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達備齊三大優勢 揮軍北上 祕密操兵二年 卡位中國雲端商機

2010-11-01 TWM




雲端時代來臨,過去到北京只是為了搶標藝術品的林百里,今年起多了項任務,廣達將在北京設置雲端研發中心,更重要的是,廣達這兩年也如宏達電般,搶攻全球電信、服務業者客戶,尤其是鎖定中國今年開始的兆元雲端商機。

撰文‧黃智銘

過去一年,林百里頻頻造訪北京,外界都以為他如以往般,是盛裝趕赴嘉德或是蘇富比的名畫拍賣會,其實,據林百里身邊的幕僚透露,暗潮洶湧的雲端大戰中,廣達的第一場戰役就要從北京開打了。

上 周(十月二十二日),中國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通知,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與無錫等五大城市,開始進行雲端運算服務創新試點;這項試點是在最 近中國「十二五」經濟規畫公布之後,新興事業項目的重點工作之一。大陸媒體指稱,二○一○年是中國雲端的「試驗年」,整體商機將在一一年正式起飛。根據國 際科技研究機構IDC的預估,總計從○九年底到一三年,四年之間,全球的雲端商機高達八千億美元,而單是中國就占了一五九○億美元,合計將超過人民幣一兆 元。

台灣的「雲端教父」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早就嗅到大陸雲端商機,鴨子划水準備搶攻這兆元商機了。廣達已經悄悄在北京設立台北林口、上海松 江以外的第三研發中心。林百里接受《今周刊》採訪時,證實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的規畫,並透露了北京研發中心的一些目標。林百里表示,雲端服務中,軟體、服 務是關鍵,而「在地化」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要搶攻中國雲端市場商機,一定要就近設立研發據點,根據當地客戶的需要調整產品。北京只是廣達「全球在地 化」的第一步,明年廣達還要到美國、歐洲設立研發中心。

優勢一:服務為王

非外商科技大廠 提供完整方案事實上,為搶攻中國雲端商機,廣達祕密操兵二年之後,備齊了三大優勢才敢揮軍北上。

廣達一位副總分析,廣達未來切入中國雲端市場是相當具有先天優勢的,因為雲端建設就像是現在的發電廠一樣,屬於基礎建設的一種,任何政府都不希望這樣的架構掌握在國外公司手裡。雲端架構所需的伺服器、儲存設備與轉換器等硬體產品,廣達都有能力設計製造。

過 去一直都幫大廠如戴爾等代工伺服器產品,廣達品質本來就不是問題,現在中國政府希望可以在雲端上做到產品、規格都由自己主導,只是大陸科技廠商在硬體上與 台灣廠商還有相當大的落差,而廣達又是台灣廠商中,少數可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所以現在無論是與大陸政府洽談「政府雲」或與電信業者合作,進度都相當 順利。

除政治考量外,廣達在技術上更不容小覷,林百里在今年初曾表示,廣達將推出「雲端祕密武器」,所謂新一代伺服器,也已經開發出爐了。

優勢二:技術為王

降低購買、管理關鍵成本

自 去年入股處理器廠tilera後,今年「祕密武器」正式登場,廣達新一代伺服器代號為S2Q,其內部為八個伺服節點(Server Node),總共有五一二個處理器核心,每秒可以進行一兆三千億(一.三T)次運算,耗電四百瓦。因此,若使用S2Q組合出具有一○二四○個核心的叢集電 腦,只要一個機櫃的大小,耗電只有八千瓦。

林百里強調,雲端在成本競爭上有購買成本、管理成本兩大關鍵,現在廣達在這兩項都已經領先對手,提供最佳效能。

但是,即使有了強大的技術,林百里說,未來的雲端市場跟過去NB(筆記型電腦)代工不同,NB代工拚的是供應鏈管理,雲端則是價值鏈的競爭。在代工市場誰的成本低就可以搶到單子,雲端比拚的是誰可以提供客戶更高的價值。

優勢三:前瞻為王

供應鏈串起價值鏈 「雲」「端」互補過去二年來,廣達雲端部門開會,「宏達電模式」是廣達一直在分析研究的一個重要參考。宏達電的客戶、合作夥伴都是如中華電信、Google這類雲端服務供應商,因此要切入這塊雲端市場,林百里就選了宏達電當作假想敵。

但相對於宏達電高達三○%的毛利率,廣達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僅剩下三.四%,超過二○%的毛利率差距,讓廣達除了雲端的「雲」之外,未來在「端」的手持裝置產品上,也會有機會和宏達電一決高下。

在三個條件都齊備後,廣達在雲端市場布局,儼然有水到渠成之勢,只是要面對台灣代工業者一直在思考的老問題,廣達擺脫代工微利化命運的同時,必然會與現有客戶的利益產生衝突。

