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位拿到「紐約傑出創業家獎」的台灣人 黃謙智 讓垃圾變黃金的創業三法則

2012-03-26  TWM




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百分之百靠垃圾創業,卻在短短六年間就讓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獲利,並且吸引國家地理頻道為他拍攝紀錄片;最近還得到紐約市長授 獎肯定為「傑出創業家」。究竟頂著哈佛名校光環的黃謙智,有什麼獨到的創業心法?

撰文‧林讓均

「啥?紐約市長辦公室!不會是詐騙集團吧?」今年初,小智研發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黃謙智,對著電話以英語丟出連串質疑。但二月六日,他已站在紐約市政府, 與其他十九位受獎者一起從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手中接過「紐約傑出創業家獎」(NYC Venture Fellows)的榮銜。

從二○一○年創立以來,這個獎項從全球各地遴選二十至三十位新銳創業者,這些人將能透過「紐約市政府」這個平台連結全球資源,可說是全世界創業者夢寐以求 的好機會。然而,三十五歲的黃謙智,不僅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台灣人,而且靠「垃圾」創業的他,更是今年二十位得獎者當中,唯一讓公司獲利的創業家。

學生私下一番話 喚醒創業夢黃謙智這名字或許說來陌生,但他的作品卻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例如用一百五十萬個回收寶特瓶打造的綠建築展館「遠東環生方舟」,不僅在一○年台北 國際花卉博覽會上出盡鋒頭、吸引各國媒體採訪,「國家地理頻道」甚至為這個台灣首座寶特瓶建築拍了一部紀錄片。也讓實收資本額不到三千五百萬元的小智研 發,躍上世界舞台。一○年、創業後的第六年,小智研發開始獲利,該年度淨利率達一五%,毛利率甚至突破四成。

哈佛建築研究所畢業的黃謙智,○四年本來是以「學者」的身分回到台灣,陸續擔任東海大學講師與交通大學的助理教授,但當他每天站在講台上講解永續綠能議題 時,講得有些心虛時,學生的一番話打醒了他。「黃老師哪有什麼厲害的,也不過是頂著名校光環來教書,談什麼環保科技,還不是一樣都沒做過!」學生私底下的 發言,讓偶然路過的黃謙智,如同被澆下一盆冷水,但這反而讓黃謙智重燃埋藏已久的創業夢。

「好!我要用垃圾來創業,證明我的理念是可被實現!」他開始了創業之路,發展出三法則。首先,就是讓自己保持飢渴。

回收再利用 垃圾研發成建材○五年,他邀兩位學生一起創業,第一筆資金是自己的五百萬元存款,儘管父親是遠東集團高層黃茂德,但黃謙智堅持不向父母、企業界長輩伸手。

「創業的人要保持飢渴,這樣才有前進的原動力!」黃謙智苦笑說,永遠在缺錢的不安全感,讓他必須這個案子要賺到下個案子的研發經費,這逼使他研發商品不僅 要能「商品化」,還要能獲利。

小智的第一個案子「手持式風力機」(HYmini),是一個讓消費者可以帶著走、隨時充電的小風力機,所儲存的電力可讓各種電器隨插隨用,一個才七十五美 元,累計賣出三萬個、毛利還破四成,讓黃謙智賺得一百萬美元的第一桶金。

第二個創業法則,則是從小專案開始練兵。「這樣一方面累積研發實力,另一方面得以透過作品讓口碑傳出去!」黃謙智說,「資源回收」雖是自古就有的舊行業, 但想要讓產品「百分百以垃圾製成」,卻需要大量的材質研發,甚至重整上下游的供應鏈。

「被拒絕是家常便飯,哪家廠商想冒著損壞機器的風險,來幫我們做實驗啊!」小智研發設計總監劉子煒說,當初是在網路上搜尋廠商、一家家去苦求,好不容易才 找齊現有的材料供應商。

以「Re-Case手機殼」來說,使用的是小智以廢棄米糠與回收熱塑料研發出的複合材質,由於要將米糠加入原有的塑膠製程中,一直找到第六家,才有廠商願 意試試看。

專做塑膠染色製粒的邦協企業業務經理簡昱熙笑道,後來果然試壞了很多台機器,花了三個月才終於成功,﹁這要多花我們三倍時間來研發,但我們幫小智實驗,不 是只為了環保理念,而是我們從小智的例子看到,這門生意真的可以賺錢!﹂就拿Re-Case手機殼為例,從去年九月上市以來,定價新台幣六九九元,至今已 賣破三千個,又讓小智賺到新台幣一百萬元。

