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国资委严禁中央国企进行投机交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324/11182747642.shtml


  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国资委提醒中央企业,要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不得盲从,防止被诱惑和误导;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

  国资委责令各中央企业,清理境内外从事的各类金融衍生业务。期货、期权、远期、掉期及其组合产品(含通过银行购买境外机构的金融衍生产品),都在清理范围之内。清理情况需向国资委作出书面报告。

  二十四日,国资委负责人介绍说,将对业务规模较大、风险较高、浮亏较多,以及未按要求及时整改造成经营损失的企业,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资产负债率高、经营严重亏损、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将不准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该负责人介绍说,有少数中央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和投机心理,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 仓,风险失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个别企业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和国有 资产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国资委责令企业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超越规定经营范围,不得从事风险及定价难以认知的复杂业务。持仓规模应当与现货及资金实力相适应,违规经营或发生重大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资委还提醒各中央国企,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企业,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发生重大亏损等重大事项,要在三个工作日内报告。从事境外金融衍生业务时,慎重选择代理机构和交易人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64

朱新礼:汇源正与潜在收购方进行接触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416/02592789609.shtml


  本报讯 (记者 李静)14日,汇源果汁(01886.HK)在香港发布2008年业绩,去年全年总收入28.197亿元,同比增6.2%,净利润8890万元,同比降 86.1%。昨日,汇源在香港召开业绩说明会,董事长朱新礼在会上首次公开表态,汇源正与潜在收购方进行接触,并称“提亲的不少”。

  在昨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朱新礼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形容汇源并购案的告吹。提及重新回到竞争对手位置的可口可乐,朱新礼表示,与可口可乐既是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合作关系,而汇源一向不惧怕竞争。

  在汇源并购案被否决后,一直有传言称朱新礼打算再次出售汇源,统一、中粮、百事可乐等饮料大亨都是传言中的潜在买家。对此,朱新礼昨日首次表 态,有潜在收购方与汇源进行了接触,汇源对各种选择持开放态度,“现在提亲的也不少,但是至于结不结婚现在没有考虑。”对于潜在收购方资料及接触细节,朱 新礼未予透露。

  营销专家李志起认为,汇源再度出售其实已经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年近7旬的朱新礼一手把汇源养大,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遇到了瓶颈,再带领汇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心有余而力不足。“汇源再次被卖掉的可能性有7成。”他说。

  去年净利降8成

  ■ 业绩

  汇源14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其2008年总收入为28.197亿元,同比增6.2%,净利润为8890万元,同比降86.1%。

  汇源表示,销售成本增长是汇源利润率下降的关键,由于浓缩果浆成本上涨,去年原料成本增加了29.4%。此外,在销售方式上减少分销增加直销、原料及折旧费用增加这些因素都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去年汇源的果汁销量增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销售量较2007年增长17.10%,而汇源果汁(5.11,-0.01,-0.20%)2008年的销量上涨幅度为5%。

  对于汇源去年业绩的大幅下滑,营销专家李志起昨日分析称,宣布收购后,汇源加大力度发展不在收购范围内的果汁上游基地建设,这部分投资体现出快而急的特点。

  汇源此前公开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共投入20亿资金在全国各地兴建果汁上游基地。在收购被否决后,汇源紧急叫停了这些基地的建设。

  李志起表示,虽然项目已被叫停,但投入的资金却难以收回。他分析,这些工程周期性都很长,20亿资金不可能一次全部投入进去,初期投入估计为4亿-6亿,这也是造成汇源净利大幅下滑的原因。

  虽然去年业绩不乐观,但据AC尼尔森调查,汇源在百分百果汁以及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仍居全国首位,分别为42.10%和43.60%。其中,中浓度果汁的销售额仍是其主要收益来源,占总销售额的43.10%。

  (李静)

  将走“果汁下乡”路线

  ■ 战略

  昨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在并购案遭否决后,公司做出了战略转变,将主要发展下游的销售业务,抢占此前忽视的农村市场,其新推广的“果汁下 乡”活动已拉开帷幕。同时,今年将大幅缩减资本开支85%,放慢扩张步伐。他预计今年的资本开支将由去年的13.17亿元缩至2亿元。

  据AC尼尔森调查,在中国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上继续领先的汇源,在低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排行第四,仅为7.3%。对此,朱新礼表示“很不甘心”,今年会在低浓度果汁上进行更大的投入。

  数据显示,目前高浓度果汁饮料的市场覆盖率仅占20%左右,低浓度果汁饮料的市场覆盖率高达80%。虽然汇源在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占据半数份额,但是和整个果汁饮料市场份额相比,还差很远。

  汇源发力低浓度果汁饮料市场的决心确实在付诸行动。记者发现,似乎在一夜之间,汇源新品———低浓度果汁“柠檬me”的宣传海报鲜亮地出现在京城各大公交、地铁站,抢足了风头。

  营销专家李志起称,相比中高浓度果汁,低浓度饮料确实是汇源的短板,但在目前国内低浓度果汁市场汇源面临的竞争对手很多。(李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9

ERP收购战潜台词 转型服务进行时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8/1MMDAwMDE4Mzk1Mw.html


ERP软件的下一步向何处去?

经过十余年发展,本土ERP软件企业走过“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后,近期纷纷通过各自的动作,给出了一 个不约而同回答:向管理服务转型。

依靠提供服务赚取利润已经是国际软件巨头通行的做法。不少业界人士表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包括制造业等传 统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更为专业化、平台化的阶段,ERP软件厂商应该适时而变。

作为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重要一步,ERP软件厂商同 时开始强调“走行业化道路”,更有针对性地向各个行业进行渗透,并为此大举展开并购。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在ERP软件行业发生的并购就达5 起,收购金额近6亿元规模,其中又以用友、金蝶等一线ERP厂商为主。

向服务转型

6月初,一个 号称仅高端会员参与的“金蝶明珠会”在深圳成立。包括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等500多企业高管均在俱乐部成立仪 式上露面,并宣布加入俱乐部。

该俱乐部由金蝶软件等公司发起,旨在为会员提供高端增值服务,帮助会员企业提高企业形象。在行业人士眼中,它 与金蝶软件近期执行的一项重大战略转型相关。

金蝶公司近日成立了独立于软件事业的一级部门——咨询事业部。该事业部面向销售规模在10亿元 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主要为集团公司提供包括管控、战略、IT、供应链等在内的咨询服务。

与此同时,金蝶公司与IBM合作进行的一个有关与 “服务”的项目也浮出水面。据金蝶集团的CFO陈登坤介绍,IBM将针对金蝶提供的相应软件及解决方案成立一个专业实施交付团队,为客户提供软件交付之后 的系列服务。

通过咨询服务事业部提供前端咨询服务业务,通过与IBM合作满足后端客户服务需求,“两条腿走路”策略开启了金蝶公司由产品公 司转型服务的大幕。陈登坤表示,目前服务创造的营收占金蝶总收入不足10%,公司希望通过一个阶段努力,服务收入的比例超过50%。

事实 上,选择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并非只有金蝶一家。在近日举行的大连软交会上,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说,对应着客户和市场的变化,国内软件企业也在从销售标准化 软件本身向软件服务转型,用友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在制造业领域占据较大份额的ERP厂商鼎捷软件也在近期举办的相关信息化论坛上 大谈应用服务的重要性。该公司总裁修俊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ERP行业而言,咨询是很重要的功能。对于进入咨询市场的方式,他认为,这个市场上有很多 合作伙伴,鼎捷不会采取与金蝶类似的方式进军服务市场。但是,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应用价值服务导向是大势所趋。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信息化

事 实上,不少ERP软件公司两年以前已经看到这一趋势并提出转型服务的口号。但是,从实际的商业运营角度看,国内ERP厂商仍然处于“价格战”、“渠道 战”、“地盘战”的初级竞争阶段,对服务的认识也较为简单。

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有业内人 士认为,对ERP软件已有应用的公司提出了新的信息化需求,这使得ERP厂商原先单纯卖产品的策略开始失效。