現在廣達在NB代工的重要客戶如惠普、戴爾,也都積極在雲端市場布局,成了廣達強勁的對手,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況下,未來如何面對這樣的考驗,也成了廣達在雲端市場上最大的挑戰。

放眼雲端

3大布局

1.組織重組將企業解決方案(ES)部門改為雲端部門,開發雲端市場所需3C產品。

2.北京設立雲端研發中心,落實軟體、服務在地化。

3.投資tilera處理器廠,開發全球效能最強伺服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7

港交所總裁推延長交易 挨罵也要做亞洲金融重鎮 李小加操兵五年 只為了滬港通

2014-09-29  NCW
 
 

 

今年九月分,全球投資界有兩件大事:第一是阿里巴巴在美國股票上市,第二則是「滬港通」倒數計時。這兩件事,牽動全球數以千億計美元資金流動!這兩件事還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關係人——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

撰文‧周岐原

李小加,在五年前接下香港交易所總裁職位前,是一個縱橫投資界、曾在美林與摩根大通位居要津的投行金童。公餘時,他也是位熱愛足球的運動健將。在港交所的足球隊裡,李小加踢的是右前鋒位置,與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隊踢的是同一個位置。

二○一三年,李小加獲得一個大好進球的機會——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使香港股市奪下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冠軍金盃。然而,這個機會被拱手讓給美國紐約證交所(阿里巴巴要求以合夥人制上市,與香港現有證交法制及股權平等主義傳統不符)。

一四年,李小加的進球機會又來了。因為,再過不到一個月,中國「十一」長假之後,連接中、港股市的滬港通即將上路,於上海與香港交易所掛牌的八三四檔個股,將向滬、港兩地投資人開放。這一次,李小加已經蓄積強大能量,準備大腳射門!

如果李小加這次射門能成功,滬港通這項歷史性的創新方案,將更形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自身的股價,在宣布滬港通之後,一度大漲四成,就是最好的證明。

交易時段可與中國重疊

九月十七日,李小加旋風來台,親自會晤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後,接受《今周刊》專訪。這位掌管香港交易所的「金融大總管」,是去年讓香港吸引逾百家公司上市、創造一六九○億港幣(約六六四一億新台幣)集資額的靈魂人物。他首度與本刊暢談他對於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前景與規畫。

相較台灣政經領袖總喜歡把台灣金融市場打造成「亞洲金融中心」的口號掛在嘴邊,可能是出於種種微妙因素,李小加受訪時反而避免把香港與亞洲金融中心做連結。

「我們不太想大中華地區或亞洲怎麼樣,我們想做的是亞洲時段(Asian time zone)的交易重鎮。」皮膚呈深銅色、雙眼炯炯有神的李小加,直接說出對香港交易所發展的期許。李小加解釋,在亞洲時段目前有許多類似東京的金融中心,但這些城市的性質,多半偏向本地市場,還沒有出現真正跨資產、全方位的金融中心。這個局勢,正是香港機會所在。

李小加的話乍聽起來很謙虛,沒什麼攻擊性,但是,如果把他上任以來推動的大大小小政策連接起來,我們發現,「亞洲交易時段的重鎮」根本比台灣政經領袖長久鼓吹的「亞洲金融中心」還要猛、還要有野心!

首先是延長交易時段。香港股市交易時段原本是全球主要股市中最短的,上午十點開盤,中午十二點半休息到下午二點半再開盤;然後,下午二點半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四個小時。

改革喊了十年,都功敗垂成,李小加不懼龐大的壓力,強力推動延長交易,終於在一二年開始實施五個半小時交易制,即上午九點半開盤,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一點為午間休市,下午一點再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五.五個小時。

這項制度對香港有個好處,能與中國上海、深圳等金融市場的交易時段重疊性更高,因為香港股市不僅七○%的成交量與中國股票有關,如要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延長交易是不得不走的路。

做好準備等成交量湧現

但是,李小加強力推動的延長交易制度引來排山倒海的抗議聲浪。許多人不滿午休時間硬生生被剝奪一個小時,抱怨腸胃毛病會更嚴重;也有人抗議,中午談生意的機會變得更少了,會影響業績。金融業也不買李小加的帳,交相指責他的作法無法增加市場成交量,反徒增營運成本。然而,正因為延長交易的改革,讓中、港股市下午盤成功在一點整「並軌」,後來滬港通實施,交易制度才有共同的基礎。

除了延長交易時段讓李小加被香港民眾罵到臭頭,一二年六月,港交所以二十二億美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出價相當於一八○倍的本益比,讓外界「買貴」的批評不斷。

