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邊跟著內地走,一邊主宰自己的命運”訪香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190

香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如果要歷數中國擁有獨立傳承,並能在世界擁有一席之地的“百年企業”,可能香港會為此添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歷經歷史風雨洗禮,無論戰亂與和平、無論何種社會制度都能屹立不倒,它的商業邏輯、處世之道自然有其可取之道。

剛剛過去的7月,香港是新聞大熱。諸如產業空心化、李嘉誠撤資疑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齟齬、“占中”與“反占中”、外企(包括港企)在內地的生存不易……舊的、新的都會被拿出來翻炒一番。那麽,一家百年企業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也許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這一次,南方周末采訪的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先生。

“是生意來不及做,不是沒事做”

南方周末:數據顯示,制造業不足10%,服務業的比例幾乎90%,不少香港人對此有擔心,你覺得這對香港的經濟有什麽樣不好的影響嗎?

周安橋:由於內地的發展,香港的確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

很早以前,香港和內地隔絕,許多方面要自給自足。現在,香港的定位變成了為13億人服務,像種糧食、搞制造就不需要再自己做,與之相關的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了,也就是所謂的空心化。但今天的情況是光做服務都做不過來。最近一二十年,開餐廳的明顯多起來了,現在來香港的遊客5000萬,20年前才幾百萬;再比如IT相關產業多了很多。香港作為一個有活力之都,企業容易長大,也容易淘汰,還是這個規律。

來往多了,難免有矛盾,現在香港比較常見的抱怨是來的人太多了。事實上,香港從政府到企業都在檢討這個問題,是要限制人進來,還是繼續讓人進來。10年前開放自由行的時候,覺得至多來一兩千萬人,多多益善。但現在足足5000萬,地鐵、巴士、酒店、餐飲……各種問題都出來了。如果當初能想到這個局面,是不是就可以做好一點呢?對香港來說,問題可能是,700萬香港人能不能提供高質量服務。

這個事情,好在今天發生了,還有時間。

今天的香港,是生意來不及做,不是沒事做。

南方周末:香港還有哪些比較優勢?

周安橋:香港能提供最優質金融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的平臺,這方面不亞於紐約、倫敦。其服務不僅面向香港居民、企業,而且覆蓋全球範圍,尤其是亞太地區。中國內地及亞太地區主要大城市正在蓬勃發展,滿足它們對於成熟專業服務的高端需求,當然是香港。

至於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豐富的現代管理經驗也不是能輕易被替代的。

“內地市場是需要去適應的市場”

南方周末:前一陣子,關於李嘉誠先生從內地撤資的議論很多,內地房地產不像以往那麽好做,九龍倉曾有過撤退的想法嗎?

周安橋:李先生撤不撤資,你們現在比我們權威。

九龍倉跟李先生不一樣,香港和內地是我們97%的主戰場。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九龍倉投的地就比較少,主要是因為內地對房地產政策的宏觀調控,這些調控本身確實對市場有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內地的房地產不容易做。

內地住宅市場的“政策市”特征非常明顯。對香港企業來說,內地市場是要去適應的市場,要花腦筋去應對。這方面,本地公司會自如一點。每年地產企業排名,香港公司都在十名開外。當然,九龍倉會有自己的特長,比如說做一些城市綜合體,招商能力、管理能力這些軟實力出來了,內地企業還是有距離。

南方周末:說到軟實力,香港很多年都位居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的前列,你覺得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安橋: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高度國際化的經濟體系,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政府基本不幹預,成熟的資本市場與金融環境,還有勤懇工作又遵紀守法的民眾,還有多年來穩定的社會環境……當然,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度也是國際上任何其他城市都無法比的。

軟實力的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堅持下來,把它當做(人必需的)空氣一樣就不容易了。九龍倉認同“誠”,我們在香港如此,在內地也會如此。

其實,投資者到了香港,如果他們覺得香港社會也好,人也好,具有了一些基本的東西,這就是核心競爭力了,不然的話每樣事情都要去正反兩面,一百樣事情有一百個正反,那很糾結。

南方周末:我們知道內地的商業環境還不盡完善,比如,有些內地人甚至認同“無商不奸”,堅持在內地投資做企業怎麽避免糾結?

周安橋:“無商不奸”代表了中國古代重儒輕商的社會風氣和中國社會傳統上對商人的偏見,其實在中國古代,成為大商人也必須是有很好的道德觀念與知識修養。而在西方,良好的信用記錄可能是成為工商精英的第一要素。

商業誠信更重要的是來自企業的內心,不管商業環境如何,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

當然也要努力去適應。九龍倉投資內地幾十年,過去,我們習慣了每樣東西要批、要申請,我們成立了中國組,按內地的習慣做事。現在,李克強強調,要把不需要政府批的拋掉。我覺得,現在中國組的陽光快要出來了。

“七百萬人口的香港, 還是太小了。”

南方周末:從1997年至今,很多學者、專家設想了回歸後的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種種景象。從一個香港企業家的角度來說,哪些領域的融合對香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周安橋:陸港融合差不多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了。從前,香港是內地聯系世界的中轉站,現在我們希望有一些能夠落地在香港,不要只是轉一圈就走了。

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和亞太地區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在中國經濟的國際化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還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正在內地紮根,帶去香港領先的管理經驗、技術、商業文化,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居民消費能力也在給香港培育出更多的商業機會,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增進香港與內地的融合。

相對而言,香港經濟開放的時間比內地更早,與國際經濟體系接軌的程度也更深,因此在商業文化、商業規範、金融制度、管理體系上有很多積累與經驗,這些方面如果與內地有更好的融合,對於兩地未來的經濟融合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方周末:對內地給香港帶來的“機會”,香港人也會有害怕、擔心,如何理解這種擔心?

周安橋:我覺得企業界里面主要是喜歡的比較多。為什麽全世界很多人羨慕香港呢,就是因為有內地這麽大的經濟體在旁邊。

當然香港與內地沒有語言上、感情上的隔閡。而在行政、法律上,又有相對獨立性,如果一下子一樣了,香港變成深圳,那就難了。

對內地來講,700萬人口的香港,還真是太小了,香港再大一點就好了。所以現在我們有些方面也在討論,是不是應該放開一些人口的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