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ile#621 The 山 of Music: Six癲 Going On Seven癲

原載《東Touch》1087期 (29Mar2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83

File#621 Six癲 Going On Seven癲

原載《東Touch》1087期 (29Mar2016)
原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17

What we are reading:Going Solo 凱伯特

1 : GS(14)@2013-01-27 15:37:2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25/18145962
樓價租金與入息完全脫鈎。統計處的數字顯示,年輕一代收入過去10年無增長,更多年輕人要與父母同住,減輕生活負擔。遲遲無法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其實也是不少國家關注的議題,低獨居率會直接拉低出生率,減少勞動人口,還會削弱一個城市的文化面貌。
意大利公共事務前部長布魯內塔幾年前提議,立法強迫年滿18歲的年輕人搬離父母家,讓他們學習獨立。說白了,就是因為意大利出生率太低,憂慮勞動人口縮水,無法支持人口老化帶來的公共開支,政府財政終有一日崩潰。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Eric Klinenberg去年出版的《Going Solo》,談到獨居人士的多寡,還直接影響一個城市的文化面貌。
Klinenberg認為,在大形勢上,美國正邁進獨居的年代。1950年,大約有400萬美國人獨居,占人口9%。至2011年,一共有3,300萬美國人獨居,占人口約28%,即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一人家庭。
獨居更具文化氣息
用了七年時間,採訪了多位不同階層、年齡的獨居者。Klinenberg發現,獨居者其實沒有大家想像般孤獨。相反,他們沒有家庭的負擔,有更多閒暇時間參加社交活動。獨居者可以花更多時間與朋友相處,參加文化活動、學畫畫及進修。
各種家庭研究也顯示,即使在同一屋簷下,家庭成員各自埋首於facebook、互聯網世界、智能手機、遊戲機、電視節目,他們一個人獨處的時間,隨時比獨居者更多。
以往學術界普遍認為,公共空間是培養文化氣氛的要素。作者反而認為,獨居者多的城市,公共文化氣氛特別熱鬧,別具生氣,例如是獨居率相當高的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Klinenberg的總結是,獨居符合社會趨勢,符合現代人珍重的價值:自由,獨立、自我實現。
不過,Klinenberg2011年推出這本書時,遇上不少異議。因為在後金融海嘯年代,獨居的趨勢起了變化。美國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局面,工作職位減少,更多年輕人為了保持生活質素,寧願與父母同住。
對於美國人,獨居是某種意義的成人禮。Klinenberg論及獨居者的好處,以及獨居對城市正面的意義,正正刺中美國人對獨居的嚮往,也解釋為何《Going Solo》一書成為美國的熱話。
在香港這樣一個城市,年輕人連幻想獨居,都已相當奢侈。要論及低獨居率禍及城市文化層面,對港青來說,未免太不切實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