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拚到上司沒東西教 坐上IBM大位

2010-12-13  TCW




當你找到熱情所在,並定出職場資產累積目標時,第三件事就是:把你手上的每件事情,執行到最好。

當你是零經驗的菜鳥,以私立大學學歷,進入國立名校高手環伺的環境,沒人教你該做什麼,忽然有一天,你的老闆把你找來,對你說,「你來這麼久,如果再找不出來你的用途,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繼續用你。」你,會怎麼做?

你會抱怨?走人?還是堅持下去做到最好?IBM工商事業群總經理劉鏡清,選擇第三條路。「你不Outstanding(頂尖),就沒有Career(職 涯)。」他說。最後的結果是,他後來離職時,主管對其他人說:「我跪著也要把Paul(劉鏡清英文名)留下來。」康師傅力邀他去中國,建置可以管理全中國 市場的資訊系統;現在,在IBM,有九八%的客戶被他的部門所管,去年他從顧問部門轉職做業務的工商事業群。雖然經濟不景氣,仍有兩位數的業績成長。

用力觀察!公司缺什麼,日夜奔波拚命去學

劉鏡清對每份工作,有多「用力」?他回憶,當第一份工作的老闆,給了他上述震撼教育後,他回答:「你至少給我機會學習。」於是老闆讓他去台中參加實習,結 束後,劉鏡清花了三、四天的時間,完成一份完整的技術報告,讓老闆非常滿意。之後,他開始觀察,公司在不斷擴張下,未來勢必會需要建置採購與銷售分析系 統,「我就想公司缺什麼,我拚命去學。」

每天,劉鏡清過著,上午在新竹上班,晚上去台北生產力上課的日子,他還讀會計課本,因為要讓系統設計更符合實際需求。後來,公司委託人替公司開發票據系 統,劉鏡清在旁邊學還不夠,還拜託對方讓自己寫看看,「他們拒絕,但是那天我們開完會,晚上七點多,我就開始一直寫,寫到天亮,然後拿給他,因為我知道, 他應該是第二天才會開始寫……。」

「我想讓我的老闆無話可說。」事實也證明,後來當公司需要新的系統時,劉鏡清總能舉手說,我辦得到,這讓他工作第二年就加薪五成,並從IT部門調到總經理室。

「口碑,造就你的未來。」劉鏡清說。當他到新工作接觸業務,他讀心理學理解客戶的想法。後來能跟IBM結緣,也是因為一位IBM的朋友告訴他,IBM正引進一套新技術,難度頗高,劉鏡清就跑去上課,最後搞懂了,還被IBM請來上課教導其他工程師。

用力解決!管理老闆期望,遇問題先提方案

但,劉鏡清並非只是會埋頭苦幹,他「用力」也會用對方向。「你心目中的一百分,可能只是老闆心中的六十分,」「你要管理老闆對你的期望。」一九九九年,劉鏡清從康師傅離開加入IBM,負責系統規畫與導入,二○○○年就升任顧問服務工作。

一開始,劉鏡清也不知道香港老闆對他的期待,他每次面臨重大問題時,不是寫信問老闆該怎麼做,而是寫出幾個解決方案,並附上意見與理由,並問老闆有沒有建 議跟疑慮,他讓老闆看到自己的思慮周延度,也可以從老闆的回應,看出老闆的標準與期望,如果有批評,他就讓自己變得更強。「有一天,我的老闆就跟我說,你 不要再來問我了,我沒辦法告訴你什麼了,你已經準備好(往上升)了。」劉鏡清說。

但這,還不是劉鏡清「用力」的結束。最後,他還會要求自己:用力的價值要被看得到。如在員工上萬人的康師傅內,他剛開始每完成一個專案,寫信報告結果時, 也會把其他部門的協助貢獻列舉出來。逐漸,其他部門回饋時,也會提到IT部門功勞,也讓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很快注意到他所帶來的價值。

「我之前,也曾對career很care,因為想得到的promotion(晉升)沒得到。」劉鏡清說,但他笑著說,後來自己想通了,應該全力投入在可以掌握的事情上,把每份工作做出口碑,因為,「自己,就是最好的介紹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1

鑫永銓從乳牛睡的床做到卡西歐錶帶0.3公分的精準力 坐上橡膠業獲利王

2014-07-14  TWM
 
 

 

台灣曾經是橡膠製品重鎮,但九二一大地震後震走了許多廠商,堅持根留台灣的橡膠輸送帶大廠鑫永銓,靠著數度關鍵轉型,以及獨家的自製機台設備,將公司一路推上橡膠業每股獲利王寶座。

撰文‧鄧 寧

歐洲牧場裡乳牛睡的水床、全球機場裡的航空物流輸送帶、日本品牌卡西歐(CASIO)的碳纖維錶帶,從畜牧業到消費流行商品,這些產品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它們其實都出自於台灣中部的一家老牌橡膠輸送帶工廠。

開車進入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鑫永銓公司,一進廠區大門,就先看到一棵碩大挺拔、枝葉繁茂的老茄苳樹,樹齡已高達三五○年,是愛樹成痴的董事長林季進最自豪的鎮廠之寶。樹旁還有一座台灣形狀的蓮花池,林季進的專屬停車格就在水池旁,每日上下班必會繞池一週,象徵「愛台灣」。

《今週刊》團隊雖然已經約好專訪,但林季進並不直接邀我們進辦公室,而是手一揮,說:「來!先花半小時逛逛我們美麗的廠區,再來開講!」往後頭走去,還真以為進到了植物園,四座鐵皮工廠外環繞著五葉松、桃花心木、重陽木等大樹,去年林季進更將廠區後方的地買下來,親自設計成大荷花池與日本黑松林。

董事長特助胡美惠得意地說:「我們員工只有一三三人,董事長卻為大家造了一座有三萬多棵樹的公園。」託滿廠區林木之福,鑫永銓雖然是橡膠工廠,卻沒有一絲橡膠硫化處理的臭味。除了綠美化堪稱工業區模範外,鑫永銓也因為生產的機具設備全部自製,能為各行各業量身打造客製化的橡膠輸送帶與特殊板材製品;加上近年高毛利導向的策略,讓公司坐穩橡膠業每股獲利王的寶座。

