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牌「不買賬」 奢侈品網站生存境地尷尬

http://news.imeigu.com/a/1329966060089.html

一方面,奢侈品大牌的「不買賬」,一方面,國內消費者又重重質疑,記者近日深入採訪瞭解到,奢侈品網站面臨著夾縫中求活的尷尬境地。

售後成發展軟肋

對 於網購奢侈品而言,消費者最關注的,是產品的真實性和質量的保證。在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奢侈品不僅鑑定無門,同時,維修和保養也是問題。在優眾網,當記者 質疑商品維修和保養的問題時,客服人員這樣說:「由於很多專櫃不對網上購買的包包進行維修,如果想去專櫃維修,建議您說是朋友贈送的。但是網站不提供專櫃 小票,只提供增值稅發票。」

各大奢侈品專賣店對於網站的做法並不買賬,PRADA的店員告訴記者,他們進行售後服務,一定要見到專櫃的購物 小票,否則不會提供任何服務。而對於網站的「寄回網站維修」,瞭解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很多網站也都是外包給第三方的維修公司,網站不會寄到國外廠家 進行維修。

華中科技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景奉傑表示,奢侈品本身與大眾品牌不同,不能太流行,太常見,必須要有神秘感。所以,奢侈品一般都嚴格控制自己的銷售渠道,不願意與網站合作,對於產品的鑑定和售後不予支持,也屬正常。

作 為資深的奢侈品行業人員,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副總經理劉曉明說,就鐘錶行業而言,尚未獲知品牌有授權網上銷售。從自己多年與奢侈品牌合作的經驗來看,品牌 對合作夥伴的選擇十分慎重,尤其是對合作夥伴的信用、資質、服務水平以及對奢侈品的理解等,都要進行嚴格的評估後,才有可能開展合作。

用戶體驗是關鍵

奢 侈品的客戶一般對價格不敏感,對於這部分人而言,他們更重視購物的體驗。劉曉明表示,奢侈品消費是一種體驗式消費,除產品本身以外,購物環境、售中、售後 服務、長期跟蹤服務等環節綜合構成高端消費體驗的全過程,「產品是奢侈品消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網購能提供的僅僅是這一部分。」

選擇網購的人,可能會更注重價格。這部分人一般比較年輕,但是隨著年齡和收入的提升,這部分消費群體會日漸成熟,他們會逐漸關注奢侈品購物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商品。

景 奉傑分析,由於中國人的面子消費觀念,很多人願意購買奢侈品,但是又對價格比較敏感。中國的網站基本都是沒有取得奢侈品牌授權的,如果僅僅只是從「代購」 的角度出發,這些網站短期內是有一定利益空間的,但是這也取決於大品牌在中國的戰略佈局,如果中國的消費者能夠在國內很方便又以相對低的價格買到奢侈品, 這些電商的發展將會面臨更大問題。

在美國德堡大學學習奢侈品管理專業的毛小姐,對於國內奢侈品電商一直很關注,她坦言,國內為數不少的奢侈品購物網站其實更像是網上摺扣商城,折扣較大的產品基本都是過氣產品。「你可能會買到印有chanel商標的包包,但不一定能買到最新款和經典款。」

網站賠本賺吆喝

據 艾瑞統計顯示,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的一年半期間,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共計融資143筆41.3億美元,其中,奢侈品購物網站融資16筆共2.4 億美元,融資金額位列第三。然而,從去年年末開始,奢侈品網站動盪不斷:「呼哈網」大批員工辭職;今年1月,網易旗下的奢侈品購物平台「網易尚品」在運行 不足一年後,宣佈關閉;在春節期間,尚品網也陷入裁員風波;唯品會在本月18日準備上市時,爆出2011年淨虧損1.07億美元。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的奢 侈品網站基本都是花錢賺吆喝,只有等到行業成長到一定時期,有了固定的消費人群後,才能達到盈利的目的。

毛小姐告訴記者,奢侈品公司似乎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官網來實現網絡銷售,因為相比第三方電商,官網更懂得如何去營造奢侈品消費的氛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46

奢侈品電商買手制陷兩難境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0MNDE5XzUyNjU0Mg.html

近日,某航空公司空姐因多次大量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而未申報,偷逃海關進口環節稅高達113萬餘元一案宣判。該空姐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正是因為這起案件,將一向低調的代購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業內俗稱「買手」的海外代購模式,近來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要獲取足夠的價格優勢,可能陷入報關環節的灰色操作,面臨法律風險;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有可能質疑奢侈品網站,我收到的商品真的來自法國老佛爺百貨嗎?

