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取財,其道何在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90.html
葉翔

  中國銀行業近期最受人詬病的當屬高利差了。銀行業的一些學者通過比較,說明中國的銀行業淨利差水平在國際上屬於中等。不過,銀行的利潤來自經濟 體,銀行的利潤率應與其所在經濟體的一般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相比較。就像不能將本地員工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員工的收入水平相比較一樣。若所在經濟體企業利潤 都很低,只是銀行獨高,可能就要問問銀行所取之財,其道何在。

  首先,需要看銀行業為經濟體完成什麼功能。銀行兩項最基本的功能是支付與結算和融資。支付與結算功能依靠的是銀行的網絡與系統,為銀行業專有,其他類型機構無法競爭,無可替代。銀行為完成該功能付出了成本,收取的費用是否恰當,需要測算。

  銀行業在發揮其融資功能上,完成了兩項工作,一是聚少成多,即將眾多儲戶的小額存款聚攏起來,匯為大額的資金貸給企業,用於生產與經營;二是化 短為長,即儲戶的存款多數較短,經濟對資金期限的需求總體長於存款。要聚少成多,銀行依靠網絡;要化短為長,銀行依靠其資產與負債管理。這意味著當銀行把 短期存款以更長期資金貸出去時,收取的利率要高於同期存款,銀行要收取流動性溢價和時間價值。即銀行的貸存利差,首先要反映銀行完成以上功能所需的成本。

  貸存利差還要反映銀行作為債權人所要承擔的風險成本。即銀行在主觀上對其債務不能違約,卻面臨被貸款客戶違約的風險。貸款的期限越長,債權人承 受違約的風險越高,銀行要收取的風險溢價也越高。換言之,三年期貸款與三年期存款的利差應該高於同是一年期的貸存利差。但是中國目前的利率結構則出現了嚴 重倒掛。如同為一年期的存貸款基準利利差是3.06%,而三年期的貸存利差是1.65%,五年期貸存的利差僅1.4%。

  如果這個道理可接受,那或者長期貸存利差應擴大,或者短期貸存利差要縮小。也就是說利差的期限結構的合理形態,我們是清楚了。但需要擴大的,擴 大到什麼範圍,需要縮小的,縮小到何種程度,判定起來仍是困難重重。即風險溢價如何測算?理論上說,可以根據經濟運轉一個週期,五六年間,不同期限貸款違 約率的變化加以測算。然而,如果經濟正處於結構性變革中,過去的數據通常很不能代表未來,這種測算是極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險的。

  好在銀行體系還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包括債市和股市。股市是股權融資,與銀行的債權性融資不同,因此在與直接融資的競爭上,銀行業的最直接對手是債市。特別是中短期貸款,面臨經濟週期性變化的風險較小,因此中短期貸款利率可與中短期的債券收益率競爭得出。

  目前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大約與同期的存款利率相近,一年期的約3.5%-4%左右,少的正是銀行的利差。既然直接融資的成本遠低於間接融資,間接 融資存在的理由又在那裡?經濟社會需要銀行間接融資的最大理由,就是銀行體系相對債市的信息優勢,銀行可借助其支付與結算工具,掌握借款人的信息,根據此 較正確地判斷出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銀行的利差,就是經濟社會為之支付的信息成本以及銀行判斷風險的技能與勞動。

  如果借款人的信息趨向透明,銀行的信息優勢將不斷減弱,收取的信息費也應下降。信息透明的借款人主要是已上市的中大型公司,他們公司治理結構穩定、成熟,經營與財務信息披露充分及時。對於這類公司,銀行所掌握的信息並不比一般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更多。

  當然,今日中國銀行業維持的利差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央銀行宏觀政策調控的結果。■

  作者為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