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機器換人,舍你其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0/151904.shtml

伴隨著《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初稿的完成,“機器換人”的討論再度淡入人們的視野。“狼來了”,機器開始和人搶飯碗了;如同面對“人工智能終結人類說”一樣,又有一些人站到了統一戰線,開始談“機”色變了。 

人工“機械化”,機器“智能化”

結合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情況,再面對“機器換人”的討論,我們是否考慮過,在人工機械化、機器智能化的當下,“機器換人”是否屬必然,換的是誰,誰又該換?

9月1日上午10點,某浙江移動用戶還沒從“流量大亨”的新生中緩過神來,就發現“已經使用流量200多兆”。對於沒看視頻、沒聯網遊戲,甚至有70%的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的用戶來說,這些流量到底是怎麽用掉的呢?用戶電話咨詢10086人工客服,反饋只是“流量已經用了205M,使用情況正常”,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說明或“能動性”的解決方案便無疾而終。這難免讓人生疑,“人工客服”就算是一臺機器,按照程序設定,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聯網搜索,提供一些有實質性內容的數據佐證所謂的“使用情況正常”呢?

互聯網時代的土壤里生長著的現代人,難免都要遇到這形形色色的“機械化”人工服務。而在我們無奈又納悶於“這真的只能這樣嗎”的時候,一位態度柔和、聲音親切的真正“機器人”淡入了我們的視野,那就是Siri——蘋果公司在其產品上應用的一項語音控制功能,它讓iPhone4S及以上手機(iPad 3以上平板)變身為一臺智能化機器人。與人類的客服比起來,Siri更懂得幽默詼諧,而且永遠不會態度惡劣;在問題處理上,依托於龐大的互聯網數據信息,Siri所提供的高效搜索更是“懈怠”的人類客服所難以企及的。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人工何去何從?

面對“人工服務”的機械化,我們是否已對機器人的服務產生了期許!曾經對於“機器換人”的選擇,更多還是出於人幹不了(特種機器人)、人幹不好(汽車等高端領域),人不想幹(國內一般制造業)這三方面的原因。這時候,企業更多地還處於被動選擇的地位;而伴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機械化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企業將走上主動選擇的道路。無論是受染於國家的大環境,還是出於企業自身利益的考慮,更高效、規範的機器化生產都將受到更大的青睞。這其中,亦不乏人工“機械化”的原因,進一步加速了“機器換人”的步伐。

一、國家政策支持“機器換人”

年初,由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致力於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其核心就是要搶占新一輪國際制造業的競爭制高點。對於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來說,機器人、3D打印、智能工廠便是其重要支撐和依托。工信部在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時,也在積極爭取有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的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並加強機器人在重點制造領域的推廣應用。

國家發展機器人的颶風勁吹,“機器換人”的浪潮滾滾而來。在大方向、大政策的指引下,各省市地方也紛紛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15年3月底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規劃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同時,廣東全省將在未來3年將累計投入9430億元,引導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

東莞市政府則是從2014年起,連續3年每年安排財政資金2億元,用於鼓勵企業“機器換人”。滿足屬於重點示範推廣項目、使用完成設備等條件後,單個項目最高資助金額可達500萬元。據公開資料統計,從2014年9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東莞市收到實施“機器換人”有效申報項目505個,項目總投資42.6億元,其中應用生產設備達7億元,預計可減少用工34378人,產品平均合格率從89.3%大幅上升至96.6%,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一成,每年可產生銷售收入達291.6億元。

二、企業降本增效選擇“機器換人”

早在幾年前,“機器換人”的概念已經開始在業內被不斷提及,但真正落地發展的卻在少數。其中主要囿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機器人發展技術的制約;二是企業“缺”錢。

“企業對‘機器換人’的興趣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將興趣轉化成實際行動時,對收效的心理追求高了些。”機器人制造企業的人士普遍反映,“一年能收回成本就做,兩年收回成本要考慮考慮,三年就不換了,這讓不少‘機器換人’項目在猶豫中化為烏有。”當然,這也因為企業自身資金的壓力。“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對企業升級來說,不少企業甚至很難有富余資金投入到自動化設備和技術更新,更不用說‘機器換人’這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項目了。”不少企業家所表達的觀點不約而同。

但是,經過近幾年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老板發現:人工勞力的成本在不斷飆升。以“機器換人”戰略最早出現的浙江為例,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2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長15.8%,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同樣,根據渣打銀行開展的第六次年度珠三角制造業調查數據顯示:珠江三角洲今年工資漲幅或達8.4%,而增加自動化投入、優化生產流程和工藝是珠三角制造企業應對用工短缺和工資上漲的普遍做法。此外,人力服務的弊端也在日益凸顯,這從前面的移動、京東案例中便可見一斑。