鼎捷集团研发总裁周忠信认为, 企业信息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是为得到数据;第二阶段是通过软件协助作业标准化;第三阶段则是帮助企业进行趋势预测、商业智能管理等战略层面的决 策管理。金融危机以前,大部分企业使用ERP软件的目的都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但是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加剧,越来越多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在“升 级”,即开始向第三阶段发展。

正是这种客户意识和需求的转变,促成了ERP厂商集体转向服务的洪流。不过,对于向来以产品为主导的本土 ERP厂商来说,为用户提供服务意味着不仅要懂软件,还要对客户的运营、管理有深入了解,能够组建起足够成熟、专业的服务队伍,其本身面临巨大挑战。而另 一方面,向来擅长服务的国外软件公司,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

“其实我们已经发现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金蝶软件咨询事业部总经理曲 海燕说,国内软件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能够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需要个性化的贴身服务。

收购的潜台词

修 俊良认为,软件的销售商转变为服务商,软件产品必须从过去单一功能转变为一体化效益提升平台。也就是说,ERP厂商必须从过去一个通用型的软件转型为深化 行业应用软件。

正是基于对这种趋势判断的共识,ERP软件厂商都开始加大对行业解决方案的投入。而通过收购方式加快向各产业纵深布局,成为一线ERP企业首选。

以 用友公司为例,该公司近日出资4.91亿元收购英孚思为100%股权,英孚思为是从事汽车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知名公司。在过去2年间,用友软件一举 并购了10多家公司,合计斥资超过6.5亿元。王文京表示,未来用友还将不吝资金继续积极寻找适合并购的企业。

另一家ERP巨头金蝶软件也 不甘示弱。今年1月22日,金蝶斥资2000万元收购了国内房地产行业软件厂商深圳市嘉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3月2日,该公司又斥资2100万元并购国内 PLM专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据金蝶透露,其今年用在收购上的预算将达到1亿元规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2

《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jfmo.html


一部《葵花宝典》,引无数武林英雄竞折腰。历来,投资和投资机构成了股市的两大门 派,巴菲特和索罗斯各擅其雄,双峰并峙,在常人眼里竟似水火不相容。纵观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从最初的完全投机到价值投资,再从价值投资到思考投机的核心 价值,诸多参与者一直都希望寻找到这样一部股市的《葵花宝典》。那么,吞吐万金的股市,是否有这样一部宝典?

 

  


在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李驰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他继《白话投资》之后新近推出的《中国式价值投资》。


 

 作者认为,巴菲特和索罗斯的理念 并不对立,反而有许多共同之处。他融合了两位大师的投资智慧,自创了“巴索组合拳”,推演出了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即以巴菲特倡导的价值投资方法选择值得 投资的股票,以索罗斯宣扬的趋势和周期理论去选择合适的买卖时机。

 

 


 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价值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好公司,在便宜的时候买,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全部精华;而 “趋势和周期理论”则是为“低买高卖”服务的,讲究从大处着眼, 认准未来的大势和趋势,分清涨跌的概率和幅度,不计较一时涨跌,甚至有时还需要主动买套,以赢得主动。


 

 应用对趋势的预判来确定买卖时机,是作者从索罗斯那里吸取的“烽火台瞭望者”式经验。在中国,因为没有资本利得 税,所以短期买卖的成本不高,较西方国家更具备“低买高卖”的操作空间。巴菲特一般持股时间较长,也和股票收益要交税(持有时间越短,税率越高)有重大的 关系。

 

 总体而言,投资最重要的是克服人性的贪婪和恐慌,在众口一词中淡定对待市场起伏,精选好股,择机出手,理性判断, 独立思考,才能实现资产不断增值,才能悟出投资之“道”。而事实上,许多投资者仅限于“术”的层面,费心寻找成功捷径和万能投资,其实是盲人摸象,走了误 区。

 

 李驰,现为深圳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具有18年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经验。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分析,于20078月出清 持有A股。

 

 对于后市,作者认为,只要具备几个条件,中国股市就会再次出现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首先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明朗,其 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确定,再有就是中国农业银行顺利完成上市。只要这些事件都完成了,那么A股很有可能走出一波大牛市,沪指4000点 是完全可以看到的。《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本书文笔不错,将深邃的投资理论、理性的投资行为和淡定的投资心态,以生动清新的比喻、跳跃戏谑的文字,娓娓道 来,让人感悟甚深。此外,作者还是一个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者”,书中的许多插图就是作者带着投资之心所欣赏到的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让读者 在领悟“投资正道”之余,不免对投资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心生向往,这也算是作者对“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有意无意的营销之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貌似不太准 确,加注一下:

   

同威最擅长的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参与的、并将延续到生命终点的投资实 践活动[同威的首只二级市场阳光私募信托基金诞生于2008.08.08。附带说一句,国际基金评级机构对国际上(不含国内)五年内的基金业绩不做评级, 原因不言而喻];


 
   

同威最不擅长的就是各式营销之道。作者在书中与博客上只是一直在“现 身说法”明示一个事实[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是目前“丢人现眼”的短期业绩],那就是:任何一名本份而不过分聪明的投资人,都可以在中国通过长期坚持实践价 值投资,有能力轻松地过上“行万里路”的美好生活。

 
    《中国式价值投资》+本博客+不断动态延续中的公开业绩=永恒财富增值线路图的现在进行 时




建议商务部牵头进行“国美”调研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802.html

们在昨天的社论中,针对国美电器的管控权问题,提出了既要尊重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管理层的工作,也应尊重国美电器大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法定权利,同时希望在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建立富有建设性和参与性的沟通机制。

这样的愿望,如果放在一个理性、开放、负责的对话气氛中,原本不难找到实现办法。例如,大股东尊重以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的工作和成绩,由陈晓继续担任 国美董事会主席,并维护管理团队的稳定;陈晓做出努力,正视大股东调整其在董事会代理人的意愿,对董事会进行恰当和适度的调整,至少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 参与方式,使得大股东对于管理层的决策有更多知情权、反馈权;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面牵头,在此特定时期,组成一个独立的工作小组,听取两方意 见,帮助形成沟通机制。

以上做法的好处是,国美管理层稳定,大股东心安,而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的第三方力量的介入,能够发现双方的真实利益诉求,形成一种外部制约性力量, 无论对管理层还是对大股东都构成“有效压力”。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真金不怕火炼,与其双方隔空出拳,媒体东抓西挠,何如让外部力量独立介入,扮演一个 天平角色呢。

但是,在目前日趋紧张的舆论氛围中,上述愿望可能只是奢望。纯粹从吸引眼球的角度,人们或许希望陈晓一方和黄光裕家族打得越狠越好、越久越好,爆料 越多越好。但是,从对社会、行业、相关企业,包括当事人自身负责的角度,“由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构建沟通机制”,仍不失为一个良策。

为什么要第三方介入?在我们看来,在目前的僵局下,在双方都为自身利益拼力抗争之时,关于国美电器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最高股东利益,可能 会被双方所忽视。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此时,不偏向于某一方利益、和任何一方都没有关联关系的外部独立董事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公司治理环 境下,外部独董力量薄弱,还不能真正发挥其纠偏作用。那么,对国美电器这样社会影响巨大、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企业,该怎么办呢?

