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伊戰報告出爐:一場建立在謊言上的戰爭

多年後,一份關於美英當年聯合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報告姍姍來遲。

當地時間7月6日,主要調查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英國責任的報告《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正式出爐,該報告歷時7年完工。當天,主導報告制定的調查委員會主席齊爾考特(John Chilcot)勛爵親自宣布了報告的相關調查結果。

報告認為,基於情報錯誤,2003年伊拉克並沒有擁有對世界構成威脅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當時也沒有對西方世界構成所謂的“迫在眉睫的威脅”。2003年3月,美英正是因為伊拉克擁有WMD為借口,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空襲,由此開啟了長達8年的伊拉克戰爭(2003~2011年)。

“兩布”串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這份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官方報告僅概要部分就長達150頁,主要調查了英國政府從2001~2009年之間對伊拉克戰爭的決策以及後續的一些問題,包括當時戰爭的背景、軍隊的裝備以及是否準備就緒問題等。整份報告共計260萬字,如果要逐字逐句看完,估計得花9天時間。

報告首先回顧了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與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之間關於要不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書信互動。比如,其實早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的1個月,小布什和布萊爾(下稱“兩布”)就串通一氣,已把矛頭指向了薩達姆,由此埋下了要把薩達姆推翻下臺的導火索。但是,當時基於對阿拉伯國家、俄羅斯,甚至巴基斯坦的顧忌,“兩布”沒有直接提出對伊拉克的戰爭。

到2001年12月,布萊爾在給小布什的回信中提到了伊拉克的政權更叠,並表示,如果聯手敘利亞或者伊朗,將薩達姆趕下臺其實比想象中的容易。

整個2002年期間,基於前期情報,薩達姆擁有WND,“兩布”不斷強化薩達姆存在的威脅,堅定要把薩達姆趕下臺的信念。當時,聯合國也通過1441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但在伊拉克境內並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在“兩布”看來,這顯然不足以信服,雙方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尋找合適的盟友、何時發動空襲,當然還包括對空襲後一些後果的考慮,比如薩達姆萬一真的動用WMD怎麽辦、如果他主動毀了伊拉克的石油設施,又或者對以色列發動報複性打擊等。

到了2003年,“兩布”認為,利用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是“實現和平的最後一英里”(Last mile for peace)。在布萊爾看到,當時,伊拉克局勢已經發展到了不是“兩布”想發動戰爭,而是必須這麽做的關鍵時刻。隨後,伊拉克戰爭一觸即發。

事隔多年後,新出爐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幾個關鍵結論。第一,戰爭並非是當時的最後選擇,英國在沒有認真考慮用和平方式解除武裝的情況下,匆忙加入伊戰,為美國“背書”;第二,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的嚴重性存在誤判,肯定“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說法站不住腳,而且薩達姆也沒有所謂的生化武器;第三,雖然後期軍事幹預有可能必要,但當時(2003年3月)薩達姆並不構成立即威脅。聯合國安理會大多數成員國支持聯合國繼續對伊拉克進行核查和監視;第四,英國做出參與伊戰的法律依據不能令人信服,同時英國的舉措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性;第五,盡管事前得到許多明確的警告,入侵伊拉克的後果被低估了。英國方面在薩達姆倒臺後對伊拉克的計劃和準備工作“非常不足”。

盡管2003年12月底,薩達姆被聯軍生擒,被當時的英美媒體視為此次戰爭的最大成就,但卻沒能為“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帶來真正的和平。戰爭猶如“潘多拉魔盒”,雖然事後美軍陸續撤回,但留下的卻是一個教派對立、戰火難平、恐怖勢力滋生、安全成稀缺品的爛攤子。

布萊爾:我為此負全責

面對《齊爾考特報告》的尖刻批評,布萊爾也在第一時間舉行新聞發布會進行回應。期間,他不改演說家的本色,聲情並茂地回憶了整個決策進行,以及他現在心態。

布萊爾表示,做出伊戰的決定是他10年首相生涯中最痛苦、沈重和艱難的決定,他本人將為當年入侵伊拉克的決定負全責。“其實,我比你們想象得更痛苦、更後悔、更悲傷。”布萊爾說道,“(我們)發動戰爭的情報居然是錯誤的。”

盡管布萊爾提到了情報錯誤,但是他依舊堅持,當年發動伊戰的決定是正確無誤的。“我想想,這是個正確的決定,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安全和更美好了。”他說道。布萊爾還辯解,那些為伊戰付出生命的英國士兵,並沒有白白犧牲。政府並沒有為執意要對伊拉克開戰而制造虛假情報。英國媒體事後公布的傷亡情況顯示,約有近200英軍在戰爭中喪生,近4000人受傷。