主打外銷

佔九五%營收 不怕被搶單以橡膠製品而論,鑫永銓近兩年的毛利率都持穩在三○%以上,一三年與今年首季更達到三四%,甚至超越了輪胎業龍頭正新,其去年的毛利率為二六.五%。

其實,橡膠製品公司的毛利率再好,大概也就是與正新相同水準,但鑫永銓經歷三次轉型,從早年擴廠衝規模,到近期只接高附加價值產品訂單,才確立了高毛利客製化的核心能力。

「我二十六歲就接了家業,那時會怨嘆爸爸入錯行,如果是電子業多賺!三十年前『新永全』營業額只有兩百萬元,我拚到今天公司上市,現在會想,爸爸其實留下很寶貴的資產給我。」林季進說。

當初創辦人林金章是以「新永全」之名創設公司,一九七八年時過世,大兒子林季進接班,舊名沿用到○三年才更名為鑫永銓;隔年公司就掛牌上興櫃,一○年轉為上市公司。到現在林季進已六十一歲,提起父親時仍滿懷感恩。

繼承家業後為了擴展業務,年輕的林季進必須每天應酬,「和台灣人做生意不會喝酒划拳就拿不到訂單欸!每天喝酒每天吐,我覺得這樣不對,後來就改做外銷,外國人只看品質,只說Yes or No!」幸好策略轉變得早,後來國內訂單多轉至中國,鑫永銓有九五%營收來自外銷,就不怕產業轉移。

根留台灣

用世界最快出貨速度搶客戶鑫永銓第二次關鍵轉型,是在林季進到美國的多明尼肯大學進修MBA時,當時他已四十六歲,一年只有一個月在美國見教授,其餘時間仍在台灣管理工廠;其間遇上九二一大地震,南崗工業區有四分之一的工廠倒塌,大部分廠商都出走中國,但林季進選擇孤注一擲留在原地。

他回憶,「地震後鑫永銓非常需要成長,我要根留台灣,又要和大陸拚,設備一定要贏人家,我花兩百萬讀MBA只學到一件事:把產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顧客手上,你就會贏。」林季進跑到以工具機製作精良聞名的德國,參觀各種橡膠製品設備工廠,回台灣後自己改裝原有的橡膠輸送帶生產設備,訴求製程最短、良率最高,「從那時起我就不用標準化設備,全世界做輸送帶沒人比鑫永銓快,交期短產品又好,誰不買單?」○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廠商祭出流血價格戰,也迫使鑫永銓再次調整腳步。林季進關掉低毛利的大宗產品線,不再追求營業額成長,反倒是「挑單」,專揀很少人做的高毛利客製化產品,以求維持高利潤。在正確的策略引導下,鑫永銓去年營收雖遽減近兩成,但獲利仍有四.三七億元,僅較前年略減四.五%,每股純益達七.一一元,表現讓法人圈刮目相看,股價在今年五月漲破一百元,進入百元俱樂部。

攻客製化

保密到家 不怕同業追上林季進說,「我非常重視生產流程,每年都投入一千萬以上改善設備,也請來專業的製圖與機械人才,設備選對了,任何橡膠製品都做得出來!」他強調,像輸送帶這樣又寬又平的「板材」,客戶所需的規格完全取決於設備,不管寬度要一公尺還是十二公尺,鑫永銓都能交件,但採用標準化設備的同業就不一定做得出來。而且為了保密,鑫永銓的機件畫好圖後,會分送給不同的設備廠,待零件送回來才自行組裝,「最少五年內我們的技術別人還跟不上啦!等到五年後我們又會有新技術了。」在產品方面,鑫永銓除了用於生產線的平滑輸送帶,還發展出齒型輸送帶、鋼索輸送帶等可用於載送煤礦、砂石、水泥的高強度橡膠製品;前年泰國皇室要為皇宮外的運河打造黃色橡皮水壩,遍尋亞洲找不著供應商,最後也是鑫永銓以獨門技術,拿下了這筆來自皇室的訂單。

近三年來,鑫永銓又投下超過十億元的資金擴充廠房與設備,積極切入矽膠、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新應用領域;其中精密的複合材料板材更能提供消費性商品所需,如今年為卡西歐做的三十週年紀念錶錶帶,厚度僅○.三公分,相當於一張名片的厚度。

磐石會(中部的企業家聯誼會)前會長、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與林季進結識多年,他說:「鑫永銓不是大公司,但一百多個員工,每個人年產值可達一千多萬元,一般科技業也沒有這種數字。」這也拜林季進不斷投入自動化新設備所賜,才讓鑫永銓成為傳產業中的科技業。

為了「收買」這一百多名員工,林季進實在煞費苦心,鑫永銓每週固定撥出半天的時間,為員工做教育訓練,且大部分是管理課程;甚至林季進每年都會自掏腰包購買特殊的禮品,作為員工的生日禮物,前年是收藏用的奇石,今年則是日本的古董藝品。「企業家要懂得投資員工,不要只買到員工的時間,更要買到員工的價值。」憑藉著「向天奮鬥」的決心,林季進打拚三十五年,終於將父親傳下的小樹一手培植成參天大樹,他更期望鑫永銓能像廠區門口的那棵老茄苳,成為一家傳承百年的企業。

鑫永銓

成立:1968年

創辦人:林金章

董事長:林季進

資本額:6.14億元

主要業務:橡膠輸送帶、矽膠板材、複合板材2013年營運狀況:營收18.19億元、獲利4.37億元、EPS 7.11元2014年前五月營收:7.8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7

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像坐上火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7/158773.shtml

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像坐上火箭?
零一創投 零一創投

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像坐上火箭?

