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1年 你該換腦袋想財富

2010-12-27  TCM




二○一一年,你要重新思考一件事:財富是什麼?

「錢跑到哪裡去了?」今年四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家庭累計損失的財富已達十一兆美元時,提出如此疑問。

十一兆美元,相當於全體台灣人工作二十五年的成果,這些財富怎麼不見的?

有鈔票不等於有財富 資產價格暴跌,財富跟著縮水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楚「財富」的定義。在金融海嘯後,過去人們習慣用來累積財富的工具,如美元或各種「紙面資產」,都已越來越不可靠,「財富到底是什麼?」「要如何累積財富?」這些問題,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古 代英語裡,「財富」(wealth))一詞,乃是「幸福」(weal,即well-being)及「狀態」(th,即conditions)兩字的合體, 因此從字面上解釋,「財富」就是「幸福的狀態」(conditions of well-being),換句話說,古代人認為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的狀態」的東西,就算財富。

但後來「財富」逐漸被用來專指純粹物質上的事物。到了近代,「財富」又特別拿來指稱資產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特別是金融市場的資產,如貨幣、股票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等。

例 如美國奇異(GE),該公司著名的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在一九八一年上任時,公司股市市值約一百四十億美元,約二十年後的二○○○年,即「網路泡沫」時期,奇異市值已成長到五千億美元,當時《財 星》(Fortune)雜誌盛讚威爾許是「偉大的財富創造者」。

然而,奇異或威爾許真的創造了這麼多的財富嗎?一年後奇異股價不斷下跌,公司市值十二個月內就縮水兩千億美元。

「財富」永遠都是「向前看」,也就是說,財富和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有關。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可能大起大落,財富也因此會增加或減少。例如當初人們預期奇異未來的前景大好,公司市值大增,財富因此增加;但之後人們卻預期奇異的前景其實沒那麼好,市值大減就使財富縮水了。

所 以回到一開始《紐約時報》的問題:美國家庭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總共損失了十一兆美元的財富。這些財富究竟去了哪裡?答案是:這些財富本來是人們原本 預期未來能擁有、後來卻預期未來不再擁有的東西。許多人買房、買股,因他們覺得擁有這些高價資產,就是富有。但資產價格跟著暴跌,原來人們以為擁有的「財 富」也就跟著煙消雲散了。

因為用金融資產價格當「財富」的指標,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財富創造」和「財富移轉」的差別。

我們平常所買的東西,幾乎每件都是便宜貨,因為我們為了取得它而付出的價格,比我們願意支付的價格還低。

會 賺錢不等於賺到錢 盈餘可能是來自他人財富減少 例如,你肚子很餓,願意花四十元吃一塊麵包,但實際上卻只用三十元就買到,經濟學稱你賺到了十元的「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你覺得吃這塊麵包後,讓你變得更好了,也就是你比走進麵包店之前,多了十元的財富。與此同時,麵包店同時賺到了你付的三十元,因此,你 吃了這塊麵包,讓整個社會增加的財富,就是你獲得的好處(十元),加上麵包店的好處(三十元),總共是四十元。

麵包店收到這三十元,還會再 分配給背後的組成者,例如它會付錢給麵包師傅──也就是工資;或用來付錢給那些借它錢買機器的金主(銀行)或是付店租;如果這家麵包店是家上市公司的話, 它也會付給麵包店的所有者──也就是發放股利給股東,這就是盈餘。但金融市場衡量的財富,卻只局限在「盈餘」這個部分。一間公司的股價,反映的是市場預期 未來它能幫股東賺多少錢──也就是獲利能力。但這個盈餘卻不代表整個社會的財富。

更重要的是:這個「盈餘」的增加,可能不是來自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而是來自其他人財富的減少。

例如,麵包店決定將麵包師傅減薪,或是取消麵包師傅的健保給付等,這樣麵包師傅就變得更差──也就是師傅的財富減少了,但麵包店分配給股東的盈餘卻因此增加了,市場預期麵包店未來為股東賺錢的能力提升,股價就上漲。但這其實只是財富的移轉而已。

實例如○八年十月,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曾宣布裁員七千人,消息一出,股價應聲大漲,因為市場預期該公司為股東賺錢的能力增加,股東財富因此增加,然而被裁的員工財富就減少了。

你有錢不等於你富有 告別消費,用生產來創造財富 因此,金融資產的價格上漲,並不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財富一定增加,它反映的可能只是財富在不同人之間的移轉而已。

對個人來說,把金融資產當成累積財富的工具,還有個問題:就是把決定自己財富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上。

金 融資產的價格,反映市場對該資產未來所能提供收入的預期,市場預期變悲觀,金融資產價格就下跌,持有這些金融資產的人,財富自然也跟著縮水了。貨幣也一 樣。雖然不少人把「有錢」和「富有」畫上等號,但事實上貨幣價值和其供應量有關,而供應量卻是政府說了算──政府要印多少鈔票,一般人根本無力左右。

因此,靠貨幣累積財富,就得冒政府濫印鈔票讓其價值崩跌的風險。近來美國聯準會(Fed)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元越來越不值「錢」,就證明這一點。

市場可能今天對該資源的預期收入很樂觀,該資源價格就上漲,但明天可能就對此資源的預期收入很悲觀,資源價格就暴跌,因此要用這種方式來累積財富,對個人來說很難控制。

重新省思累積財富的方式,是回歸「生產」,這指的是不要把當前收入全部消費掉,而把一部分儲存下來(即儲蓄),當作提高未來收入的資本(即投資),以創造出能讓人們過得更好的產品服務。

照經濟學家艾智仁(Armen Alchian)的說法,財富不只是廠房、住宅、肥沃的土地、人的知識、可靠的法治、穩定的政府、財產權的保障等,簡單說,「能讓我們更有生產力的東西」都可算是財富。

這不只是純粹金錢意義上的概念:你今天晚上花兩個小時看電視,就是「消費」;如果你把這兩個小時拿來用功讀書,讓你工作的生產力更高,你就是在「投資」,因為這讓你未來的預期收入增加。換句話說,「讓你個人更有生產力」,就是你累積財富的方式。

因 此,從台灣政府發消費券,到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後撒近一兆美元的公共支出,為何最後效果都趨近於零?因這些膜拜凱因斯(Keynes)學派的政府,骨子裡 都是要用「消費」,而非「生產」來創造財富。如果你的財務顧問告訴你:收入要盡量拿來消費,不要儲蓄,這樣你明年財富才會比今年多,你真的會相信這種話?

個人不可能靠消費來累積更多財富,那麼對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來說,這個道理也一樣。用政策(例如中央銀行降低利率)鼓勵民眾花錢,或是發消費券,就是在用人為方式減少儲蓄,讓可用來增加明天財富的資本減少,這些都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未來的財富。

對個人來說,價值不全仰賴別人的資產,就可當成累積財富的工具。像房地產,它在近來受到許多人青睞,不是因為政府指責的投機客炒作,而是因為和一般的資產相比,房地產只要透過適當的保養,幾乎可以長時間保持原有的形態,其價值幾乎不可能完全消滅。

其他的機器設備,可能會因為有更新型的機器出現、或是新技術的發明而過時,以致價值減損至零,但房地產永遠可以用來住人,其他金融資產(如股票),一旦價格跌為零即廢紙一張,但房子至少還可用來住人,價值不可能為零。

當然,房地產不是唯一一種價值不操之於別人的資產,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雷恩哈特(Uwe E. Reinhardt)所說,社會的財富不取決於自然資源多少,而是「人力資本」。有了人力資本,不管社會或個人,就有了創造財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不是別人所能奪走的。

英 國十九世紀文學家王爾德(Oscar Wilde)曾諷刺的說:「人們只知道事物的價格而不知其價值!」事實上王爾德是錯了──因為「價格」必會反映其「價值」,只是這個「價值」究竟要操之於 別人之手,還是要主動控制於我手?金融海嘯後,各種財富工具的價值都今非昔比,是人們更該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4

做為創始人卻被公司解僱了 你該怎麼辦?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3001.html

生活中有不少的必然性。比如死亡,還有稅款。而如果你是一個成功的創投公司的創始人,且你的名字不是馬克·扎克伯格的話,就有可能哪天從CEO的位置上下來。別不高興,你的下台實際上是你的公司通過的最終驗收。

David Feinleib就是這麼說的。《創業為何失敗:而你如何成功》一書的作者Feinleib自己就經歷過了創業的起起落落。Feinleib是莫爾達維多風險投資公司的風險投資家。此前他成立過四家公司,其中的兩家分別被惠普和Keynote Systems收購。

看到一線曙光

他學著在解聘通知書中發現樂觀的一面。

「最近一個老同事給我打電話,他很沮喪,因為在他創業時提供資金的那些人現在想要開除他,」Feinleib說。「我的回答是,『祝賀你,哥們。你到站了!』」

要放棄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當然不是易事。董事會的人告訴你該離開的時候,你可能會歇斯底里或傷心不已,可能還必須得強顏歡笑,但你其實真該高興。

為什麼被罷職是一種得到認可的標誌

對創立公司的首任CEO來說,被解僱應被看做是一種獲得認可的標誌,Feinleib這麼說。「這意味著你所做的是對的,使得人們對你的公司足夠上心以至於想取代你。」

好吧,看到這裡你該開始對這種轉彎抹角的說法翻白眼了。不過Feinleib有個頗具說服力的觀點在優秀企業家間廣泛流傳。因此他們創辦企業,而後抽身而退,將之後的長期發展留給他人揮灑汗水。

「但其他的企業創始人更多的會這樣覺得,『這是我的心肝寶貝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離開它,』」Feinleib說,「他們甚至可能發現了處事的不當之處或是自己的能力缺失,但還是不願意撒手。」

別覺得這是針對你的

創辦者遭罷職大多是因為他們雖有組建公司的眼界,但卻無法很好地管理經營公司。

人際交流技巧無非為一大硬傷。通常企業的創始人在產品方面天資卓絕,對於管理經營卻不勝其任。他們可能不善於招賢納士,可能脾氣不好而使高級人才卻步。而這時,董事會就會當機立斷,把創始人踢到公司的某個邊邊角角的辦公室去,以保證公司的良好發展。

關鍵是,千萬別覺著這是針對你個人的,Feinleib說。「從CEO的位子上下來並不代表失敗和恥辱,也許就恰恰相反。可能是公司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你作為創立者的能力所及,或許是時候改變自己,或是拱手讓賢了。然而這對於大多數企業元老來說確實難以接受。」

警惕危險信號

還有些東西可能不易被創始者們察覺:警示訊號,雖然通常並不明顯。據Feinleib所說,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總是扮演壞人,對公司創始人嚴厲苛刻,並在認為合適的時候下逐客令。

「在最終談話之前,董事會的人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告訴你,你得加油了。對公司創辦者來說,這些跡象都預示著會有離職的麻煩了。比如你同意聘任一位工程副總,但六個月後還沒辦成這事,那可就得等著與董事會談談了。」

如果一位董事建議你與某個有著什麼好點子的人談談,那麼這就是另一種危險信號了。很多創辦者會當即拒絕這個建議,其他的微笑點頭者恐怕壓根也沒把這當回事。

投資人會注意到這一切,並終究會做出反應。

被撤職的時候,試著發現好的一面吧。「離職不過是走個程序,」Feinleib說。「這代表你到達了目的地,該做的你都做完了。籌措資金,招賢納士,以及推出了很棒的產品。」

有點像和女友分手

有時Feinleib談起這些就像女友要和你分開。「真的是個成長的時刻,」他這麼說。不過他說得對。再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嘛。

「作為公司創始人CEO被罷職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尤其是在硅谷。這絕不是個污點,你仍有機會創建新公司。絕地反彈,東山再起者大有人在。」

嗯,好像在什麼地方聽過這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32

職場上你該做人、做事 還是做自己?

2013-08-12  TCW
 
 

 

伍德福特,第一個爬上日本大企業頂端的西方專業經理人。二○一一年十月,他成為CEO,但兩週後就被解聘,只因他質疑一筆十七億美元的奇怪款項。之後,他被迫搭機逃離日本,為了家人安全,他成為第一位向外界告密的跨國企業執行長……

這是伍德福特的回憶錄,也是最殘酷的職場厚黑實錄,他不替董事會的抉擇背黑鍋,代價是被迫放棄執行長職位,賭上全家安全。若是你,又會做出哪一個選擇?

第1幕 醜聞或真相?

那封電子郵件在炎炎夏日寄來,無聲無息進到我的收件匣。

郵件主旨寫著:緊急新聞。我的東京朋友五郎,在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雜誌《Facta》上讀到一篇文章,裡頭寫了許多天馬行空對奧林巴斯的指控。我從沒聽過《Facta》,後來才知道那是家獨立小媒體,這種勇於揭露真相的正義媒體在日本很罕見。

我不相信公司會做出什麼不正當的事,那篇文章一定是惡意造謠,要不就是譁眾取寵。

七月二十九號星期五。不懂日文的我已經在親信友人的協助下,大致了解《Facta》報導內容。雜誌指控奧林巴斯購併數間奇怪又不相關的公司,將數億美元浪擲在令人費解的交易。

我想,今天的預定議程現在一定被拋在一旁,改為追究此事真相。這件事牽扯到誰?菊川剛嗎?有可能,因為他是上一任總裁。但還有誰?有多少人牽扯其中?