我们认为,必须创造出一种“类独董”的制度安排,保证有一种真正独立的、对公司长远利益负责的力量,发出恰当的、公正的声音。从现实可能性来说,由 商务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成立一个“国美电器管控权调研组”,就是“类独董”制度的一个较好选择。该小组立足全局,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 序、行权等方面有高度的独立性,不受大股东和管理层的限制,最有可能给出客观判断和建设性意见。

我们并不是政府全能主义者,但是,正如各国、各地区政府面对那些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问题,尤其是当当事人无法理性解决问题、且当事人的问题有 可能演化为社会性问题时,往往会进行干预一样,我们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出面,介入“国美管控权”问题的调研、梳理之中。这种出面不是要以政府之力强行导向 某一结果,而是要帮助双方回到公司治理的正确轨道上,以理性负责的态度,寻求解决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政府扮演“类独董”的角色。

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大背景下,旨在防范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监督制衡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 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一致的一种制度安排。以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为例,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 士。而麦肯锡公司当年的一份针对 200家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调查(Investor Opinion Survey)也表明,75%以上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结构和绩效,和财务绩效一样重要。而独立董事的独立 性特征,对于构建一个权力平衡的董事会,显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经合组织(OECD)1999年发布的 《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的五项要求(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应公平对待所有股东;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应确保及时准确披露与公司实 质性事项有关的信息;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已经普遍体现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制度 中。就东亚地区而言,“家族控制型”和“内部控制型”是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因此更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和独立董事的作用。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建议商务部尽快牵头进行“国美”调研,发挥“类独董”的公正、客观和具有超越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依然希望陈晓为首的国美管理层和黄光裕家族能够良性沟通和握手。谁先迈出释放善意和信任的第一步,是艰难的,但也是正确的。



一场正在秘密进行的谈判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5/1OMDAwMDIwMTE1OA_2.html

本报记者 郎朗 丁磊 广州、北京报道

在成功躲过了媒体聚光灯后,国美内战双方的谈判,终于拉开了序幕。

10月15日,一位国美电器(0493.HK)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十一黄金周的短暂接触后,(贝恩董事总经理)竺稼、(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

和黄光裕家族的代表杜鹃、黄燕虹,10月14日在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正式谈判,而且,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同日,一位黄光裕家族人士也向本报记者确认,国庆之后,杜鹃和陈晓一直在保持频繁接触。

国美电器372家未上市门店是否在11月1日从上市公司割裂,以及,黄光裕家族代表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是杜鹃和竺稼在这场秘密进行的谈判中的两大议题。这位人士称,目前,在两大问题上,谈判的双方均已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未上市门店共识

这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由于非上市门店的剥离对双方来说都将造成伤害,特别是对黄光裕家族来说,剥离将意味着这370家门店的经营可能暂时停止,因此,在谈判初期,双方就达成了非上市门店不剥离的共识。”

而 此前的8月30日,国美电器公告称,其于8月27日收到拥有并控制北京国美公司(非上市门店)的黄光裕家族发来的一封信函。信中表示,如果黄光裕家族8月 4日提出的五项议案在9月28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全部未获通过,将终止上市公司与非上市部分之间的管理协议,终止托管关系。

8月30日,国美电器董事局向黄光裕家族发出一封“致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函”称,“接受贵司意见并在此同时通知贵司,我司决定将于2010年10月31日无条件终止执行相关协议,贵司于2010年11月1日起自行管理非上市公司业务。”

上 述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事实上,不剥离未上市门店,对双方是共赢的选择。这也标志着,黄光裕家族已经开始恢复理智的合作。其实,最初黄光裕家族也并非 真想剥离这部分门店,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当时,只是为了恐吓投资者,在没有达到目的后,就自然也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 题。”

9月28日之前,黄光裕家族拥有的未上市门店合计372家。2010年上半年,这372家未上市门店,合计实现销售额96.17亿元,而740家上市门店,则合计实现销售额248.73亿元。非上市门店数量为上市门店的50%,销售额仅为上市门店的38.66%。

据悉,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非上市门店又新开出了10多家门店,而且,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50%左右,而大中电器的收入更是增长了87%,或许,良好的业绩也让黄光裕家族意识到与上市公司合作的重要性。

上述人士称,在黄金周后的谈判中,国美电器董事局方面已经站到了上风,因为对上市公司来说,非上市门店剥离,只是部分利润的损失并不会伤筋动骨。

不过,黄光裕家族方面此前已表示,其已经为自主管理未上市门店做好了准备。

争议董事局席位

而14日开始的正式谈判中,双方的另一个焦点话题,便是国美电器董事局的董事人选问题。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谈判,延续了9月25、26日谈判的内容,陈晓提出了增加两位执行董事的方案,即黄家可以增加两位执行董事人选,而黄光裕家族也做出了让步,对于13位董事组成的架构表示了认可(不再要求撤换现任董事)。”

目 前,国美电器董事会的11名董事包括,竺稼等3名贝恩非执行董事,陈晓、伍健华、王俊洲、魏秋立、孙一丁等5名执行董事,以及3名独立董事。此前,黄光裕 家族曾多次表示,“创始股东目前虽持有公司35%的股权,但在董事局却没有任何代表权,这与贝恩享有上述权利(拥有3个董事会席位)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但是,对于黄光裕家族此前提出的两名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和邹晓春,陈晓和竺稼方面表示并不认可,尤其是对缺乏管理经验的邹晓春表示了 反对。”这位人士称,黄光裕家族显然需要找到能让董事局接受的人选,才能打破坚冰。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董事人选问题,依然将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而对于陈晓个人的去留问题,黄光裕家族在谈判中,虽然依然坚持“要求陈晓走人”的态度,不过,黄光裕家族方面已不再坚持陈晓立刻离任,而同意“有一定的离开期限”。

但 这位人士对本报记者强调称,“陈总,是股东大会选出的执行董事,所以,他将会留下来,至于三年后是否离开,那还要看股东大会的决定。”在9月25日、26 日杜鹃、竺稼、陈晓等人的谈判中,陈晓也同样坚持要求“3年后离任”,但黄光裕家族认为时间太长,最终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对于此前关于“陈晓分阶段退出”的传闻,国美电器另一位人士称:“这纯粹是造谣,这样的条件,是陈总和贝恩投资都不可能答应的,如果公司业绩下降,陈总可能会选择离开,但是目前的业绩持续增长,陈总离开,不符合股东的要求。”

如今,鉴于国美电器股权层面的变数已经消除,陈晓正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国美电器的经营业绩。此前,鉴于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的强势表现,贝恩还曾要求黄光裕家族,对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提出的“新5年规划”进行修正、补充。




高铁进行时:南车北车合并课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5/2NMDAwMDIxNDM2NA.html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高铁业百年难遇的盛世就在眼前。

然而,盛世也引发了国内各巨头鏖兵高铁市场。其中,以国内两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下称南车)和中国北车集团(下称北车)的竞争最为激烈。

1月4日,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将南车、北车合并正成为一个央企重组的新课题。

南车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国资委、铁道部等相关部门提出了将南车与北车合并,目前正在酝酿和论证该问题。

但上述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铁道部和发改委就南车、北车合并存在不同意见。

本报记者从国资委获悉,“十二五”期间,国资委除了继续推动将122家央企缩减至100家以内的任务,还要在此基础上打造30-50家“精品”央企。而南车集团被国资委列为打造“精品”央企的目标范围。

南车、北车合并计划重启动

早在2003年国资委提出将央企整合至100家以内的目标,市场就传出了南车、北车合并的消息,但该消息一直未获证实。

据 本报记者了解,南车、北车原本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被分拆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南车前身)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 有限公司(北车前身),并划归国资委管理,南车、北车两大集团因此成为独立的竞争对手,业务按地域划分,南方的企业划归南车,北方的企业划归北车。

然而,北车2008年7月成立北车股份,并在2009年12月在A股上市,南车则在2008年8月实现“A+H”模式的整体上市,南车、北车合并计划被市场看空。

由于南车、北车实力势均力敌,从而形成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双寡头”,两者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也格外激烈。

南车、北车资产实力相差不大。据本报记者了解,南车已提出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的目标,北车2015年的营业收入目标则是1400亿元。

2010年,北车主动打破了当初行政规划的“南北分治”格局,先后进入上海、福建、昆明等地区,而这些都是南车的传统地盘。

南车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国资委一直在推动南车、北车合并,只是随着两家公司均在发展壮大,国资委苦于没有整合机会,南车、北车合并计划也就“被搁置,但没有被放弃”。

2010年8月,王勇接任李荣融担任国资委主任后,南车、北车合并计划重启。

知情人士表示,王勇到任后,开了一个央企重组会议,调整了“央企重组至100家以内”的具体执行方案,其中,南车、北车合并被列为一个新课题,并对两家企业寄予“大而强”的厚望。