於此同時,機器人的優勢卻在不斷凸顯。在佛山順德,一家制冷設備公司的生產線上,空調遙控器的生產環節原先需要7名工人,在采用自動化工業機器人之後,所需員工數降到了2名,同時裝配效率比過去提高了1.5倍。在一家生產電梯的公司車間,整條生產線只有2個員工,另外有一個員工處在備勤狀態。但該公司的電梯生產能力卻增長了50%,只因為該公司“引進了意大利的機器人,替代了舊有設備和一些員工。” 甚至,在格力電器的珠海工廠中,ABB生產的機器人已被用於搬運、碼垛、機床上下料、鈑金沖壓等自動化生產線,幫助車間提升30%的生產效率。

“機器換人”敲響人工警鐘

“機器換人”的浪花還沒有真正濺開,“狼來了”的喊聲卻已經四起。難道這真的只是機器要和我們“搶飯吃”的節奏?其實不然。對於“機器換人”,作為人類的我們或許更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問題背後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機器換人不是不需要人了,相反恰恰缺的還是人,只是這個人需要具備更高的能力和價值,比如技術型的工程師等專業人才。甚至針對這些人,國家、政府、行業、企業都將不遺余力地給予對其成長和發展給予培養和支持。

當然,“機器換人”帶來危機感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一些沒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上,伴隨著人力操作極限值的趨近,“機器換人”可謂是勢在必行,除非崗位人員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創造出非常規的額外價值。就以互聯網時代的人工客服為例,個人的存在如果能更好地溝通於企業與客戶之間,通過人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增加客戶對企業的黏性,那便是他存在的價值體現。如若不然,而只是讓企業接收更多投訴,那麽,浪費資源不說,更是對企業形象的嚴重損害。

“機器換人”的步伐在堅挺地向前邁進,要說它對人類的工作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顯然是掩耳盜鈴;要說它不會對人類的工作產生威脅,那也是自欺欺人……面對這場“工作爭奪戰”的較量,你若想成為“機器換人”福利的獲得者,或者“機器換人”運動的生存者,那麽是時候該對自我敲響警鐘了:要麽讓自己更有智慧和能力,去做“機器”的操縱者,這無疑是當下市場的緊缺型人才;要麽讓自己有更平和的心態,為其他人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務體驗,充分發揮人類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智能和靈性,那麽也是一種存在的理由。否則,如果還只是個性地享受自我,我行我素,一步一步地向“機械化”邁進。那麽,我只能說:“機器換人”,舍你其誰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521

機器換人,舍你其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0/151904.shtml

伴隨著《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初稿的完成,“機器換人”的討論再度淡入人們的視野。“狼來了”,機器開始和人搶飯碗了;如同面對“人工智能終結人類說”一樣,又有一些人站到了統一戰線,開始談“機”色變了。 

人工“機械化”,機器“智能化”

結合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情況,再面對“機器換人”的討論,我們是否考慮過,在人工機械化、機器智能化的當下,“機器換人”是否屬必然,換的是誰,誰又該換?

9月1日上午10點,某浙江移動用戶還沒從“流量大亨”的新生中緩過神來,就發現“已經使用流量200多兆”。對於沒看視頻、沒聯網遊戲,甚至有70%的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的用戶來說,這些流量到底是怎麽用掉的呢?用戶電話咨詢10086人工客服,反饋只是“流量已經用了205M,使用情況正常”,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說明或“能動性”的解決方案便無疾而終。這難免讓人生疑,“人工客服”就算是一臺機器,按照程序設定,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聯網搜索,提供一些有實質性內容的數據佐證所謂的“使用情況正常”呢?

互聯網時代的土壤里生長著的現代人,難免都要遇到這形形色色的“機械化”人工服務。而在我們無奈又納悶於“這真的只能這樣嗎”的時候,一位態度柔和、聲音親切的真正“機器人”淡入了我們的視野,那就是Siri——蘋果公司在其產品上應用的一項語音控制功能,它讓iPhone4S及以上手機(iPad 3以上平板)變身為一臺智能化機器人。與人類的客服比起來,Siri更懂得幽默詼諧,而且永遠不會態度惡劣;在問題處理上,依托於龐大的互聯網數據信息,Siri所提供的高效搜索更是“懈怠”的人類客服所難以企及的。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人工何去何從?