選擇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

文|零一創投

整理自零一創投副總裁王欣的分享《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可以快速升值》

1. 個人職業發展的三點感悟

我是王欣,零一創投的副總裁,其實大家不要被副總裁這個頭銜迷惑了,投資行業的副總裁跟實體行業的副總裁不是一個概念,可以理解為級別比較高、資歷比較深的投資經理的一種,而不是掌管公司某幾個部門的業務老大。

但我其實在投資這一行並不算很資深,我是在零一創投剛成立的時候加入,我們零一創投也是比較年輕的一家機構,成立到現在也就是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們近兩年來投了30個左右的項目,算是速度比較快的,其中我負責的項目有7、8個。

而我自己的創投生涯正式開始就在加入零一創投的時候,具體時間是去年的4月份。在去年4月份之前,我是在IDG資本和弘尚資產做過一段時間實習,在IDG做了8個月,弘尚做了5個月,是在我全職讀MBA期間。IDG資本想必不需要多做介紹,弘尚資產是一家專註於二級市場投資的私募機構。

那再之前呢,我在大學畢業之後到開始讀MBA之前,是在一家傳統制造業的國企做銷售,一待好幾年,沒有挪過窩。從銷售助理一路做到銷售總監,也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了,每天的工作都是圍繞著訂單、客戶、計劃、生產、售後這樣的一些內容,直到我有一天突然醒悟過來。

當時雖然銷售的工作也算回報率不錯,但所處的行業是在走下坡路。市場萎縮,技術進步少得可憐。工作中逐漸產生了一種無力的感覺,雖然個人的職位還在繼續向上,但是深深明白自己很難再有突破,再有進步和提高。我停下來深入思考了一下,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可能就錯過了過去幾年中發展最快的幾個行業: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然後就引出了我對職業生涯的第一個感悟——

個人的發展要跟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選擇要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今天這句話可能好多人都沒聽過了。為什麽呢,在那個年代,搞導彈沒有經濟收益,它是一個政府行為,技術和知識還不能商業化。我們的國家在那個時間點上,缺的是市場經濟,缺的是民間商品,所以賣茶葉蛋就能賺錢。現在許多大公司都是那個時間成立的,包括海爾,聯想,步步高。

但是20年後,90年代中後期,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候,誰還覺得賣茶葉蛋更賺錢,在搞導彈時候積累下來的技術和知識,在經濟發展的時候很容易就能變現,並且價值很高。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這句話是比較短視的。那個時候也應該看到,社會的大趨勢是會好的,茶葉蛋的短缺和高價也一定是暫時的。你可以第一桶金賣茶葉蛋賺來,但你很難一直賣茶葉蛋賺錢。請不要用老幹媽來反駁我,老幹媽的產品是有差異化的。

另一個趨勢就是,中國從2002年開始持續的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我大學本科是2000-2004年。當時大學生最好的選擇前三項是:出國、去外企、去國企。當時海龜還是很稀缺的,多數留學生留在了海外。但是10年後,很多留學生回來之後聚會一看,當年回到了國內的人,做著上市公司的高管,迎娶了白富美,房子好幾套,而自己在海外仍是普通中產,還在為還貸焦慮。因為他們錯過了中國的高速發展期。

選擇可能要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我在學校的那幾年,有很多優秀同學都選擇去各種大的外企。01年時候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更加讓大家覺得還是應該在實體企業。所以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段子。比如某通訊專業一個班30多人,一半去了華為愛立信北電思科諾基亞,剩下掛了好幾科的同學,實在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紛紛去了一些搞即時通訊軟件的公司、做電商的公司、做搜索引擎的公司。10年後再聚首。人生際遇發生了很大的差別。

另外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我自己,我前面說過,在2012年的時候,我反思了一下,自己9年的銷售生涯,很努力,成績也還不錯。但是比起在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同學和朋友,差別就還是很大。其次是一眼能夠看到未來30年,太憋屈和無趣了。接著我又想,房地產可能就差不多這樣了,未來的發展不可能再更快了。但是金融和互聯網、以及高科技,還會繼續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這些行業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我就專門去讀了金融方向的MBA,然後很幸運的進入了創投行業。

第二個感悟,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首先是取決於你的眼界和判斷力,其次是你的價值取向和喜好。

眼界和判斷力這件事,在投資行業特別重要。大家都覺得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有眼界和判斷力,這跟他們幾十年來的深入研究是分不開的。但巴菲特也很少買科技類股票,說看不懂,這就是價值觀和個人喜好的體現。但不管怎麽樣,選擇對了一個行業,一個公司,一只股票,長期持有,他們就能夠賺取高額的回報。

選擇工作也是一樣,很多人在選擇的時候,並非把投入一個工作當做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並不是從眼界和判斷的角度出發。選擇的理由多種多樣,比如上班地方高大上、或者不用加班、或者穩定、或者離家近。當然我並非貶損這些價值取向,人們理應有自由意誌的選擇。但我今天在這里分享,就是希望分享我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我的判斷。

我畢業的時候選擇銷售工作,純粹是因為我覺得不想去死板的國企,其次成績不夠好不足以去好的外企,再然後就是我覺得自己不是能夠做研發的材料。我當時的眼界就是如此,做判斷並沒有更深入的去思考。所以個人價值取向和喜好占了上風。可以說這個選擇今天看起來很差,我在一個傾角只有5度的坡上爬了好幾年,別人搭著火箭已經上天了,他們還回頭來問我:你咋不上天呢?但是還好我後來迷途知返了。

有句話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我覺得這不對。你不去鳳凰窩里轉一圈,怎麽知道自己不是做鳳凰的材料。很多時候,你在一個下行的行業里面做老大,可能還不如你在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里,一個初生的創業公司里打雜。以前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前兩年起,這句話就應該變成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了。選擇了好的有發展的行業和工作,三年之後,可能你就完全是另一幅模樣了。

第三個感悟,你的眼界和判斷力,和在機會來到的時候把握住它的概率,實際上取決於你成長的環境,陪伴的家人,和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點點的積累。我會在第三部分的分享中展開來說。

2. 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可以快速升值?