海外代購手提包真偽難辨

李馨(化名)最近很頭疼,一向在專櫃購買LV包的她,某天突發奇想網購了一款LV手提包。正是這次網購包包的經歷,讓她有些無語。

「8月2日,我無意中打開了『第五大道奢侈品』網,閒逛時看中一款LV手提包。該網站承諾百分百正品,又是法國巴黎代購,我就以5920元下單訂購了這款市場價為6100元的LV手提包。」李馨表示。

根據上述網站所述,LV手提包將從巴黎發貨,配貨時間為15~20個工作日。但令李馨意外的是,該手提包不到一週時間就從北京發貨送至李馨手裡,且沒有任何巴黎代購的發票。

對於為何由北京發貨,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客服解釋稱,網站不同於個人代購,海外買手代購的產品需報關稅,首先是到北京總部,再將貨品發出。如遇個別品牌款式銷量不錯的話,通常會多代購幾隻存放在北京總部,發貨速度自然就會縮短。

但李馨發現,第五大道奢侈品網所送來的包包貨不對板。與家裡的LV包進行比對後,她認為網購的這款手提包並非正品,於是拒絕簽收並退回給網站。

令李馨未曾想到的是,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在收到了拒簽的貨品後並未退款,網站客服人員向她表示,除非包包有質量問題,不然即使拒收,預付金也無法退還給她,只能退至網站賬戶。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客戶服務中心主管樊榕前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了上述包包代購小票的電子版,但小票顯示,該包的代購地點為香港。 代購地由巴黎變成香港,讓李馨有些無語,認為網站欺

由於第五大道奢侈品網堅持不退款,李馨只好退一步,在網站選購了其他商品。

面對LV包真偽的質疑,第五大道奢侈品網站媒體部負責人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國外中間商不能完全保證貨源的正規,因此,網站上顯示在歐洲發貨的一些品牌商品均由海外買手購買,購買渠道是國外的品牌專櫃,或是百貨公司等。

據上述人士稱,網站目前正弱化買手代購的方式,越來越多地與品牌商,或是品牌在國內的總代理商、經銷商進行合作。

IT法律人士趙佔領表示,首先,網上購買的奢侈品是否是假貨關鍵看是否有相應的證據,但最有發言權的品牌商通常不提供鑑定服務,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其次,網站承諾所銷售的產品是在法國代購,需要向消費者提供相應的購物憑證。

奢侈品電商信任之困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網站上購買奢侈品並非理智的選擇。由於無法進行鑑定,商品真偽難辨令多數消費者對奢侈品電商的信任感逐漸降低。

「實際上,同一款奢侈品包,有時也有亞洲版和歐洲版之分。」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如香奈兒、迪奧和LV等,由於生產區域不同,包包版本也會有些差異。

上 述業內人士表示,儘管現在有很多人在做買手和代購,但並未有相關機構進行監管。奢侈品網站本身也有應對措施,即抓概率的僥倖心理:即便有消費者對從網站上 購買的奢侈品有疑慮,但由於無法進行鑑定,網站應對的方式多為能拖就拖,不行的話就直接進行更換等。很多企業把奢侈品電商看得很簡單,認為做電商就是做一 個純粹的網站。

魯振旺稱,由於海外代購均以歐洲國家和中國香港為主,儘管網站都聲稱商品由某地代購,但對於具體代購的渠道並未進行清晰的說明。

而多數受訪奢侈品電商均向記者表示,網站的代購商品都屬正品,也都走正規渠道繳納關稅。業內人士卻對此說法存疑,如果海外代購的每件奢侈品均走正規渠道繳納關稅,即便國內外的奢侈品有市場差價,網站的價格優勢將大大降低。

周婷表示,目前的情況是,奢侈品電商純粹只是產品銷售平台。首先,電商沒有相應的鑑定保證;其次,沒有線下服務體驗(奢侈品最核心的一環);再次, 沒有品牌的支撐(電商線上突出的都是奢侈品品牌)。雖然奢侈品電商仍是被看好的市場趨勢,只不過現在一些電商的經營模式,不契合奢侈品的經營方式,市場策 略需要進行調整。

趙佔領補充稱,海外代購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出現產品質量或者是售後服務的問題,很難直接找海外商家解決,產品需要召回時也往往不在召回的範圍內,甚至還存在代購商家沒有履行報關手續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3

深圳大量低端工廠深陷去留兩難境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62.html

曹兵,湖北人,44歲,深圳流水線上的一名操作工,天生一副笑臉,但是月薪從4000元(人民幣,下同)到2800元的心理落差,讓他眉頭緊蹙,平添幾分愁苦之色。

在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各個因素的壓力下,企業的利潤日漸微薄。記者在深圳的一些工業園區走訪下來,發現不少企業的工人實際薪水比去年有所下滑。