踏進會議室那一刻,我本來以為會感受到一觸即發的緊張情勢,卻只見大家友善的歡迎我從海外回來。會議就像平常一樣進行,我決定保持沉默,沒有提起報導的事,等想清楚自己該說什麼後再行動。會議結束時,我回到辦公室,懷疑《Facta》是不是弄錯了,不過還是不太安心,總覺得事情不對勁。

多數公司的總裁擁有最大裁量權,然而令人沮喪的是,我這個奧林巴斯新總裁的權力顯然被分散。在我被任命之前,菊川同時身兼總裁與董事長(那並非理想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我上任時,他讓公司第一次出現「CEO」(執行長)這個西方頭銜。

一般來說,日本公司的總裁就是執行長,董事長則是榮譽職,但我看得出奧林巴斯打算走不同的路。

執行長這個新頭銜高過總裁,這讓菊川擁有公司最大的職權,不僅擁有董事層級的聘雇與解雇權,而且還掌握決定其他董事薪酬的關鍵權力。

這使我相當不安,我不只一次向他提出質疑,禮貌的問:「為什麼要提拔我,但又大幅限制我的管理權?」然而,菊川四兩撥千斤的告訴我:「頭銜不重要,由你當家做主。」他的話,沒能解除我對執行長與總裁角色劃分的不安。

我清楚知道,最終要負全責的人是我。我是總裁,與查核簽證的審計人員一樣,負有查驗公司帳目的法律責任。

或許一直以來我都被視為「外人」,是個秘密傳不到我耳裡的總裁。然而我與菊川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他先是在美國提拔我,把公司當時虧損的手術器材事業交給我,後來還升我官,負責奧林巴斯歐洲所有事業,歐洲成為全公司獲利最多的區域。他是我的貴人,不過我並不是個愚忠的人。

起疑!不合理購併案為何接二連三

但,事情還沒完。我們在日本鄉間時,又冒出新一波報導,這次《Facta》質疑為何奧林巴斯要以二千七百億日圓(約合二十二億美元)購併一家英國公司?

報導宣稱奧林巴斯幾乎買下三家「空殼」公司,很難想像面霜郵購、微波保鮮盒與回收公司,全被悄悄放進購併的購物籃裡。每一家公司的營業額都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卻花了近十億美元。我無法想像為什麼我們要付大筆鈔票買這間公司?

我想著:這件事牽連甚廣,公司聲譽將嚴重受損。到時身為總裁的我又該何去何從?我開始回想過去九個月的事。

二○一○年十一月,當時的總裁菊川(我都叫他湯姆)要人在英國的我,到日本參加一場沒有議程的會議。我走進他的辦公室時,他給了我一個熱情的微笑,開門見山告訴我:「麥可,我要你擔任公司下任總裁。我沒有辦法改變這間公司,但我相信你能。」

奧林巴斯是一個龐大的企業,擁有四萬名員工,醫療內視鏡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七○%。健康照護部門表現強勁,年營收約四十億美元,獲利高達八億美元。公司產品工藝高超,生產相機、數位錄音筆、顯微鏡,以及全世界的醫師都想要的內視鏡。

事實上,相機部門是虧錢的。奧林巴斯影像公司二○一一年,部門虧損已達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整體來說,我們二○一一年的企業營業利益已經從二○○八年的十億美元暴跌至四億美元。要是比較一下醫療事業部門為公司賺了多少錢,就知道這些數字有多慘。

菊川長期以來都是我的導師,永遠挺我,給我在日本幾乎前所未聞的特殊恩典:讓我成為一家日本創業九十二年企業的外籍總裁。

我把菊川視為父親一般。僅僅幾秒鐘後,我簡單回答他:「我願意。」

我的派令在二○一一年四月一號愚人節那天通過。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打電話給美智子(伍德福特秘書),要她安排一場與菊川和他的左右手資深副總裁森久志的緊急會議。

我把《Facta》雜誌放在桌上,讓他們看到上面的頭條:「魯莽購併帶來重大損失」。我用刻意表現出來的低沉語調鎮定的問:「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我這件事?」我停了一下,「這些指控相當嚴重。」

我輕聲問:「那些事是真的嗎?」

菊川點頭。「有些是的。」

「哪些是真的,湯姆?」

「嗯……」他想著要如何閃避問題,「我們的確有一些呆帳準備,有一些購併案的減資。」

我看著菊川的臉。大眼鏡重重壓在他的鼻子上,眼裡閃著警戒,

菊川他離開後,我再次要森告訴我更多細節,但他完全沉默。 我漸漸不耐煩,生起氣來。我提高音量,告訴他我是總裁,他是副總裁,而我在問他一個合理的問題,這一切關係到超過十五億美元的交易。

「森先生,」我問,「你替誰工作?」

我以為他會回答自己替奧林巴斯工作,或者回答他是我的屬下。有那麼一瞬間,森的面具不見了:「我替菊川先生工作,我效忠菊川先生。」那很可能是我們坐下以來,我第一個得到的真實答案。

錯愕!老闆竟成了最親密的陌生人

之後,我隨身攜帶《Facta》報導的英文翻譯,我想我一定讀了一百遍。我就像著了魔一樣。連報導細節都鉅細靡遺,這代表著,消息只可能是奧林巴斯的內部人士洩漏,有一個告密者。然而我們有超過四萬名員工?我暗自希望那個人會自己來找我,大家知道我黑白分明。

你可以說我有一套道德標準。○五年在漢堡時,我就通報過嚴重的內部犯行,最後,一名主管沒有拿到離職金就離開公司。三年後,德國稅務官員指出,○三年七月和八月間,義大利與德國的經理人進行了四起總金額六十四萬歐元(約合八十八萬三千美元)的交易,然而卻沒有提供任何服務。我馬上到東京報告這件事,而這一次公司依舊支持我。不過,我被禁止提出民事賠償追回那些錢,因為菊川堅持那樣做會破壞奧林巴斯的名聲。德國檢察官最後起訴三名相關人士,但那已是二○一一年的事。

我想著,菊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可以說是他的人馬,我執行他的計畫,也是他欽點的人。每個人都認為我和他走得很近。大部分職場的人際關係都很表面,但我們之間的關係複雜而溫暖。實在很難想像,一個人怎麼會和另一個人親近成那樣,出差與開會時花那麼多時間在一起,結果最後發現,你根本不認識那個人。

第2幕 攤牌

九月十九日,我飛到紐約,開始美國行程。抵達的第一天傍晚,我和美國奧林巴斯手術工業公司的前董事約爾.楊見面。

震怒!白紙黑字向董事會表明立場

我把一切都告訴了約爾,他非常震驚,但很仔細的聽我描述事情始末。說完後,我們陷入短暫的沉默,然後他說:「你正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刻,前面有兩條路讓你選。」

我知道已經到了做決定的時刻。我必須寫下書面證據。

收信人是森先生,主旨是顯眼的大寫英文字體「對於公司購併行為的嚴正關切」。

這是一封長達二千五百多字的信,以董事會再也無法忽視的理由提出我的關切。我要求要知道三樁購併案的購買價格明細,以及錢付給了誰。我要求知道奧林巴斯與賣方之間的關係。此外,我也要求解釋原因:為什麼要投資那些公司?我問每一間公司的購買價格是如何決定,購併是如何得到批准,以及資金從哪裡來。

寫這些正式信函讓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律師。我用精確的語言釘住公司董事,讓他們沒有閃躲空間。這幫助我整理思緒,釐清所有模糊地帶。如果他們故意逃避,隱瞞某些可怕的事,那麼我必須挖出每個細節,才能佐證猜測。

此外,我也把最後兩封信寄給奧林巴斯資深的全球會計師夥伴: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我希望事情可因此透明化。我不是告密者,還不是。的確,我曾經希望能盡量在公司內部進行這件事,但那需要其他董事在某種程度上的配合,而顯然這不會發生。

精靈完全被釋放出來,我關心的問題永遠不能被塞回瓶子。

隔天早上九點我準時進入巨石大廈,私下與菊川和森開會,會議一開始,我堅持要有英國同事在場當證人。他們嚇了一跳,我的堅持卻也說明我們之間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

這是最奇怪的一場會面,更怪的是,我們還得不停中斷,去參加隔壁會議室的一連串退休典禮。

這太超現實了,我露出微笑,找出正確的語詞感謝在公司服務一輩子的人,然後轉身回到會議室,面對所作所為讓整個企業遭逢危機的兩個人。

會議中,我要求得到執行長這個職務,來監督整個程序,此外,我希望讓鑑識會計團隊著手調查,這是我們找出事實的唯一辦法。

菊川微笑著聆聽我的要求。聽到要他交出執行長的職權時,他擺出一張苦瓜臉,解釋公司的日本股東永遠不會同意這樣的變動。我回答他:「很好,那我辭職。」

那不是菊川想要聽到的話。會議氣氛惡化成一場謾罵。菊川脫口而出:「你討厭我嗎?」我向他保證:「不,我不討厭你,但你得了解,我只是在要求擁有用正確方式管理公司的權力。」難道那不是一開始雇用我的原因嗎?他開始咆哮,脹紅著臉,然後氣到發紫。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形。我吼回去:「別對我大吼大叫,我不是你的貴賓狗。」森插話,試圖降溫,但要求決鬥的手套已經扔出去了。事情變得醜態百出。

咆哮之後他開始討好我,問我想不想回到歐洲原本的工作,他正在試一切可能的辦法來救自己一命。

我記得當時我說:「湯姆,我是公司總裁,這是我的職責。」我不會接受一個容易的選項然後走開。菊川點點頭,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他知道他得撤退再想想。

這段時間,我以奧林巴斯總裁的身分,委託倫敦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調查一個帳目:一筆據說列為費用的六億八千七百萬美元莫名款項。

八天後資誠完成報告:資誠警告奧林巴斯,政府可能會就公司風險控管程序提出質疑:此外尚有數項潛在犯罪值得留意,包括偽造帳目、融資與董事會違反董事職權。

第3幕 八分鐘處決

十月十三日,我預感攤牌時刻就要來臨。

我和一位密友見面(後來他要求匿名),然後把我兩台索尼的筆電交給他。我必須把電腦送回英國,清除裡面所有資料,以免連累許多協助過我的同事。

會議預定九點舉行,菊川終於抵達,森忠心耿耿跟在後頭。時間是九點零七分。菊川像隻鴨子大搖大擺走進來,然後緊張的(或許還帶一絲興奮)整理了一下領帶。我馬上認出那條領帶。那是他最近在帝國飯店精品店買的三條昂貴領帶之一,他跟我吹噓過一條要五百美元。一隻趾高氣揚的鴨子加上五百美元的領帶。他沒有走向平常坐的座位,也就是我的右邊,而是站在講台上,好像要進行上季財報的例行簡報一樣。

他清了清喉嚨。「今日討論購併活動的董事會取消。」(我正在用耳機聽口譯)「以下是今日新議程:首先,我們要解除伍德福特先生的總裁、執行長與代表董事的職務。」

我等著大家驚訝的竊竊私語,甚至是發出不同意的聲音,但每一個人都保持安靜。

菊川再度發言。「伍德福特先生,」他看著遠方說道,「在此不得表示任何看法,因為他是表決結果的既得利益人。」奇怪的是我實在忍不住想大笑。在這房間裡的人,有些我認識已經超過三十年。他們正在踰越一切的道德規範,而且不只是日本的道德,而是商業世界任何角落的道德。

不解!為何被開除?他們怕什麼?

我締造了不怎麼光彩的歷史,日本企業總裁被踢出門,幾乎是前所未聞的事。

我看了一下表。上午九點十五分。一共才過了八分鐘。一場八分鐘的公司處決,現在我正式成為前總裁了。

我安靜起身,離開會議室,刻意把頭抬高,走回自己的辦公室。我腦子裡唯一一件事就是盡快逃離這裡。我不能理解為什麼董事會成員會那麼做。

他們似乎很害怕,但他們在怕什麼?我被搞混到失去方向。我的思緒再次回到《Facta》第二篇報導,那篇文章提到了組織犯罪,提到日本黑道。我既害怕又憤怒。

有人進到我的辦公室,我轉頭看見相當於奧林巴斯財務長的川又洋伸與新任秘書處主管。川又露出牙齒,給了我一個大笑容。他的表情太得意了。

「麥可,我要告訴你幾件事。」他的語氣好像剛才董事會的事只是日常事務而已,「首先,我要你的兩支手機。」他的態度十分粗魯,我的怒氣再度上升。我看著他的眼睛,把我在日本最常用的三星手機交了過去,告訴他:「你可以拿走這台。」我忍不住加上一句:「我已經清除資料了。」我另一台iPhone手機是英國子公司發給我的。

接著川又要求我交出公司信用卡。我默默把卡交給他。

「你的公寓,」他一項一項的檢查,「必須在本週末前清空。」這點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自己付了一半以上的房租。我保持冷靜,告訴他我會在期限內打包走人,歸還鑰匙。最後他說:「喔,對了,你去機場時,不能要尼克載你,你只能搭機場巴士……。」

之後,我打電話給《金融時報》的日本通訊記者索布爾。

索布爾接了電話。「嗨,麥可,我正在讀你被解雇的消息。他們說你被炒魷魚是因為『任意妄為』。顯然你沒有遵守日本人做事的方法。」

「事情完全不只是這樣。我們可以碰面嗎?現在?」我問他。

等待索布爾的短暫時間感覺像是一輩子。他到了之後,我們談了約四十五分鐘。最後結束時我告訴他:「索布爾,我需要你揭發這一切,而且請你一定要快。」

「你現在打算怎麼做?」他問。

我邊答話,邊聽見自己驚慌的聲音,索布爾一定也聽出來了。「我要離開。」

「什麼時候?」

「現在。」

第4幕 贏家或輸家?