對此,李小加解釋,香港並沒有大宗商品的交易經驗,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不僅可讓港交所金融交易更趨於多元化,也是香港涉足商品交易的起步。他略帶興奮地說:「十二月我們將推出銅、鋁、鋅、煤的人民幣計價商品,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這麼龐大,香港若沒有掌握這樣的金融交易商機,實在太可惜!」近幾年來,香港的金融實力在亞洲有向上提升之勢,但是李小加反而羨慕東京與台北。「日本是全球排名前幾大的經濟體,經濟底子雄厚;台灣不論在高科技或傳統產業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競爭力,底子也不弱!」「香港是個很小的市場,這個體系的home market(經濟腹地)是中國…你把自己做好,你就有可能抓到home market很多好處;做不好,它和你就是兩個體系的市場。挑戰很大但機會也很大,這和台灣的挑戰完全不同。」李小加的努力有目共睹,除了延長交易時段、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滬港通、打造香港成為IPO籌資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種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他都做了。問題是,香港股市成交量真的有增加嗎?

根據港交所的年報,香港股市在李小加上任近五年來,成交量大致持平,大體上維持每日五至六百億港幣之間,連李小加也承認說:「沒錯,港股成交量在我上任後的確沒有顯著成長,呈持平狀態!」但是他強調:「過去五年來,我時時澆水、施肥、除草,但樹苗長大需要時間,我相信明年會是一個重要的拐點(關鍵期)!」「當然可能整個經濟成長變差後,它(交易量)還是平的,但不做,肯定會更慘!」他提高語調、激昂地說。

從另方面來看,港交所近年的大手筆布局,也似乎還沒反映在獲利上。因為過去五年間,港交所的營收雖從六十四億港幣增加至八十一億港幣,但稅後純益多在四十至五十億港幣間來回,沒有大幅突破。對於這些質疑,李小加坦言:「播種了,但還沒有到收穫期。」李小加隨後樂觀地說:「不過今年應該是個轉折點。滬港通以後,將出現大筆交易量是來投資A股的;又會有一大批中國投資者來投資港股,這些都是多出來的。」這些新增的成交量,就是今年港交所擴大業績、確立金融地位的基石。

擁抱改變就是成功關鍵

另一方面,錯過阿里巴巴後,李小加對上市法制面檢討未停歇過。自今年九月一日起,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若市場支持改變同股同權制度,港交所就會推動正式諮詢,為修改上市規則預先準備。「我們不是因為一家公司才討論這個問題,是將來有可能還要面對類似情況,希望爭取達到市場共識。」李小加強調。

其實,李小加辦公室所在的國際金融中心,與他的前東家||摩根大通,都在香港中環鬧區,兩者只相隔一條大馬路。前一個五年,李小加在馬路這頭,將摩根大通打造為中國交易額第一的券商,又參與中海油競標美國優尼科的百億美元交易;後一個五年,李小加走向天橋彼端,捨棄上億港幣年薪、成為帶官方色彩的交易所總裁。雖然一度受到各種挑戰,但李小加從一介油井工人,成為如今的金融業主管,絲毫不抗拒改變,反而勇於擁抱改變,這是他一路走來、始終屹立不搖的關鍵。

李小加

出生:1961年

現職:港交所行政總裁

經歷:摩根大通中國區總裁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李小加當總裁,年年有改變

——港交所近年大事

2010年 李小加接任總裁。中國農業銀行及友邦人壽於7月及10月掛牌,成為當時全球集資額第1與第3大新股2011年第一階段延長交易時段,改為上午9點半開盤2012年 收購1877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於2013年完成交易2013年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資格範圍至香港,並放寬對RQFII資產配置的限制2014年4月10日宣布滬港通、實施兩地市場買賣互通,預定於6個月後啟動

資料來源:港交所

台灣別固守三箭 應放眼亞洲「周記者,你最近撰寫了一篇關於滬港通封面故事,希望邀請你與李總裁見面。」聽到這句話,我驚訝發現,這是第一次有邀約者事先看過自己的報導。香港交易所,顯然是有備而來。

雖然李小加謙稱,外來和尚不會念經,無法給台股或台灣證交所什麼建議,但是翻開去年年報,香港交易所以1278位員工,創造了45.5億港幣淨利(約179億新台幣),對比台灣證交所加上櫃買中心,去年共有895位員工,淨利卻只有24.3億新台幣,港交所員工平均貢獻遠高於台灣證交所,除了收費較高還有哪些原因,值得思索。

再考量到,今年台股成交量升溫有限,讓人不禁擔心,當港交所全力競逐亞洲市場、想成為全方位金融中心,台灣除了意在活絡成交量的「三箭」,對於金融業長遠發展戰略,我們到底拿出了什麼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