儘管以消費性產品為主的小專案不斷賺錢,但在「環生方舟」這個大案一砲打響名號之後,黃謙智讓小智研發跨進另一個階段,轉攻大型的建築專案,「毛利高的大 型建案對我們來說很補,目前建案的收入約占整體營收的六成!」這就是黃謙智的第三個創業法則。現在,小智研發同時有多個建案在兩岸進行,例如資源回收大廠 「佳龍科技」在桃園斥資十五億元的企業總部與資源回收觀光工廠。

「黃謙智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所以垃圾在他手中可以變建材,而且他實驗性格濃厚,敢玩跟別人不一樣的!」佳龍科技總經理吳界欣說,例如這次,黃謙智就把在 Re-Wine酒瓶系列中研發出的、以玻璃纖維與塑料混成的複合材質,用來做成佳龍建案中的屋頂遮光板。

這種把專案中實驗出的新材質,大規模應用在建案的作法,也成了小智獨到的商業模式。去年小智研發的營收規模已達兩億元、淨利逼近兩成,喜歡跳躍式創新的黃 謙智,不只靠垃圾創業,還真的把垃圾變黃金了!

黃謙智

出生:1978年

現任:小智研發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經歷: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交通大學助理教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康乃爾大學建築學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9

從代理五種產品 變身全台最大烘焙原料供應商 德麥吳文欽 用三法則拚市佔王

2014-06-02  TWM
 
 

 

幾乎全台灣每家麵包店,都與「德麥」的產品有關係。總經理吳文欽從一個小原料部門做起,憑藉著以顧客為上的一條龍服務,在烘焙原料領域深耕二十五年,讓德麥成為獲利二十八億元、近七百位員工,市佔率最高的烘焙原料供應商。

撰文‧許瓊文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台灣整體烘焙市場產值在二○一二年達新台幣二二五億元,預估一七年會成長至二九四億元,年複合成長率是五.四一%。一三年雖經歷「胖達人」事件,但烘焙產業反而因消費者更重視食品安全,持續往上成長。

全台估計至少有六千家以上的麵包店,無論是麵包店老闆或是烘焙師傅,都一定認識「德麥」。根據德麥一四年第一季統計,客戶數約六千六百家,前二十大客戶包括:八十五度C、阿默蛋糕、微熱山丘、幾分甜、統一企業、布列德等, 近九成市佔率,讓德麥位居全台最大的烘焙原料供應商。

打破遊戲規則 成立業務團隊「如果你要開一家麵包店,我們可以從第一步開始協助你,一直到開店完成。」總經理吳文欽自信地說,這就是德麥的成功關鍵因素。

二十五年前德麥成立時,還只是很小的烘焙原料進口商,原本學機械的吳文欽,曾創業賣電動玩具機台、做過窗簾公司業務,因哥哥吳曜宗是銷售商用烘焙器材新麥企業的股東,當時新麥預計將原料部門獨立,成立德麥企業,吳文欽就因緣際會加入德麥。

台灣的烘焙原料一直仰賴進口,當時市場上已有科麥、明資、元寶等大型的原料進口商,他們進口整批貨櫃,將原料分銷給中盤經銷商,再由經銷商去經營各地區的麵包店。市場遊戲規則,決定權都在經銷商。德麥成立時只代理五種產品,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吳文欽發現,「不管你與經銷商建立多深厚的情感,都可以為了五元價差一夕翻盤!」引進新技術 烘焙名師主導研發通路為王的優勢,讓腦筋動得快的吳文欽想到,「既然無法用價格勝出,不如自己建立與消費者(指麵包店)的銷售渠道。」於是比照保險業務團隊,聘請業務員,直接對麵包店做銷售。吳文欽的邏輯很簡單,假設一位業務員每月業績足以支付他個人的薪水,就可以再多請一位業務員拓展版圖。吳文欽自己也「一天至少跑十八家客戶」,逐步建立德麥的業務團隊。

目前德麥有十五人以上的業務團隊,幾乎涵蓋全台灣六千家麵包店業者,擁有自己的配送車隊,「無論金額大小,二百六十元的訂單我們也送。」但,只是建立業務團隊,並不能完全甩開競爭對手,吳文欽同時勤跑國外,引進新的烘焙原料、技術,並且成立自己的研發團隊,提供顧客更新、更具競爭力的好產品。

吳文欽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大食品展,從日本、新加坡、香港、杜拜,到世界最大的兩大食品展德國科隆以及法國巴黎。「我喜歡找新的東西,帶回台灣研究,並與客戶分享。」具有四十多年烘焙經驗的德麥研發創意總監何文信,曾是日本知名飯店、台北環亞飯店(現為王朝飯店)的點心房主廚,被吳文欽挖角,負責領軍德麥的「研發團隊」,例如麵包店裡的明星商品「大理石麵包」,就是德麥引進日本新技術,由何文信的研發團隊負責教授。

台北市糕餅公會榮譽理事長廖本蒼,也是德麥的董事之一,他指出,德麥的成功在於「貼心客戶服務﹂。他說,德麥不只是賣商品給麵包店,還會免費教客戶怎麼做,教到會、教到好,這樣人家怎麼會不買你的東西呢?