暗战

2010年12月31日,南车集团总裁郑昌泓对本报记者表示,南车、北车不但业务重合度很高,在股票市场上,也一直是“他降我也降,他升我也升”。

由于南车、北车业务几乎一致,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双方竞争关系明显,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例如,在融资计划上,双方已开始暗自较劲。

去年,北车方面在募资公告中表示,“此次募投项目投产将推动公司分享铁路运输设备业快速增长期,未来3年年均增速30%,2011年收入翻番。”

2010年11月20日,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在公开场合表示,预计中国南车未来几年业绩增长速度不会低于过去的年增长20%,并争取能够快于首发已过会的竞争对手中国北车进行再融资。

上述南车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各地轻轨项目实行招标制,南车和北车几乎不可避免正面交锋,“我去造一个高铁,他也会去造一个,不管合不合理”。

南车和北车的竞争在海外业务方面尤为明显。本报记者获悉,在土耳其的一个机车招标项目上,北车刻意压低南车的投标价格,最终导致该项目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铁道部曾严厉批评北车在海外高铁市场的恶性压价行为。

“北车的恶性压价,把该项目的投标环境都搞坏了,也把中国人的信誉搞没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南车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士也对本报记者坦言,双方的竞争是“让人非常难受的”。后来,铁道部对南车、北车的海外市场进行了重新划分,例如,俄罗斯的市场归北车去投标,中东归南车。

合并之难

不过,南车、北车迟迟不能推进合并计划自有难处。上述南车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家公司合并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也是国资委和铁道部支持二者合并的目的,即南车、北车合并后,会减少恶性竞争,也会避免资源浪费,尤其是海外业务方面,可以形成一个拳头。

但北车、南车一旦合并,将遭到下游客户的反对,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反对二者合并的理由——南车、北车合并后,将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形成新的垄断。

“特别是在各个城市的轻轨地铁,以前南车、北车各3家公司投标,合并后,一家集团要协调6家子公司,由一个领导人做主,就形成了新的垄断。”南车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上述南车高层表示,南车内部对合并持支持态度,因为两家公司合并后,必定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全球老大,可以减少很多资源浪费。

然而,在南车、北车“双寡头”的局势下,用何种模式将二者合并,在央企重组史上,尚无先例,这也是国资委正在研究的重组课题。

此外,北车上市公司也正在逐步收购旗下轨道交通装备业务资产,从而实施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北车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后,国资委如何在资本市场整合两家整体上市公司,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央企整体上市后,将去掉集团公司这一壳公司。

上述南车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感叹,南车、北车合并,从理论上说,“是再也应该不过的事情”,但从操作上说,“在现有体制下,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如何进行产业分析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1l.html

转载

 

一、前言

         近年來,產業因科技的進步,技術的改進,觀念的改變,時尚的趨勢、市場的變化、政策的導引、快速的國際化等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快也很大。產業及個別企業如 能順應以上諸因素,作適當的策略性規畫及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則能愈發茁壯;否則,稍有不慎,企業很容易就陷入經營危機,連帶整個產業也陷入經營危機,甚 至消失的命運。例如:過去台灣曾經是香蕉王國、製鞋業是台灣第一、養殖業是台灣第一、拆船業是台灣第一、個人電腦製造是台灣第一……...許多「台灣第 一」消失了。當然,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台灣第一。
 
        因此,無論是高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在追求永續經營的過程中,如何度過層層危機,如何通過重重考驗,企業的長期策略與方向之規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建 立,是企業經營階層的重責大任與智慧毅力的表現。否則,昧於趨勢的發展而不思應變改善或自滿於現有的一些成就而不思如何鞏固核心競爭力或建立新的競爭力, 則就像台灣曾經擁有的一些「台灣第一」產業,現在不知淪落到第幾了,甚至已經被時代所淘汰而消失殆盡了。
 
        國內重要科技業者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為了調整企業內部結構、塑造新的願景、解決企業可能面臨的危機,在1992年以「再造宏碁」為目標,推出「微 笑曲線」之理論(註一),以說服他數千員工,建立企業轉型的方向目標與心理準備。經過了十年,宏碁集團也克服了許多經營的困難與危機,不斷地茁壯,已成為 國內外最具有指標意義的台灣科技產業之一。近年來,施先生以他自己的經驗,在許多公開的演講中,非常熱心地為台灣的企業把脈開藥方,一再推廣以追求高附加 價值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命脈的「微笑曲線」理論,以作為企業轉型的策略與目標,其適用性並從高科技產業衍伸到傳統產業。且其微笑曲線的兩端也逐步修正為目前 所強調的專利、知識經濟與綜合(卓越)服務、品牌兩大方向。而這兩大方向也是未來台灣所有產業所應特別注意與值得重視與發展的方向。
 
        營建業(含不動產業及公私部門工程產業)在性質上是一種民生產業,在人生的食、衣、住、行、育、樂中,除了食、衣外,都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因此,除非已 經沒有人的活動存在,它在屬性上是永不會消失的產業。但是如果它的景氣循環成為「L」字型曲線,即從高峰期下降後,一直在景氣低迷狀況,而不知何時回升, 則對於號稱是火車頭產業的營建業,真是情何以堪?對於從事這個行業相關的廣大人員又是何去何從?而台灣的營建業此波高峰從1991年以降,迄今也已經歷了 十年以上的低迷走勢,未來如何走下去?願景何在?本文將以施先生「微笑曲線」孕育的背景、附加價值的內涵、發展經過、全球產業之趨勢、營建業之發展趨勢, 以確定營建業的微笑曲線,期望能為營建業之未來發展找到一個新的方向與願景。

二、微笑曲線的孕育

         施先生的微笑曲線,固然是因為「再造宏碁」的目標而推出的策略方向。但背後必然有一些孕育的因素存在,筆者特別揣測一些背後可能存在的孕育因素如下:
(一)全球化的競爭壓力
 
        在高科技產品市場的全球化趨勢下,業界的競爭壓力,可以用「追、趕、跑、跳、碰」五個字來形容。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斷往上追,準備隨時趕上領先之企業,已領 先的企業不斷往前跑,以保持領先距離,碰到障礙或技術瓶頸就要想方法跳躍過去,投入相同產品的企業太多了,市場趨於飽和了就只有硬碰硬,做殺價競爭,甚至 流血競爭。這是全球化競爭的宿命,只有適者能生存。
(二)產品生命週期的壓力
 
        高科技產品,除非掌握關鍵之技術(Know-how)或零組件,在成品的市場,因為技術開發的速度極快,時尚的變化也很快,產品壽命週期也變化的很快,所謂「利基」產品,有時數年間就變成毛利率只剩幾個﹪之「微利」產品,而對企業經營產生極大之壓力。
(三)企業生存的壓力
 
        在前述的壓力下,如果技術不能一直提升,策略不能領先,則在「微利」的狀況下,可能轉變成虧損,嚴重的話,甚至逐漸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四)附加價值的壓力
 
        附加價值可以說是一種企業獲利的潛力。技術成熟、進入門檻低,普遍化的技術都很容易成為所謂的「微利」企業,也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一般的製造、組 裝的企業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為了維持生存,只能不斷地擴充產能,維持獲利。但是只要市場萎縮、產品價格下降、產品銷售不再成長,企業馬上面臨經營 危機。
(五)產業發展的趨勢
 
        為了克服低附加價值的壓力,企業只有思考往產業發展趨勢中之高附加價值之區塊來移動。在產業中掌握了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是高附加價值;一般製造或代工是低附加價值;產品整合性的服務,因為結合了許多的附加價值而變成另一高附加價值的區塊。
(六)產業發展環境的需要
 
        在高附加價值的區塊中,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也許可以銷售到世界各需要之市場;但是整合性的服務,卻是要有一個恰當的區域,而整個產業發展在此區域內也已達到相當的發展,適合作為整合性卓越服務的區塊。
 
        結論:綜觀以上的論點,可以對微笑曲線的孕育因素作兩點小結論:
 
        1.企業之產品與服務要有持續性的附加價值(盈餘),才能夠生存下去。
 
        2.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方向與服務,才能有高獲利的潛力,方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