為了留住工人,部分企業已經調高底薪。但對於人力成本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利潤微薄的代加工企業,很多則繼續選擇撤離到周邊和二三線城市,外遷的趨勢正在加速。

工人的賬本

曹兵在深圳寶安區福永鎮一家做電池的工廠看守生產線和裝卸鋼帶。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之前在老家一家紡織廠做了20多年。

去年,聽說在這家工廠幹活,底薪雖然只有1500元,但加班加點是常態,每月綜合下來能拿4000多元的大有人在。這讓每月在紡織廠拿2200元的他心動。

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來到該廠之後,工廠效益急劇下滑,4000多元的盛況已經不再。

「去年很多長期固定的單子,今年都取消了,以前不接的爛單子也開始接了。」曹兵告訴本報記者。他口中的爛單子是指那種下得急要得也急的訂單,通常會讓生產部門措手不及,難以安排。

為避免人員流失,曹兵所在的工廠不敢經常停工,而是延長訂單生產週期,十幾台機器只開一半,讓稀少的訂單維持工廠運轉。除此之外,工人的底薪也上調了100元。

但這顯然與曹兵的期盼相去甚遠。曹兵給記者算起在深圳和老家支出的差距:在深圳,每天早餐2元河粉,中晚餐各6~10元的兩素一葷快餐,一月下來吃飯要花400~700元,工廠雖提供免費住宿,但曹兵和妻子在外租了一間農民房,夫妻二人分別負擔房租200元,加上電話費等其他開銷,一月下來1500元左右。

曹兵已經連續半年都無加班機會,每日工作8小時,每月拿到的工資在2800元左右,扣除開銷之後一月能結餘1300元。而在老家的紡織廠上班,住的是自家的房子,飯也在家做,一月下來結餘的錢也有1300元。

曹兵空餘時間就在該工業園內打探哪家工廠的待遇高,但一番打聽下來,發現今年效益都不好。

企業的賬本

日子難熬的不止這一家。距離福永鎮不遠的松崗鎮,一家做PCB代加工工廠的製造部經理感嘆,5~7月本來就是行業淡季,現在又兩頭受氣,一頭是原材料採購價還在往上漲,一頭是代加工的港台企業壓價,工廠雖然只有六七十號人,但也快撐不下去了。

福永鎮一家生產手機周邊產品的老闆周明(化名)告訴記者,有些勞動密集型高的企業人力成本已經佔到60%了,加上原材料成本,工廠的利潤所剩無幾,每給工人增加一分薪水,都在刺痛老闆的神經。

周明的工廠人力成本佔總支出雖僅有15%,但已比去年高了不少。

他們今年的訂單量還算穩定,200名工人每月加班時間仍有100個小時,今年底薪上調了100元,加班費每小時上漲了2元,每人每月一共能多拿300元。但對於周明而言,每月人工支出多了6萬元。這削減了周明不高的利潤點數。工廠佔地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月租金19元,加上水電費每月開銷11萬,佔總成本的7%。而原材料成本佔比則高達70%以上,利潤空間只剩不到8%。

2008年,周明的工廠剛開辦時,每名工人的月薪在1800元左右,現在則達到3000元,5年間上漲的幅度近70%。若以200人來計算的話,現在一年要多支付近300萬元。

周明的一個朋友6月份已經搬到東莞了。除了內地企業,大量港台企業也在迅速搬離。根據廣東省要求,2012年底對「三來一補」企業完成轉型,企業不再享受稅收政策優惠。由於政策優惠的喪失,今年部分港台企業面臨倒閉或搬遷,工人薪水或被拖欠,或被大幅壓縮,勞資糾紛不斷。

周明認為,管理成本高於內地企業,也是港台企業撐不下去的一個原因。「管理層多來自於港台,工資是內地員工的1.5~2倍。管理人員數量也遠多於內地企業。」

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的一位權威人士解釋道,港台企業公司制度比較健全,管理人員配備多,分別負責不同的項目,不像內地企業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財務採購一肩挑,很多甚至是夫妻檔,分工不明確。

外遷之痛

從2010年開始,全球最大手機代工企業富士康大舉從深圳內遷,轉至湖南衡陽等地。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相比於大型企業或工廠,中小工廠的搬遷並非是戰略規劃方面的考慮,而是人力成本的上升。」