布萊爾認為,如果薩達姆繼續在臺上,那麽伊拉克將陷入更糟糕的狀況,會變成阿拉伯動蕩後的又一個敘利亞。但事實是,阿拉伯動蕩後,伊拉克國內還是相對穩定,倒是鄰國敘利亞徹底崩潰,成為極端勢力的巢穴。

批評者稱,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伊戰以來,他一直面臨各種批評,有些人甚至呼籲將他作為戰爭罪犯來進行懲罰。如今報告的出爐,也有更多聲音要求布萊爾承擔起把英國拖入如此一場不受歡迎戰爭的法律責任。入侵伊拉克,在不少英國人看來,是英國現代外交政策中最富有爭議的決定。

就在布萊爾回應報告的同時,一群反戰示威遊行者在布萊爾講話的大樓外集會,要求對布萊爾采取法律制裁。

俄羅斯:早就告訴你了

已表辭職意向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在第一時間回應道,這份報告的出爐對英國來說是“黑暗的一刻”,但是他強調,這不能成為英國未來不參與聯合軍事行動的理由。作為力挺介入伊拉克戰爭的決策者之一,卡梅倫表示:“當未來我們的共同安全受到威脅時,英國還是會與美國堅定地站在一起。”

卡梅倫還表揚了英國情報機構,表示“歷史無法重演,對於當前的英國而言,只有吸取伊戰的教訓”。卡梅倫所謂的教訓是,把一個國家拖入戰爭,必須慎之又慎。“只有當所有的舉措都用盡時,戰爭才是最後的考慮。”他說道。

而當時站在堅決反對入侵伊拉克陣營的俄羅斯,則在駐英國大使館的官方“推特”上寫道:“巴格達沒有WMD,這是場非正義和極端危險的戰爭。整個地區都陷入了暴力的惡性循環。”最後,推特上還貼了一張配圖,上面寫道:“保持鎮定,我早就告訴你(結果)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38

伊戰報告揭英美早有默契貝理雅為出兵用缺陷情報

1 : GS(14)@2016-07-09 06:35:51

由英國樞密院顧問官奇爾科特(John Chilcot)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調查組,經過七年研訊,昨日終於發表報告,嚴厲批評時任首相貝理雅選擇性採用明眼人都看得出「有缺陷的情報」(flawed intelligence),作為攻打伊拉克理據,又證實貝理雅出兵前一年曾向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保證,「無論任何情況」都會撐對方。貝理雅當年的出兵主要理據,是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但奇爾科特直斥出兵決定「是建基於有缺陷的情報和評估,這些訊息本該受到質疑」;當年伊拉克根本對西方無迫切威脅,「仍有其他外交選項,事情並未去到不得不取軍事行動的階段」。報告指貝理雅既忽視聯合情報委員會(JIC)的專業意見,也無理會幕僚建議應先確認伊拉克有否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英軍行動的法理依據差強人意」。




「毫無保留負全責」

過去貝理雅多次否認跟喬治布殊早有秘密協議,要推翻伊拉克獨裁者侯賽因。但奇爾科特的報告就披露伊戰前一年,「(2002年)7月28日,貝理雅先生去信喬治布殊總統,保證無論任何情況都會支持對方」,顯示二人早就出兵取得某種默契。報告又認為貝理雅太高估自己有能力去左右美國的政策。除了針對貝理雅的決策,報告也觸及英軍表現,認為在2009年戰爭結束時,英軍距離「勝利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特別提到戰爭期間英軍為了減少傷亡,被迫同伊拉克武裝分子簽定「屈辱協議」,奇爾科特歸咎於當時要同時應付阿富汗戰爭,攤薄了英軍的兵力和裝備。貝理雅回應報告時表示「傷感、遺憾和歉意」,「會毫無保留地就伊戰所有失誤負上全部責任」,但堅稱他「出兵推翻侯賽因是真心為了國家的最佳利益」。他不同意伊拉克戰爭是導致全球恐怖主義蔓延的根源,又指若今日給他再選,他都會作出兵決定。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就表示要從報告中吸取教訓,為英軍提供必要的裝備,又指當年有份投票支持出兵的國會議員都應該分擔責任。在野工黨領袖科爾賓直斥伊戰是「侵略」,認為英國應該採取獨立於美國的外交政策。




被斥刻意誤導公眾

2009年當大部份英軍由伊拉克撤出時,當地局勢還是一團糟,極端武裝分子冒起,美英找不到任何所謂的「大殺傷力武器」來支持入侵伊國的合理性。反戰人士指摘貝理雅開戰前刻意誤導公眾,令繼任首相的白高敦受到巨大壓力,最後任命奇爾科特領導伊戰研訊,但目的是為英國政府日後的軍事決策提供參考,避免重蹈覆轍。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7/19684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