三、附加價值(Added Value)概論

(一)何謂附加價值
 
        有關附加價值的意義,學者有一些說法,以下作者引述日本管理學者竹山正憲(註二)的看法:
 
        乃指自己公司加於原料或採購商品所附加之價值。換言之,係指在公司工作之員工所賺得之「淨賺額」。
(二)生產價值(Production Value)(註三)
 
        美國經營顧問專家拉卡(A.W.Rucker)有系統分析研究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五四年間美國製造工業之附加價值與薪資關係,發表了拉卡係數(附加價值中薪 資所佔之比率),為世人所矚目,他稱此為生產價值。可說是有系統地研究附加價值的先驅。拉卡係數又稱為薪資分配率、勞務費分配率等,可以下列公式表示之:
 
       
 
        此年度薪資分配率再與長期拉卡係數比較,可決定在何種經濟狀況下之適當產業薪資分配率。
 
        拉卡對生產價值即附加價值的定義如下:「決定工廠勞工一年所得的因素,係由於生產活動所附加於原料費之價值,而被稱為生產價值」。故係指製造業之附加價值,不適用於第三次產業或第四次產業之領域。
(三)創造價值(Created Value)(註四)
 
        德國之列曼(M.R.Lehman,1886~1966年)是追求以人為中心之經營管理的學者。由從事於經營之人與資本兩方面,探討並導出新經營成果之附加價值的計算方法:
 
       
 
        列曼認為價值生產力比物的生產力重要,物的生產力係以銷售額或生產額為基準之生產力,然而價值生產力係以創造價值為基準之生產力。列曼與拉卡皆為研究附加價值之創始人。
(四)貢獻價值(Contribution Value)(註五)
 
        近代知名之經營學者彼德.杜拉克(Peter F.Drucker)認為附加價值就是貢獻價值也就是「企業銷售產品或服務所得之總銷售額,與由外面買進之原料或服務之採購額間之差額」。或者說是「貢獻 價值乃包括企業所付出一切努力之成本與其報酬」而將其意思定義如下:「貢獻價值明白地表示企業將多大之資源加在最終產品中,同時也明確地表示市場將企業之 努力的評價為多少」。
 
        杜拉克不愧是第一個預見了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的經濟學家,並且亦想到服務來定附加價值之定義。施先生之微笑曲線之高附加價值區塊之一些觀念與杜氏之觀念不謀而合。
(五)簡易定義
 
        竹山正憲先生從實務觀點,為附加價值做簡易定義如下:
 
        「所謂附加價值乃對由外部所購進之價值,重新加上自己公司創造之價值者」或者「附加價值,係由銷售額(生產額或完成之工程金額)減去外部購進之價值(非附加價值)所剩之價值」。更簡單地說「附加價值就是淨賺的金額」。

四、微笑曲線的發展

(一)80年代以前電腦產業的附加價值曲線
 
        施振榮先生指出在1980年代以前的電腦產業,是一種賣方市場——即市場規則以成本與產量為主時,製造能力為關鍵因素。可以下列的附加價值曲線表示之(圖一):
 
(二)90年代以後電腦產業的微笑曲線
 
        施先生指出在90年代初期,電腦產業已逐漸成為買方市場——即從顧客觀點而言,專利技術和有附加價值的服務愈來愈重要。因此在一九九二年為了「再造宏 碁」,提出「微笑曲線」的概念,即在產業的價值鏈裡面,包含了研究、發展、零組件、組裝、配銷及服務。那裏才有高附加價值呢?以下就是施先生初期所提出的 微笑曲線(Ⅰ)(圖二)及微笑曲線(Ⅱ)(圖三):
(三)新世紀的產業微笑曲線
 
        十年來,施氏在各種公開演講的場合,從全球產業趨勢的觀點 
,不斷地強調,台灣各種產業未來要有競爭力,必須注意到產業的微笑曲線。簡單地說施氏強調各種產業的高附加價值,一是在上游的智慧權(專利權)、知識經濟,一是在下游的綜合服務(含e-channel service)、品牌,而中游的製造是附加價值最低之區域,競爭力相對最低。茲以下圖表示之(圖四):

個人電腦業的附加價值曲線

圖二 施先生的微笑曲線(Ⅰ) 個人電腦產業的附加價值曲線

圖三 施氏的微笑曲線(Ⅱ)

產業微笑曲線

圖四 施氏產業微笑曲線


五、全球產業之趨勢

         施振榮先生在他的大作「未來6大趨勢」(2000年9月)中指出,據他的觀察和歸納,全球的產業發展,出現了六大趨勢:

1.市場愈來愈大,愈來愈自由。
2.無國界的市場。
3.超分工整合的發展。
4.由產品導向變成顧客導向。
5.價值創造來源的轉移。
6.e時代的數位革命。
 
        且在上述的六大趨勢裡面,施先生覺得台灣產業能夠有效掌握的,是第三項「超分工整合」及第六項「數位革命」。

六、營建業的趨勢

         上述全球產業的趨勢,施先生是站在科技產業為主的立場來看。但是對於一般傳統產業而言,亦無法避免這種趨勢的影響,茲就營建產業的觀點來看它的影響:
 
        1.對於營建工程而言,市場是愈來愈自由,但是否愈來愈大呢?很少聽聞國內的工程公司拿到國外的重大工程標案,反倒是國內的一些重大工程經常引發國外大公 司的興趣與競標。而國內之一般公共工程,近年來因政府財政困難等諸多因素之影響,成長緩慢。至於不動產業因自有房屋率高達85﹪~90﹪,名列世界前茅, 新屋開工率自然長期趨緩。可以說營建業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行業,因此在工程製造的領域進入門檻低,且又粥少僧多之狀況下,其附加價值勢必長期看低。
 
        2.營建業是一種地方性色彩十分濃厚的產業,但理論上而言,它也是擁有無國界的市場,只是通常要介入他國市場時,無論是在技術、資金、人才等各種條件上要有相當的條件,而國內營建業者多數在這方面是不俱足的。
 
        3.在高科技產業中,例如在美國開發的軟體,委由台灣的晶圓廠代工,然後在大陸組裝這種超越國度,競爭而又合作的超分工整合的發展是非常明顯的。在營建業 的發展中也會產生,例如設在美國的跨國企業拿到一個在大陸的建廠規劃設計案,委託台灣的工程顧問公司規劃,台灣再把其中某些軟體設計委由印度或中國的軟體 設計公司設計(因為費用較低),整合後,再派台灣的中高階營建管理人才在現場管理、監督、控制時程與成本等(因為同是華人),而現場施工製造者,則委託大 陸本身的工程公司承包(因為價格較低,管理方便等)。這樣就形成了營建業的「超分工整合」。當然整合的過程就產生了高附加價值。
 
        4.由產品導向變成顧客導向的趨勢,在營建業來說,多年來已經是這樣在進行了。但未來只會更朝上下垂直整合的服務與水平關連性整合的服務進行,變成一種從 規劃、設計、施工、裝修、e化設備、商業服務、資產規劃、防災、保險甚至維修、保養、景觀、陽宅、換屋、搬家等等全方位之「綜合性管理服務」。
 
        5.營建業的價值創造,即附加價值的提昇,在中游的一般性施工製造是只有愈來愈低,只能被動式的加強營建管理以確保已經很低的附加價值;而上游的規劃、設 計、顧問、特殊工法與關鍵性建材等偏向智慧財產權、知識經濟方面及下游之防災、生態工法、綜合性管理服務等偏向管理服務方面則享有較高的附加價值,也是應 該考慮的創造價值的來源。
 
        6.科技產業的數位化革命,必然會營響整個營建業,無論是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e化設備生態、防災、行銷、服務等勢必也因數位化應用而更加方便、 更加快速、更加經濟。而形成產業之資訊透明化、服務一元化、多元服務化、水平垂直整合之「e-channel綜合性服務」,當然因為創造了多面的商機,自 然能享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除了以上六大趨勢以外,筆者認為以下兩個趨勢也非常重要,而且影響深遠茲分析如下:
1.產業大整合的趨勢:
 