他補充道,作為電子行業的集中地,深圳有3萬~5萬家電子元器件和電子設備製造商,其中七成為中小型企業。雖然沒有明確的數字,但至少有20%的中小型工廠已經搬到外地。

在松崗鎮,廠房轉租的紅色廣告標語到處可見,舊的標語顏色尚未褪去,新的標語又已貼上。

周明是福建人,為縮減人工成本,他曾經動過舉廠搬回老家的念頭,但是由於供應商在深圳周邊,出口也方便,最終還是放棄了。

生產基地在龍華新區的一家大型企業副總許信忠說,雖然企業搬回二三線城市會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的政策優勢,招聘難度和人力成本低,但是產業鏈的上下游缺失,配套設施跟不上。

但是,對於100人以下的工廠,即便他們有意忽略缺失的配套設施,二三線城市也不是他們的歸宿。許信忠說,工廠人數太少,難受當地重視,享受不到政策優惠。他們要麼直接關門倒閉,要麼轉行。

缺少實力去支撐增多的上下游成本也是小工廠難以搬遷的原因之一。上述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人士補充道,100人的工廠甚至達不到小型企業的標準,只比微型企業高一點,一般至少有四五百人的工廠才會考慮外遷。

一位在去年便已搬回湖南老家的電子工廠小老闆稱,他是早早在當地低價買了一塊地皮,無高昂的租金之憂加上銷售渠道穩定,才決定搬回去的。

即便能搬回去,搬遷過程的痛苦也削弱了對未來的期盼。他像螞蟻搬家一樣,幾十台沉重的設備和幾噸的原材料,拉了幾十車,才把工廠全部挪到了湘潭。再加上安裝設備和組裝調試,費時整整一個月,花費了近20萬元的顯性成本和不可見的隱性成本,才安頓下來。

各顯神通

隨著工廠的搬遷, 外界一直在擔憂深圳可能會出現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進而影響關聯的產業。

出租車師傅崔啟寧住在福永鎮,常在附近轉悠拉客。雖在酷暑之中,他已經感受到了工廠搬離帶給他的寒意。「之前,常有客戶來拜訪工廠,打車的人多,尤其是晚上吃飯時。但今年,打車的人數已經比去年少了三四成。」

許信忠對是否出現空心化持樂觀態度。「不必太過擔心,畢竟大環境和綜合優勢在這,會吸引更多優質的企業,未來留在深圳的企業必須要有核心的競爭力和高附加值。」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表示,全球正在進行第四輪的產業調整,不僅僅是深圳,中國整個沿海的製造業都在搬遷。要素價格的全面提升,會換來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進而換來高附加值的產業。

在身邊工廠不斷搬離的情況下,周明已經意識到了將來的危機,一有空閒就參加各種收費高昂的培訓班,學習企業內部管理以壯大企業。

對於價格壓得太低的訂單,周明外發給湖北等偏遠地區的工廠代加工,「那邊銷售渠道不暢通,而且工人薪水只要1500元,租金又低,工廠還是非常願意接這樣的訂單的。」周明說。

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下,一些工廠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記者在福永鎮走訪時,有多名工人表示,該鎮的工業園及深圳其他區域的一些小工廠週末通過招聘臨時工的方式來減低成本。

曹兵抱怨說,他所在的電鍍車間環境太差,沒有安裝空調或風扇。在深圳已經連續多日30多攝氏度高溫下,一走進車間,汗水就細細密密地爬上了身。

生活壓力下,天氣之外,曹兵更不能忍受的是沒有加班的日子。即便週末去做臨時工,曹兵還是覺得工資太低了,他準備再幹兩個月,情況若是不好轉就返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3

遭德國態度強硬限制入盟 土耳其陷地緣尷尬境地

“土耳其獲取歐盟免簽之路,道阻且長。滿足72項條件是前提,而現在看來前景並不樂觀。”

德國政府主管歐洲事務的官員米埃夏特·羅斯(Michael Roth)表示,在土耳其獲得歐盟免簽之前,首先要滿足難民協議里提到的72項條件。

歐土各執己見

羅斯同時強調了與土耳其保持溝通的重要性。原因是,目前有超過300萬土耳其人在德國境內,而且在難民問題上,德國依舊需要土耳其這個夥伴。

15日,土耳其外長梅夫呂特·恰武什奧盧(Mevlut Cavusoglu)就發出警告稱,如果歐盟到今年10月還不給土耳其公民提供免簽待遇,土耳其可能中止難民協議。

面對土耳其如此態度,德國的回應同樣強硬:不滿足72項條件,免簽免談。

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16日晚表示,保持與埃爾多安政府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以此確保土耳其在伊朗和敘利亞難民問題上發揮作用,這符合雙方的利益需求,因此不能因為反對埃爾多安在國內的行動,就中止與土耳其在難民問題上的合作。