VC這個行業翻譯過來叫風險投資,這幾年大家可能發現其實叫創業投資會更合適,創投創投,是什麽意思呢,選擇創業,和選擇投資一個企業,很大程度上是類似的,相近的。我們可以看到在創投這個大圈子里,有的投資人做投資的時候,看到一個創業的方向和好的團隊,就把自己投入進去,成為公司的一份子、合夥人,披星戴月,殫精竭慮,過幾年公司發展起來了,做大了,上市了,再回頭來重新做投資,這樣的成功案例不少。

而創業成功的人,在經歷過公司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過程,克服各種困難,幹倒各種阻礙,終於獲得成功之後,很多人也會回過頭來做投資,反哺行業和其他創業者。雖然沒有恰當的統計數據,但我認為,做過企業的人做投資的成功率可能會更高一些。所以,我覺得投資人也應該很有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也應該很多時候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公司的發展方向。

回過頭來,如何選擇有前景的創業公司。其實職場人或大學生,把自己投進創業公司,和我們做早期投資相比,首先有個很嚴肅的不同,很簡單,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其他選擇,投完一個項目很快可以投另一個,一年投好幾個,只要保證一定的存活率和項目的回報率,就可以認為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世界上最好的投資創投機構和最出色的風險投資人也一定都在這個範疇之內獲得回報。

而對於加入創業公司的人來說,把自己投入進去,一旦項目中途撲街了掛了,在這段時間的艱苦奮鬥里,拿著可能僅僅維持溫飽的薪水,公司承諾的的期權也都灰飛煙滅,尤其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機會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選擇加入什麽樣的創業公司,也需要非常慎重,可能要比我們投資還要慎重。而看這些創業公司的方法,我認為是跟我們選擇投資項目時候的標準大同小異的。那我就從我們如何確定要投資一個項目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確定要加入一家創業公司。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這不一樣,我們是被選擇的,你是選擇別人的。我請大家不要這麽想,你先要相信自己是足夠優秀的,創業公司選擇你是希望你有能力來幫助他們。在我眼里再不靠譜的項目,它的創建者也可能會有能夠教會我的東西;同樣的道理,再牛掰的創業企業,當它向你伸出橄欖枝的時候,你也應該很自信,我有能夠幫助他們的能力。

好,設想你看到了一個創業公司在招人,寫了Job Description,就好像我們會收到項目的商業計劃書,會先從這個計劃書里面大致了解一下這個項目的情況,所屬行業,行業情況,存在問題,希望做什麽,團隊什麽背景,等等。而招人的Job Description也會講清楚我們公司是幹啥的,需要你具有什麽技能,來了以後做點兒什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都首先對公司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假如不感興趣,你就不會投簡歷,我就不會發消息找創業者約談。

接下來你接到了面試通知,定好時間地點出席。我們也是跟創業者聯系好,約好時間地點見面聊。聊些什麽呢?

第一個角度就是:這個創業所在的行業市場足夠大嗎?行業趨勢如何?是否的確存在問題和改進的空間?類似的創業是否已經飽和了,是不是已經沒有空間了?

比如打車這個市場比較大,而一個美甲的市場在幾年前看來市場比較小,近幾年消費升級了可能大一些。可以通過現在市場上的同類公司的收入和數量,簡單估算出這個市場有多大。說回美甲行業,這幾年大家能直觀看到店越來越多,客單價也不低,也許這就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行業。而在存在改進空間的市場中抓住了機會,滴滴打車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第二個角度是:這個公司的團隊如何?了解自己想做的事情嗎?團隊融洽嗎,能力互補嗎,執行力夠強嗎,有銷售能力嗎?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詢問,實習和查詢咨詢網站去了解。我曾經去盡職調查一個公司,我就去參加他們的晨會,我發現副總在向他手下的人傳遞他的理念,下面的人聽得雲里霧里,下屬反駁他很多,而副總無力反駁,我就推斷出這個團隊負責人不太適合做他正在做的事情。

第三個角度是:公司的發展如何:融資情況如何?股權結構健康嗎?數據有沒有在提升,能不能掙錢?業務模式是否可快速批量複制,未來發展和盈利是否可持續?

股權結構不健康會造成很多問題,比如導致合夥人分崩離析或因為股權結構太分散而影響後續吸引投資。這些股權信息大家可以在一個叫“企查查”的軟件上查詢。

還要分析這家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現在賺不賺錢,現在不賺錢未來會不會賺錢,可以通過客戶的增長和用戶的粘性去推斷。有一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結構存在問題。還要考慮收費後用戶的反應,會不會用戶量就掉下來了。如果公司賺錢,接下來要判斷它的業務模式能否支持其快速的批量複制,這是一個創業公司能否做大的關鍵。

還有一點是看公司的生意是否是可持續的。零一創投去年投了很多企業服務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相當於把過去一個軟件一百萬的一錘子買賣分成了每年幾十萬來收取,再加上一些增值服務,相對就更可持續一些。

第四個角度就跟投資人看的不一樣了:我是否適應我要做的事情?我能承擔我的工作嗎?我喜歡這個工作嗎?我喜歡這樣的環境嗎?負責任的說,創業公司的條件都是很艱苦的,你具不具備這樣的忍受力?

當你面對是否要去創業公司這個選擇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兩眼一抹黑,完全無法判斷的時候。那說明你可能還沒有做好準備。應該按照我上面提到的各種要點來分析,而你需要結合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判斷。

3. 對正在或想要加入創投行業的新人的一些建議

其實我並不建議大學生毫無工作經驗就加入投資行業,那些大學畢業就加入的同行盆友們,我其實不是在說你們。如有誤傷實屬無奈,請各位原諒。其實“無工作經驗”和“剛畢業”不是同義詞。

我認為要理解和做好投資這件事,必須深刻理解一個公司的業務流程,理解和體會如何跟同事相處,接受任務、布置工作,手把手幹過活兒,不管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面對面和人打過交道,處理事情穩妥可靠。要知道公司運營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溝溝坎坎,