        過去工業革命前,人類的產業種類有限,大約都是屬於「樸素型整合型態」,及多數產業並未有很細的分類分工。而在工業革命後,因為技術應用的突飛猛進,產業 分工愈來愈細。但近年來,因為網際網路、數位化的科技、基因科學、奈米科技等之突破,除了提供人類更精緻的服務外,更打破了一些距離、時空、舊思維之模 式,提供了更完整性、快速性、完美性、效率性、即時性等之服務,形成產業間的大整合,並需要更多的專業管理人才。諸如:
(1)金融資產之整合,形成許多金融控股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等。
(2)高科技產業之整合,形成許多新興的消費性產品。例如:手機、數位照相、網路多媒體等相結合。
(3)生物科技醫藥保健產業之整合,形成新興的生命科學產業。
(4)奈米科技大量應用後,勢必也會形成新的奈米化產業。
(5)航空、旅館、景點等之整合或結盟。
(6)其他在人類的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樂及其相關之產業都可能形成不同型態與大小之各種整合。
 
        因此,也是火車頭產業之一的營建業也會形成一個類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所謂「營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產業整合。最近立法院通過的不動產証券化政策,則更可能加速新的營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之出現,即所謂「綜合性整合服務」的時代來臨。
2.大陸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
 
        彼岸大陸在未來十年到三十年間可能成為全世界的最大製造中心,已是多數產業觀察家的共識,可預知未來全世界的產業及國家都會產生一定之變化與影響。除了相 關代工產業外,國家基礎建設及營建業也快速的發展。而在營建產業鏈上工程施工製造附加價值較低,是外人很難介入的領域。但上游之工程顧問、規劃設計、關鍵 材料(如水泥、預拌混凝土、磁磚、電梯、電線、電纜等)及下游綜合性服務都有較高的附加價值,未來有很大的商機與市場。而實際上,在關鍵材料方面台灣已經 有許多的廠商在大陸耕耘多年,且有些公司已有很好的成績表現。

七、營建業的微笑曲線

         綜合以上所述及施先生微笑曲線的精神,則從民國六十年以後開始興起的台灣營建產業附加價值曲線亦可模擬如下:

1.90年代以前的營建業附加價值曲線(圖五)
2.90年代以後的營建業微笑曲線(圖六)
3.未來的營建業微笑曲線(圖七)
 
         說明:在1990年代以前因為房屋自有率不高,國內公共建設不斷興建,國民所得逐年升高,形成賣方市場,故工程施工製造享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圖五 90年代以前的營建業附加價值曲線
 
         說明:因為房屋自有率達85~90﹪居世界前茅,施工技術進入門檻低,公共工程數量減少,故形成買方市場。工程施工製造附加價值低,上游:開發、規劃設計、工程顧問、異業結盟,關鍵材料,新工法;下游:品牌、資產經營管理、防災管理、生態管理、行銷等享有較高附加價值。

圖六 90年代以後的營建業微笑曲線
 
         說明:1.營建產業工程施工製造因為是一種成熟的技術,進入門檻低,競爭力弱,附加價值低因此未來營建管理在工程施工製造中為了確保獲利更形重要。
 
        2.上游的智慧財產權及知識經濟領域,例如:專利的特殊施工法、特殊建材、特殊設計、工程顧問等享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3.下游的企業品牌、綜合性服務、資產經營與管理等因為提供了更好的品質、信任感、人性化的卓越服務、完備迅速且多元化的服務與管理也能享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圖七 未來的營建業微笑曲線

八、結論

         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理論雖然很間單,卻很務實的指出台灣產業未來的策略方向,在「附加價值」觀念的指導下,企業體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
 
        營建產業雖然是火車頭產業之一,但在台灣已是成熟的產業也已經歷了十多年的低潮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營建產業是一種必要的民生產業,不像某些產業到了成 熟期以後,很容易步入衰退甚至淘汰、滅亡的命運。可是營建產業成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那又情何以堪?只是營建產業如何再定位,再重新出發呢?正好施先 生的「微笑曲線」理論提供了很好的策略方向。近日來施先生在多次的公開演講場合,表示宏碁公司未來要往科技業的綜合服務公司之性質發展,除了某些關鍵性技 術外,著重在管理與服務及品牌之建立。那麼營建業是不是也可拋棄只有重視工程施工製造,而不著重其他方面的發展的傳統觀念呢?
 
        有鑑於此,作者深入了解施先生的「微笑曲線」理論,說明附加價值的概念,並從產業發展趨勢,推衍出以知識經濟、管理服務等為新的發展趨勢的「營建業微笑曲 線」理論,以供業界學界以及有志於營建產業大展身手的人們的參考。在本文的營建業微笑曲線中,不管是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智慧財產、品牌、綜合服務、資 產經營與管理及低附加價值的工程施工技術都隱含了管理與服務的本質與精神在內,值得我們三思。作者才疏學漏,匆匆為文或有疏漏,尚請先進學者不吝指教,至 為感激



工程機械「中國智造」進行時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28.htm

  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額突破4000億元,產量和銷售額雙雙躍居全球第一。權威預測顯示,2011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5000億 元,2015年將達到9000億元左右。而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上,10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進入全球10強。
銷售規模快速膨脹的背後,凸顯的是工程機械行業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路徑。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以資本和研發為兩翼,充分利 用資本槓桿,由跟隨到自主研發和創新,不斷推出代表中國甚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從而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逐漸成為全球行業增長的主導者。
如今,嘗到資本甜頭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開始以香港資本市場為基石,試水國際資本市場,初步構建起了以國際資本平台為支撐的全球化市場體系。

  2011年一季度,中國機械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速均在29%以上,保持了2005年以來持續增長的勢 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近日透露,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工程機械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左右,至「十二五」末達到9000億元,出口額將突破 260億美元(圖1)。而英國工程機械諮詢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銷售額約佔全球市場的40%(圖2)。


推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疾速做大的動力,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科技、山河智能等企業迅速做強,在產銷規模和自主研發上加速向國際巨頭靠攏。
數據表明,2005至今的6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時期。
2005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老大卡特彼勒機械業務銷售收入達229.31億美元(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8.0702計算,約合 1850.88億元),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開發、製造和出口企業徐工集團全年的營業收入為170億元,三一重工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5.37億元,即 使是中國工程機械全行業1620億元(2006年)的銷售收入,也難望其項背。
5年之後的2010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總收入339.55億 元(三一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02億元),其中混凝土機械以27.2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位列世界第一;中聯重科實現營業總收入321.93億元。儘管與卡特彼 勒2010年全球機械業務277.67億美元(假定匯率不變,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8.0702計算,約合2240.85億元)的銷售收 入尚有較大差距,但在5年時間中,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將這一差距從11倍縮小到約4.5倍(圖3)。


分析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崛起,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製造成功升級的樣本—從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苦練內功到試水境外資本市場,工程機械企業正詮釋一條「中國智造」行之有效的路徑。