今年3月,歐盟與土耳其達成難民協議,自3月20日起進入希臘的非法移民將被遣返至土耳其。而每遣返一名非法移民,歐盟將在內部合法安置一名來自土耳其境內的敘利亞難民。此外,雙方還同意在土耳其滿足“72項條件”的前提下,歐盟將加快土耳其公民進入歐盟的簽證自由化進程。到今年6月底,土耳其尚未滿足其中關於改革反恐法案等條目,歐盟因此推遲向土耳其提供免簽證待遇的時間表。

“土耳其自獨立以來一直謀求加入歐盟,但其實歐洲國家始終對土耳其心懷疑慮,不願意讓它加入,以至於一些經濟比土耳其還要差的國家都先於土而且加入,實際上就是擔心土耳其的意誌文明和歐洲基督教文明融合起來有困難。”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困頓與突圍:變化世界中的中東政治》一書作者田文林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時表示。土耳其長期堅持世俗主義,一直向西化的道路上靠攏,歐洲依然心懷忌憚,現在如果土耳其加速向伊斯蘭化方向發展,就會使得歐洲國家對土耳其的忌憚會更加明顯。

德國要與土耳其劃清界限?

羅斯還表示,德國將進一步關註埃爾多安政府此前處於未遂政變原因關押的超過3.5萬人的情況。

在羅斯的講話之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部分公開了一份政府機密報告,並稱該報告是第一份指出埃爾多政府可能是激進分子與恐怖組織支持者的官方報告。ARD援引政府報告的內容稱:“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AKP)與總統埃爾多安對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哈馬斯以及敘利亞境內多個武裝反抗組織多次表達團結與支持。”在埃及,盡管穆斯林兄弟會屢次表示反對暴力,但仍舊在政府的恐怖組織名單上。而歐盟和美國則將哈馬斯列在恐怖組織的黑名單上。這意味著,德國認為土耳其與恐怖組織走得很近。

但是,德國政府目前未對這份泄露的機密報告做出回應。

德國《商報》報道,德國保守派議員、聯邦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基瑟維特爾(Roderich Kiesewetter)稱這份報告“引發極度關切”,但是現在與土耳其劃清界限只會使土耳其內部的激進分子更為強大。

政變改變土耳其地位

7月15日的未遂政變之後,土耳其與歐美的關系越發緊張。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認為歐美盟友對其國內政變的態度過於冷漠,沒有對240名受害者表示同情,反而更關心誰是主謀。埃爾多安政府發動的“清洗”行動反遭歐美譴責。

土耳其方面一直指責流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居倫運動”領袖居倫(Fethullah Gulen)策劃了此次未遂政變,要求美國在土耳其和居倫之間做選擇。

作為北約的主要成員國,土耳其一方面充當著歐洲與中東地區之間的緩沖帶,容納著大量敘利亞難民。另一方面,土耳其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Incirlik AirBase)也是美國軍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前沿基地,甚至有消息稱,美國還在該基地存放了約50件核武器。

在7月的政變之後,土耳其一度封鎖了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的領空,切斷基地的電力供應,此舉令白宮十分緊張。原本土美就對敘利亞問題和庫爾德武裝的態度上存在分歧,政變則使兩國關系愈發轉冷。

“土耳其在遏制俄羅斯方面是一個地緣政治的前哨國家,這對於北約和美國來說都是非常具有軍事價值的。”田文林稱,“土耳其比較好的定位就是扮演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的橋梁和掮客,不東不西反倒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近日,埃爾多安造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令俄羅斯戰機被土軍擊落之後降至冰點的土俄關系重新回暖。位於中東戰略地帶的土耳其勢必通過多方博弈為自身爭取利益,而德國政府官員關於歐盟對土耳其的此番表態或將土耳其越推越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17

生物多樣性:已到危險境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509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這里生活著1500種魚類和4000多類軟體動物。然而過度的開發、汙染和氣候變化的不斷威脅,讓大堡礁的健康陷入危境。在過去的30年里,大堡礁失去了近50%的珊瑚。(東方IC/圖)

從前工業化時代到今天,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8攝氏度,這使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物種增加了2.8%。如果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約5%的物種會從這個世界消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一切照舊,16%的物種將消失。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一直是人們關註的熱點。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驚人。面對這種結果,一個不容否認的問題是,人類的行為直接和間接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尤其是人類開墾荒地、砍伐森林以及大規模的工業化導致氣候變暖,造成了物種的減少,甚至滅絕。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識別的物種數量大約是175萬,其中大部分是諸如昆蟲這樣的小生物。不過,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上實際有1300萬種生物。