行銷加值服務 一條龍式包到好從原料銷售到產品研發,吳文欽一直不斷地增加附加價值,讓顧客緊密地連結,甚至還能做到一條龍式的服務,「只要你想開麵包店,我們可以從頭到尾協助你辦到好!」吳文欽自豪地說。德麥的行銷部門,除了公司整體形象包裝、烘焙課程設計外,還連同顧客的行銷企畫一起做。

例如,客戶的母親節活動,德麥會協助顧客製作海報、DM設計等。在台北擁有七家門市的哈肯舖手感烘焙坊總經理黃銘誠說,開麵包店最怕沒有師傅,遇到師傅臨時辭職,「只要一通電話,德麥就馬上派人協助,真的是搏感情。」重點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提供。

台灣的烘焙市場已呈飽和,德麥除了不斷地透過價值的提升,築高與競爭對手的門檻,也努力往外拓展版圖,包括在中國與原料商Zeelandia合資成立無錫芝蘭雅,以及香港、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子公司或合資公司成立,複製德麥的成功經驗。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德麥來說,民以食為天,只要消費者還吃麵包的一天,就絕對有生意可以做。

德麥食品

成立時間:1989年

董事長:林雪嬌

總經理:吳文欽(圖中)

資本額:2.54億元

主要業務:專業烘焙、餐飲原料、乳製品銷售及烘焙原料預拌粉加工製造主要客戶:單點、連鎖麵包店、食品廠、連鎖餐廳、原料商等

近三年獲利、EP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50

【薦】書摘|《參與感》——參與感的三三法則: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1/149051.html

黑馬說:周末為大家推薦好書摘,被譽為“營銷內參”、“創業者必看”的《參與感》這本書幹貨料足,本文作者的讀後感是,這不僅是一本營銷工具書,在理論和方法論之外,更多的觀點涉及了創業、做產品時一些最基本的思考邏輯。以下是部分金句摘要,供大家參閱。


\引子:我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段話:萬變不離其宗,一直覺得傳播學中的5W理論是一條萬能理論,只要掌握了這個邏輯,剩下的就看基因和造化了。別跟我講什麽產品、銷售、市場、技術......隔行如隔山.....寫代碼我不會,是因為我沒學。就我當初被逼一個星期學會音頻剪輯,一個月學會dreamweaver的經驗來看,工具永遠不構成核心壁壘。

這是我一直想表達的思想:世間萬物,起承轉合,七十二般變化,終究是建立在一個普世基石之上的。我現在還無法用一句話總結這個具有普世意義的邏輯,但已經頗有感受,多少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實時思已致用。

這本《參與感》,其實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思考邏輯。如果是一個具有廣闊胸懷並善於思考的讀者一定不難活學活用。

摘錄及發散(雙引號部分為原文摘錄/括號部分為自己思考):

一、序言:

1、“創辦小米的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來能做多大,我們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像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板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

2、“凡事要‘順勢而為’”

二、參與感篇:

1、“金山時期,我們講究‘風暴式營銷’,將就‘海陸空’三軍並進。”.....“比如‘紅色正版風暴’、‘’龍行世紀”、‘秋夜豪情’、等,先把概念做足,再通過市場投放把聲音放大,做成聲勢浩大的營銷事件。”----P4

2、“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產品戰略。產品規劃階段要有魄力只做一個,要做就要做到這個品類市場第一。”.....“擴散口碑事件,先篩選出第一批對產品最大的認同者,小範圍發酵參與感,把基於互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額時間,讓口碑產生裂變,...”-----P19-20

三、產品篇:

3、“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P25 (看到這里我參與感和我自己邏輯體系里的“榮譽感”“存在感”產生了共鳴。我一直強調要給別人以這兩種感覺,然後通過一種“儀式感”表現出來。為人做事先搞清楚別人的最大訴求,盡可能去滿足他們,然後大家就會以主人翁的姿態為你站臺,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當然,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還想事半功倍的話,就要把麻煩留給自己,把輕松獻給別人。這也就是這本書里寫到的“盡量減少用戶參與成本”。)