一定要關註創業的前沿陣地,各類資訊。這是在這個行業的立根之本,無論你是想要來做創投還是希望創業,永遠關註創投的世界里每天都在發生著什麽。推薦關註的比如IT桔子、創業邦,還有其他一些創投機構的公眾號比如經緯、IDG的公眾號做的都不錯,還有我們自己的公眾號“零一創投”。

勤奮,勤奮的找項目,勤奮的做研究,勤奮的思考問題。因為,在你能力出眾、努力拼搏之時,還需要那麽一點點的運氣,才能成功。所以覆蓋足夠數量的項目很重要,勤奮的找項目能讓你少錯過出色的創業者;勤奮的做研究能讓你更多的去有的放矢,有選擇的,自上而下的去判斷應該選怎樣的行業、選怎樣的項目、節省你的時間;勤奮的思考問題、訓練自己的邏輯和分析能力,能夠讓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判斷項目的質地,判斷項目是否靠譜。我每周工作70個小時,做了投資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時間各種不夠用,如何做到高效的同時,大量覆蓋項目,唯有靠勤奮。

當然,高效也很重要,那就要靠一些聰明啦。雷軍老師說過: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戰略上沒有足夠的思考和研究,不清楚方向,更多的勤奮可能也只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說不定越跑越偏,辛苦都白費了。

當然回過頭來,一定也要註意勞逸結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保證休息,保持健康。這件事兒我也很慚愧,需要作深刻的反省和檢討。一年半以來體重增加了大約15斤,腰圍長了兩個碼。我自黑說這是過勞肥,但根兒上說白了就是懶,沒時間也不能成為借口。

最後,我還想建議大家多獲取各類知識和資訊,包括但不限於:法律、歷史、物理、政治、經濟、金融、社會熱點等等。為什麽這一條單獨放在這里而不是跟獲取行業資訊在一起呢。其實有點不一樣。大量的知識和資訊,其實是對投資工作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並非必要條件。但是有了這些儲備,未來可能你跟創業者聊的時候,你去做盡職調查的時候,你在跟同行交流的時候,能夠更加順暢和高效。你不知道今天看到的一個知識點,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麽作用,會給你帶來多少助力。

我在這里引一段喬幫主的話,大家可能多少都聽過:“雖然你現在可能看不見未來,不知道你現在所擁有的,懂的,了解的能帶領你到什麼樣的境界;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你驀然回首時,你才能將所走過的路串起來,進而發現到你之所為你,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所造就出來的。因此你得相信這些即將來臨的事物在更遠的未來肯定會連在一起,”我覺得這段話非常偉大,這能讓你在每一個瞬間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會非常緩解疲勞和懈怠的情緒,消滅堆積如山的事情壓在身上時候的那種想死的心情。

另一段類似意思的我也很喜歡的話是蔡康永說的,更加文藝:“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我建議大家擁有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啥都行,喜歡手辦、漫畫,喜歡跑步、騎行、唱歌、跳舞、cosplay都好。因為在工作之余,你還需要能夠徹底的休息,獎勵自己。像我自己比較愛看電影和讀書,而且會去鉆得比較深,我每天都要保證至少幾十分鐘的時間,看一點劇或者電影。最近讀書不像以前那麽多了,但還是要保證每個月讀一本的。

接下來我也會補上一些計劃了很久但還沒看得書,以及看過很久之後已經忘記了內容的書。我也可以跟大家推薦一些書,我個人很喜歡看科幻小說,《三體》讓很多人喜歡上科幻。還有《2001太空漫遊》看了之後讓人腦洞大開,對於做投資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當然,這兩件事我從來沒想過會跟工作相關,直到今年,我們基金開始看內容娛樂這個賽道。然後我就知道了,以前的積累今天會有幫助了,因為我能夠判斷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好壞,也知道行業的產業鏈分布和商業化的情況。

有同學說,今天來聽我分享是奔著財富自由這事情來的,問我怎麽實現財富自由。說實話,我並不知道,因為我還沒實現財富自由。但是我知道一些辦法,可能可以使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變大。

我認識的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非常專註,有一定的目的和結果導向性格在,但更多是他們本身就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思。他們已經享受了創業的過程,拼搏過了,然後得到了的副產品就是財富自由。就像姚明退役的時候有人問他有沒有什麽遺憾,他說在他職業生涯的每一天他都知道他盡力了,他沒有遺憾。所以也許一個趨勢好的行業加上絕對的專註和努力就更容易實現財富自由。

qrcode_gh_30b5d3fcfc82_1

零一創投 王欣 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133

內地資金“興風作浪” 美圖股價坐上“跳樓機”

連日暴漲之後,3月20日下午美圖公司股價坐上“跳樓機”,收跌11.56%。業內人士認為,這說明內地的“敢死隊”資金已經開始主導不少香港上市的科技股的走勢,未來不排除美圖等公司會繼續有一波炒作,但風險也很大。

周一,美圖公司(01357.HK)上演“大跳水”,早盤漲幅10%,午後一度飆升至28%,市值近千億港元。下午三點前美圖公司股價風雲突變,直線跳水,最終收跌11.56%,全天振幅42.50%,成交額高達37.8億港元。

內地資金“興風作浪” 港股“多走兩步”?

3月6日,港股通標的股調整,美圖公司、IGG、周黑鴨等被納入名單,隨後相關個股便開啟了暴漲模式,美圖公司多次擠身港股通十大活躍成交股,3月20日美圖更是成為十大活躍股之首。

美圖公司的盤後數據顯示,港股通(滬)買入和賣出分別為4.08億港元和4.22億港元,港股通(深)買入和賣出分別是2.48億港元和2.34億港元,相比37.8億港元的總成交來看,無論是買入和賣出,占比都是17.4%左右。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說美圖港股通的成交只占總成交百分之十幾,但相對其他港股公司來說,其實已經算比較高的數字了。現在不少內地私募開了香港公司,A股敢死隊都轉戰港股了,滬港通也提供了更多“割韭菜”的機會,15港元左右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買入點位,未來預計美圖股價會出現高位震蕩行情,等港股行情本輪見頂之後,再隨著大盤一起跌。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日內地科技類股份表現相當突出,以騰訊為例,市場均看好其業績,導致股價不斷上升,這也拉高了科技類股份的股價。但是美圖的股價表現則需要留意,首先企業上市並非太長的時間(去年底上市),股價沖破23元後直線下墮。估計不少投資者進行拋售,與套利交易有關。此外,美圖的盈利模式及未來增長動力有別於其他科技類股份,也造成不少投資者套現離場,一窩蜂爭相離場,造成股價在下午呈現戲劇性的變化,也反映出不少IPO進場的投資者在高價選擇套現。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認為,越來越多的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雖然兩個市場差異還很大,但終將融合,人流和資金流決定了這是趨勢。隨著制度環境和投資者結構逐步趨同,兩個市場都往中間走一走,最終融合,從市值和資金體量看,也許港股要多走兩步。

龐大用戶如何變現?