過去的一些研究提出,在過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經被砍伐掉;在過去的50多年里,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現在,一些研究再添新證據。2016年7月15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地球陸地上58%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完整指數已低於安全值。研究人員在18659個地點進行了238萬次記錄,共錄得39123個生物物種。以此數據界定,相較於沒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所謂“安全”地方的在地物種數量必須至少達到90%的水平。但是,目前地球陸地上58%的地區物種達不到這個水平,在這些陸地上居住著全球大約71%的人口。

物種多樣性完整指數低於安全值主要由於人類的農業用地、道路與城市發展持續擴充所致。受到物種減少沖擊最大的是美國、阿根廷、南非與中亞的草原地區,這些地區的動物與植物數量皆因人類活動而減少。

類似的另一些研究同樣把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歸咎於人類。2015年5月,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倫敦大學學院紐博爾德的一篇文章指出,過去500年來,人類已經使陸地上野生動植物總量減少了10%,物種總量減少了14%,絕大多數損失都發生在100年以內。這是研究人員分析了70多個國家的近2.7萬個物種、100多萬條生態多樣性改變記錄後發現的。14%的物種滅絕只是全球平均水平。在一些地區,生物多樣性保存較好,而在其他地區,例如西歐,已經失去了20%-30%的物種。

紐博爾德等人指出,人類的狩獵、破壞動物的棲息地、與牲畜爭奪食物是大型食草動物減少的主要威脅。土地開墾使某些物種的棲息地支離破碎或完全被破壞,從而可能導致地球上15%-30%的物種走向滅絕。

此外,人類的工業活動導致氣溫升高也威脅到越來越多的物種。從前工業化時代到今天,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8攝氏度,這使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物種增加了2.8%。如果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是全球努力追求的控制目標),約5%的物種會從這個世界消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一切照舊,16%的物種將消失。

多樣性的作用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實際有1300萬種生物。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它形成了一個生命系統,人類只是這個生命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依賴它而生存。

以遺傳多樣性而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也就是一個基因庫。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也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此外,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在多個層次上,如分子、細胞、個體等。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在於它有兩種價值——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

直接價值是,生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建築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產原料。例如,發展中國家有80%的人口依賴植物或動物提供傳統藥物。在亞馬孫河流域有2000多種動植物被作為藥用,在中國,能夠入藥的物種多達5000多種。

間接價值是,生物多樣性提供重要的生態功能。在生態系統中,野生生物之間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共同維系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如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災害和疾病之苦等。

此外,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還在於,可以提供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使光能經綠色植物進入食物鏈;維持植物的傳粉、基因轉移和交流、異花授粉的繁殖等;對汙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包括有機廢物、農藥以及空氣和水汙染物的分解作用等。

由這些情況可以看到,如果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的生存也會陷於困境。物種多樣性水平降低後,依靠蜜蜂等昆蟲授粉傳播的農作物、為糧食作物生產養分與水分等的健康土壤,以及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以應對氣候暖化的樹林等自然生態服務系統將面臨更大風險,從而降低作物產量。

物種滅絕被誇大?

地球上的生物誕生以來,有過5次大的物種滅絕,誘發的原因各種各樣,如火山爆發、地殼造山運動、小行星撞擊等。現在,又在經歷第6次的物種滅絕,主要原因是人類的過度需求。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目前對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物種滅絕的估計有誇大的趨勢。人類為了自身的需求對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量破壞,由此造成了物種滅絕和減少,但是由於缺少直接測量物種滅絕速率的方法和可靠的評估數據,物種滅絕速率的估計並不嚴謹。

例如,一個大型研究項目——千年生態系統評價——提出,現在的物種滅絕速度是每年10-100個,而未來將達到1000-10000個。這種估計的根據是理論計算,即建立在“種-面積曲線”的理論之上,也是一種間接推算方法。根據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面積,逆向推導計算物種滅絕的速率。

不過,後來相當多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種計算方法得出的結果有些誇大和偏高。中國研究人員何芳良認為,“種-面積曲線”的理論有一定問題。這種倒推法忽略了一個基本的要素,即增加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環境面積比滅絕一個物種所需要的面積小得多。在數學曲線上,倒推法所劃出的曲線與實際曲線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通過這樣的計算,何芳良在《自然》雜誌發文提出,目前地球生物滅絕的速率僅約為原來估算的40%。如果人們估計未來生物滅絕速率為每年1000-10000種的話,那麽現在這個數字要除以2.5。當然,這也是一個粗略的推算。