繁忙的羽田機場在三十分鐘車程外的東京灣,我相信我可能被跟蹤,但人群讓我馬上安下心來。即使如此,我一直在觀察有沒有可疑的人在監視我。我走進航站大樓,一個穿著像是藍色軍事制服的男人開始走向我,我的手腳再次冰冷起來,那個人直直朝著我過來。

雖然現在剛過中午,我發現自己在發抖。

我要離開這裡。

反撲!離職後向全球媒體揭露此事

我知道,我要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知道我的故事,遠比請警察來保護我的安全更重要。如果我能引發馬不停蹄的調查行動,那想要讓我封口就沒意義了。

飛機飛抵英國倫敦三號航站、時間不到早上六點,那瞬間,我的人生已永遠改變。我現在是告密者,我是和獸群起衝突的狼。我是做了自認必要的事而被驅逐的人,而且被狠狠懲罰。

我收到史蒂芬.考夫曼的簡訊,他是奧林巴斯漢堡總部的董事總經理。他在我被解聘幾天內,接下我的職務成為歐洲事業負責人。他嚴厲譴責我將此事訴諸媒體,這讓我啞口無言,因為就在幾個禮拜前,他完全支持我。

正當我需要忠誠盟友時,考夫曼變節,決定加入狼群,告訴我應該試著從內部改變才對。他看不見自己看過的東西嗎?我寫了六封信給董事會,就是為了試著從內部來改變事情,而他們卻因此開除我。

自從我離職之後,南茜(作者的妻子)管理我的辦公室,因此她會讀我所有的郵件。她已經因為焦慮變得憔悴。

她問我:「麥可,求求你,為什麼你不能就此罷手?你到底想做什麼?」然而我意志堅定。「聽著,如果我蜷縮身體,躺在籃子裡舔著傷口,那沒有什麼意義,永遠都無法讓情況變好。我必須讓奧林巴斯走上正確道路,不管妳幫不幫我都一樣。」我別無選擇,我只能繼續做十月十四號以來就在做的事。我在媒體發聲,並和主管當局與執法機關合作。

然而那個星期日。我們一家四口原本應該出門吃午餐,但南茜在最後一秒中說不去,她堅持:「你帶孩子去,不用管我。」我準備帶愛德華和伊莎貝爾(主角的一對兒女)出門時,突然怒火中燒。憤怒、疲憊,以及肩膀上的重擔突然通通爆開。我想一個人回倫敦,我不能被這種負面的氣氛拖累。我敲門,然後試著把門打開,但南茜擋著門。我大吼:「給我放手!」門上一片玻璃板因此被我敲碎,這是我們最低迷的時刻。

我開始高度擔心自己缺乏睡眠。如果我倒下,這個家會跟著我倒下。我服用安眠藥,卻發現白天的時候自己不太正常,藥物會讓我恍神。

而就在,星期一稍晚,我得知菊川對奧林巴斯的日本員工發表如利比亞領袖格達費式的謾罵。彭博把他的話翻成英文,標題是「員工應知事項:麥可.伍德福特的行為。」

內容是直截了當的人格抹黑:

伍德福特偏離正軌的行為尚未停止。雖然他已被開除總裁職位,但他利用自己身為董事成員的身分,洩漏公司內部機密。這種行為不可原諒,很自然的我們正考慮提起法律訴訟……

菊川接著指控我透過陰謀集團,以結黨營私的方式治理公司,菊川完全沒試著解釋自己做了什麼,而路透剛剛披露那(奧林巴斯支付出)跨國企業史上最大筆的顧問費,是二○○七年時,蘇格蘭皇家銀行為了七百億歐元的荷蘭銀行(ABN AMRO)購併案付出顧問費的三倍。

我讀著菊川的話,就更感覺到自己像是在仙境的愛麗絲,而菊川正是瘋帽匠(Mad Hatter)。

我現在是失業的商務人士,開始擔心錢的問題,不過只靠南茜兼職當西班牙語老師的薪水撐不了多久,我們的存款開始陡然下降,聘請橫跨三洲的律師費用也十分驚人。我已經開始在想這場仗能打多久。

一個月前,我為了美國的董事會才剛去過紐約,當時下機後有總裁禮車等著我。這次我和南茜從甘迺迪機場到曼哈頓時,搭的卻是一輛破舊的黃色計程車。

我們昏沉著入睡後,半夜時卻被手機簡訊聲與電子郵件通知吵醒。南茜起來看,大叫「菊川辭職了」。我馬上跳起來。那時大約是清晨三點,窗外一片寂靜,只有空蕩蕩的街道,以及熟悉的紐約市橘色刺眼光線。

太陽自紐約東河(East River)升起時,我第一次覺得我們會贏(之後菊川剛與前執行副總裁森皆被日本檢調機關指控詐欺,見延伸閱讀)。

我一定得做最後一件事:見最初的告密者。

我從來沒有和把奧林巴斯內幕告訴《Facta》的人說過話,他們做的事比我勇敢太多了。

我脫了鞋,走上小小的屋頂陽台等待。告密者遲到了,我擔心他會臨陣退縮。接著兩人走進屋內:他們爬梯子上了屋頂,我做了一件非常不日本的事,我擁抱了他們。

當《Facta》記者和他的消息來源下樓。我沒有送他們;永遠得小心,要是他們被人看到和我在一起,並不是件好事。所以我站在屋頂上,看著他們消失在熱鬧的東京街頭。我希望他或她的身分能永遠保密。

孤獨!沒有我,公司一樣照常運轉

現在,我和家人平靜過完二○一一年的耶誕節,然後我們到加納利群島的哥美拉島(La Gomera)度過了新年。

在哥美拉島的那個星期,我和南茜聊過之後發現一件事:我贏得爭論,但輸掉戰爭。南茜大膽告訴我這個事實:「你必須了解,他們不想要你回去。」(編按:伍德福特曾嘗試回奧林巴斯接管未果)我回答:「可是『他們』不是一般的日本人,而且不想要我的絕對不是公司員工,是三井住友與其他法人。」

其實,我知道南茜是對的。我是離開狼群的那個孤獨的狼。被團體重新接納永遠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我離開狼群雖然是為了大家共同的福祉與生存奮鬥,然而我這麼做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局外人。我揭露騙局的舉動,至少讓公司驅逐了最可鄙的領袖,而且一定會活下去,但事情開始明朗,看來公司會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繼續生存。

新的一年就這樣來臨了(編按:奧林巴斯二○一三會計年度營收跟二○一一年相比衰退約一二%。且稅前淨利不到二○一一年一半)。

(本文摘錄自《告密者》)

【延伸閱讀】一場3任總裁都隱瞞過關、長達逾20年集體詐欺!—奧林巴斯詐欺大事紀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下山敏郎 (1984-1993年)年/月/日:--事件:陷資產泡沫,本業獲利降低,欲靠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獲利,但到1990年底虧損1,000億日圓,為隱藏海外投資損失,選擇不認列虧損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岸本正壽 (1993-2001年)年/月/日:--事件:繼續隱瞞。日本採新的會計標準採市值計價法,即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金融資產必須依據真正價值,在虧損無法隱瞞下,展開假帳計畫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菊川剛(2001-2011年)年/月/日:2008事件:繼續隱瞞,奧林巴斯以破700億日圓價格收購3家與核心無關的公司─詐欺手法1 砸734億日圓買下「空殼」公司:以持有的公司債跟銀行貸款來940億日圓成立基金,並以基金的734億日圓買下3家與本業不同的空殼公司,認列費用。年/月/日:2010事件:以599億日圓買下腦回集團的特別股,並衍生史上最高顧問費用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伍德福特 (2011/4-2011/10)年/月/日:2011/4 事件:伍德福特接總裁,成為日本4個外國人總裁之一年/月/日:10/3事件:委託倫敦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調查,8天後報告出爐,指稱可能有偽造帳目、財務協助與董事會侵害董事職權年/月/日:10/14事件:奧林巴斯舉行臨時董事會,開除伍德福特,當天股價收盤下跌18%,創40年來最大跌幅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菊川剛回任(2011/10/14-2011/10/26)年/月/日:10/15事件:伍德福特找《金融時報》的日本通訊記者索布爾爆料年/月/日:10/26事件:董事長暨總裁菊川剛辭職,改由高山修一接任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高山修一(2011/10/26-2012/4)年/月/日:11/8事件:奧林巴斯召開董事會議,坦承6億8,700萬美元的顧問費,及付給3間空殼公司的7億7,300萬美元,都是用來隱藏證券投資的虧損─詐欺手法2 占購併金3成的天價顧問費:透過購併案操作股票選擇權,此外,購併費金額才22億美元,但是顧問費用高達6.87億美元,相較一般費用約占1%-2%,此價格高達3成以上,財務顧問公司艾克斯與其共謀。年/月/日:11月事件:伍德福特宣布辭去奧林巴斯公司董事,並打算提出一份新董事會成員名單,試圖拿回CEO的職務,但後來放棄年/月/日:12/6事件:獨立調查小組指出,奧林巴斯自1998年會計年度開始掩蓋投資虧損,損失金額達1,300億日圓,此舉由菊川剛與前任的岸本正壽授權年/月/日:2012/1/11事件:奧林巴斯決定控告19位現任與前任主管,要求近5,000萬美元的賠償,現任總裁高山修一也在被告名單年/月/日:2/16事件:菊川剛、森久志與山田秀雄因涉嫌違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被捕並被起訴,另逮捕4名高階主管

當時總裁(任期期間):笹宏行(2012/4~迄今)年/月/日:9/25事件:索尼出資約500億日圓,成為奧林巴斯最大股東

資料來源:《告密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88

揭開1186億賭局的盤算你該買單嗎?

2013-11-11  TWM  
 

 

這是一場沒有煞車的標局,上頭坐著6位老闆,搭了雲霄飛車就往上衝;可怕的是,車上沒人知道軌道的盡頭在哪裡?也沒人曉得這輛列車要帶著他們往哪去?

坐在上頭的他們,有的機關算盡卻落居下風,有的固守城池反成贏家。

到底千億元賭局背後,6位老闆在玩什麼?

4G來了,終於台灣人的上網權益受到了重視,連非洲安哥拉、菲律賓都走在台灣前面開通4G服務,台灣的「科技島」美名,顯得格外諷刺。

只是原本只要三五九億元的4G門票,不料,卻成了一場千億元的生死競爭遊戲。在誰也不認輸,以致失去理性的瘋狂競賽中,有誰是最終清醒的贏家?

瘋狂失速的金錢競賽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三十日,星期三,近正午。台北市濟南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的大樓裡,六組競標團隊都瞪大眼睛緊盯著電腦螢幕。數字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動了,經過四十天、三九三回合的競標硝煙,這是前所未有難得的平靜。

「結束了嗎?」大家心中都這麼懷疑,誰也不敢相信戰爭終於落幕。競標室裡一片靜默,直到有人開口:「結束了,總算結束了。」這句話劃破凝結的空氣,才讓大家回過神來,忍不住拍手叫好。

這時間,是歷史性的一刻。台灣4G電信時代的玩家,已經大勢底定。

同一時間,也宣告台灣未來十七年的電信版圖,將有新一輪的洗牌。只不過,這歷史性的一刻,將來台灣電信史上也會同時記載,這是一場瘋狂失速的金錢競賽。

瘋狂一:總投標金額高出底標八百多億元。

電腦螢幕裡,總投標金額停在一一八六.五億元,遠遠超出NCC總底價三九五億元,溢價幅度達二○○%。即使業內人士事先估計,大概也是五百億元左右,沒想到結果跌破一缸子人的眼鏡。

瘋狂二:台灣4G市場硬生生擠進六家。

若把這次釋出共十二個地段、一三五兆赫的頻譜畫成一張大餅,假設電信三雄順利吃下三十五兆赫(每家可拿的最高頻譜),等於只剩下三十兆赫讓新進業者瓜分。按照NCC預估,4G最佳的業態是三雄再加一家業者,四家分庭抗禮。沒想到最後,硬是擠進六家,成了三大三小的局面瘋狂三:遠傳、台灣大機關算盡,卻堆高標金。

如果就投標金額與底標換算溢價率,遠傳與台灣大都用高達百分之七百多的溢價率踩進對方地盤。這個溢價率幾乎等同最好的,由中華電標下的「帝王段」。兩家業者為了互踩原有地盤,不惜砸錢堆高標金,可惜機關算盡,花大錢卻討不到便宜。