面對“人工服務”的機械化,我們是否已對機器人的服務產生了期許!曾經對於“機器換人”的選擇,更多還是出於人幹不了(特種機器人)、人幹不好(汽車等高端領域),人不想幹(國內一般制造業)這三方面的原因。這時候,企業更多地還處於被動選擇的地位;而伴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機械化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企業將走上主動選擇的道路。無論是受染於國家的大環境,還是出於企業自身利益的考慮,更高效、規範的機器化生產都將受到更大的青睞。這其中,亦不乏人工“機械化”的原因,進一步加速了“機器換人”的步伐。

一、國家政策支持“機器換人”

年初,由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致力於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其核心就是要搶占新一輪國際制造業的競爭制高點。對於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來說,機器人、3D打印、智能工廠便是其重要支撐和依托。工信部在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時,也在積極爭取有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的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並加強機器人在重點制造領域的推廣應用。

國家發展機器人的颶風勁吹,“機器換人”的浪潮滾滾而來。在大方向、大政策的指引下,各省市地方也紛紛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15年3月底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規劃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同時,廣東全省將在未來3年將累計投入9430億元,引導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

東莞市政府則是從2014年起,連續3年每年安排財政資金2億元,用於鼓勵企業“機器換人”。滿足屬於重點示範推廣項目、使用完成設備等條件後,單個項目最高資助金額可達500萬元。據公開資料統計,從2014年9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東莞市收到實施“機器換人”有效申報項目505個,項目總投資42.6億元,其中應用生產設備達7億元,預計可減少用工34378人,產品平均合格率從89.3%大幅上升至96.6%,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一成,每年可產生銷售收入達291.6億元。

二、企業降本增效選擇“機器換人”

早在幾年前,“機器換人”的概念已經開始在業內被不斷提及,但真正落地發展的卻在少數。其中主要囿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機器人發展技術的制約;二是企業“缺”錢。

“企業對‘機器換人’的興趣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將興趣轉化成實際行動時,對收效的心理追求高了些。”機器人制造企業的人士普遍反映,“一年能收回成本就做,兩年收回成本要考慮考慮,三年就不換了,這讓不少‘機器換人’項目在猶豫中化為烏有。”當然,這也因為企業自身資金的壓力。“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對企業升級來說,不少企業甚至很難有富余資金投入到自動化設備和技術更新,更不用說‘機器換人’這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項目了。”不少企業家所表達的觀點不約而同。

但是,經過近幾年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老板發現:人工勞力的成本在不斷飆升。以“機器換人”戰略最早出現的浙江為例,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2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長15.8%,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同樣,根據渣打銀行開展的第六次年度珠三角制造業調查數據顯示:珠江三角洲今年工資漲幅或達8.4%,而增加自動化投入、優化生產流程和工藝是珠三角制造企業應對用工短缺和工資上漲的普遍做法。此外,人力服務的弊端也在日益凸顯,這從前面的移動、京東案例中便可見一斑。

於此同時,機器人的優勢卻在不斷凸顯。在佛山順德,一家制冷設備公司的生產線上,空調遙控器的生產環節原先需要7名工人,在采用自動化工業機器人之後,所需員工數降到了2名,同時裝配效率比過去提高了1.5倍。在一家生產電梯的公司車間,整條生產線只有2個員工,另外有一個員工處在備勤狀態。但該公司的電梯生產能力卻增長了50%,只因為該公司“引進了意大利的機器人,替代了舊有設備和一些員工。” 甚至,在格力電器的珠海工廠中,ABB生產的機器人已被用於搬運、碼垛、機床上下料、鈑金沖壓等自動化生產線,幫助車間提升30%的生產效率。

“機器換人”敲響人工警鐘

“機器換人”的浪花還沒有真正濺開,“狼來了”的喊聲卻已經四起。難道這真的只是機器要和我們“搶飯吃”的節奏?其實不然。對於“機器換人”,作為人類的我們或許更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問題背後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機器換人不是不需要人了,相反恰恰缺的還是人,只是這個人需要具備更高的能力和價值,比如技術型的工程師等專業人才。甚至針對這些人,國家、政府、行業、企業都將不遺余力地給予對其成長和發展給予培養和支持。

當然,“機器換人”帶來危機感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一些沒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上,伴隨著人力操作極限值的趨近,“機器換人”可謂是勢在必行,除非崗位人員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創造出非常規的額外價值。就以互聯網時代的人工客服為例,個人的存在如果能更好地溝通於企業與客戶之間,通過人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增加客戶對企業的黏性,那便是他存在的價值體現。如若不然,而只是讓企業接收更多投訴,那麽,浪費資源不說,更是對企業形象的嚴重損害。

“機器換人”的步伐在堅挺地向前邁進,要說它對人類的工作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顯然是掩耳盜鈴;要說它不會對人類的工作產生威脅,那也是自欺欺人……面對這場“工作爭奪戰”的較量,你若想成為“機器換人”福利的獲得者,或者“機器換人”運動的生存者,那麽是時候該對自我敲響警鐘了:要麽讓自己更有智慧和能力,去做“機器”的操縱者,這無疑是當下市場的緊缺型人才;要麽讓自己有更平和的心態,為其他人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務體驗,充分發揮人類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智能和靈性,那麽也是一種存在的理由。否則,如果還只是個性地享受自我,我行我素,一步一步地向“機械化”邁進。那麽,我只能說:“機器換人”,舍你其誰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2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