其實,還有更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際生活中目前的物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因為增加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環境面積比滅絕一個物種所需要的面積小得多。

美國佛蒙特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極地到熱帶,從海洋到陸地,很多地方的物種數量甚至有所增加。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瑪麗亞領頭進行了一項新研究,他們仔細地查找了世界各地多年之前跟蹤和統計的物種檢測研究,選擇了100年中,包含超過35000個不同的物種觀測,其中的數據資料可以追溯到1874年,而更多的數據集中在過去40年內。

研究發現,幾十年來,許多地方的物種數量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反而有所增加。而且,幾乎80%的群落在物種組成方面發生了變化。59%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41%有所下降。在所有的研究中,變化的速度是適度的。

同時,瑪麗亞等人進行的這個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觀念,相較於物種滅絕,更應當稱為全球棲息地的物種正在進行巨大的周轉。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並非是在減少,而只是在變化。甚至有的地方和有的時候物種多樣性反而在增加。例如,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的螞蟻就有巨大的多樣性,其中大約30%都不是本地的,它們主要是從熱帶地區意外地被引入,現在組合為當地群落的一部分,這也證明地方性的生物群落多樣性在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4

測量師陳昌傑獻策增供應:邊境地換棕地 引條例收農地

1 : GS(14)@2019-01-24 08:10:3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864&issue=20190124
【明報專訊】有調查顯示本港供樓負擔比率高達20.9倍,屬全球最難負擔,各界普遍認為港府應該積極增加土地供應以壓抑樓價升勢,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公眾諮詢後,早前發表報告指發展新界棕地及農地是最多市民支持的增地選項。今期本欄專訪有逾30年測量界經驗的宏基測量師行董事陳昌傑就此獻計。他認為,港府可在新界邊境偏遠地區覓地,安置原本在棕地上的作業者,騰出棕地發展住宅;另外,他建議港府加快在新界規劃新發展區,如有需要,可以《土地收回條例》向地產商收回農地發展公營房屋。

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於本周一公布一年一度的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又再一次刺中本港「無殼蝸牛」的痛點,以去年第三季數據計算,本港平均樓價達716.9萬元,是香港家庭平均年收入34.3萬元的20.9倍,換言之,港人家庭平均要將接近21年的年薪全數儲起來、不吃不喝不花費才可以全數支付樓價,連續9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本港樓價近年大漲小回,拋離一般港人的購買力,土地供應不足是主因,社會各界普遍希望港府積極造地,滿足需求平抑樓價。特首林鄭月娥於2017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去年4月至9月諮詢公眾,包括29,000份問卷及3000個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訪問的量化分析顯示,於18個增地選項中,發展棕地獲得的支持度最高,其次是利用新界私人農地儲備(即公私營合作)。

物流業屬棕地大租戶 難搬至樓宇

土地小組報告提到,就本港而言,棕地泛指新界一些因農業活動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的前農地,目前用途包括露天儲物、港口後勤(包括貨櫃車場及貨櫃場)、物流運作、停車場、車輛維修、鄉郊工場、建造業機械及物料儲存等。現時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大部分由私人持有,港府亦正研究利用多層樓宇容納棕地作業的技術和財務可行性。

陳昌傑在專訪中透露,他有部分客戶是棕地業主或租客,了解棕地作業的實際情况,他相信部分作業須在已平整的土地上操作,難以搬遷至多層樓宇,「近年港人愈來愈喜歡在內地網站購物,負責送貨的物流公司便是棕地的重要租戶,其操作講求效率,貨物從內地運抵本港後集中在棕地上分類,貼好標籤再由貨車分派送至訂貨者。同一塊棕地可能服務不止一間物流公司,即是同一時間有多輛貨車出入,棕地的好處是附近方便泊車,若搬至多層樓宇的話,便很容易塞車」。

因此,陳昌傑建議,港府可在新界邊境多個地點覓地,並且負責平整、通路、通水通電及排水排污,做好配套設施後,再安排目前的棕地作業者搬遷至這些土地,騰出原有棕地作住宅發展用途。他解釋,「以地換地」的最大好處,是現有不少棕地鄰近已發展成熟的新界新市鎮,發展為住宅的可塑性較高;而用作安置棕地作業者的邊境用地,大部分現時為農地,附近生活配套欠奉,難以發展住宅。