4、“用戶體驗就是‘好用好看’。翻譯成設計語言是UI/UE的話題,但是,‘為誰設計’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P35(這里是我開篇引子里寫到的5W理論的一個小的實踐。為誰設計即who,好用好看即how。)

四、品牌篇:

5、“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P59(所謂用戶習慣培養一定不是憑空出現的,從恐龍時代到現代社會,每個改變都是有跡可循的,這句話再次印證我的這個思考。由此,想要獨樹一幟務必先要潛入到目標用戶腦袋子,深入“敵人”內部,尋找突破口,爭取一招致命。)

6、“經典品牌定位理論是指開創並主導一個新品類,如何在潛在用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小米品牌的勝利,首先是‘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P59

7、“看看在其他領域的品類殺手,把它們曾主打的廣告語仔細研究下,都不是做簡單的營銷而是強化品類的教育。”-----P60(好的廣告我喜歡看,因為他們都會給到你一些啟發。成功的品牌宣傳,從最早的“羊羊羊”到“送禮只送腦白金”.... 能被大家記住並傳播,這背後正反應了用戶的某一種心理,大可把每一個類別找幾個代表,沒準兒哪個就適合自己呢。PS:最近看了Levi's的那個廣告,余文樂做的,從文案到創意都很好,他在傳遞的是這個服裝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8、“用戶對品牌的真實感很在意。”----P62(如果你不想幹一票走人,千萬不要試圖隱瞞或者誇大產品的實際效果,如果你把消費者當做傻子,最終會發現最傻的是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把產品做好,讓用戶在拿到產品的時候有一種物超所值的驚喜。)

9、“傳統行業的品牌路徑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譽度,最後是維護忠誠度。互聯網企業由於產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譽度,然後做知名度。”......“小米做品牌,一開始只專註忠誠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我們才投入去做知名度。”-----P65(這條理論也是創業者在跟我尋求市場PR策略時,我著重強調的一部分:創業公司的錢不是自己的,我建議大家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樣永遠都會被動。所謂刀刃在B輪之前無疑是產品,品牌主要靠產品本身去建立能夠口耳相傳的知名度,如何不花一分錢讓大家幫你傳播,首批忠實用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小米的品牌策略。)

這里可以多說一點,不管你的產品和創業項目是什麽,我都建議大家先選出幾個你的主打領域,然後每個領域抓幾個有代表的狂熱粉絲代表,建一個小型內測群,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話語權和回饋,這也是粉絲經濟一個很好的活學活用,你要相信,在這些人身上花精力、時間和金錢,未來他們會以不知道多少倍的高回報讓你驚喜。

10、“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未來將分化出無數的興趣族群。”-----P70(以興趣為中心聚集的人群遠比以概念、猛砸錢獲得的忠實。前段時間有幸和著迷網的創始人聊天,談到過這個話題,當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忍不住給他發了個微信,再次表達我對於這一理念的認同。為什麽人類講圈子?無非就是興趣,誌趣相投才有話聊,你說的東西才能讓一個原本不熟悉的人相信。)

11、“每個產品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木盒子,需要找到自己的爆破點。”------P98(差異化營銷是讓別人記住你的最佳捷徑。比如一對雙胞胎,你要想讓別人輕松記住你,最簡單可以把自己頭發染色,當然這是最膚淺的爆破點。不過道理沒差,有了自己的明顯差異化優勢,想不火也難。創業雖然也是千軍萬馬,但他不是標準化流水線,反之,如何迅速找到自己的優勢1、2、3才是秘密武器。)

12、“發布會時長不要超過90分鐘,因為這是聽眾疲勞感的閾值。”------P102(這種常識性的東西看似很細節,其實往往很關鍵。沒辦法總結,全靠自己用心。)

13、“比如花500萬元邀請一位明星代言卻只花了1000萬媒介投放,其實媒介投放資源5倍甚至於10倍於代言費,要不然就是蜻蜓點水,一槍打出在無後招。”-----P105(這也是常識性問題,沒因為一些小錢誤了效果。)

14、“互聯網公關要練不生氣功。”-----P115-117(這幾頁大家務必要重點看一下,我對於無聊吐槽的回應一律是"不反駁、不回應"。人在江湖被說幾句又不會掉肉,除非你擅長雇水軍湊熱鬧,否則不建議摻和進去。中國人向來喜歡湊熱鬧,這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清者自清,如果自己沒問題實在無需這個問題上糾結。)
 

本文作者:sandy( 微信公眾賬號:我是創業者),作者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