輸的恐懼,已經全面主宰這個戰場,競標室裡彌漫著不理性的情緒,當競標金額每天以三十億元的增幅往上跳,業者們莫不心跳加速,只能猛烈攻擊回防。

「這對三大電信商來說,就是一場生存戰爭,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繼續把標金往上加。」一名在競標室前線搶標人員說,縱使無奈,卻是最血淋淋的現實。

落後的恐慌蔓延,4G發照急就章而在4G執照結標的隔兩天,「這幾乎是政府逼大家蒙著眼睛上賭桌,(標金)都喊假的。」電信業裡的一名高層接受︽今周刊︾採訪時忍不住開炮。

失控,是怎麼開始的?首先,就是NCC設下的遊戲規則。

「他們(指NCC)被罵怕了,只想著要趕快把執照發出去,配套要怎麼做,都沒想清楚。」一名電信業的總經理嘆了口氣,當年3G發照,台灣走在世界的前頭,4G發照卻排在後面,全世界九十三個國家都已經有4G服務,台灣卻遠遠被拋在後頭。

NCC想要盡快發照,又要增加市場競爭,「NCC原本設定『N+1』的業者可以拿到4G執照,從台灣的市場主要由三大電信商掌握來看,三加一就是四家。」深具通訊專長的太穎法律事務所律師謝穎青搖了搖頭,從送件審查到進入競標,原本設定的四家變成了七家業者,資格審查都是全數過關。

競標者眾,有七家業者,釋標頻譜少,只有一三五兆赫,「價格建立在供給、需求的消長,供給少、需求多,競標業者當然只能砸錢進去標。」資策會通訊中心主任張奇說。

況且,NCC將競標規則設計成拍賣會,大家都能不斷往上加碼,卻沒有煞車設計,無法停損的狀況下,讓標金不斷往上飆,就算業者想停,都停不下來。

由於4G共有三種頻段,切割成十二塊頻譜,每塊頻譜的頻寬為十到十五兆赫,每家業者最少要標到十兆赫,最多只能拿到三十五兆赫,最複雜的是,十二塊頻譜裡頭,有七塊是租約尚未到期,只有五塊是空房。

就像是一棟三層樓,有十二個房間的公寓要進行都更,七戶裡頭現在都住了人,得等到二○一七、一八年租約到期,才會陸續搬走,沒住人的五戶,一買到手的業者,馬上就能搬進去住。

對競標的團隊來說,邏輯很簡單,樓層較高、視野較好,價錢也較高,就像是技術最成熟的一八○○兆赫的C頻段,是各家業者最想搶下的頻段,共有五張;其次,則是近年美國、大陸業者積極推動的七○○兆赫,也就是A頻段,有四張;再來才是九○○兆赫的B頻段,有三張。

十二戶裡,又以視野最好、又沒人住的C5最受歡迎,堪稱「帝王段」,是各家爭搶的目標。於是,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正要把台灣電信業推向深淵。

九月三日,早上九點,遊戲開始!

「對於三大電信商來說,第一要務就是守住我們既有的城池。」競標手說,以中華電為例,策略相當清楚就是要拿下目前正在使用的B2與C2,如果有人想進來搶標,中華電都會立刻加價,將對方踢出去,絕對不讓別人有得逞機會。

生存戰爭 輸了就沒得玩「如果能標到現有頻譜,等於自己就是原住戶,不用等租約到期,馬上就能都更。」這對三大電信業者來說,是最有利、也能最快讓4G開台的方式。

再來,競標第二要務,就是要拿下戰略高地。「對於我們來說,C5當然是最重要的戰略高地。」中華電內部人士說,C5是技術最成熟,又能馬上進駐搶得開台先機,自然成為各家攻擊的目標。就連鴻海也曾覬覦,因此,競標第一回合,C5馬上就有人出價,甚至密集追價,競標第一天就開出溢價幅度三五%的標金。

除了C5帝王段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戰略高地,就是拿下連續兩個頻段,讓頻寬達到二○兆赫,在4G裡達到最快的速度。「就像你買到相連的兩戶再打通,是相同的意思。」競標手說。

能攻也得能守,「在進攻之餘,如果能讓對手多付錢才買下原有頻譜,也是防守漂亮的一招。」競標手說,他們一方面想著如何確立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還要想著如何讓對手失去優勢。

在NCC設計的競標遊戲規則裡,每家業者手上都必須要有最少十兆赫的頻段,,每次加價幅度只能在三至七%,但手上暫時得標頻段總和若超過上限三十五兆赫,就等同無效標,就像玩二十一點,超過二十一點就爆掉。

中華電固守城池不擾敵 反成最大贏家隨著每二十分鐘結束一回合競標的速度推進,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戰情也開始白熱化,競標到第六天,總標金來到三七一.一億元,已經逼近NCC預估的三九五億元。

投資金額開始超出預期,終於有人受不了了,決定退出戰局,他們是新建。「新光集團在PHS有過教訓,他們太清楚電信業的投資與回收是兩碼子事,標到第六天,他們知道再這樣標下去,只是錢坑,只能設下停損點。」業內人士說。

可是,新建的退出並沒有讓競標回歸理性,反而激化所有競標者,「三大龍頭覺得,標金再加上去,勢必會逼退其他競爭者,對手能少一個是一個,甚至讓競標提前結束。」業內人士不諱言,在新建退出後,三大龍頭加深了決心要清理戰場,連續三天總標金以逾六十億元的速度飆升,其中一天增加幅度還高達三五%,等同一天就多了近一百億元。

十月七日一早九點,競標進入第二十四天,來到第二三一回合,情況詭譎,有人發動了攻擊。

這天,第一回合的標金開出來,就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居然一口氣就加了五.二%,想搶C5的企圖非常明顯。」競標室裡的人無不繃緊神經,各家的競標手都忙著把訊息傳回總部,因為這時C5的標金已經來到二一五億元,遠比底標多出六倍。

這是中華電事先鎖定的目標,他們的企圖就是一定要拿到手。沒有太多遲疑,一個小時後,馬上把價格加了上去,競標室的電腦數字一跳,標金從二一五億元上升到了二二一.四五億元,只是,緊繃的情緒沒有緩解,第二十五天,又有人出手了。

「這次更狠,一口氣就加價了六.一一%。」業內人士說,每次加價最多只能加到七%,這家業者一次就加到六.一一%,幾乎要逼中華電把到手的肥肉給吐出來。

「光是一個C5的標金就高達二三五億元,真的沒有幾家業者玩得起。」即使C5是最重要的戰略高地,但投資成本超過兩百億元,要如何向股東交代,讓中華電主管一想到就頭皮發麻。

隨著總標金從七百億元、八百億元,一路衝破九百億元,標照成本早就遠遠超出業者的預估;但對三大電信業者來說,如果能在4G標到好頻譜,又能削弱對手競爭力,那才叫雙贏。

台灣大錯判情勢 牽制不成落下風於是,台灣大發動了更凌厲的攻勢,目標直指遠傳,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遠傳付出更高的標金,他們看中遠傳勢必想留下既有頻譜C1,因此就不斷加價,逼遠傳追價。

雙方一路從一三三.六億元往上喊,「我們搞不懂台灣大在想什麼,台灣大如果能在既有的C3、C4拿下連續頻譜,可以達到速度最快,但他們卻一直來攻我們。」遠傳內部人士透露,誰都不想移頻,也都想保留既有頻譜,加快開台速度。

台灣大的步步進逼,終將逼得遠傳反撲,「既然他們想要C1,那我們就讓給台灣大。」台灣大沒想到遠傳會出這招,被反將一軍。由於台灣大之前已經先標下頻寬達十五兆赫的A4頻譜,加上C1的頻寬也是十五兆赫,等同於台灣大手上頻寬已達三十兆赫,倘若再標其他頻譜,就超過三十五兆赫的限制,等同出局,對遠傳祭出騷擾策略,沒想到拿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競標第三十九天,也是十月三十日,就在第三九三回合,競標正式畫上句點,中華電信守住既有頻段,又拿到帝王段C5,成了最大贏家;遠傳標下連續頻段,讓頻寬可達最高速,算是標得很好;台灣大則只拿到兩張頻段,跌破市場眼鏡。

至於另外三家業者,則以鴻海的國碁算標得不錯,在七百兆赫、九百兆赫都有收穫;亞太則拿下七百兆赫的A1;頂新旗下的台灣之星算是最出乎意料,只標到九百兆赫的B1,還得等到二○一八年才能開台,是標得最不好的一家。

當台灣4G標金超過九百億元時,學界、消基會響起一片喊停聲,就是擔憂標金過高的後遺症,恐怕會不利於台灣4G發展;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標金恐怕也將讓4G資費往上升。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就認為,「電信服務的好壞,是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整體產業發展,電信發照不應該只看一次標金帶來的經濟效益。」張奇則提出不同的觀點,從3G看4G,當年3G發照,電信商每兆赫可創造的年營收約五.三五億元,以使用年限十七年來算,等於可創造營收九十.九五億元,如果手上頻寬超過十兆赫,就有九百億元,換算電信業利潤率約一三%,每年可賺進約一一七億元。再對照4G釋出一三五兆赫,每兆赫標金成本約八.七九億元,再加上建置成本後,這樣的價格或許不算貴。

標金創新高 但代價也慘痛?

不過,若以目前電信商每年還要繳交頻率使用費與普及服務費給NCC,這筆成本就至少十億元,在在都壓縮了電信商的獲利空間,「我們能做的,當然是想辦法在加值服務上把錢賺回來。」一名電信商的總經理不諱言。

「台灣電信業從推出『吃到飽』服務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步入紅海,一個市場一旦變成紅海,就不可能再回頭。」身為一家電信商總經理,如何在4G搶到更多行動上網的客戶,甚至讓這些客戶付出更多錢,那是讓公司生存下去不得不的手段。

相對的,NCC想要用增加玩家,進而提高市場競爭,讓消費者享有更好服務的期待,能否成真,已經沒有人敢講。

一場沒有煞車的賽局,讓台灣4G釋照標出天價,擔心網路發展落人後的恐慌,與業者怕輸的恐懼,兩相作用下,導致這場史無前例的荒謬標局,4G倉卒上路的結果,只怕消費者沒能享受到高速網路,就先讓台灣電信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一場沒有煞車的競標

為了急著在今年底完成4G執照,NCC一方面要引進新業者增加市場競爭,一方面又希望4G標金能夠即時入國庫,解決財政預算燃眉之急,倉卒行事造就了這場沒有煞車的競標。

遊戲規則

1. 每家業者最少手上要標得10兆赫,最多可標到35兆赫。

2. 標金追價在3至7%,超過就無效。

3. 無效出價達三次者,立刻出局。

4. 連續兩回合沒人出價,競標就結束。

起標 9/3 標價金額 201億元刺殺 9/9 標價金額 274億元 「標金範圍和預期中落差太大」,新建黯然退出。

過熱 10/5 標價金額 512億元 張善政:「合理4G頻譜拍賣金額,以不超過底價50%為主,目前各業者競標狀況『坦白講,過熱了』。」撐不住 10/11 標價金額 886億元 標金近千億元,加碼、收手意見分歧,台灣之星團隊分裂,李大程人馬全退出。

失速 10/18 標價金額 1007億元 標金飆破千億元,鴻海澄清:「價格不是鴻海炒高的,鴻海沒有棄權的意思,也沒有要拱高價格。」瘋狂 10/30 標價金額 1186.5億元 歷經393回合,標金總額創天價,終於讓4G競標畫上休止符。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整理:楊政諭

4G「都更」

6家老闆在搶什麼?

一八○○兆赫

台灣大 C1 舊房客 遠傳2G(合約到期2017/6)中華 C2 舊房客 中華電(合約到期2017/6)遠傳 C3 舊房客 遠傳2G(合約到期2017/6)遠傳 C4 舊房客 台灣大(合約到期2017/6)

中華信 C5

九○○兆赫

台灣之星(頂新) B1 舊房客 亞太(合約到期2018年)中華電 B2 舊房客 中華信(合約到期2017/6)國碁(鴻海) B3 舊房客 中華電、遠傳、台灣大(合約到期2017/6)

七○○兆赫

亞太 A1

遠傳 A2

國碁 A3

台灣大 A4

一次搞懂電信頻段

為何1800兆赫最搶手?700兆赫也有好價錢?

目前技術、系統最成熟為1800兆赫的C頻段,波長短、適用手機多,成為三大電信商的兵家必爭之地,砸再多錢也要守下來。

其次才是700兆赫的A頻段,標到手就可馬上入住,也有好價錢。

最後才是900兆赫的B頻段,因為相關設備與供應鏈相對不完備,適用手機也較少,勢必得推出客製手機。

標到瘋狂,多付7倍錢也要拿到手!