陳昌傑續說,要推進上述「以地換地」的方案,首先涉及規劃問題,例如將棕地改劃住宅用途及將農地改劃作工業用途;第二涉及法律問題,因為根據現行《收回土地條例》,行政長官聯同行政會議可決定為公共用途收回土地,當中公共用途包括興建公營房屋、道路、學校及醫院等公用設施,但並不包括收地作工業用途安置原棕地作業者,故他建議港府可就此提出法案修訂《收回土地條例》,為「以地換地」釋放棕地發展潛力。

公私營合作發展 架牀疊屋欠效率

土地小組報告亦指,大部分受訪者支持利用新界私人農地儲備,而現時至未來數年的幾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包括橫洲發展第一期、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政府估計將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約500公頃私人土地;惟若私人土地尚未被納入政府的規劃及發展藍圖,為更快更好地釋放那些已整合業權的私人土地,可以考慮公私營合作模式,此舉亦與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並無衝突。至於各界擔心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農地帶來潛在官商勾結的問題,小組認為政府需要引入一套公開、公平及透明的機制來評審所有經公開途徑提交的申請。

不過,陳昌傑認為,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農地屬架牀疊屋的政策,並不需要存在,指港府加快在新界規劃新發展區,才是發展農地最有效的方法。他解釋,港府就新界新發展區內公屋、私樓及社區設施等用地作全盤規劃後,可就涉及公共用途的土地以《收回土地條例》向私人發展商收地;若區內某些土地被規劃作私人住宅用途,港府便負責供電供水修橋築路等基建配套,而發展商若擬把農地更改為住宅用途,當然也需要補地價。

按條例收地 發展商不滿賠償可訴訟

根據陳昌傑的分析,港府若加快規劃發展新界新發展區,對在新界持有大量農地的發展商有利也有弊,但最重要是可在中短期內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對本港整體社會有利,「假如發展商目前持有100萬方呎農地,相信他也不會期望悉數可轉換為住宅吧?若日後有部分農地被政府規劃作私樓便可望賺錢,若被規劃作公共用途便可能蝕錢,綜合來說,這應該比繼續讓農地丟空理想吧!退一步來說,港府會就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地的恩恤補償刊登憲報,透明度很高,若發展商覺得不止值這個金額,他可向審裁署打官司,完全有機制去做」。

籲簡化批則程序 增建屋效率

另外,陳昌傑強調,本港住宅短缺問題嚴重,港府除積極開發土地「做麵粉」外,亦應該調整相關政府部門的職能,加快興建樓宇、即「做麵包」的速度。

目前發展商取得土地後擬興建私樓,須經建築師及測量師入則,由屋宇署、規劃署及地政總署等該三大政府部門均審批過關後,才可銷售樓花;陳昌傑指出,目前屋宇署及規劃署一般在兩個月內便會批覆,惟地政總署的審批速度較慢,令整個程序往往長達一年。當中,現時屋宇署及地政總署均會就住宅項目的總建築面積進行審批,屬架牀疊屋,故他建議港府可將有關審批交由屋宇署全權負責,地政總署不再過問,料可大大提高審批效率。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9-01-24 08:10:4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628&issue=20190124
Share  
【明報專訊】市建局發展的首個港人首置先導項目、土瓜灣馬頭圍道「煥然懿居」昨晚7時截止收表,初步數字顯示共收到逾2萬份申請,與項目提供450個單位比較,超額認購43倍,明顯僧多粥少。

煥然懿居實用呎價介乎11,692至13,969元,若以實用面積最細約261方呎單位計算,入場費314.2萬元便可買市區新樓;該樓盤轉售限期5年,限期後業主可向市建局繳付補價,然後可在公開市場轉售單位,若樓價維持近年升勢,屆時業主可以「既賺住又賺價」。

可補價變私樓轉售 違首置盤目的

陳昌傑認為,港府在制訂公營房屋政策時,需要想清楚政策目的,才可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港人。他解釋,港府按照擬資助家庭的收入水平為首置盤定價,故首置盤的目的應是幫助資助家庭「上車」,而非補貼他們買樓投資。

因此,陳昌傑建議,在首置盤的5年限制期屆滿後,業主只可將單位出售予房委會,定價須完全與市價脫鈎,而是根據過去5年擬資助家庭的收入變化釐定,房委會接收該物業後,便轉售予符合資助資格的家庭,「首置盤是不應該容許轉為私樓出售,否則其售價最終便會像私樓一樣高,但仍有一大批家庭需要此資助房屋;難道當煥然懿居450個單位悉數轉為私樓後,港府又再去興建更多首置盤嗎?這是無了期的。所以我希望港府做好平衡,首置盤的業主若日後有能力買私樓,便應該把首置盤賣給房委,我絕對不同意賣給私人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