  「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外資巨頭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本啟蒙,發端於外資跑馬圈地下搶佔生存空間的本能。
本世紀初,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處於一片懵懂之際,嗅覺靈敏的外資工程機械巨頭悄然在內地積極擴張。2005年3月初,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 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30.8萬元和43.6萬元,以股權併購方式分別獲得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權。卡特彼勒僅用 174.4萬元便將這家擁有40多年歷史、年銷售收入10億元、年生產能力5000台、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名第七的國有企業40%的股份收歸囊中,且提出 有權在未來3年內隨時收購山工機械其餘股份。
至此,卡特彼勒在中國內地的佈局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該公司已在中國擁有了11個生產基地、2個研發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發動機公司、山西鑄造公司、天津亞實履帶公司等。
實際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當時正籌劃在中國展開一場幾乎囊括國內製造業龍頭企業的併購擴張計劃—其計劃併購的對象包括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在收購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之前的2004年,卡特彼勒聯合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和花旗 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等外資投資機構,意欲成為徐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000425)的戰略投資者。2005年10月,凱雷與徐工集團簽訂了相關 的收購協議書。
面對外資巨頭的強勢來襲,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開始以非常規方式對抗境外資本的入侵。
就在凱雷入主徐工機械即將塵埃落定之時,2006年6月6日-12日,時任三一重工執行總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連續發表《戰略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是國家主 權》、《三億美元,三一能否收購徐工?》、《徐工併購:一個美麗的謊言!》三篇言辭激烈的文章,抨擊徐工機械改制,譴責「徐工資產被賤賣」。同時,向文波 更是不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以博客形式發表收購言論—表示三一集團願意以4億美元競購徐工機械82%的股權。三一重工、徐工集團與凱雷由此展開了那場 轟動全國的口水戰。
回頭去看,這場口水戰的一大功效,固然是引起了商務部等部委對外資收購戰略性行業龍頭企業的關注,並採取謹慎審批原則,最 終使得凱雷收購徐工流產。更重要的是,這場監管機構、投資者廣泛關注的討論,喚醒了眾多企業自主發展的信心。2007年3月24日,時任廈工股份 (600815)證券事務代表的葉維萍稱:「我們已經和卡特彼勒完全不接觸了。」2004年之前,廈工集團曾與卡特彼勒頻繁接觸。與此同時,國內另一工程 機械企業龍工集團也傳出與卡特彼勒中止戰略合作談判的消息。
通過這種非常規的對決,外資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步入冰河期,這不僅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贏得了喘息機會,也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工程企業接下來的資本角逐與升級埋下了伏筆。

  借助資本槓桿提速追趕
  外資巨頭的野蠻入侵在讓國內同行驚愕的同時,也讓他們領略到了資本的魔 力,打開了眼界。隨後,已在A股上市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利用日益完善的國內資本市場加速資本運作的步伐,積極利用融資租賃等資本槓 桿,苦練資本內功,打造支持機械業務持續增長的資本平台。

  整體上市做大資本平台
  為了提高業務規模,完善產業鏈,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國內機械龍頭先後完成了整體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聯重科公告了一攬子收購大股東資產的議案,擬自籌資金4.48億元收購大股東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的部分股權,以及所屬的土 地、設備、建築物等配套性資產。通過此次一攬子收購,中聯重科大股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將實現整體上市。
中聯重科引入聯想投資 為戰略投資者,並以聯想為橋巧妙搭建了整體上市的架構,同步實現了管理層的MBO。中聯重科整體上市的完成,使得國有股東、管理層、財務投資者以及公眾股 東的利益趨於一致,減少了股東之間的衝突,為中聯重科的後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聯重科由此蛻變為一家國有控股、多種資本參股的現代企 業,消除了體制之困,為之後H股上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中聯重科一步到位的果決不同,三一重工採取了分步收購三一集團及相關公司資產的方式 完成了整體上市。2008年10月10日,三一重工公告稱擬定向增發購買梁穩根等10名自然人擁有的三一重機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地:維爾京)100%的股 權,掀開了三一重工整體上市的序幕。2010年6月,三一重工公佈了兩項收購議案—擬以22.8億元收購湖南汽車及三一汽車100%股權,以及大股東三一 集團注入的汽車起重機和工程車輛等資產。加上之前已經注入上市公司的樁工機械、挖掘機等資產,三一重工對這兩項資產的收購一旦完成,標誌著歷時近兩年的三 一集團全部工程機械資產整體上市圓滿收官。
借助資本運作,三一重工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面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成為行業內首家市值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2009年6月26日,徐工科技發佈公告稱, 中國證監會已核准公司向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相關資產。至此,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品牌的徐工科技整體上市的計劃實現了重大突破。集團同時承諾,未來還將繼續注入未上市的資產。
憑藉資本利器迅速擴張,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進入加速上漲的通道(圖4)。

  利用融資租賃的槓桿效應撬動業績
  嘗到資本甜頭之後,國內機械行業龍頭也紛紛借鑑國際經驗,將融資租賃打造成推動業務規模快速做大的又一個資本利器。
據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田青介紹,目前美國每年總設備投資額中有30%是通過租賃解決的,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僅為1-2%,「融資租賃將 越來越受到中國大型設備製造企業的追捧」。事實上,卡特彼勒、馬尼托瓦克、克雷克斯以及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的融資租賃業務均已佔一半以上。
2004年,卡特彼勒在北京成立融資租賃機構,第一次將工程機械融資租賃業務帶進中國市場。2006年4月20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 (原「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獲中國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批准,成為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這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獲融資租賃資質的企 業。隨後,中聯重科又成立了中聯融資租賃公司,這是中國內地唯一兼具外資融資租賃資質和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資質的融資租賃公司,目前在中國內地擁有中聯 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兩個業務平台。
中聯融資租賃公司為中聯重科旗下各類機械設備的銷售提供金融 服務—給予客戶2-4年的租賃期,當期銷售所實現的現金流入向以後年度遞延,然後融資租賃公司再將應收融資租賃款質押給銀行,從銀行取得貸款。對客戶而 言,融資租賃業務具有首付低、還款時間長、迴旋空間較大、操作方便等特點,而且,可以以較低的資金門檻和較少的時間成本,獲得設備的使用權。
通過融資租賃的槓桿放大效應,中聯重科的銷售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中聯重科通過融資租賃實現的設備銷售額超過5億 元,2008、2009和2010年分別超過了24億元、94億元和150億元。截至2010年底,中聯重科的融資租賃銷售業務已佔到總銷售收入的 30%。在融資租賃的驅動下,中聯重科2007年以來的營業收入年增長率均超過50%,遠超29%的行業平均水平(圖5)。


融資租賃槓桿效應激發的市場潛力,讓其他工程機械企業紛紛跟進,三一重工、徐工機械、柳工 (000528)、玉柴等大型設備製造企業先後湧進融資租賃領域。2009年7月,三一集團宣佈與智聯騰華聯手打造融資租賃平台。時隔不久,中聯重科也宣 佈向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增資13.32億元。2010年12月,三一集團、湖南華菱集團有限公司和湖南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發起成立三一汽車金 融有限公司,其中三一集團出資7.4億元,佔股92.5%。2010年8月20日,柳工披露非公開發行A股預案,計劃將預計募資30億元中的3億元用於旗 下融資租賃服務平台—中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的增資項目。

  以研發打造
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借助國內資本市場與融資租賃兩大利器,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快速成長,行業規模迅速做大。 與此同時,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不斷增加研發開支,並借助政府補貼,從研發設備與新產品著手,以資本反哺研發,從根本上提升綜合競爭力(圖6)。

  與此同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探索借助外力加強自身研發實力。2008年7月2日,三一重工旗下境外 子公司SANY Germany GmbH與德國RWE POWER Aktiengeselllschaft股份公司簽訂了24.82 萬平方米購地合同用於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建設,根據2009 年1 月29 日簽署的聯合聲明,三一重工將投資1億歐元建造生產車間、研發中心及培訓基地。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於當地時間2011年6月20日正式開業。 2010 年2 月22 日,三一重工與巴西聖保羅州政府達成了投資兩億美元在聖保羅州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的投資意向,公司擬在該地區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
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未來打開了巨大的上升空間,各路資本開始湧入這一行業。2010年4月31日,熔安重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工程機械基 地項目建設論證會。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建成後將形成年產液壓挖掘機3萬台、履帶起重機1000台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的製造能力。2010年5月20 日,中國中鐵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的中鐵南方裝備製造基地舉行開工儀式,該基地將涉足橋樑鋼結構、鐵路工程機械、海洋工程機械、港口工程機械和風力發電設 備等五個項目。2010年6月1日,奇瑞旗下的蕪湖瑞創叉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創)首批1-10噸叉車全面下線。瑞創的總投資額預計達6億元,規劃年產 叉車、裝載機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3萬台,年銷售收入約可達40億元,出口額每年可達2億美元。
在資本的推動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迅速騰飛。 2006-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分別為1620億元、2223億元、2773億元、3157億元、4034.97億元(截至2010年11 月),分別遞增28.37%、37.22%、24.74%、13.85%、27.81%(圖7)。目前,中國已超越北美、日本、西歐,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 機械市場。