——各頻段溢價率

頻譜

(頻寬兆赫) 底標

(億元) 最終標價

(億元) 溢價(%) 得標業者

700兆赫

A1(10) 46 64.15 39 亞太A2(10) 46 68.10 48 遠傳A3(10) 46 68.10 18 國碁A4(15) 69 104.85 52 台灣大

900兆赫

B1(10) 16 36.55 128 台灣之星B2(10) 21 33.20 58 中華電B3(10) 21 23.70 13 國碁

1800兆赫

C1 22 185.25 742 台灣大C2(10) 14 100.70 619 中華電C3(10) 14 127.90 814遠傳C4(10) 14 117.15 737 遠傳C5(30) 30 256.85 756 中華電合計(135) 359 1186.50 231 資料來源:NCC 整理:楊政諭

一位競標手的告白:

這場競賽,財政部是最大贏家我是一個競標手,40天、393回合,1186.5億元的天價標金,在我們手上標出來。標金數字停止的那一刻,有些不可置信,終於結束了。

有些人不解,遊戲規則怎麼會這樣訂,但我們電信業者都心知肚明,政府有預算缺口的壓力,為什麼NCC要求11月底要競標結束、標金要在12月31日前繳齊?答案很簡單,如此標金才能趕上注入國庫,為明年的預算缺口做解套。

短視 一切都是為了補足政府預算缺口?

原本NCC評估,4G釋照差不多能進帳四百億元,還說了要賣中華電信的2%持股,補足另外的400億元,才能讓NCC籌足被分配到的800億元缺口。當所有事情都只往釋照帶來的一次性經濟效益看,很多事自然也會被忽略。

標金高不見得會有高資費,這麼多家業者做4G,資費也不可能會高。但是,目前台灣電信業的利潤率約10%,4G時代之後,台灣電信業變成紅海市場,真的對消費者就好嗎?

在市場競爭壓力變大,我們沒辦法從每位消費者的資費上去回收,就會從更多地方去偷,加值服務、覆蓋率……等,都有地方可以動手腳,因為行動網路有沒有到4G速度,其實多數的消費者不會知道,大家現在說4G上網速度最快可以達到100MB,卻沒人告訴消費者,那只是實驗室裡的數字。

當標金從700億、800億、900億元,一路衝上去,坐在競標室裡,我們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不斷打電話回去總部,預算追加再追加。

最後4G釋照標出天價,是利是弊?沒人說得準。就像標得最好的中華電信,人前笑的開心,人後擔憂投資成本太高會傷毛利,只能自嘲,至少1186.5億元入帳後,政府應該不會要再賣他們的股票了。

這一場競賽,財政部才是最大贏家。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政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2

《問答篇 》該選複委託或直接赴港開戶?成本誰高?搶搭滬港通列車 你該注意的五件事

2014-09-15  TWM
 
 

 

滬港通的推出,代表全球投資人可以透過香港前進中國股市,同享中國經濟與股市成長的果實。這個全球資本市場的大事,台灣投資人該如何參與?事先又該了解哪些「眉角」?

撰文‧唐祖貽

問題1.前進滬、港股市,該選擇複委託或直接開戶?

答:目前國內投資人想要投資海外市場有兩個管道:一是在國內券商開立「複委託」帳戶,另一個就是到當地直接開戶。投資人該如何選擇呢?

富邦證券海外商品行銷部協理鍾瑞釗指出,目前國內複委託帳戶可投資的海外股市有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並未包括中國。依現今的規定,除了總資產超過三千萬元的專業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帳戶直接投資中國B股之外,即使滬港通上路,複委託帳戶仍然不能直接或經由香港買賣A股,想要投資中國股市,只能自行到香港開戶。即使直接到香港開戶,目前也只能投資上海股市中滬港通限定的五六八檔,上海股市其他個股、深圳股市、創業板等仍然不能投資。

是否一定要去香港開戶?鍾瑞釗認為其實未必,即使複委託目前不能直接投資中國股市,但從港股中追蹤中國股市指數的ETF,以及國企股(H股,中國企業至香港掛牌的公司)中尋找本益比偏低或與A股價差過大的公司,獲利空間並不亞於直接投資中國股市。

此外,複委託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只要開立一個帳戶,就可以投資所有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且匯款、下單都在國內完成。否則若要投資多個海外股市,就得分別到當地券商與銀行開戶,不論是帳戶管理、匯款、下單都不方便。因此,複委託仍是投資多個海外市場的最佳選擇。

當然,複委託也不是沒有缺點。一般來說,複委託的手續費比當地券商高,另外,目前國內券商提供複委託的報價行情,大多是延遲十五分鐘,除非每月交易金額達到一定額度的大戶,才會提供即時報價,這對於短線、當沖客較為不便。若在當地券商開戶,取得即時報價的條件比較寬鬆。

因此,複委託與直接開戶,適合的對象不同,投資人可多加比較。

走!到香港開戶去—— 赴港開戶與交易須知去哪裡開戶?

在香港,以下兩類券商皆可開戶。第一類是隸屬於銀行的證券經紀部門,這類似國內的金控,另一類是獨立券商,類似台灣如群益、元富、統一等券商。由於銀行規模普遍較大,旗下的券商研究資源也比較豐富,因此是較多投資人的選擇。

開戶要填哪些文件?

要準備多少資金在戶頭內?

一般來說,到香港開戶所需填的文件大同小異,且並不複雜,重點是別忘了從台灣攜帶下表中提到的文件。

至於須預存多少港幣在帳戶內?各家規定不一,大多是港幣100元,門檻並不高。特別注意的是,未來下單交易時須先從台灣匯款,匯款方式與規定務必要在開戶時當面問清楚並確認無誤,否則會造成不小的困擾。

如何查詢成交紀錄?

查詢是否成交主要有兩種方式:1. 用帳號密碼登入該銀行或券商網站查詢。

2. 每月的對帳單可作為再確認之用。

有些券商還提供簡訊回報的功能,可於開戶時一併確認。

選哪個好?—— 複委託與直接開戶比較

複委託 直接開港股戶頭

開戶方式 簡單,現有國內證券帳戶加開即可 較複雜,需本人至香港辦理開戶所需資料 與國內證券戶相同,並加開外幣帳戶 1.護照 2.台胞證或身分證 3.國內通訊地址英譯名稱 4.上述通訊地址的水費或電費帳單。

投資範圍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滬港通範圍內的滬股共568檔手續費較高 較有彈性報價資訊 即時/延遲15分鐘 即時適合對象 1.入門、一般投資人2.想分散布局海外股市3.以波段投資為主1.資金較雄厚或熟悉滬港股2.想直接投資中國股市3.短線、波段皆可問題2.滬、港、台股市,交易制度有什麼差異?

答:滬港通上路之後,大幅拉近兩岸三地主要股市的距離,未來﹁錢﹂進中、港股市,將成為投資新趨勢。因此有必要先了解滬、港、台三地股市的基本交易規則,並比較其差異與特色。

首先,從交易時間來看,滬股、港股都有上午盤、下午盤與中午休息的設計。當行情過熱時,午盤的休息會有「降溫」的效果,但全天交易時間也因此拉長。

至於交易單位,台股和滬股以「張」為單位,台股每張固定一千股,滬股則是一百股。較特別的是港股,是以「手」為單位,而且每手的股數不一定。不知道某家公司的「一手」是多少股怎麼辦?目前港股的交易軟體,已會自動提供每手股數,只要下單時輸入港股代號,就會出現每手最小委託股數,以此股數的倍數下單就可以。

另外,三地股市的交割日也不同。而且滬、港股在下單前,會先檢查帳戶內是否有足夠的金額或股票,若不足會拒絕接受下單,這和國內股市不須事先檢核金額不同。

沒有漲跌幅限制,是港股與滬股、台股的另一大差異。

在行情大幅波動時,港股指數可以在一天之內震盪超過千點,個股單日漲跌超過三○%比比皆是。因此,想要投資港股的投資人,請盡量避免以市價搶進殺出。

在信用交易部分,雖然目前國內法規並未開放複委託可以從事信用交易,不過港股早已有現股當沖的機制,而且條件比台股寬鬆許多,還是可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

規定大不同——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制度比較交易時間 午盤休息 交易單位 交割日與

規定 個股

漲跌幅 信用交易

滬股 早盤

09:3011:30

午盤

13:0015:00

共4小時 有,

11:30

13:00 1張等於100股 T+1,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10% 可

港股 早盤

09:3012:00

午盤

13:0016:00

共5.5小時 有,

12:00

13:00 1手,每手交易股數由該公司自定 T+2,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無限制複委託:不可直接開戶:可(融資、融券戶分別加開)台股 09:0013:30 共4.5小時 無 1張等於1000股 T+2 ±7%可問題3.滬、港、台股的交易成本誰較高?

答:除了交易規則,投資人最關心的應該就是交易成本了。以下分別列出滬、港、台三地股市的交易成本,並以網路單為例,假設各買進一千股來試算,供投資人比較。

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相對來說,交易成本較低,而港股由於收費名目較多,且實際費率也比滬股與台股高,因此,除非在手續費上有優惠,否則,應以中長線波段持有為主,並不適合短線或頻繁交易。

誰的成本高?——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成本比較

滬股

交易佣金 上限0.3%,最低人民幣5元過戶費* 成交股數的0.06% 印花稅 賣出時課0.1%

證交稅 無

*註:過戶費在買賣滬股時都要收取,深圳股市不收。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1000股×0.06%)=成交金額×0.3%+人民幣0.6元

佣金 過戶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 +0.1%)+(1000股×0.06%)=成交金額×0.4%+人民幣0.6元交易佣金 印花稅 過戶費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人民幣1.2元

港股 複委託 直接開戶

手續費 0.25% 0.50%,最低港幣50元 0.25%,最低港幣100元

交易費 0.005%

交易徵費 0.003%

結算費 0.004% (單筆最低港幣2元,最高港幣200元)印花稅 買賣皆須課0.1% (不足港幣1元以港幣1元計)

證交稅 無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25%+0.005%+0.003%+0.004% +0.1%)=成交金額×0.362% 手續費 交易費 交易徵費 結算費 印花稅賣出交易成本:同上=成交金額×0.362%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24%

台股

手續費 上限0.1425%,最低20元證交稅 賣出時課0.3%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

手續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0.3%)=成交金額×0.4425%

手續費 證交稅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585% 交易成本:港股>滬股>台股問題4.滬、港、台股誰的稅負最重?

答:交易成本雖然是港股最高、台股最低,但比起稅負可就完全不同,無論是滬股或港股在相關稅負上的優惠,都比台灣更具競爭力,未來也勢必吸引更多高資產人士投入。

左表為試算滬、港、台股市投資人在稅負方面的差距。

假設某投資人收入均適用台、港、中當地的最高所得稅率,分別投資台股、港股與滬股,二○一四年各領到相當於新台幣五萬元的現金股息。

首先看香港,香港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最高為二○%。更重要的是,在港股領到的現金股息除了國企股、紅籌股因需配合中國股市,以分離課稅的方式課徵一○%股息稅之外,本地股的股息一律免股息稅,也不用納入個人所得,更沒有其他稅捐負擔,可說是真正的賦稅天堂。

其次,中國股市雖有課徵股息稅,但會以持有時間長短做分級,持股時間愈長稅率愈低,並搭配分離課稅,不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同樣也沒有證所稅或其他稅捐。

台灣呢?很早開始,現金股息就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另外,股利從去年起滿五千元以上者,需加徵二%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加上證所稅,台灣對於股利,無論是賦稅名目還是課稅金額,在兩岸三地股市都是最高且最複雜的。

更慘的是,明年起,個人最高所得稅率將從四○%調高到四五%,以及可扣抵稅率減半,代表領股息者還要再增加稅負或減少扣抵金額。

誰的稅負重?—— 滬股、港股、台股稅負成本比較

港股 滬股 台股*

個人所得稅 0 0 50000×40%

=20000

股息稅 本地股:0

國企、紅籌股:

分離課稅、稅率10%

50000×10%=5000 分離課稅,並依持股時間分三級:超過1年:稅率5% 1個月至1年:稅率10% 1個月以內:稅率20% 0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0 0 50000×2%

=1000

資本利得稅(證所稅) 無 無 有,本例為0

其他稅負 無 無 無

總計 約新台幣0或5000元 約新台幣2500至10000元 新台幣21000元*註:本案例未考量累進稅率扣除額稅負成本:台股>滬股>港股問題5.如何搜尋中、港股市的相關資訊?

答:有關股市的資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上市公司發布的重大訊息或財務報告。以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在財報揭露的頻率與數量,堪稱三地股市之冠。

另一類則是財經新聞與訊息,對於海外投資人來說,透過內容豐富且功能完整的大型財經網站,了解所投資市場的動態,是投資時必備的工具之一,以下推薦的網站值得好好利用。

如何搜集資訊?