至今依然處於虧損狀態的美圖,未來到底能否把龐大的存量用戶變現,從而實現盈利,是當前投資者爭議的焦點。南華金融集團策略師岑智勇則向第一財經記者稱,美圖公司本身還沒有盈利,目前難以估值;另一方面去年底才上市,當前市場上流通盤不多,也比較容易造成大起大落。

美圖公司將於3月24日發布2016年度業績報告,此前招股書顯示,其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30個月內,累計虧損高達61.8億元,僅2016年上半年就虧損21.9億人民幣,較2015年上半年13億元的凈虧損額擴大近七成。

招商證券(香港)認為,自2008年推出首款人像美化應用美圖秀秀以來,美圖公司已形成一個在線美麗生態系統,月活躍用戶多達4.56億(截止至2016年10月)。根據AppAnnie的統計,美圖公司在2015年躋身中國第五大iOS非遊戲應用開發商(按下載量計)。由於美圖公司可滿足大眾對美麗的需求,預計在2015-18年其月活躍用戶數將以21%的複合年增長率上升,到2018年達到6.63億。隨著其專註美麗的社交生態系統進一步變現。

國海證券分析師孔令峰認為,美圖作為一款美顏垂直領域的龍頭公司,月活用戶約為4.56億,但目前公司主要是通過銷售美圖相機實現盈利,2016年上半年半年銷量28.9萬部,收入5.5億,流量轉化率低於2%。美圖與當年的網易具有類似性,具備上億流量,初期轉化率不高,但只要保持產品對用戶的粘性,開發及打磨產品,將在多個應用場景轉化變現。瑞信則稱,美圖正嘗試從廣告、電子商業及手機遊戲變現,貢獻雖然不大,但嘗試已見成果,估計要達致變現需要一定時間。

不過,也有一位不認同美圖的行業研究員向第一財經記者稱,有用戶儲備不見得就可以帶來盈利,對美圖來說如何造就更強的用戶粘性,才能有更好的變現。近日股價波動,是比較典型的A股市場“坐莊”炒作手法,而港股市場沒有漲跌停板也加劇了這種炒作,其實跟基本面關系不算很大;另外,用戶對美圖的使用方式,是在不停的幹活,這跟陌陌和微博等用戶在看信息,模式上有比較大的差別,投資者需要留意這些區別,這可能導致美圖的用戶儲備暫時難以轉化為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61

那日黃昏,我坐上了旺角開往西貢的紅VAN

傳真社取得CCTV片段未見有人被擄 更新:2017/08/15 02:05

《傳真社》取得林子健報稱被擄走位置附近店舖閉路電視片段,拍攝到林子健離開球衣店之後的三分鐘,有一名與林子健外型相似、戴口罩的男子在附近街道出現,並安全走向彌敦道,未見有人被擄走。林子健向《傳真社》否認是戴口罩的男子,形容片段匪夷所思。
民主黨林子健聲稱在油麻地被人帶走毆打,並在大腿上釘了二十一口釘。他星期一早上接受電台訪問時,再次強調是在油麻地被帶走。《傳真社》報道稱,取得林子健聲稱被擄走的砵蘭街近咸美頓街及碧街一帶六間店舖、一共九段閉路電視畫面,拍攝到林子健於當日下午五時四十一分步出球衣店,右轉沿砵蘭街往碧街方向行。
兩分鐘後,過了咸美頓街一間麵店,閉路電視拍攝到一名跟林子健身型、衣服和鞋相似、戴著帽及太陽眼鏡男子,在鏡頭下戴上口罩,向碧街方向行。這名男子橫過砵蘭街,過了對面行人路,對面另一間食肆的閉路電視拍攝到該名男子在四十四分沿砵蘭街反方向行去咸美頓街,期間一直垂下頭,最後轉向彌敦道方向離開。旁邊一間店舖的閉路電視,同樣都拍到他向咸美頓街方向離開,全程自己一人。
林子健否認戴口罩的人是他。至於他曾說過,當日下午四時許離開球衣店,與閉路電視拍到的時間不同,他說如果事發的時間有差異並不出奇,因為他當時沒有看手錶。

1. 「取得林子健聲稱被擄走的砵蘭街近咸美頓街及碧街一帶六間店舖、一共九段閉路電視畫面」
平情而論,CCTV有幾個 shot,片中男士睇落去較瘦,唔多似隻肥豬。不過黑警既然落得 charge,應該有更多證據,而唔會再重蹈當年因證據或程序不足俾假法人放生黃C的覆轍。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31

坐上火箭的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6/165853.shtml

坐上火箭的人
42章經 42章經

坐上火箭的人

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坐上自己的火箭。

來源 | 42章經

我還記得小時候歷史課上,當老師講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大意是:某件歷史運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所以哪怕今天沒有陳勝吳廣,明天也會有吳勝陳廣。

那個時候,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麽可以把人作為個體的作用這麽弱化,難道歷史上的所有英雄都是無意義的?