  試水境外市場
  經過近幾年的苦練內功,許多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在技術、質量等方面已可比肩國際同行,利用成本優勢走出國門遂成共識。
繼2001年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Powermole Ltd.)之後, 2008年,中聯重科再次出手,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在這起併購中,中聯重科以1.626億歐元現金支付的方式(約合17億元)間接獲 取CIFA60%的股權。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壓力,也讓中聯重科意識到搭建海外資本運作平台的重要性。
構建海外資本平台最直接的益處,是提升 企業的國際知名度。雖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在國內已聲名鵲起,但在海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還非常薄弱。再者,搭建海外融資平台可為企業 開闢多渠道融資渠道,緩解企業海外擴張的資金鏈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借助海外資本平台進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源的整合能力,有助 於實現企業、產品和市場「三位一體」的真正國際化。於是,境外上市成為這些率先走出去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一致、首要選擇,而中國香港因其天然優勢成為首 站。
2010年,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不約而同地啟動H股計劃。2010年12月23日,經香港聯交所核准,中聯重科全球發售8.69億股,其 中,95%即約8.26億股進行國際配售,5%即約4348萬股在香港公開發售,發行價格為每股14.98港元,募集資金約130億港元。至此,中聯重科 (01157)成為湖南首家「A+H」股上市公司。2011年1月6日,中聯重科總額達1.3億股的H股超額配售權獲得全額行使,募資約19.48億港 元,加上此前募集的130.33億港元,其H股發行募資總額近150億港元,創1998年以來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融資之最。目前,中聯重科已在六個國家(或 地區)建有上市融資平台。
2011年1月5日,徐工機械也宣佈了H股上市計劃,發行上限為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20%。對於走出去的工程機械企 業而言,香港地區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進行海外資本運作,而海外上市地的選擇也不會僅侷限於中國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等 地的證券交易所將會出現更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身影。
此外,一些企業也利用國際市場司空見慣的融資租賃模式拓展海外市場。2008年10月, 中聯重科正式啟動「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中聯重科租賃(香港)有限公司」為全球總部,澳大利亞、俄羅斯、意大利、美國等各地子公 司同時運營的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2010年11月22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分別與美國ACP公司和俄羅斯RSS公司簽約合作。至此,其海外累計簽 約合同額達1.13億元。
祁俊預計,到2015年,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額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出口大國,「國際市場將是未來中 國工程機械企業爭奪的焦點」。而帶著資本烙印出海的工程機械企業是在波濤洶湧的國際資本市場折戟沉沙還是遊刃有餘,目前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未來的強 者必將在國際資本舞台上長袖善舞的企業中誕生。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房產商斷鏈,地方政府問題債務即將到期,整改進行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9a.html

 

=====從 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特定城市化階段承擔了巨大的投資職責,而作為市場經濟國家地方政府建設資金來源的地方稅、市政債券,在我國都還有所缺位,因此 依靠賣地、平台貸款及其他隱形債務融資,都是不得已的行為。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說,發放平台貸款也是其市場選擇,何況在投資迅速擴張的時期,這類貸款反而 表現得更像優質貸款。因此,與其每次遇到事情才整改,還不如多重視未來改革,一是弱化政府主導的投資規模,二是改革財稅體制,減少地方政府「非規範」融資 衝動。=====


房产商断链,地方政府问题债务即将到期,整改进行中  《每日財經新聞》

 

受宏觀調控影響,2011年大部分城市土地收入都出現了明顯下調,尤其是住宅用地。統計顯示,130個城市中,住宅類用地成交額12391.3億元,同比下滑了24%;成交面積同比減少18%,樓麵價也下跌了12%


2011年三季度開始,流標和流拍縈繞在多個城市的土地市場。2011130個城市土地流標900宗,其中居住類流標達到了420宗。總數相比2010年的280宗上漲了2.2倍。特別是在11-12月,全國性的樓市調控見效,房產交易的低迷傳遞至土地市場,這兩個月土地流標數量達到了近300宗,其中居住類佔到了50%

 

2011年,全國130個城市共錄得土地出讓金1.86萬億,同比減少13%由於部分地方債務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性較大,土地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勢必影響到抵押物的價值。2011年前十大城市土地出讓金年內合計7745億,同比減少15.2%

 

另外,2011年 絕大部分城市也未完成年度土地供應計劃。主要原因是限購顯效且調控依然收緊,這明顯影響了開發商的市場預期,他們已經逐漸減少在熱點城市的投入;信貸規模 收縮,融資困難,開發商資金吃緊;另外,很多城市土地推出的時間主要在下半年,市場已經發生變化,導致大量土地地價成交或被迫收回。

 

土地市場如此低迷,根本原因是地價仍然太高。土地價格並未明顯降低,部分土地的起價過高。如此窘境,為什麼2012年地價沒有明顯下降?由於土地的獲取成本也就是拆遷補償的成本太高,政府還想賺點錢,以至於去年只是土地成交的萎縮,先是量的萎縮,然後才是降價,這會在2012年上半年發生。

 

2012年地價會有明顯下滑,或者是付款方式會有明顯的變化,比如延長付款時間或降低利息等。也有可能會有大量適銷對路的土地上市;而作為「土地財政」的部分補缺,房產稅也將提上日程。

 

 

審計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10.7萬億元,在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餘額達2.5萬億元,而2012年地方政府將迎來還債高峰。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的平台項目的貸款條件和償債能力先天不足,已出現在建項目後續建設資金和還貸資金無著落的局面。按照審計署此前披露的數據,進入2012年至少1.8萬億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需要償還。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底會議上說「根據審計署10.7萬億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107174.91億元,『問題』債務總額約5308.58億。而目前整改到位資金約2591.93億元,整改到位率為48.9%。部分地方政府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投資熱情高漲,籌資需求旺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相關項目的開發和營運風險值得關注。」


大多數地方政府存在通過平台公司等變相舉債的情況,其中有7個省級、40個市級和107個縣級政府及所屬部門,在2010年國務院19號文下發後,仍以出具承諾函、寬慰函等形式,或以財政收入、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等,違規為融資平台公司等單位舉借債務提供擔保464.75億元。

 

6576家融資平台公司中,違規抵押或質押取得的債務資金在731.53億元。審計署對此表示,有關單位通過完善相關手續、充實抵押物、增加合法抵押物、完善貸款手續、加快土地徵收和拍賣、變更土地收儲單位名稱、與銀行協商歸還貸款等方式,整改到位230.61億元,整改率在31.5%

 

 

與此同時,針對審計發現的1319.80億元債務資金未及時安排使用問題,地方政府整改積極性最高,到位1017.47億元,完成率高達77.1%針對違規投向資本市場、房地產和「兩高一剩」項目的351億元債務資金,目前整改到位140.35億元,到位率40%此外,針對融資平台公司虛假出資、註冊資本未到位等2441.5億元資金,整改到位983.23億元,整改率44%

 

上述問題中,違規抵質押整改率較低是有其原因的。目前地方政府平台貸款整改工作遇到的挑戰之一,突出表現在還款方式合同補正和補充合法有效抵質押物兩個關鍵環節進展較慢。

 

2011年底的監管會議上,監管層強調,要結合市場波動情況,及時對押品進行價值重估,對於難以覆蓋貸款風險的,應要求借款人盡快增加足值抵質押物,這也部分印證了2012年地方政府潛在的土地財政風險。根據審計署披露的數據,2012-2014年將分別有約1.81.21萬億的地方政府債務集中到期,近期銀監會正組織金融機構對平台貸償債風險進行專項排查。

 

國務院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各種償債主題要落實責任,不能逃廢債,地方政府不得違規提供擔保承諾,銀行也不得違規提供貸款,否則將嚴重追究 責任。另外,監管層還強調,目前各種規避監管的隱性平台融資逐漸增加。尚福林向商業銀行發出提示,「在一些地區,當地政府通過具有平台特徵但又在平台名單 外的企業向銀行融資,或承接原平台債務。」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