1.官方資訊

1. 滬股:巨潮資訊

http://www.cninfo.com.cn/

2. 港股:披露易

http://www.hkexnews.hk/

index_c.htm

滬股的「巨潮資訊」、港股的「披露易」,與台股「公開資訊觀測站」相同,涵蓋所有上市公司的重大訊息、財務報告揭露與搜尋等功能。

2.一般財經訊息

1. 新浪財經

http://finance.sina.com.cn/?f=pad

2. 阿思達克財經網

http://www.aastocks.com/ tc/default.aspx

3. Wind萬得資訊

http://www.wind.com.cn/ Default.aspx 4. 華爾街日報(繁體中文版)http://tw.wsj.com/big5/

5. 香港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 landing11/jsp/main.jsp 財報何時公布?—— 滬、港、台股市財報公布時程

滬股 港股 台股

每月營收 無 無 有(每月10日前)季報 有(第一季4/30前,第三季10/31前) 無 有(第一季5/15前,第三季11/14前)半年報 有,8/31前 有,8/31前 有,8/14前年報 有,4/30前 有,3/31前 有,3/31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66

股票操盤手回憶錄第二章:你該開始學習做什麼才能賺錢 白白的雲

來源: http://xueqiu.com/2093877750/32521150

如果說這個世界什麽人讓你羨慕和尊敬,我想白手起家的人是其中之一吧。當年輕的時候看著《創世紀》電視劇,那時候記住了一個概念就是這個世界真正賺錢的一個是房地產,一個就是股票投資。



     我的老板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地產和股票投資都做得很出色,雖然我至今都沒能明白他剛開始是如何成功的。

    不管怎樣,當我回憶起那段在他身邊學習操盤的日子,其學習到的本領足以讓我在晚年動動鼠標,按下回車鍵就能安度晚年。

     我的第一次操盤是從10萬元現金開始的,這個資金是用於練手的,就是說這個資金即使你輸得連一毛錢都不剩下,也是沒關系的。關鍵是當你輸掉這些錢後你能總結出輸錢的原因。

     是的,你沒有看錯,實際上我們開始是學習如何虧錢的。記得一次我們看到一只股票開始拉升了,其圖形大概如下:



    是的,我就是在最高點追進去的。當然,你知道後來我就發現我不多不少買在了最高點,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它就一直往下走,後來我就不得不止損。當然你會覺得我很傻,不過當你沒有經歷過追漲殺跌,總結過技術分析,你怎麽會懂得當白線離黃線太遠時,說明量能跟不上,大概率會下來。而那時候我們操盤還是楞頭青,心理一沖動就動手了。

    世上沒有什麽比失去你擁有的一切更能教會你什麽是不該做的了,如果學會了不做某些事避免虧錢,那麽你已學會怎樣賺錢,明白了嗎?你開始學了!

    是的,在我們輸掉很多次後,我們開始認真學習了。如果要我回憶當時是怎麽學的,那我也沒有一個先後順序可以告訴你,反正每天都在進步。那時候,我們一有時間就蹲在新華書店看書,看得比較雜,當然有基本熟悉的就是《會計》、《經濟法》、《估值建模》、《量價分析》、《股票作手回憶錄》、《百戰成精》、《波浪理論》、《巴菲特》、《水晶球》等等,反正股票類書籍看了很多。那個時候還沒有雪球這麽好的手機APP,當然那時候手機都還是諾基亞的老大。但當回憶起那時的生活,絕對比現在對著雪球看新聞感覺充實,當然我也不知道原因。或許時代進步了,而幸福感降低了。

   當我學習了大量知識後,我很有信心的跟老板說我不會輸了。





     後來,我就知道自己錯了,不但沒能成功,反而輸得摸不著頭腦。後來我又記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市場是不斷變化的,知識再多,只有結合實踐總結出來的東西才是真知。如是,我們不斷的總結經驗,當我翻開以前的筆記本的時候,看到了如下的記錄:

提醒自己10個時機下單就剁手:

一、大勢不好不下單。拋開指數做個股的說法一度很流行,但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夢想市場不好的時候自己手中的股票仍在上漲,就像夢想瓢潑大雨中自己腦袋上面的那一塊是晴天。當然,有人會說巴菲特就是長期持股,但巴菲特也長期不看盤,如果咱們也能做到長期不看盤,也無所謂什麽時候下單。如果忍不住要看盤的話,那麽,做個股先得看大勢。

二、對沒有未來的企業不下單。一家企業有沒有未來很重要,對於有未來的企業而言,它的發展軌跡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即使市場暴跌,對其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三、未經研究不下單。深入研究過的股票,自己心中有數,心中有數,手中就有準兒。如果僅僅靠聽來的消息,再怎麽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只要股價一跌,馬上就慌神兒;再一跌,就開始懷疑消息的真實性;繼續跌的話,就自我否認消息,最後割肉出局,賣了個地板價。只有經過深入的調研,把“消息”變成“信息”,變成自己研究之後確信的東西,才能成為值得信賴的投資參考。

四、對有硬傷或有疑問的企業不下單。應該盡量回避有硬傷的或有疑問的企業,比如業績爛得一塌糊塗,公司會否重組、大筆應收賬款怎麽處理、涉及巨大金額的訴訟還沒有明確結果……這樣的企業還是遠離為好,股市里“股樹”參天,巨木成林,何必非要吊死在這棵歪脖樹上。

五、短期內暴漲過的股票不下單。連續暴漲過的股票多半已經不便宜,買入之後多半會下跌或盤整,沒有必要在里邊跟它硬耗。

六、股價處於下跌趨勢中不下單。這一條不是絕對的,如果您是在效仿巴菲特,完全可以在下跌中持續買入,但這要有三個前提:一是企業要有很好的未來;二是股價已經低於企業內在的價值,已經是便宜的柴禾,就不妨撿一點;三是買了要拿得住,別等到地板價的時候,心里一慌,全都割了。如果我們做不成巴菲特,那還是等趨勢改變,與其逆勢而上,還不如順勢而為。

七、情緒沖動不下單。情緒不好的時候盡量不要做交易,心緒一亂,頭腦一熱,心里一慌,手頭一癢,結果往往是一敗塗地。下單之前先要問自己,操作的決定是來自理性的判斷還是來自情緒的波動,如果是情緒不穩,就先離開市場,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一會兒。

八、未設止損位不下單。未思進,先思退;先保本,再賺錢;先圖生存,後謀發展。所以,在決定自己想要賺多少錢之前,先得確定自己能夠賠多少錢。畢竟,前者是咱管不了的,後者是咱自己能控制的。

九、向上空間小於30%不下單。經常有人去搏幾毛錢或者10%的反彈而“火中取栗”,仔細想想,這樣做實在不值。若火中有金子,不妨冒冒險,那叫“真金不怕火煉”;若火里有顆栗子,即使是“糖炒的”,也不值得伸手。再說深一些,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在搏反彈,他這輩子能得到的最多就是反彈,成不了氣候。

十、沒有勝算不下單。把前面九種情況想明白了,勝算也就出來了,該不該動手指頭,心里也就有數了。

      是的,上面你看到的不要懷疑,這個是我們當時從報紙上摘抄到筆記本上的。雖然是摘抄,但是當我們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時候,後來總結出來的經驗竟然和上面所說的並無較大差別。所以我又想起了股票市場沒有新鮮事那就話,今天所發生的,以前發生過,以後還將發生。

      如果說當我們掌握了上述經驗就能去運作上億資金操盤那就大錯特錯了。而真正的入門還沒開始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第一次上班的經歷,反正我是記憶很深的。一家公司要能好好運作,沒有一個好的規章制度和盈利模式,我想是走不長遠的。所以,當你走進一家公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需要了解該公司的一些制度體系的。而真正的股票投資也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是有一個投資體系和盈利模式的。所以當我們真正建立了穩定的股票操作盈利體系後,才算是入門了。

      我已經不太記得當時用的系統的具體內容了,我想以後的章節我會慢慢回憶起來的。但大概是如下幾個模塊吧。

      選股系統

      估值系統

      大盤系統

      買入系統

      賣出系統

      指標系統

      盯盤系統

      風控系統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統,我只知道那些虧錢的人,你去問他有沒有,他肯定會告訴你,聞所未聞。我想是時候你該去做些什麽才能賺錢了。我今天只是講一個大概的框架,因為系統實在是複雜的,不是分分鐘鐘能講明白的事,不過沒關系,當你持續關註我的時候,我想慢慢能回憶起來的。

     建立完系統後,是不是就能盈利了。我想賺錢沒有那麽簡單的事。我想告訴你市場反應是很快的,一個信息出現,會很快反應到股價上。所以對股票的了解就很重要了。

     我有一個同事,他是我的前輩,研究股票20年了。每當我和他討論一只股票的時候,他根本不用打開軟件,就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我就問他如何這麽清楚,他淺淺一笑說,研究多了就自然記住了。我想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個答案更加質樸的了,是的,只要研究多了,慢慢自然就熟悉了。然而,有時候我經常看到有人去打聽小道消息買股,卻不懂得去發點時間研究公司的基本情況。

     記得有一次一位投資者問我0038怎麽樣,然後我就問他該公司往年業績增長如何,他一下變得啞口無言,後來我才發現他連公司的年報都沒有認真看過,也不知道可以登陸交易所或者巨潮資訊網查看公司發布的公告。

     想到這里,我想有太多的投資者該開始學習做什麽才能賺錢了。最近,我發現很多人在關註我的每天複盤,我想這是很好的事情。因為平時工作很忙,沒時間看盤,這個能快速途徑了解這個市場一天的情況。而至於如何複盤,我以後會有章節去做解讀。

     最後,我想講講一些好的習慣。一個好的投資人,一定要保持好的市場嗅覺。這種嗅覺來至哪里了,來至對世界變化的認知。而認知就需要大量閱讀各種信息,所以第一個好的習慣就是閱讀。回憶起以往的時光,那時候不像現在互聯網這麽發達,大部分是看報紙。楊百萬就是靠看報紙發家的,我想這個是值得學習的。歷史是一次次重複的,我想有人會因為看雪球發家,這個就等待時間認證了。

      第二個好的習慣我想是體育鍛煉了。為什麽我要特別提這一點了,因為股票投資,心態比能力更加重要,沒有好的身體,怎麽會有好的精神,所以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對於投資是大有裨益的。

      本章就到這里了,之所以采用回憶錄的形式闡述,是因為希望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有所收獲。如果大家覺得不錯,呵呵,就請大家做一次四有新人吧,有關註、有評論、有轉發、有雪幣。如果您還覺得意猶未盡,請您關註操盤手回憶錄第三章。

備註:關註本雪球賬戶:白白的雲,本人微信公眾號:baibaideyun8888,每天為您分享複盤心得和操作計劃。因文章時常有好心的朋友贈送雪球幣,在此深表感謝!文章僅供參考,對個股的分析不夠深入,只能當做課外閱讀,不足買入建議,大家切記。如果大家覺得有所幫助,請加關註,並幫忙轉發,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31

行情震盪、交易量小 想賺錢你該有新思惟 玩存股(104-110)

2014-11-17  TWM
 
 

 

黑手師傅年領80萬股息的祕訣49歲的黑手師傅劉福康,股市投資資歷長達20年,這位股市老手在前面18年的時間中,九敗一勝、賺少賠多,卻因為存對一檔國泰金,翻轉虧損連連的命運,並摸索出一條穩健致富之路。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黃家慧這是國泰金控今年寄送給三十六萬名股東股利發放通知書的其中一張。股東戶號○一○×××四,基準日持股股數計一七五.二張,總計配發八.八張以及二十五.七萬元現金股利。

以國泰金目前四十九元股價計算,這張股利發放通知書的所有人劉福康(化名),今年光在國泰金的股利進帳達六十八萬八千二百元。如加上長興、永光、聯電、鴻海等其他持股,劉福康今年股利總額超過八十萬元。

八十萬元,對帝寶的超級有錢人或許微不足道,但對一個鎮日與黑麻麻油汙及重機械為伍、在自助餐夾菜超過一百元就心疼的高雄某運輸機械公司黑手師傅劉福康而言,卻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十一月六日,正式採訪劉福康時,他手上的國泰金已經比配股前的一七五張更上一層樓。除了八.八張配股外,劉福康把二十五.七萬元現金股利悉數買進國泰金,並鑑於黑心油引發的食安危機,把持股三年多的六張統一換成七張國泰金。因此,他目前的國泰金張數達一九七張,市值九六五萬元,占他的台股部位七成。

能夠存下一九七張國泰金,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劉福康要嘛不是年收數百萬元的大企業高階主管,不然就是擁有龐大祖產庇蔭的好命一族。

雖然劉福康目前擔任公司的中階主管,年薪加上年終獎金將近一百萬元,但這可是他工作長達二十七年來,一步一腳印兢兢業業,才有如今的成就。

一張股利通知書

佃農之子搏翻身,靠存股寫下投資奇蹟從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化工科畢業後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大亞電纜當產品研究員,月薪一萬三千元。他說:「我省吃儉用一直到第十年,才在高雄市買了一戶總價二百多萬元的房子,還貸款六成!在同年齡中,財富累積算後段班的。」至於「好命一族」,則是連邊也沾不到。劉福康自陳,他出生在台南鄉下的佃農家庭。「父母總共生了十二名子女,但家裡實在太窮,其中有兩名因為生病拖延醫治而夭折!」他神情黯然地說。

窮過、苦過的劉福康踏入社會後,想多賺點錢改善家中經濟的企圖心,左思右想,深覺股票投資是翻轉自己窮苦命運的一條途徑。

不過,投資股票賺快錢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實現。在投資功課上,劉福安自認為是用功的人。即使所任職的公司過去十幾年因為連年擴產,常常每天加班到晚上十點才能下班;回家洗完澡後,他依然打起精神鑽研各種投資經典書籍。