後來,在工作的這些年里,我不斷地分析邏輯與趨勢,希望從歷史中收獲對未來的預判,從事實中找到底層世界的運作法則。

比如,我在之前的文章 為什麽“持續賭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中曾經提到過我做的一個研究,其實這個研究很簡單:

我選擇了一些在當今市場上有絕對代表性的互聯網公司,研究他們創始人年齡與公司成立年齡之間的關系。

結果發現,創始人年齡差距很大,沒有太多規律,而公司成立時間卻是能給人帶來一些啟發的。

你們猜:

網易、騰訊、攜程、盛大、阿里巴巴、百度等這些傳統巨頭是哪年成立的?

小米、美團、蘑菇街、陌陌、今日頭條、滴滴等這些新興巨頭又是哪年成立的?

答案是,上面一排的公司,都是 97 年到 2000 年之間成立的,而下面一排公司都是 2010 年到 2012 年之間成立的。

很明顯,上面一排代表了互聯網,而下面一排代表了移動互聯網。

所以,不得不說,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是要高於自身能力與努力的。

或者換一種更主動積極的說法吧:

一個人對外部環境的辨別能力(尤其是對轉捩點的判斷能力),所帶來的各種“選擇”,大多時候是要比努力更重要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成功人士大都把成績歸根於運氣的原因吧。

對於一個人的短暫壽命來說,某件突發事件可能是至關重要的轉捩點,但在歷史長河中,某個個體所能做的只是讓一件事早一點發生或晚一點發生,但該發生的就遲早會發生。

所以,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

第一,人一輩子到底能遇到幾次轉捩點的機會?

第二,如何預判轉捩點與其背後的機會?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從個體來講,高考、找工作、選擇配偶等都是轉捩點的機會,但從更廣大的外部環境來說呢?

我時常在想,如果我早出生幾年,就會早入行幾年,就能趕上移動互聯網剛興起的階段,那麽也許職業發展到現在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那麽比如你是一個比我入行還晚的人怎麽辦呢?如果你已經完美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高峰機遇,那這輩子是否還能有下一次機會呢?

何況,絕大多數人都會浪費上天給的第一個機會,這是一個練手與積累經驗的過程,是為了第二個機會做準備用的。

所以我曾經寫過一段話,說人生其實就是在等一個機會,而在這個機會來臨前,要預先做好各種準備,不管是人脈資源、金錢積累還是個人能力等等。

那人一輩子到底能遇到幾次轉捩點的機會?

在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概念叫做“人生發財靠康波”。

康波指的是一個姓康的俄羅斯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經濟學波動理論。

他研究發現,每一個大的經濟周期基本都是 50 年左右長短,而在這 50 年之中存在 4 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回升。

微信圖片_20171106125909

世界經濟史上的五輪康波

其實按照這個理論,基本就是說每個大的經濟周期是來自於幾次大的科技革命,而每次科技革命大概持續 50 年的長短,所以每個人一輩子最多能經歷一點幾個大的經濟周期。

微信圖片_20171106125921

但是,從上圖又可以看出來,在同一個大周期內,也會有數次不大不小的周期性機會,比如同屬信息革命中,就會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兩件事。

所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

每個人一輩子大概可以碰到的大周期就是一兩個,而可以利用的大機會就是三四個。大多數人會在十多歲或二十多歲的時候錯過或浪費第一個機會,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抓住第二個機會,而在四十多歲、甚至更晚的時候還有心奮鬥且還有余力的已經很少了。

所以,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就是有一次練手的機會,和一次把握的機會,都錯過了也就是錯過了。

而且,這並不和五十年長度的康波理論矛盾。比如為什麽 BAT 大而不倒,為什麽現在的新崛起的公司背後都是 BAT 的影子?就是因為 BAT 才真正抓住了康波機會的起勢,而後面的人只能抓其後的小機會。

那麽,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再來看第二點,如何預判轉捩點與其背後的機會?

首先,轉捩點什麽時候出現是否可預測?

這就好像在問說,能不能判斷科技創新的時間節點一樣,我覺得是很難的。

但好在,科技創新與實際的應用之間還存在了一定的 gap,所以就像 Benchmark 合夥人 Matt Cohler 所說的:

My job is not to predict the future, it's to notice the present first.

我的工作不是預測未來,是最早的感知當下。

所以,就好比雖然智能手機是 2007 年就開始出現,但每個人都可以有兩三年的觀察和反應的時間,就算 2010 年開始進入還是算非常早的。

那麽轉捩點出現後,背後的機會是否可預測?這個我覺得可以。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話:

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often rhyme.

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會押韻。

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說,為什麽這句話講得通呢?

因為一切的市場行為都是圍繞需求發展,而需求是紮根在人內心的、不會被重新創造的。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被不斷重塑的只是針對統一底層需求的新的解決方案而已。

於是,只要不斷地觀察之前幾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發展歷史和結果,並且不斷洞悉人們的底層需求,就能對未來的科技發展起到一定的預判作用。

比如下方是我之前引用過的汪華、王興所做的圖。這些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是下一次科技革命來了以後,照樣可以用來做參考的。

微信圖片_20171106125936

汪華在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就很準確的預測了應用場景的走向。任何科技興起後,都會從基礎工具、到娛樂、再到本地商務。

微信圖片_20171106125947

王興依靠四縱三橫的模型不斷尋找到創業機會,並且最後補充了物聯網維度,把模型升級到了四縱四橫,而 ofo、Mobike 和現在的各種新零售,都是可以歸結於其中的。

再比如,下圖就解釋了每一個革新性的硬件平臺出現之後,市場會如何發展。

從中間的黑色圓形代表的新興硬件平臺算起,市場的發展順序是從平臺級軟件應用(如微信、Facebook),發展到主要應用(手機中日常會經常使用的十多個 APP),再到細分市場(如各種垂直社區和應用等等)。

所以說,通過以上的模型,還是有一定的套路可以預測轉捩點的出現與其背後的機會的。

而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背後的原理性的判斷法則,我也強烈推薦你閱讀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怎樣的創業公司才能突破重圍?(也許叫《科技的反稀缺性》更貼近文章內容)

這篇文章中講了 Gartner 曲線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可以呼應所謂的康波的四個周期的產生原因了。

