雙方」多年合作,所建立起的互信,作為支撐了。那些老資格的茅台經銷商,與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兒,有利就賣,虧了就甩的打零工的經銷商不同,他們經營這個品牌多年,不想把市場搞亂,甚至不想去賺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錢。如果真正引發行業無序競爭,大家利潤縮減的背後,就是質量和服務的縮水,最終廠家、經銷商、消費者都將是輸家。作為經銷商而言,為了一時的資金周轉,或擴大銷售而砸掉自己的金飯碗?不值。但,你不砸,別人就不會來砸嗎?819的出廠價,賣到1000都是高工資了,人家就是個打零工的,而且同時不知道在給多少家老闆打零工,你管得了嗎?所以,那些優秀產品的長期經銷商們,一般都會集體要求廠家約束個別經銷商,任意降價。

當年我在碼頭上做苦力時,一個老闆,對我們苦力這行兒的收入,算得比我們還清楚,真是多一個子兒,都不想讓我們多賺。但,報價太低的那些同行兒,往往一件兒貨都拿不到。後來混熟了,有一次大家一起喝酒,都喝高了,我就問老闆,問什麼不給他們貨?老闆說:

「那個價格,報出來,就是沒打算長做,或許就是這兩天太閒,或許是急用錢。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使用某種高風險的手法,降低成本。如果是前兩種情況,我把貨給了他們,過了這段兒,他們不閒了,不急用錢了,也就不再理我了。那時,我再回過頭兒來找你們,你們或許也在忙別的了。而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那麼,他們所提高的風險,最終全都會轉嫁給我。」

看起來,要想讓別人,死心塌地的給你打工,不在你的貨上踢兩腳,就不能把別人的工資,搞得太苦?不得不歎服,要不,人家是老闆呢!  可這樣的老闆,在中國,能有幾個呢?如果真有這樣的老闆,不被中國人群起而攻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6

EXO粉絲送禮有財有心思世勛收地伯賢列車祝福生日月

1 : GS(14)@2017-04-13 22:40:38

韓國男團EXO在亞洲各地人氣高企,雖然「中韓反目」令到內地演藝圈實施「禁韓令」,更有不少內地追星族表示國家面前冇偶像,但依然有死忠粉絲對EXO不離不棄,當中不少有米內地粉絲為博偶像歡心,豪花金錢買地買廣告為Oppa慶生。昨日是EXO成員世勛的23歲生日,有粉絲就跟隨偶像行善的美德,以世勛的名義向韓國白血病兒童機構捐出100萬韓圜(約6,800港元)善款,不過粉絲嫌善事都不夠表達對偶像的支持,不惜大灑金錢購買了蘇格蘭一塊地,根據粉絲在微博留言,世勛將可以獲得政府承認貴族勛爵稱號,又指勛爵稱號完全配合到世勛的貴族氣質,粉絲更在微博大晒購買證明等,認真有錢就是任性。除了世勛獲內地粉絲送厚禮外,下月6日25歲牛一的伯賢,同樣獲粉絲包下一整架機場鐵路列車的車身廣告,列車由首爾站出發駛到仁川國際機場,列車上印有祝賀伯賢生日的字句,據知此伯賢列車將會維持一個月,令遊客見證伯賢的人氣。



■昨日是世勛23歲生日,有內地粉絲在蘇格蘭買地賀偶像牛一。

■下月6日生日的伯賢獲粉絲包下一整架列車的車身廣告恭賀他。

■中國成員Lay再次缺席EXO活動。

Lay缺席首爾騷

另外,EXO的三位中國成員鹿晗、Kris及Tao已先後退團,現時只剩下中國成員Lay,不過Lay已多次缺席組合活動,早前又將微博認證刪了EXO字眼,屢次傳出退團傳聞。上周六,Lay已缺席於澳門舉行的「第五屆音悅V榜年度盛典」,加上因工作難調整關係上月及本月先後缺席組合於吉隆坡、新加坡及北美舉行的「EXO PLANET#3- The EXO'rDIUM」世界巡迴演唱會。當粉絲以為下月27及28日在首爾蠶室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舉行的EXO演唱會,Lay會因為主場關係與隊友合體,但昨日EXO所屬的SM事務所就確認Lay將會再次缺席,並表示:「因有其他工作安排,Lay將無法參加首爾演唱會,希望粉絲理解。」撰文:施洛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13/199884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442

張宗永﹕廣東省有財無勢

1 : GS(14)@2018-02-04 21:25:57

【明報專訊】人大會議曲終人散,會後公布的經濟數字,廣東省再次榮登中國經濟第一大省,GDP接近9萬億元人民幣,等同於俄羅斯。在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GDP首5名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及河南。但是我們廣東人也不可以只單往自己臉上貼金,廣東省生產值有相當的部分是來自深圳這個由外來人建造的城市。

雖然廣東經濟實力雄厚,但廣東人在中央政治局的實力卻是非常under-represented。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論籍貫,陝西和安徽各有兩名、河北、浙江及山東各一名。 再看政治局其餘的18名委員,福建的佔3名,上海、河北、浙江及山東各兩名,北京、江蘇、湖北、陝西、甘肅、江西、河南各一名;廣東人是付諸闕如。

一省GDP近9萬億 等同俄羅斯

廣東省曾經出產不少革命先烈,最著名的當然首推半個「海龜」的孫中山。新中國成立之後,葉劍英元帥算是曾經擁有最大政治權力的廣東人。但自葉家淡出政圈之後,中央不成文的規例是省第一把手的省委書記不會由廣東人出任。中央可能擔心山高皇帝遠,兼且廣東接近港澳,受外國勢力影響較多。廣州出版的《南方周末》亦是內地比較自由兼具影響力的媒體。

中央政治局常委 粵人付諸闕如

回頭說經濟統計數字,10多年前我有一次聽過劉遵義教授的演講,劉教授是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專家,對統計數字別具卓見。那次會上,他提出如果你將所有中國省份的GDP加起來,永遠是不會等於全國的總和,原因是窮的省份往往將數字作大以增名聲;富有的省份領導人倒傾向將增長率少報,以免因為做出來的成績太好被調職往其他省份替國家效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盤算,所以這盤帳加起來永遠是有點糊塗。

2017年的各地GDP數據發表後,很快就有3個地方政府被發現數字灌水,這些省份分別是遼寧、內蒙及天津市。當然,外界一般相信「3」這個數字本身也有點虛。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94&issue=201802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