二十年來賺少賠多

體悟存對一支股,勝過買錯十支股受訪時,他指著書架苦笑說:「除了專業書外,就屬投資與財經的書看最多,可能是我悟性太差吧,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除了存國泰金的最近兩年來獲利頗豐(投資國泰金六年來,前四年仍套牢),其餘十八年大體上是賺少賠多!」在二○○八年二月以八十元買進第一張國泰金之前的十四年投資生涯,劉福康已累積約有四百五十幾萬元的股票部位,當時持有開發金(一二○張)、華碩(二十五張,減資前)以及持股一至五張不等的長興化工、中鋼、聯電、中華電信等。

劉福康說:「我總是把每月存款的二分之一,約一萬至一.五萬元不等,拿來買股票。公司有發績效獎金或年終獎金,也把大部分存下來買股票。」「結婚之後,說服太太加入買股行列,投入金額更增加了一些。」「辛辛苦苦地存了十四年,我精算了一下,其實投入本金將近六百萬元。○八年二月,那時台股行情算是相當不錯,加權指數走總統選舉行情來到八千多點,我當時的持股組合仍虧損一百五十幾萬元。」他回憶:「○八年初,馬英九當選在望,媒體都說,馬當選後兩岸關係將大解凍,壓抑多年的金融股將進入長多格局。」「當時國泰金來到八十幾元,老實說,當時我真想一次買它五十張,無奈手上股票不是套牢(開發金),就是持股多年卻僅小賺(華碩),當時太太又想換屋,我手上真的沒錢了,東擠西湊勉強才有八萬元,買了一張國泰金,過過媒體所說金融股即將『大爆發』的乾癮。」第一張國泰金就「住套房」看好金融龍頭股競爭力,準備長期抗戰從此,這一張國泰金讓劉福康踏上存股之路。總統大選後,馬英九如所期待當選,豈料選舉慶祝行情僅有一天,至此,台股因金融風暴開始直瀉而下。在國泰金從八十幾元跌至六十元時,劉福康把換屋後的餘款拿出買四張,把成本攤平至六十四元。

這一攤平,竟讓劉福康「住進了套房」,在他於六十元買進四張後,國泰金又如溜滑梯般跌至最低二十四元。問他有沒有感到沮喪?他倒是自嘲:「哎,我住套房經驗何其豐富,還好啦!」○九年股市強彈,國泰金一度來到劉福康的解套價位六十四元,他沒賣,一方面是因為根本還沒賺到什麼錢,一方面則是僅有五張,賣出拿回的錢也相當有限。直到一○年九月,國泰金從六十幾元回跌至五十元以下,來到四十六元,他考慮大幅加碼。

劉福康想加碼國泰金的主要理由就出在——想要處分套牢十年之久的開發金,他說:「開發金是在我一九九七年賣出長興化工(成本僅二十幾元)獲利將近八十幾萬元,全部出清轉過去的股票。我當時想,長興賺的是暴利、是機會財,應轉往較穩健的金融股,就選了開發金。沒想到,開發金買進後一路下跌,我一路攤平,竟累積了一百二十幾張。一路攤平的結果,是帳面虧損高達四○%以上!」雖然一○年決定加碼國泰金,也是基於要攤平成本,但劉福康解釋,攤平成本就是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所以當時猶豫是否要「賣開發金、買國泰金」,迫使他深入思考三個問題,第一、開發金與國泰金,到底哪一檔適合長期投資?第二、八元的開發金與四十六元國泰金,哪一個才是低點?第三、如果四十六元加碼國泰金,股價又續跌怎麼辦?

針對上述問題,劉福康當時的思考結果是:第一、放眼未來,國泰金不論在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活化或在中國市場開發,抑或財富管理市場的經營,皆比開發金來得有潛力。

第二、當時八元的開發金是淨值打八折,四十六元國泰金則是當時淨值(約二十一元)逾兩倍,但外資曾指出,如果國泰金分布在台灣各鄉鎮的房地產價值重估的話,每股淨值可達六十至七十元間,加上國泰金往年獲利與配股配息均優於開發金,因此,四十六元國泰金應比八元開發金便宜。

啟動一月存一張計畫

累積五十張後,才有投資股票存在感最後,如果國泰金續跌,跌至三十幾元、甚至二十幾元時該怎麼辦?劉福康認為,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就需要保險、需要銀行金融服務、需要商業用不動產,國泰金是台灣的金融業龍頭,況且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只要景氣好起來,以國泰金的競爭力,相信獲利與股價也會跟著好起來。

「即使股價跌到三十幾元,甚至個位數,我會想辦法加碼,但希望這種情況最好不要發生!」他描述當時的心境。

把問題想清楚後,劉福康把一百二十幾張的開發金認賠出清,所得一○二萬元股款,全部轉買二十二張國泰金。處分完開發金後,他索性連手上小有獲利的四張華碩也連帶賣出,額外再買進國泰金十七張,一○年底,他的國泰金累積來到四十五張。

事與願違,國泰金破底的悲劇還是發生了。一一年,歐債危機爆發,國泰金不僅四十元關卡淪陷,連三十元的大底亦告失守。每天早上劉福康騎摩托車上班,經過高雄市四維路與中華路口的國泰金氣派商業大樓時,原本都是滿心期待地抬頭一望,那時卻是越望心情越沉重!

即使如此,他想起○一年賣開發金,以四十六元買國泰金時對妻子的承諾:「國泰金如果跌破三十五元,我們一定得想辦法存錢,執行『一個月買一張國泰金』的計畫!」當時他總是為自己這麼打氣:「像國泰金這種績優龍頭股重挫,就是我們升斗小民發財的機會,好股票股價愈低,才是存股愈好的時機!」劉福康與妻子每月總收入約十一萬元,扣除二名子女教育費用、保險、房貸以及家庭各種開銷,每月約可結餘四萬元。國泰金於一一年九月跌破三十五元後,他開始與妻子執行每月買一張國泰金,一直持續到一三年二月為止。

為什麼是三十五元以下買進,而不是四十元或二十五元?他解釋:「三十五元買一張就是三萬五,是我能力所及的範圍,並非認定三十五元就是國泰金的真正底部。」一一年九月,國泰金又配給劉福康三.六萬元現金股利以及一.二張股票;同年底,他的國泰金張數已累積到五十一張。

他說:「累積五十張後,那種投資心態的轉變很微妙,以前我做股票老是希望賺價差,關注重點在股價。五十張後,反而著重的是配股配息,股價居於其次!」「五十張前,總是祈禱股價趕快漲,讓我趕快賣;五十張後,反而希望它盤久一點,讓我能多買幾張,甚至有時候還會希望它再跌多一點,同樣的錢,才能多買一些!」「總之,存國泰金五十張之前,總覺得我是在『玩』股票,五十張後,我才有『投資股票』的感覺。」

三個投資硬道理

存對股就有「根據地」,享受驚人複利累積效果問劉福康,為何持有開發金超過一百張時,卻沒有這種感覺?他不假思索地說:「差別在於『希望』。」不管是過去的配股配息紀錄,現在的公司體質,未來的發展潛力,開發金給他的「希望感」遠低於國泰金,即使他當時的國泰金依然套牢!

如果說,存國泰金讓劉福康體認的第一個硬道理是:持股夠多(至少五十張)才有投資存在感,因為有存在感,才會更加努力地存股。那麼第二個硬道理就是,透過存對股,他做股票才會有「根據地」,因為有根據地,他才更能對貪婪釋然,更懂得停利;因為有根據地,他才能克服恐懼!

此話怎講?劉福康解釋:「一旦你認定某檔股票值得存,值得長期投資,就是把它當寶,為了多累積些寶,你就愈有勇氣去付出代價。」「我捨得賣掉獲利的華碩與統一,是因為把五十元以下的國泰金當寶,才能斷然停利。我斷然認賠賣掉虧損的開發金,以及後來的介面與新日光、智冠,全部轉買國泰金,也是相信國泰金會把它們先前的虧損給賺回來!」把國泰金當主要存股標的,就如同劉福康征戰股市的戰略根據地,不論進或退、攻或守,國泰金成為他重兵聚集及糧草集結調度的大本營。

劉福康透過存國泰金體認的第三個硬道理則是——存股驚人的複利財富累積效果。

他說,「我目前一九七張國泰金的成本為三十二元,也就是六三○萬元。今年的股利進帳(含八.八張配股)計六十八.八萬元,換言之,股息年報酬率為一○.九%。

股市快樂包租公

預設三種情境,進可攻、退可守劉福康為國泰金設定了三種配股配息情境。第一種情境是,假設國泰金未來五年能維持今年配息一.五元,配股○.五元,五年後如果股價一直維持四十九元,他的國泰金可望達二八七張,股息年報酬率從今年的一○.九%,提升至一六.七%。

即使是最悲觀的預測,國泰金未來五年,每年僅發放現金股息一.五元,在股息全數投入情況下,劉福康的國泰金將增至二二七張,股息年報酬率亦可達五.四%。

國泰金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達四元(一至十月已達三.七一元),如果明年配二元現金,○.五元股利,以四十九元股價試算,保守可領到八十八萬元股利,一向有把股利全數投入同一檔股票習慣的劉福康,明年國泰金張數可望增加至二一四張。

劉福康還盤算著,隨著國泰金獲利轉好,股價可能跟著扶搖直上,他計畫如果國泰金漲到六十元以上,將賣掉一百張,把六百多萬元的成本拿回來,轉買他觀察已久的下一檔存股標的:長興化工、正新輪胎或統一食品。其餘沒賣掉的國泰金將續抱,在這檔股票當個無成本的股市快樂包租公。

因為存對一檔股票,扭轉了劉福康原本股票賺少賠多的命運,使財富發揮三級跳的效果。劉福康的故事,不正是存股威力的最佳注腳?

劉福康(化名)

出生:1965年

現職:高雄某運輸機械公司製造部經理經歷:大亞電纜產品研究員

學歷:台灣工業技術學院

(已改制為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科從1張到197張的國泰金存股之路——國泰金股價走勢

從一張開始

1張

鑑於馬英九當選總統機率高,兩岸關係解凍,以80元買進國泰金1張。

攤平「住套房」

5張

金融海嘯爆發,台股跌至7000多點,以60元買進國泰金4張,希望攤平成本。

持股大轉換

45張

.賣出120張開發金(虧損40%),全部轉買國泰金22張。

.賣出4張華碩,全部轉買國泰金17張。

.股利投入,加買1張。

每月買一張

51張

.歐債危機,國泰金跌破35元,啟動「每月買1張國泰金」的計畫,至年底總計買4張。

.國泰金股利投入,額外累積2.2張。

賣虧保盈

111張

.年終獎金共45萬元及20萬元儲蓄,以32元成本一次買進國泰金20張。

.賣出20張介面光電(虧損60%,處分在36元),轉買國泰金22張。

.每月存一張國泰金計畫持續一整年,再存12張。

.參與除權息,額外增6張。

參與現增

148張

.參與現增加上每月買進張數,共12張。

.參與除權息,得現金股息9.5萬元,買2張,配8.1張。

.同年10月賣出套牢1.5年的新日光20張,全部轉買15張國泰金。

年領68萬元股息

197張

.年終獎金買國泰金12張,零星買進5張。

.賣出統一6張(獲利30%),轉買國泰金7張。

.賣出智冠5張(虧損25%),轉買國泰金11張。

.以179張參與除權息,每股1.5元現金,配26.8萬元,轉買國泰金6張。股票配0.5元,總計8.8張。

劉福康 555存股心法

心法 1

存50 元以下產業龍頭股劉福康列入存股名單計有統一、中華電信、國泰金、正新、台塑、台積電、鴻海等各產業龍頭股。投資國泰金時股價低於50元,相對其他龍頭股,正處在歷史低檔價位。

心法 2

存50 張以上才有存在感一旦張數存逾50張,對股票的心態才能從「玩股」轉變成「存股」。不單所領股利較有分量感,無形中也會鞭策自己加速存股腳步。

心法 3

產品及產業地位至少

5 年內不會退步

如果產品與市場地位能至少維持5年不變,公司基本面至少能維持平盤,光領股息就能擊敗定存利率。

劉福康預設的3種國泰金配息情境,比定存優年度 配1.5元現金,0.5元股利 配2元現金 配1.5元現金累積張數 報酬率 累積張數 報酬率累積張數 報酬率2015年 212 12.3% 203 6.4% 205 4.9% 2016年 229 13.3% 209 6.6% 2115.0% 2017年 247 14.3% 215 6.8% 217 5.2% 2018年 266 15.4% 221 7.0% 223 5.3% 2019年 287 16.7% 229 7.2% 227 5.4% 註1:2014年底,劉福康已持有國泰金197張註2:假設國泰金股價49元,未來5年維持不變註3:報酬率計算公式為:所領股息折算現金後╱原始成本63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79

喬布斯最經典的10封電子郵件:作為創始人,你該學會的機智和幽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8.html

i黑馬:國外媒體今日發表題目為“喬布斯最經典的10封電子郵件”(10 best Steve Jobs emails)的文章稱,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雖然已去世三年,但說過的一些至理名言,包括一些幽默詼諧的電子郵件內容卻讓人難以忘懷。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蘋果公司(以下簡稱“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雖然已去世三年,但他說過的一些至理名言仍令人難以忘記,甚至還會成為呈堂證供。
 