所以,看到這里希望你能明白,其實人這一輩子就靠那麽一兩次結構性機會,而判斷結構性機會也是有套路可循,關鍵就看你是否能把握得住。

就像那句至理名言所講的:

“如果火箭上有個位置,你要做的是趕緊跳上去,而不是計較位置好壞。”

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坐上自己的火箭。

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10

【飲食籽】鬼仔學煮竹升麵 想試坐上竹壓麵

1 : GS(14)@2017-05-27 00:08:07

Luke喜歡細看廚房的一切,甚至大膽向昌哥說句:「師傅教我!」然後就拿起大勺子煮起雲吞麵。



【飲食籽:識飲惜食】居於香港四年多、來自英國的攝影師與電影人Luke Casey,希望藉着拍攝過程了解更多香港的飲食文化,在芸芸食肆中,Luke特別鍾情拍攝傳統小店,包括茶餐廳、燒鵝店、還有他首次品嚐的盆菜,「我常常會窺看店內廚房的情況,如今可以名正言順走入廚房,實在很神奇。」香港少數的竹升麵店「劉森記」,是他鏡頭下其中一個主角,「我從未看過有人用竹去壓麵,看着師傅坐在大竹上面壓麵,跟我分享製麵心得,我覺得很榮幸。整個製作過程好像很簡單,卻非常吸引,我實在希望能坐上竹上試試壓麵,我想這是我在香港的終極體驗。」



訪問當日,記者跟着Luke帶同新書及短片,造訪劉森記第三代老闆劉發昌,他看過相片和短片非常感觸,「很感動,其實我們每天都這樣過,終於看到自己原來是這樣;我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原來會有人欣賞;我覺得又舊又殘的工房,估不到他如此喜歡。」昌哥大讚短片「執麵」的一幕,本來是平常的工作,在Luke的鏡頭下卻變得充滿節奏感,「他用菲林拍攝時能捕捉到很多神髓,他要求的跟其他攝影師不同,要原始的、自然的、和平時一樣的模樣,所以叫我們當他不存在,只需要專注做自己的事。」Luke強調自己不希望相片及影片過份造作,要保持最原本的一面,加上每一幕畫面都很強烈,不難找到好的鏡頭。這項目、這書本、這些短片,成為Luke在香港其中一次重要紀錄,但對他來說,更重要是保留城巿的一部份,「香港發展快速轉變,雖然我找到很多喜歡的餐廳,但總常常想它能留下來多久,大有可能一天就突然關門拆掉,然後建成另一幢大廈,所以紀錄這些地方很重要,趁它還在時要好好珍惜。」



劉森記的蝦籽撈麵,在Luke的鏡頭下展示最真實、最有風味的一面。

一起翻閱新書,昌哥每次看到製麵工房老舊的樣子就忍不住皺眉,他感激Luke把爸爸幾十年來的「傑作」拍得如此有味道。

劉森記麵家深水埗褔榮街80號地舖



記者:黃穎妮攝影:伍慶泉、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098

花見人生:那天,我坐上了名古屋開往富山的高速巴士

1 : GS(14)@2017-10-09 03:17:39

很多朋友是鐵道迷,在日本旅遊時他們大都是坐火車。而日本的火車網,又是舉世知名的準時以及完善。那麼,日本的高速巴士,可以怎樣將其服務差異化以維持生意額呢?據我觀察,高速巴士很多時有直達鄉下溫泉地的路線,而火車則很多時需要轉車換路線;再者高速巴士可以將行李箱放在車底的行李庫,不用拖着箱子在火車站台間找電梯。就算是去同一個目的地,很多時高速巴士也會行使一條與火車不一樣的路線。如果高速巴士所行駛的路線是位於群山之間的高速公路的話,那更會是一趟風光無限的旅程。2015年11月的那天,我從名古屋坐高速巴士去富山,然後直接換乘富山巴士站附近的私鐵到宇奈月溫泉小鎮,為的是要去坐黑部峽谷小火車觀賞紅葉。名古屋至富山那程巴士,至今讓我念念不忘。那天天朗氣清,巴士奔馳於群山之間,車速太快而無法拍下來的美景,只能用眼睛將之攝入腦海之中:漫山遍野是一幅幅紅葉綠葉黃葉橙葉構成的繽紛彩色圖畫,時而配上朱紅色的拱橋,時而配上水中清澈的倒影,美不勝收。由於遊客多數會買火車證,日本的高速巴士,一般都是本地人幫襯。那天更是只有我一個外國人,其餘都是化着淡妝的日本阿婆以及穿戴整齊的日本大叔。已經一把年紀的我,在車廂內得以暫時變回最年輕的人,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呢。當日本阿婆們知道我不是日本人時,都驚訝地問:「Hong Kong?是中國嗎?」,這真是一言難盡:「是香港」。對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再問道:「一人?」,然後豎起大母指,表示我勇氣可嘉,繼而笑瞇瞇地說:「????(kawaii)……」。日本阿婆們真可愛。巴士駛至半途,在公路旁的休息站停下來,讓我們下車去洗手間、休息一下。那休息站位於白山之上,本身就是一個景點,很多自駕遊的人都停下來在拍照,而我們這車人也趕緊在上車前走去山邊看看風景。一對老年日本夫婦請我幫他們拍合照,他們的拍照工具是考究的相機,看到我用iPhone+自拍棍,又不住地說:「kawaii……」。老先生還認真地試用了我的iPhone幫我拍下一張照片,拍出來的效果還真是不錯呢。在日本,中老年人所佔的人口比例越來越大,他們當中有很多不但有閒暇更有消費力。那天高速巴士上的日本阿婆日本大叔們,大都是久不久就會結伴去別的城市或是鄉下溫泉地來一趟輕旅行的。香港也是,沒有人會否認年輕人是社會的棟樑,而長江也一定是後浪推前浪的。只是,在後浪未夠力推上來的時候,當下陷於困境的傳媒界,也許可以再想一下:怎樣才能借那前浪的消費力,來助自己「輕舟已過萬重山」呢?新股女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2/201603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