在今日開庭的一場指控蘋果濫用數字音樂播放器市場主導地位的集體訴訟案中,喬布斯當年的電子郵件再次浮出水面。喬布斯郵件的典型特點就是直白,但這一次可能會害了蘋果。
 
以下這10封電子郵件體現了喬布斯的嚴苛、直言無諱,以及機智詼諧的個性:
 
1. 致一名iPhone 4用戶,他是“天線門”事件的受害者。
喬布斯說:“別用那種方式拿手機就行了。”
 
2. 致iPodRip應用的開發商,蘋果準備要起訴該開發商。
喬布斯說:“把你們的軟件名稱改了。這不是什麽大事。”
 
3. 致一名Mac用戶,他的計算機進水了,又過了保修期。
喬布斯說:“這是由於你的MacBook Pro進水所致。它們是專業的計算機,不喜歡水。你的行為好像只是想找一個人來發泄怒氣。”
 
4. 致蘋果員工,描述蘋果2011年戰略。
喬布斯說:“2011年:與谷歌聖戰。”
 
5. 致一家廣告主,他之前曾對喬布斯說,自己對於移動廣告一竅不通。
喬布斯說:“順帶提一下,你是一個超級銷售員。”
 
6. 致Palm公司CEO愛德華·卡里幹(Ed Colligan),在Palm拒絕收回其挖角蘋果的決定後。
喬布斯說:“我相信,你知道我們兩家公司的財務資源是不對等的。我的建議是,在你作出最終決定前,先看看我們的專利池吧。”
 
7. 致蘋果人力資源主管,在得知谷歌開除了一名曾挖角蘋果的人力資源主管後(兩家公司曾簽署互不挖角協議)。
喬布斯在郵件中寫道:“ :-)”(笑臉)。
 
8. 致新聞集團高管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他掌管著圖書發行商HarperCollins——亞馬遜的競爭對手,試圖提高電子的價格。
喬布斯說:“投資蘋果吧,看看我們能不能創建一個真正主流的電子書市場,售價在12.99美元至14.99美元。”
 
9. 致一名急切的大學生記者,她因為沒有得到蘋果媒體關系團隊的回複而感到驚訝。
喬布斯說:“請別煩我們。”
 
10. 致蘋果高管,關於阻止競爭對手的一項服務與iPod相兼容
喬布斯說:“當Music Match發布其音樂下載商店時,我們要確保他們不能使用iPod,能搞定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47

【專欄】創業找融資:那些你該想和不該想的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9/148478.html

i黑馬註:通常的創業團隊,是沒有很好的背景,如果是電商會加上京東丶美團等公司背景。如果是傳統背景轉型的,雖然有線下相對好的基礎,但通常沒有很好的技術大拿,或者說壓根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了解。如果是互聯網背景的,通常對業務中涉及的傳統業務資源很少,業務理解能力深度有限。最後不管是哪種背景的,對行業潛力分析和商業模式路徑設計通常都有問題。這些都給融資帶來了挑戰!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李成東


昨天下午見了一位創業者,做線下的傳統飾品,個性化搭配,為企業客戶服務,活的還不錯,線下做了七年時間。聽說今年o2o很熱門,又覺得自己同最近最熱門的河貍家很相似,應該可以估值不少。因為只服務於創業者,通常加東哥微信的大概有10-20%會通過,然後會了解大概基本的情況,能幫的上的才會約聊,也是20%左右比例。這位創業者很著急,說自己的項目很好,希望能否明天聊下,談下融資的事情。

所以今天文章里說說僅僅局限於創業者融資的幾個看法

該想的沒想,找團隊早落地

該想的沒想,或者說該做的沒做。有不少創業者,不管是初創的,還是傳統轉型的創業者。最近o2o很熱門,做美甲的河貍家,做家政的阿姨幫,洗衣的e袋洗等等等,反正實物的綜合平臺電商機會沒有了,實物b2c電商的門檻又太高了,動輒幾千萬美金,也嚇跑了絕大部分的vc。很多vc認為之前愚蠢的錯過了阿里京東唯品會,接下來再也不能錯過o2o的機會了。 無論是老vc還是新vc都湧入o2o市場,這對o2o的創業者是好消息。但也絕壁不要把風險投資人當傻瓜,雖然它們之前傻過。

通常的創業團隊,是沒有很好的背景,也就是風險投資人看重的bat,當然了如果是電商會加上京東丶美團等公司背景。如果是傳統背景轉型的,雖然有線下相對好的基礎,但通常沒有很好的技術大拿,或者說壓根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了解。如果是互聯網背景的,通常對業務中涉及的傳統業務資源很少,業務理解能力深度有限。最後不管是哪種背景的,對行業潛力分析和商業模式路徑設計通常都有問題。這些都給融資帶來了挑戰!

有創業者說現在o2o這麽熱,要抓緊時間融資,因為很多大佬都說了,現在都融資泡沫了,如果現在不乘機融資,更待何時!東哥以為你們真的想太多了。整個o2o應該來說才剛剛起步,另外vc的錢還很多,現在缺的是好的團隊好的項目。但是錢再多,它們也不是傻子,傻把錢給一些毫無互聯網丶移動互聯網經驗的團隊項目。

如果只是有一個想法和方案,這樣的項目提交到vc那通常都不會通過!與其花時間去反複講故事,而且是不那麽靠譜的故事,建議先做起來,用結果說話。

另外要重點考慮的是核心團隊,如果你打算融資,就應該積極考慮從互聯網巨頭里找到技術互補加入團隊。不要說之前沒有技術團隊,技術不行,就算是很牛逼了,一樣也需要。今年某剛上市的電商巨頭這兩三年里,不就招了很多巨頭背景的高管,雖然其中很多都是不懂電商的外行,做了還是一樣外行的高管。創業公司,找大公司背景的人不只是裝門面融資用,里面也有不少管用的創業夥伴。京東在成長的過程中,邀請的cfo陳生強,cto姜海東,市場副總裁徐雷都至關重要。

不該想的想多了,抄襲不是問題

創業者的確需要註意保護一些重要的idea,但這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行業,針對特定的機構。當然了,通常都沒有那麽大的保護意義。很多創業者見東哥說,要融一筆錢。東哥反問:為什麽不先做app上線看看用戶反饋呢。經常得到答複是這麽一個意思:第一個我們很看好這個市場,機會很大;第二個現在別人還沒做,我們擔心別人抄;第三個我有錢了可以做出來,然後花錢迅速把量做大,拉高門檻。

在這里東哥統一回答一下,也是給其它創業者的建議。第一你沒做,怎麽就知道你做的產品市場很大,用戶會喜歡。第二你確定就沒有人做過,你是第一個。如果別人做了做不好做失敗了,難道不應該花時間去學習借鑒一下。第三個就算市場很大,有人抄襲,難道就容不下第二家;第四個融資才能建立起門檻嗎?第五個你們就不知道,產品不做好,做推廣就是找死嗎?不該想的,真的想太多了!

最後東哥要說的是,如果有人抄襲,說明你做對了有價值;其次不會有人抄襲一個剛上線,也沒有多少用戶下載使用的產品。再其次產品是更新叠代的,微信從1.0到6.0版本,不知道多少版本了。你們就別想著說,第一個版本就是完美的,不需要改變了。

用結果說話,邊驗證邊融資

如果現在只是一個想法,與其花時間去見各種投資人,還不如回去悶頭做產品,驗證了想法再去融資,用結果說話,這個時候水到渠成。說故事不是誰都能說的,至少你得有個基礎!如果你不是大佬背景,空手套白狼,沒那麽容易。

同樣是前天東哥和國內某頂級基金全面合作,歡迎各類創業項目,尤其是線下或者傳統企業轉型的二次創業項目聯系東哥!東哥不只是做天使,而且有團隊會幫助你在產品移動化提供更多落地支持。

(作者系電商天使投資人,前騰訊、京東電商戰略分析師,創業戰略咨詢加微信787977470,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提問:dgjdds)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李成東


因應高齡化社會 壽險可轉健康、長看險 把遺產變財產 你該活化保單嗎?

2015-01-05  TWM

 

愈來愈多壽險業者開始提供保單活化服務,你用得到嗎?專家表示,保單活化就是「把遺產變成財產」,至於如何評估,你得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撰文‧張譯天

「不能算業績、不能抽佣金,誰會想推這個政策啊?」一位保險業務這麼說;他所指的,是金管會在二○一四年八月推動的「保單活化」政策。

所謂保單活化,也稱為「保單轉換」,是指傳統壽險保單可轉換為健康險、長期看護險、年金險等。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七月底公開表示,將以政策引導民眾進行保單活化,預估可轉換的保單將有三百萬張左右;但據金管會在十一月十八日公布的成效來看,三個月的努力,完成轉換的僅有七十三張。

在保險業務員的眼裡,雖然不能算業績、推動的意願不高,「但不能否認,金管會是立意良善的。」簡單地說,保單活化對於保戶的最大影響,就是「原本死後才能拿到的錢,變成在世時就能享受的錢」;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大環境下,此一政策的確是為民眾的銀髮生活品質著想。

你希望照顧誰?

父母年長 部分保單可轉換好消息是,雖然政策推動的初期成果不算及格,但進入一四年十二月後,先是富邦人壽宣布可將終身壽險轉成「類」長期看護險,十六日,南山人壽也宣布「康樂限期繳費終身壽險」開放轉換為遞延年金或長看險;新光人壽則表態將在一五年初跟進。

換句話說,這個「業務員不推,但可能對你有幫助」的服務,已經有愈來愈多保險公司開始加入。應該如何善加運用,成了值得每一位保戶認真思考的課題。

國泰人壽經理涂薏如提醒,轉換後,新保單與舊保單的性質迥異,可能會因為生存時間長短,或理賠給付等不同,而發生轉換後「財產」低於轉換前「遺產」的情況,這是首先必須注意的。但保險的本質,在於「確保希望照顧的對象能獲得保障」,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應該把「划算與否」的問題先暫擱置,先從「希望照顧對象」來評估,自己所繳的保費是否能夠換來最大效益。

「你希望照顧誰?」這就是評估保單轉換的第一個問題。

「回想一下,當時買壽險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如果身故了,誰最需要照顧?要照顧多久?時間拉回到現在,答案還是一樣嗎?」宏觀財務管理顧問李鳳蘭表示,保單轉換並不是人人都需要,而是完全取決於自身需求的改變。

她舉例,一位單身族預計要扶養她六十歲的媽媽到八十五歲,每個月支出要兩萬元,當下的需求保額會等於一年二十四萬元乘上二十五年,大約需要六百萬元保額;但過了十五年後,一方面可能自己的存款有所增加,且媽媽的餘命減少,需要的保額可能只剩三百萬元,那麼,就可考慮透過保單活化,把「原本要照顧媽媽的保單,進行一部分的轉換。」國泰人壽也表示,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擔心自己發生意外身故,會買壽險給家庭一個保障,而現在子女已經長大,有自己的事業與收入,已經不需要擔心子女,「與其留下『遺產』照顧子女,不如先拿到自己『財產』照顧自己。」自己需要什麼照顧?

檢視家族病史 轉換醫療險如果確定「想照顧的對象」改變了,從家人變成了自己,那麼,保單活化前要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照顧?」涂薏如舉例,不妨想想自己的家族病史,如果年長時發生疾病的風險較高,而本身的醫療險不足,將壽險保單轉換為醫療險就是可考慮的作法。值得一提的是,中高齡買醫療險相較於年輕時貴出許多,因此金管會也規定,轉換後的新保單,要依據「舊保單當時投保的年齡」計算保費,對保戶來說是一大福音。

至於長期看護險,李鳳蘭並不建議轉換,「主要是理賠門檻太高了!」而如富邦人壽可轉換的「類長看險」,則是近兩年新推出的保單類型,與長看險以「保戶狀態」為理賠標準相較,類長看險則是以「疾病」為理賠與否的判斷,門檻相對低一些,但仍須留意保單中所規範的「疾病種類與定義」,並對照自己的家族病史,才能避免「轉錯保單」。

若考慮將壽險轉成年金險,李鳳蘭建議,這時恐怕就要開始計算「划算與否」的問題,「轉成年金險或解約,哪個划算?這是必須想清楚的問題。」她表示,要讓壽險保額從「遺產」變「財產」,除了保單活化,另外一個方法是「部分解約」,「把保單一年一年解約固定的金額,而還未解約的仍然保有一定的壽險額度,有時候未必比保單轉換差。」轉換是否划算?

部分解約仍可享有壽險保障她舉例,一位六十五歲的女性,四十五歲購買一張保額三百萬元的壽險,最近想將部分保額二三○萬元提領出來,她可以選擇把壽險「活化」成年金險,每年領五萬元,保證領三十年;另外也可以採取「每年固定解約五萬元」的作法,可在未來二十八年同樣年領五萬元,「兩相比較,年領五萬元的效果差不了多少,但部分解約的作法,讓保戶在短期內仍能保有相當額度的壽險保障。」所謂保單活化,就是讓你的保險從「對抗自己身故後家庭沒人照顧」,變成「對抗自己之前沒想過的長壽風險」。如果你已經開始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那麼,從以上提出的三個問題開始,仔細思考讓保單「活起來」的必要性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